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材料:农村党小组设置模式的调查与思考
公文材料:农村党小组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细胞”,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党小组活动方式和党员活动范围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一家一户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对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党员的教育管理带来了新挑战,传统的党小组设置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要求。针对农村出现的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近年来,玉门市结合农村党员从业特点,按照党员自愿原则,依托农村专业协会、农业示范基地等载体进行了农村党小组设置改革,实现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一、目前农村党小组设置模式存在的问题农村基层党小组是农村党组织的最小单元,长期以来,其设置多数是以行政或按自然居住区域划分,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市场化进程加快,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专业性分工和多层次经营,农村党员流动量增大,传统党小组设置的弊端日显突出,概括起来突出表现为“四难”现象:一是活动难组织。由于经济成份的多样化,部分农村党员已从原有的土地经营中脱离出来,外出从事二三产业。据统计,全市农村党员中有20%的为流动党员,因人员流动量大,在活动时间上很难求得一致,少数支部党小组长年不活动,即使活动也是流于形式;二是生活难开展。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之后,大多数年轻党员外出务工或经商,支部下达的任务不能及时落实,不少支部为了便于开展工作总是选拔哪些相对闲一点的党员担任小组长,这些党员往往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缺乏开拓意识,导致党小组工作缺乏应有的活力,严重削弱了党的工作基础。大多数工作被动应付,少数党小组工作近乎瘫痪。三是作用难发挥。市场经济的多样性,带来了行业的多样性,从业性质的不同,各自的要求也不同,相互间缺乏可比性,党小组会上能共同讨论的话题不,开展活动也不方便,所以党员各干各的,难以发挥作用。四是党员难发展。由于党小组活动不经常,活动效果较差,党组织凝聚力、吸引力不强,一些农村青年入党积极性不高。同时由于一些党小组长素质较差,经济待遇难保障,很难完成党支部下达的任务,给发展新党员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不少党小组长期不培养发展对象,发展党员工作没有新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