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颜色词语文化内涵的对比
张华
(太原师范学院公共外语部,山西太原030001)
摘要:通过比较,论述了英汉颜色词语具有的文化差异,说明大多数英汉颜色词语表现出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不同的习惯和特征。
关键词:文化;语言;颜色词语;内涵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07)06—0118—02
1英汉颜色词语文化内涵的对比
1.1指示意义相同。联想意义不同或截然相反的颜色词语
一些颜色词语为英语和汉语所共有,如蓝色(blue)、黄色(yellow)。虽然它们表面的指示意义相同,但它们的文化内涵却大不相同。词语反映出英汉民族各自所特有的文化习俗。
在中国文化中,蓝色被用来表示肃穆和严肃。而在英语中,蓝色通常表示心情不愉快。例如:feelingblue,havingtheblues,intheblue,lookingblue。表示情绪低沉、沮丧、烦闷。在ablue
Monday(倒霉的星期一)中,蓝色也表示类似的意思,即过了愉快幸福的周末,星期一又要上班或上学了,所以情绪不佳,因此用
表示压抑的蓝色来修饰Monday再恰当不过了。
蓝色在英语中还常用来表示社会地位高、有权势或出身于贵族或王室。
(1)Heisrealblueblood.
(他是真正的贵族。)
在美国英语中bluebook(蓝皮书)是刊载知名人士,尤其是政府高级官员的名字的书。
黄色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最尊贵的颜色,是中华民族的代表色。在古代,人们用黄色代表五行中的“土”和五方中的“中”,象征中央正色和国土。黄色是汉族的帝王之色,标志着神圣、尊贵、权威、庄严,是皇权的象征。因此黄色被皇族所垄断,成了帝王的专用色彩。1986年英国女皇伊丽莎白访华时特地做了一套黄色服饰,以示人乡随俗的意愿。
但是在英美国家,特别是在基督教的世界里,因为黄色是背叛耶稣的犹大所穿衣服的颜色,所以它不是人们崇尚的色彩,它表示的意义是胆怯和嫉妒。如:
(2)1alwayssuspectedhewasyeHow.
(我总是怀疑他很胆小。)
在yeUowperil(黄祸)中,“yeHow”是西方人对东方人的轻蔑称呼。
近代,受西方影响,黄色在汉语中象征衰败、堕落、下流、色情,出现了一批含贬义色彩的“黄色电影”、“黄色书刊”、“黄色音乐”等词语。但是,我们不能把它们译为yeUowmovies,yeUow
books,yeHowmusico
说英语的国家的人不会懂这种翻译,因为英语中没有这样的说法。英语中真正表示下流的颜色词语是蓝色,bluefilm才是“黄色影片”。把“黄色”译为英语也可用trashy(无聊的,低级的),obscene(淫秽的,猥亵的),filthy(淫狠的)或vulgar(庸俗的,下流的)。所以,“黄色电影”可译为obscenemovies,“黄色书刊”可译为
一118_6hhybooks,“黄色音乐”可译为vulgarmusic。
但英语中却有yeUowpress的说法,这里yeUowpress未必是“黄色报刊”o根据OxfordAdvancedLearner’SEnglish—ChineseDictionary的释义:yenowpress—newspapersthatdeliberatelyin—eludesensationalHewsitems,etc,inordertoattractl℃aders.可见这里yellow不是汉语里的“黄色”,“yeUowpress”是指故作耸人听闻的报纸,以哗众取宠的报纸。
可见,同样的颜色在英汉文化中会产生不同的联想,它反映了使用每一种语言的人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不同的审美观念。
1.2指示意义相同,联想意义部分相同的颜色词语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些表示颜色的词指示意义相同,联想意义部分相同。在这两种不同的文化中,这类词语在某些方面会引起不同民族的共同联想,而在其他方面却会引起不同的联想。就文化内涵相同的方面来说,它们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及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相同点;而就其所引起的不同联想方面来看,说明各民族文化间的差异。也就是说,不同民族的文化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个性的差异。在颜色词语中,红色(red)、白色(white)、黑色(black)和绿色(green)就是这样的词语。
