警惕“三论” 建好队伍 搭好平台 规范履职 质量至上——浅议新时代加强基层政协履职能力建设的路径探索
更新时间:2023-02-22 11:37:09 阅读: 评论:0
警惕“三论” 建好队伍 搭好平台 规范履职 质量至上——浅议新时代加强基层政协履职能力建设的路径探索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发挥好政协协商民主作用,既是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点任务,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应当突出重点、精准发力、有所突破。然而由于基层政协履职过程中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基层政协履职时常陷入尴尬局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的发挥。汪洋主席强调,基层政协是人民政协制度的有机组织部分,是加强党对各项工作领导的重要阵地,是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各界代表人士的重要平台,是化解矛盾、凝聚共识的重要渠道。为此,做好基层政协工作十分重要。一、当前基层政协履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一)组织队伍建设与新时代不匹配,陷入政协“养老”论一是党委组织部门按养老标准配备政协干部。基层政协组织机构不健全,总体编制不多,“官多兵少”现象十分普遍,总体结构呈现上头粗下头细的形态,平均年龄偏大,队伍结构不合理,俗称养老单位。具体到工作落实,往往干活的就那几个,很多时候是被动应付,影响到工作的实效与创新。其次,基层政协专委会人员配置往往不是根据工作需要,而是为了安排人而安排人,不能有效发挥引导作用,无法体现专委会优势。如,把一个在公检法战线工作了一辈子的领导干部,安排到政协负责科教文卫体委工作,大跨度式转岗,实际上是把政协当养老单位,往政协塞退二线干部。再者,基层政协专委会大多是“光杆司令”,专委会的所有工作几乎成了驻会主任和办公室工作人员的事情,专委会形同虚设,影响政协正常工作。如,有的地方政协,一个办公室,六、七个专委会,只配有2-3名从事文字材料工作的兵,小马拉大车,内驱动力严重不足,往往是疲于应付,离中央提出的提质增效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二是政协机关领导干部认可并安于养老。已成定式的“即将退休或退二线则安排进政协”的领导班子以及专委会配备模式,未能做到因岗配人,政协干部易进难出,政协工作者自弃心理严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工作积极性也不高。特别是专委会主任,大多是曾在党委、政府各部门任职的局长、主任,因年龄或身体原因转岗到政协任职,往往认为人生与职场已经是“船到码头车到站”,产生失落感、放松感,加之年龄普遍偏大,工作热情难以被激发,带领全体政协委员发挥主体作用的干劲不足。有些把组织上的安排理解为解决自己的政治待遇,抱着快二线了去政协养老的心态工作,想休息心理严重,没有强烈的干事创业激情,消极懈怠思想不同程度存在,一定程度上也带了不好头,影响到机关年轻干部职工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本文word下载地址:警惕“三论” 建好队伍 搭好平台 规范履职 质量至上——浅议新时代加强基层政协履职能力建设的路径探索.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警惕“三论” 建好队伍 搭好平台 规范履职 质量至上——浅议新时代加强基层政协履职能力建设的路径探索.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