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 了解故事大意。
2. 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3. 拓展思维空间,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2、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学习过程
一、交流感知
1、文学常识
列子其人:
二、研读共品
反复朗读,解决问题。
1、读准字音:
万仞 ( ) 惩( )山北之塞( ) 荷( )担者 箕畚 ( ) ( ) 雍( )南 河曲智叟亡( )以应 一厝( )朔( )东 始龀( ) 无穷匮( )也
2、字词理解:
(1)通假字
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
(2)一词多义:
3、重要句子(翻译并判断句式):
甚矣,汝之不惠。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何苦而不平?
帝感其诚。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4、试着翻译课文,会复述即可。
三、互助释疑
四、巩固拓展
五、总结提高
作业:字音、字词解释熟练把握。
第二课时
一、交流感知
回顾文学常识、字词解释。
二、研读共品
1、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
2、分析愚公形象
3、作者为什么在这两人的名字中将“智”和“愚”反过来使用呢?有何用意?
4、本文采用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5、主旨:
三、互助释疑
四、巩固拓展
讨论:以现代人的价值观来看,你认为愚公的做法可取吗,为什么?如果你是愚公能不能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总结提高
六、教学反思
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教案设计 篇二教学目的
一、理解本文说明事物特点的几种方法。
二、认识说明文中运用准确语言的重要性。
三、初步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与记叙文的区别。
教学设想
一、安排二教时。
二、紧紧抓住说明文的基本特征的主要内容:说明事物特点,阐明事理,介绍知识,理解说明的方法;防止因旁征博引而出现教学内容多而杂的现象。
三、理解本文准确用词的特色。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掌握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层次,理解总和分的关系。
二、初步了解说明文的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提问:课前预习,文字上有什么疑难需要解答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如学生无问题,不必多花时间。)
导言。茅以升是我国的桥梁专家,三十年代曾成功地设计建造了有名的钱塘江大桥,五十年代又参加设计了规模更大的武汉长江大桥。他对石拱桥是这样评价的:石拱桥是我国传统桥梁的基本形式之一,赵州桥和卢沟桥是我国千万座石拱桥中杰出代表之作。这篇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就具体地为我们介绍这两座的大桥以及有关的知识。
二、教读课文
指名读课文第一、二、三、四段。提问:预习时,要求制作赵州桥、卢沟桥概况表,读课文以后,填写前两项(位置,历史和修建年月‘勺,填得怎样了?抽查,评价,出示小黑板,根据小黑板所填的前两项内容,共同订正。指名读课文第五段,利用小黑板示范,引导填写赵州桥的第三项(结构特点)的内容。分散读第六段,示范,5;导填写关于卢沟桥的第三项(结构特点’勺的内容。提示:第五、第六段里,除了介绍两座石拱桥的结构似外,有哪些关于外形方面的介绍的句子?学生看课文回答,明确:第五段有拱上加桥,……美观,有全桥……饮涧;第六段有每个柱头上……惟妙惟肾‘。提示:这两段以外,还有哪些?还有第一段的比喻,第七段的整段介绍。结论:由此可见,中国石拱桥本身的特点就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而卢沟桥还有它自己与众不同的情况,范读第八段,引导理解:卢沟桥的纪念意义和历史事实。提问:中国石拱桥为什么能有光辉的成就呢?它的发展又是怎样呢?分散读第九、第十段,然后引导学会抓课文主要内容。第九段介绍成就的原因:首先,……智慧,其次,……传统,再其次,……石料。第十段介绍发展的情况:这段中间四句,用事实证明,全班朗读解放后,……150米四个句子。
小结(指导边看课文边在书上的某些段本写明要点,并在一些句子下边标单横线,不要离开课本抄黑板):
1、全文的层次:(1)介绍石拱桥外形特点(用比喻)。_(2)总述石拱桥特点(不但外形优美,而且结构坚固)。(3)引用古籍证明我国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并点出将要介绍的事物的具体对象。(4)分述之一,从历史、结构、外形的设计者全面介绍赵州桥。(5)分述之二,全面介绍卢沟桥:具体数字一结构(河堤冲毁,桥却从没出过事)一形式(每个柱头上……惟妙惟肾’)一赞语(世界上独一无二‘勺一景点(卢沟晓月)一特有的纪念意义(在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历……)。(6)总说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7)综述解放后我国石拱桥的成就和桥梁事业的新发展。全文层次分明,合理地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写法。