红色,使人联想到太阳和火。太阳和火给人们带来光明、温暖和幸福。因此,无论在英美国家还是中国,红色往往象征光明、温暖、喜庆、成功、欢乐和兴旺。而且,红色经常与庆祝活动或喜庆的日子有关。英语中有red—letterdays(纪念日,喜庆的日子),一般只圣诞节或其他节日。因为这些日子在日历上是用红色标明的,所以red-letterdays的转义就是“可纪念的、喜庆的”。又如:topainttownDed表示“狂欢”、“痛饮”、“胡闹”,多指夜生活中的狂欢作乐,饮酒胡闹。此外,torollouttheredcarpetforsb.的意思是“铺展红地毯,隆重地欢迎某人”。
中华民族有崇尚红色的心理,红色象征着幸福、吉祥、如意、喜庆、热烈和发达。因此,过年过节门上要挂红灯笼,人们把结婚称作红喜事,新娘要穿红衣裳,顶红盖头,新郎要披红绸戴红花。与红色有关的习语有:红光满面、红极一时、红粉世家、开门红、满堂红等。“红双喜”是传统喜庆的象征,原指举行婚礼时在门窗或墙上贴的“喜喜”字。“开门红”中的红代表好运气,不过翻译这个词时不能按照字面意思翻译。而应译为tobeginwell或tomakegoodstart,表示一开始就取得好成绩。
红色也用来表示某些情绪,喻指恼怒、生气、害羞等。如英语中的toberedwithanger(恼羞成怒),tobecomered—faced或Herfaceturnedred.同汉语中“面红耳赤”、“脸红脖子粗”一样,表示不
万方数据
怀好意,难为情或为难。
不过,英语中有些包含红色字样的说法就不那么容易为中国人所理解,如toDed和towavearednag。其实,二者都与“生气”、“发怒”有关。前者的意思是:使人生气或发怒、发火。后者中的似lnag指使人生气的东西,towaveredⅡag就是指做惹别人生气的事。
同时,红色也是“赤化”、“激进”的象征,含有不守法、无政府的意思。又因红色是血液的颜色,它又是危险的信号。在英语中
tobeinthered(赤字),redalert(紧急警报),totheredlight(觉察危险)中的“red”就是这个涵义。
白色对于多数中国人和西方人来说,所引起的联想有一些是相近的:purity(洁白)。innocence(清白无辜),象征高洁、纯洁、纯净。
但英语中的whitelie这个短语是指“不怀恶意的谎言”。例如,当妹妹的男朋友邀请姐姐看电影时,姐姐会说:“你们俩去吧,今天晚上我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她知道他们两个人想单独去,邀请她不过出于礼貌,所以她以有事作为借I=I。这就是whitelie,说这个谎言毫无恶意,也
没有骗人的意思。
多数西方人对汉语中的“红自喜事”里的“自”字感到费解。所以,在翻译时最好不把“红、白”这两种颜色译出来,只说wed—
dingandfunerals(喜事和丧事,婚礼和葬礼),因为西方人举行婚礼时,新娘总穿白色的结婚礼服,表示纯洁、美丽和高尚。如果把白色与丧事联系起来,会引起反感,而把funerals(丧事)说成是happyoccasions(喜事),会使西方人感到吃惊,尽管这种说法反映了中国人对待死亡的达观态度。
黑色与红色的喻意相反。英汉民族对“黑”产生的联想大同小异,有的在指示意义和联想意义上完全对等;有的仅在联想意义上对等,用来表示“阴间”、“邪恶”、“不祥”、“恐怖”等。如:ablackletterday(不幸日),这是源予罗马人用木炭标记不幸日期的习惯。匹方人参加葬礼穿黑色礼服,表示“肃穆”、“悲伤”、“不幸”。还有blackguard(流氓、无赖),blackhand(黑手党),blackmarket(黑市),blacklist(黑名单),black—hearted(黑心肠的)等,与汉语中的“黑帮”、“黑道”、“黑心烂肺”等词语非常相似。
1.3英汉语言中有特殊联想意义的颜色词语
在英汉语言中,有时对同一物体或现象用不同颜色来描述。例如:英国人喝blacktea在汉语中不说黑茶而叫红茶。美国人谈到皮肉受伤时说bebeatenblackandblue,而中国人则说“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英国人的gray-haired(灰头发)在中国人眼里就是白发。
2根据文化差异选用不同的颜色词语
2.1正确选用颜色词语的重要性
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颜色词语作为语言中重要的一部分,其使用范围也受到文化的制约。由于语言和文化的不同,大多数英汉词语中的颜色词语表现出各自特有的文化风貌。因此,正确选用恰当的颜色词语在实际运用中尤为重要。否则就会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尴尬的局面。
例如,一位美国教授到中国来讲学,所讲题目是《国际关系中理解不同文化的重要性》。这个报告很有意思,他提到许多因文化不同而发生的奇闻轶事,可是他却不断使用一个自己杜撰的术语culturalrednags(文化红旗),意思是在某种文化中应回避和特别注意的事物。Rednag(红旗)一词就像redtraffic|ight(交通信号灯中的红灯)一样——人们看到就要停止行驶。可是在中国和别的社会主义国家里,“红旗”是一个有积极意义的褒义词。当别人告诉他时,他的窘迫就可想而知了——他恰恰违背了自己定的戒律。
2.2恰当选用颜色词语
