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一支笔”是怎样写文章的公文写作与处理公文写作与处理,人物介绍:胡乔木(1912年6月1日——1992年9月28日),本名胡鼎新,“乔木”是笔名。于1941年任毛泽东秘书,中共中央政治局秘书。1948年后任新华通讯社社长。建国后,历任新华社社长,新闻总署署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秘书长,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先后参与或主持起草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重要文件。胡乔木被毛泽东戏称为“靠乔木,有饭吃”,邓小平则赞誉胡乔木是“中共中央第一支笔”。1.文风要鲜活,写文章得“量体裁衣”胡乔木认为文风与写作水平及效果密切相关。他曾说:新的文风,应当打破一切固定的格式。别人的好文章,必须读,必须研究它的结构,但任何好的结构都不能硬拿来自己用。自己的结构,应看每次是说什么话,对谁说话而有所不同。最好的裁缝师,不是用衣的样式硬套在人的身上,而是根据人的身材,决定衣的样式。写文章也一样。不公式化,就可少点“八股”气。这是使文章写得新鲜活泼的一个重要条件。2.文章不要过长,愈长看的人愈少上世纪40年代初,胡乔木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题为《短些,再短些!》的文章,倡导写短新闻、短通讯。他说:话说得短,说得简要对我们沾了“长风”的不是易事。他向《解放日报》提议,文章要缩短篇幅,还解释说,这对读者作者都有大好处,多数作者也是爱写短的,写得愈长看的人就愈少。胡乔木分管《人民日报》期间,在一次报纸评读会上,分析为什么有些报纸版面不生动时,他说:主要是新闻条数太少,长新闻长文章像是几个大胖子挤在一张床上,他们的姿势摆得再美也不会好看。报纸版面要想编排得生动,首先不要让大胖子上版。3.文章要生动,文字得“波澜起伏”胡乔木很注重文章的生动性。他在指导写中国共产党历史时曾说:文字要有波澜起伏,不要像一潭死水。如果老是从头到尾平铺直叙地写下去,就很难吸引人读。一段或几段开头,要有很精彩的话把事情提纲挈领地提出来。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