2、段落的条理:介绍赵州桥,先总写历史(建造年代古,使用时间长),结构,外形,设计和施工特点,然后分四点作具体说明,又用评价的句子作结(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这样,在段落内采用总分总的写法,就使介绍的内容很有条理地编排出来。由此可见,不论在全文的整体中,还是在段落的局部中,总一分一总能够使文章的内容编排得很有条理,总一分一总之间的关系,是有内在联系的密不可分的结构关系。提示;第九段的写法,是不是总与分的结构关系呢?回答,明确:这一段是用疑问句开头,提出问题,然后按主次由人到物作说明,没有总结的句子。这在表述上也是另一种有总有分的方法。
提问:《中国石拱桥》是说明文,它传播厂有关石拱桥的哪些知识?试从课文中的一些句子来理解。提示课文句子: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2.《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3.桥(卢沟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4.大拱的两肩上,一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5这些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议论,回答,明确:l.传播石拱桥的结构知识。2.传播石拱桥的历史知识。3.传播卢沟桥的结构知识。4.传播赵州桥的结构知识。5再现卢沟桥形式的优美。
小结:说明文是说明事物的性质、特点,传播有用的知识的文章。上边五个句子,就是从结构、外形、历史各方面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现在先初步了解;以后还要进一步探讨。
三、布置作业
思考,上边举出的五个句子用的是什么表述方法,再在全文中找出与它们相同的表述方法。
复习课文,进一步熟悉内容。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一、常用的说明方法。
二、说明文的基本特征;与记叙文的区别。
三、写说明文要准确运用语言。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提问:上一节课举例的五个句子用的是什么表述方法?回答,明确:1.运用比喻;2.引用古籍;3.用数字;4.解说;5摹写。(板书)提问:文中还有与这些句子表述方法相同的句子吗?思考、议论,准备回答。
二、教读课文
引导:学生思考、议论后,指导根据课文回答。(板书)
1、用数字:第四段,说明赵州桥历史悠久。第五段,说明赵州桥的外形、规模。第六段,说明卢沟桥的外形、规模。第十段,说明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和石拱桥的发展。
2引用古籍;第七段,马可·波罗的游记,赞美卢沟桥,唐代张骂的《朝野企载》写卢沟桥的外形。(这主要是引用,而引用的句子恰好是比喻句。)唐代张嘉贞的《安济桥铭》写桥的设计。
3、比喻:第一段,写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4、解说;第二段,说明石拱桥的历史、形式、构造和作用。第五段,先比喻赵州桥洞像一张弓,然后作解说,两种方法结合,说明设计的效果。
小结:(一)用数字、引用有关资料、解说、比喻,都是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引用和比喻原来属于修辞的范畴,而在说明文中引用起着言之有据的作用,比喻又能形象地说明介绍的对象,也就约定俗成地作为说明方法来看待了。解说,是对事物作必要的阐述,也就是阐明事理(如本文的第二段)。(二)说明方法,还有:判断,例如,本文中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等句子。判断要注意的是必须给人以明确的概念。绘制图表,能使说明的对象有系统、有条理、一目了然(上一节课已实践过)。比较,例如,第六段中写永定河水发,来势很猛,常冲毁河堤,但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这就使人印象鲜明。举例,例如,在我国的石拱桥中,举出了赵州桥、卢沟桥,最有代表性。(三)除本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外,还有下定义的方法,待以后有机会再举例子说明。(四)至于摹写,只是为了对事物特征作直接介绍,使人容易认识,它并不像记叙那样是为了给人以感性的形象,也用得少,并不把它作为。说明方法来看待。(补充板书)总之,灵活、合理地运用各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点、作用……,阐明事理,使人们对事物有个明晰、完整的了解和认识,达到传播知识的目的,这就是说明文的特征。
《中国石拱桥》就是符合说明文特征的典范。理解说明文的特征,并用《中国石拱桥》印证,就可以明确,说明文同以记叙、描写手法为主的记叙文有着明显的区别。