由于上述原因,我们在学习和使用颜色词语时,不时会犯文化错误,而且这种错误比语言错误更加严重。要想在跨文化交际中不犯错误,就需要我们敏感地意识到英汉颜色词语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在使用时,先弄清它们的文化内涵和实际涵义,再根据具体的语境恰当地使用。我们不仅仅学习英汉的语言,还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从而适应在不同文化环境中正确地使用颜色。
CulturalConnotationContrastofWords
ofColorsBetweenEnglishandChinese
ZhangHua
Abstract:Bycontrast,thispaperdiscussestheculturaldifferencesof
wordsforcolorsbetweenEnIg】ishandChinese.MostthewordsforcolorsshowthedifferenthabitsandcharacteristicsbetweenEnlghshcultureandChineseculture.
Keywords:culture,language,wordsforcolors,connotation
(上接第117页)
上的触动或正面的或反面的,或感觉上的或认识上的,或深刻的或肤浅的,这种触动就是意义,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事件对我们的影响并写到文章中来。
日记的写作为孩子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和语言经验,也为作文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小学生作文题目比较单一,只要孩子能够围绕中心说明问题就行。如:一次教训、一个难忘的人、一件有意义的事等,但由于每个孩子家庭环境和生活经历不同,也不可能正好经历过这样的生活事件,这就需要学生进行创作构思,也就是将听到的或想到的或者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通过处理加工、想象改编成自己需要的材料加以运用、说明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作文强调的是思维、想象、创造能力的培养。
从以上可以看出:小学生日记主要解决的是写作中的内容和语言问题,要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要从日常生活的观察记录中获得感受,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和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作文则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塑造新的人物,叙述典型事件,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艺术。只要我们有目的、有顺序、有重点的对孩子的写作进行阶段性的训练和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和认识能力将会得到和谐发展和提高。
OnWritingGuidanceforPrimaryStudents
LjJunling
Abstract:Thispaperdiscusseshowtoimproveprimarystudents’writingability.
Keywords:primarystudents,训tingguidance
一119— 万方数据
英汉颜色词语文化内涵的对比
作者:张华, Zhang Hua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公共外语部,山西,太原,030001
刊名:
科学之友
英文刊名:FRIEND OF SCIENCE AMATEURS
年,卷(期):2007,""(12)
被引用次数:0次
1.期刊论文董广才.马娜.DONG Guang-cai.MA Na语言的文化本质,文化的语言内容--关于凯斯·哈维的《同性恋者的身份与文化转换》-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7(1)
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行为,更多的是一种运载文化的语言交际过程.本文就<;同性恋者的身份与文化转换>阐述凯斯·哈维对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立场,不同的语言体现着不同的文化本质,不同的文化赋予不同的语言内容.凯斯·哈维以近期的法国及英美小说中同性恋者的语言为研究客体,通过对法语及英语语言的性别身份特征以及翻译交际策略的研究来进一步说明文体翻译所体现的文化的不同.