提示:说明文要准确说明对象,必须重视语言的运用,要做到恰到好处。例如,第三段中说到旅人桥,用大致、可能,是根据在写作文时仅仅能占有的资料,还不可能有更确凿的证据。如果去掉大约、可能,就变成绝对的结论语气了。又如,第二段中说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是从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是由外表到内在,由感性到理性来写的,这就准确地写出人对事物认识的规律,词语次序,不可移动。试从文中再找出一些语言运用准确的例子来。学生看课文,议论,准备回答;教师巡回,了解,指导。提问。回答,明确(举例):第三段,几乎限制到处都有,既表明石拱桥多;接近于到处都有却又不是到处都有。第五段,在当时可算…··,从时间上相对地说,不犯绝对的毛病。第九段,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省、巧、高三个字,不仅用得准,而且用得精,位置决不能变动。
小结:说明文中准确运用词语,保证了文章内容的严密性,达到预期的说明效果。
三、当堂巩固
指名朗读。要求;熟悉全文,加深印象。朗读时,要充分利用课文上的注音,不要脱离课本而板书注音。陡、墩)等课本上无注音,可作补充。
四、布置作业
(一)体会下边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出现比较早。
2这座桥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3、其中最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
(二)介绍赵州桥四个特点,第二点同第三点能不能互换?
(答案参见《教师教学用书》)
(三)积累·联想的内容,可让学生自学,互查。
板书设计(一)
赵州桥·卢沟桥概况表
│桥名位置历史和修建年月结构特点
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有1300多年。(一)全桥只一个大拱,长374米,桥洞像一张弓(二)大拱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三)大拱由28近拱圄拼成。(四)全桥结构匀称。
卢沟桥位于永定河上修建于公元1189年到1192年间,至今已有近800年历史。由11个半圆形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是一座联拱石桥。
板书设计(二)
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
1、数字说明(应当正确无误)
2、引用说明(古今资料,科技书刊)
3、比喻说明
4、解说说明(阐述事理) 5.判断说明
6、图表说明
7、比较说明
8、举例说明(有代表性)
9、定义说明
《愚公移山》教案 篇三一、导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曲--《愚公移山》注意:这首歌曲反映的主人公是谁?从中你有何感悟?
二、板书课题并简析:
1、愚公移山属于什么类型的短语(主谓短语);课题向我们交代了故事的_ _,初二语文教案之《愚公移山》(第一讲)行宫中学黄玉中。
三、展示教学目标:(幻灯)
1、复习文言文的一般学习方法;
2、引导学生对课文一、二两段的理解性阅读。
四、范读课文(注意:字的正确读音、句的分断)
1、范读:
2、完成课本中的预习练习:
五、根据预习谈谈对课文大意的理解(自由发言)
六、对课文第一段进行理解性阅读:
1、女生齐读,男生指正:
2、幻灯打出文中重要字词,让学生根据预习回答:方、万仞、本、河阳
3、思考:(幻灯)
(1)体会"本"在文中的作用
(2)用一句话概括本段
(3)体会本段在文中的作用
4、课堂责疑:
七、对课文第二段进行理解性阅读:
1、男生齐读,女生指正:
2、幻灯打出文中重点字词,让学生根据注释和预习回答: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幻灯)思考题:
(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根据愚公的提议,设想可能达到怎样的前景蓝图?--"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愚公移山的难处主要有哪些?(提示思考角度:愚公本身的因素/山的因素/路途因素等)
(4)文中提到"孀妻"、"遗男"的目的是什么?--说明了愚公移山得到了大家的支持,移山之举深得民心。
(5)其妻献疑的出发点是什么?--是想让丈夫充分认识到移山的复杂与艰巨。
4、分小组讨论
5、集体讨论:
6、归纳小结:
八、课堂责疑:
九、布置作业:(练习卷)
教后感:|
附记:|
愚公移山练习卷
一、默写《愚公移山》第二段:
_。
二、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加点字:
惩_险_塞_迂_汝_
面_如┅┅何_箕畚_始龀_反_ 2、翻译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翻译:_。
(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翻译:_。
(3)杂然相许。翻译:_。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翻译:_。
3、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愚公移山的最终目的是_;愚公移山的艰巨性主要体现为:_/_/_。
4、愚公之妻献疑的出发点是:_。
5、强调"孀妻"、"遗男"的目的是_。
三、预习完成:
初二语文教案之《愚公移山》(第二讲)
执教:行宫中学黄玉中
一、检查作业:
二、齐读第一、二段:
三、导课:同学们,昨天我们了解了愚公移山的艰巨性、原因以及邻人的帮助,今天我们来进一步学习愚公移山坚信能把山移掉的信心之源--
四、展示教学目标:(幻灯)
1、对课文第三四段的理解性阅读,了解愚公移山的信心之源和结果;
2、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事情的看法;