2.学位论文杨丽从语言文化学角度分析俄语中带“心灵”这一成素的成语2009
随着语言学与其它人文学科的整合发展,各学科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紧密性越来越大。与此同时,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们的重视,语言已不仅仅被认为是交际和认知工具,它更被看作是一个民族自身文化的代码;“语言不仅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还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褚敏2001)。这是由语言与文化自身特点决定的,因为语言与文化历来都是不
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语言作为文化的介质,实际上是“文化中的文化”,即“符号文化”,而文化又是语言的“母体”,其实质是“人化”(赵爱国2002)。由此可见,语言与文化不是一般的并列关系,而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文化包括语言,语言是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它的特殊性在于,一方面“语言既然是人类文明开化的表征,那么也就可以说,语言的产生使人有了文化,语言就是文化,而且是先于其它文化的文化”(夏雨1994);另一方面,“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和文化代码,不仅反映语言自身,而且记录并保存文化,同时,文化也作用于语言,在各个层面上影响语言并给语言带来生命力”(褚敏2001)。
学术界对语言、民族和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越来越关注。在俄语语文学界亦是如此。在俄罗斯20世纪70年代,举世公认的两部著作《语言与文化》(维列夏金,科斯托马罗夫1973,1976,1983,1990)和《词的语言国情学理论》(维列夏金,科斯托马罗夫1980)的问世标志着把语言与文化作为一门独立的理论体系或学科命名并予以系统研究得以实现,“语言国情学”这一术语在20世纪70-80年代为众多俄罗斯语文学家所熟悉。然而这一理论产生和研究的范围仅限于对外俄语教学中,从20世纪90年代起,在俄罗斯语文学界提到更多的是“语言文化学”这个术语,从“语言国情学”到“语言文化学
”的转变反映了语言和文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在俄罗斯学术界,在语言文化学这个领域有突出建树的代表人物是捷利娅,斯捷潘诺夫,阿鲁久诺娃
,沃罗比约夫等。
从语言学习的角度讲,深入了解和掌握并使用所学语言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无论对学习还是对交际都是很有帮助和必要的。也就是说,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学习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过程。反过来,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基本情况及情感特征等,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在该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上。因此,通过语言来研究某一民族的文化显得尤其特别重要,因为语言不仅表达文化、表现文化、形成文化、产生于文化当中,而且在文化中得到发展。
我们知道,成语是语言的精华,是民族语言中人民智慧的结晶,它言简意赅,形象生动,是语言中相对稳定的一个分支体系,是最具有形象性、且最“保守”的语言体系。俄语成语作为俄罗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俄罗斯民族文化的镜子,它充分体现了该民族的文化习俗、民情及历史等各方面的情况,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俄语成语是俄罗斯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许多世纪而提炼出来的,就其数量来说,可谓是汗牛充栋,车载斗量,并且对成语的界定及研究范围也尚未达成共识。我国俄语学界对俄语成语进行了大量研究,有的从词源学的角度介绍俄语成语的来源,例如来自日常生活(服装、饮食等),或是历史事件,亦或是来自于宗教生活,还有来自于外来文化;有的是通过列举一些典型的俄语成语,介绍其反映的俄罗斯国情,诸如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者风俗传统、节庆、宗教礼仪等。由于知识和理论水平的局限,本论文在写作时,主要从“语言文化学”这一理论出发,选取俄语成语中带“心灵”这一成分的成语作为语料,分析体现在这些成语文化层面上的“俄罗斯民族的心理情感状态”,揭示俄罗斯民族性格中的几个典型特点,例如慷慨、情绪化等,阐明俄罗斯文化与俄语成语之间的内在联系。