3、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提高,教案《初二语文教案之《愚公移山》(第一讲)行宫中学黄玉中》。
五、对课文第三段进行理解性阅读:(幻灯)
1、女生齐读课文第三段:
2、幻灯打出课文要求学生根据注释与工具书翻译课文: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生子,子又生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3、集体翻译:
4、幻灯打出思考题,分组讨论:
(1)"笑"与"长息"分别有着怎样的含义?
(2)文中智叟嘲笑愚公的理由是什么?愚公反驳智叟的理由是什么?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从两个人的对话来看:两个人分别从哪一个角度看问题?分别是怎样的人?--愚公:发展/是一个有长远目光和坚定意志的人
--智叟:静止/是一个鼠目寸光的人。
(4)这场争论最终以谁的失败而告终?(理由是什么?)
--智叟(理由:河曲智叟亡以应)
(5)比较愚公之妻与智叟的话,分析两人的态度的不同。
--两个人虽然都反对移山。
但愚公之妻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从"献疑"中可以看出她完全是出于关心与担忧;而智叟的目的则完全是嘲讽愚公移山之举。
(6)你怎样看待愚公移山这件事,请说出你的观点,并阐明理由。(不受限制)
(7)你对本段还有什么高见或有什么疑问要提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吗?
5、集体讨论:
6、归纳:
六、对课文第四段进行理解性阅读:
1、翻译课文:
2、思考思考题:
思考题:这一部分是故事的什么部分?(高潮)本段借助深化结尾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通过惊山神、感天帝赞扬了愚公的宏伟抱负和坚毅精神。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人定胜天"的美好理想和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
3、讨论回答:
4、归纳:
七、课堂责疑:
八、归纳小结课文:
九、布置作业:(练习卷)
教后感:|
附记:|
《愚公移山》练习卷
一、给加点字注音:
穷匮_亡_汝之不惠_ _
陇断_冀_一厝朔东_ _
二、解释加点字:
笑而止之_毁山之一毛_虽我之死_
其如土石何_其妻献疑曰_穷匮_
汝心之固_固不可彻_汝之不惠_
三、阅读理解: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生子,子又生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一)"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中的"毛"应解释为:_,用该字该意组一个成语:_。
(二)找出文中的两个通假字,并解释:
1、_通_解释为:_ 2、_通_解释为:_
(三)本段文字属于故事的_部分,大意为:_。
(四)选文中的"笑"和"长息"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笑"表现了智叟_;
"长息"表现了愚公_。
(五)因为愚公的年龄将近九十,因此智叟把"_"作为理由阻止愚公移山,他的话句句有_语气。但愚公先斥责智叟的"固不可彻",后_智叟的理由,他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其理由是_,结果愚公取得了辩论的胜利,文中的"_"一句就证明了这一点。
(六)请默写出愚公之妻"献疑"的一段话:
_ _
(七)比较愚公之妻与智叟的话,谈谈它们的异同:
_ _
(八)以愚公的长远眼光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的用意是:_
(九)你怎样看待愚公移山这件事,请说出你的观点,并阐明理由。
教学重点 篇四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愚公移山》教案 篇五我们经常用“愚公移山”来比喻用顽强的艰苦奋斗精神去战胜困难的毅力,马上就要学习《愚公移山》这篇课文了。目前,“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为方便教学,语文网小编整理了愚公移山导学教案,下面,跟语文小编一起来学习这篇愚公移山导学教案是怎样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一、达成目标:
1、准确熟练的朗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义和重点句子的翻译。
2、能结合注释翻译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学习重点: 掌握重点字词义和重点句子的翻译。
学习难点:。 结合注释翻译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二、预习导学:
(一)一读课文,走近文本
1、自读课文,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太行王屋二山 冀州之南 惩山北之塞 荷担 孀妻 始龀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一厝朔东 高万仞 箕畚 魁父之丘 雍南
(二)二读课文,夯实基础
1、对照注释,翻译课文,把不明白的地方划出来,准备交流。
2、自我检测,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1)、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
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 ,意为 。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通 ,意为 。
甚矣,汝之不惠。 通 ,意为 。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 ,意为 。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年且九十( ) 惩山北之塞( ) 出入之迂( )毕力平险:( )
指通豫南:( )且( )焉( )置( )土石 荷担( )
箕畚运于( ) 始龀:( ) 智叟( ) 山之一毛:( )
固不可彻:( ) 无穷匮也:( ) 何苦而不平( )
3)翻译句子: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甚矣,汝之不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堂导学:
(一)、正确熟练朗读课文。
(二)、识记词义,疏通文意。
(三)、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故事情节。
2、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3、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四)、拓展延伸:读一读,品一品,写一写。
愚公移山 (歌词)作词:韩永久 演唱:江涛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
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
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
面对着满堂儿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文本内容:一个困难催生一个决心,两个疑问引出众人支持。
一段回答击退一种嘲笑,两位神仙帮助万代宏愿(梦想)。
乍听为笑谈,深思乃哲理。
想法:我要移山——面对困难两座:太行山和王屋山
行动:一铲一铲又一铲,一筐一筐又一筐;
时间:一年一年又一年,一代一代又一代
结果:山低了,土少了,信心越来越高,希望越来越多——山移走了
原因:一叩一垦,功在不舍
寓意:面对困难,下定决心,坚持不懈,获得成功
羡慕你的不是权势是气质,景仰你的不是高度是境界,害怕你的不是本领是精神。
现实想法:我要学好——面对困难两样:坏习惯和懒惰
行动:一页一页又一页,一本一本又一本;
时间:一天一天又一天,一岁一岁又一岁。
结果:书本渐渐厚了,学问渐渐深了,心灵渐渐丰富了,人生渐渐幸福了——学毕业了
原因:听说读写,功到自然成。
评价: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败了。成功是因为有决心战胜困难;失败是因为无决心战胜困难。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四、巩固测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惩山北之塞 ( ) 且焉置土石( ) 何苦而不平( )
而山不加增( )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汝之不惠( )
固不可彻( ) 毕力平险:( ) 始一反焉 ( )
2)解释下列句中多义词用法。
且:(1)年且九十 ( ) 且焉置土石 ( )
焉:(2)且焉置土石 ( ) 始一反焉 ( )
3)翻译句子: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个人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读课文,总结升华 篇六教师提问: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学生争相发言。
教师总结: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愚公移山教案 篇七学习目标
流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
明确故事寓意
正确理解有关实词、虚词的含义
教学重点
明确故事寓意
生动的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神话色彩结尾的作用
“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
教学设想
通过朗读和思维训练来开展师生双边活动,让学生在泛读感知、品读感悟、研读迁移中,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2、通晓课文内容、理解故事寓意
3、理解词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文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属于文学作品范畴。愚公是作品中一个艺术形象。这是一幅放大的书中插图,请说出图中各种景物、人物的名称。(“太行、王屋二山”、“云层”、“夸娥氏二子”、“愚公”。教师板书课题:“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是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本文选自《列子·汤问》。这篇故事的内容是什么?故事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仔细体会。
二、检查作业
1、注音
箕畚()始龀()穷匮()
亡以应()魁父()
2、解释加点的词
惩山北之塞()指通豫南()
三、师范读课文
1、对照书中的注音,学生默读课文。要求读流畅。
2、学生齐读课文。分小组或分男生女生读。
3、教师指导朗读,学生练习后,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出节奏,读出语调。
四、学生品读课文
1、理解读。对照书中的释义,默读课文。教师检查阅读效果,根据教师提示的要求,学生读特定的句子(如教师提示:“请读出写愚公移山方法的句子,……原因的句子、……结果的句子”)
2、理解说。(每个同学根据老师提出的说的内容和要求,先个人思考,后小组交流,
每一小组推派一人在全班交流)
①说故事内容
②说故事寓意
③用现代文分角色表演。
3、理解写。①感悟道理:愚公不畏困难移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后代人。愚公认识山不加增,人力能战胜自然的道理。②设计板书:苦
愚愚公:利移山不愚
公理
移
山智叟:知难而退
无所作为不智
讥讽阻拦
五、课堂检测
1、注音:
万仞()孀妻()迂()曾不能()
一厝()朔东()智叟()
2、解释词语
惩_____险______诸______箕畚_____心_____虽_______匮_______感________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文中文言词的含义
2、体会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
3、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学生提出质疑的词语,互动解疑
2、小组汇报交流网上搜集到的信息
3、背诵课文某一段落
二、品读课文
(教师设问激思,引导学生理解文中词句的含义,以下设疑供选择。)
1、愚公的年龄有多大?
2、小男孩有多少岁,父亲可疼他?
3、愚公妻子和智叟话的结构相似,都对愚公的体力提出了质疑,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4、“江阴大桥”中的“阴”是什么含义?地名或企业名中有类似的词吗?请举例。
(江阳工业园区、淮阴市)
三、检测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其妻献疑曰()年且九十()
①惧其不已()②
其如土石何()且焉置土石()
以君之力()
③操蛇之神闻之()无陇断焉()
魁魁父之丘()④
汝心之固()且焉置土石()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甚矣,汝之不惠
③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四、研读课文
(一)阅读思考,探究迁移。(以下设疑供选择)
1、能不能以“智公移山”为题?
2、如果没有玉帝的被感动,愚公的志愿最终能实现吗?
3、文中为什么要安排邻人相助的情节?
4、有人说“面山而居”不如“背山而居”,根本不需要耗巨资(人资,物资)去移山。
你认为对吗?
5、想一想,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在现代化的经济建设中,在你的学习生活里,会遇到“山”吗?面对“山”,我们应抱怎样的态度?
(二)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
(三)以四人学习小组的形式,学生自测自评自结。
(四)小结参考:
1、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自然或社会的现象,就借助于幻想中具有超人智慧的力量的神来解释问题。神话往往代表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2、愚公的精神,我们今天仍然需要,因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是伟大、艰巨的,必须有坚毅的精神才能完成。所谓绕道搬家,是屈服于自然,是害怕困难、逃避矛盾的心理表现。
五、布置作业
1、书后思考练习
2、背诵全文。
3.以“有志者事竟成”为话题,写一篇读后感。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t7t8美文号为大家带来的7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教案设计》,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本文发布于:2023-06-20 14:38: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meiwen/0d08a9d3c2b0a690639512ba69d529fb.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教案设计优秀7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课件).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教案设计优秀7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课件).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