论文由前言、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结论、参考文献和附录七部分构成。
前言部分主要说明选题的现实意义、目的、任务、理论基础、研究对象、新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研究方法以及使用的材料。
第一章《语言文化学的理论基础》
本章第一节《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关系问题》综述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关系,揭示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统一不可分的辩证统一关系。
本章第二节《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语言文化学》介绍了语言文化学产生的理论背景、它的研究方向、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任务及研究流派。 本章第三节《语言文化学的概念体系》阐释语言文化学学科范围内的“民族心智”、“语言世界图景”及语言文化学研究的一个概念“心灵”。
第二章《俄语成语研究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本章第一节《俄语成语发展的历史和基本阶段》介绍俄语成语的研究历史及成果。
本章第二节《俄语成语的研究现状》
本章第三节《俄语成语概念和范围的界定》
第三章《带“心灵”这一成分的俄语成语的语言文化学分析》
语言文化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与文化及二者的互动关系,其研究的对象物包括:神话化的语言单位(神话单位、原始意象或原型、典礼、仪式、咒语);警句、箴言、谚语、俗语;成语;象征、范语和定型;形象和隐喻;语言的修辞方式;言语行为;言语礼节。而其中成语是民族意识和民族文化最有价值的信息源泉。成语中凝结着民族有关神话、风俗、传统、仪式、道德、习惯、和行为的定型观念。就像拉林(Б.А.Ларин)指出的那样,成语永远间接地体现了一民族的世界观、社会制度和该时代的意识形态,这种表现正如早晨的光辉体现在一滴水中。
在论文中我们选取了带有“心灵”这一成分的俄语成语,以语言文化学理论为支撑对其进行分析。
本章第一节《俄语成语的语言文化学研究》分析俄语成语在语言文化学视野下研究的可行性及研究现状。
本章第二节《带“心灵”这一成分的俄语成语的分类》
本章第三节《对表示俄罗斯民族内在情感状态的带“心灵”这一成分的俄语成语的语言文化学分析》
结论中对整个论文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
附录部分按俄语字母顺序排列,列举出本论文中出现的成语。
3.期刊论文王丹.任自峰语言的文化本质文化的语言内容——试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山东文学(下半月)2008,""(1)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文化因素会不断浸入语言之中,丰富和发展语言;2.语言也会对文化产生影响.理解语言必须先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4.期刊论文焦宏丽民间的巨人——浅谈《巨人传》中民间诙谐文化的语言表征世间-时代文学(双月版)
2007,""(3)
本文着力从语言角度解读巴赫金在其《拉伯雷研究》中提出的"民间诙谐文化"这一概念在拉伯雷《巨人传》中的体现,力图开掘拉伯雷长期被误解的背后所潜藏的深厚内涵.本文通过对广场化、狂欢化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分析,梳理民间诙谐文化在《巨人传》中扩大及延展的脉络.通过对民间诙谐文化的栽体的研究,揭示在中世纪的宗教统治中依然鲜活的民间文化与专制的官方文化进行对抗的实质.
5.学位论文于军俄罗斯民俗与语言表达2009
我的论文题目是《俄罗斯民俗与语言表达》。论文由引言、正文、结束语、参考文献、致谢信等五部分组成。
在引言中分别介绍了论文题目和选题的迫切性,阐明了论文研究课题的创新之处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第一部分《语言与文化的基本概念》中系统详细地阐述了下面的一些问题,如:语言与文化的基本概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俄罗斯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民俗是文化的一种,俄罗斯民俗的产生与发展,俄罗斯民俗对俄罗斯人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及对俄罗斯行为方式的影响等。
在第二部分《俄罗斯民俗与语言表达》中由以下几个部分内容组成:俄罗斯民俗中礼貌言语的使用,俄罗斯民俗中官方正式言语的使用,俄罗斯民俗中个人亲密言语的使用,俄罗斯民俗中科技言语的使用,俄罗斯民俗中文化言语的使用,俄罗斯民俗中广告言语的使用,俄罗斯民俗中讽刺言语的使用,俄罗斯民俗中作家言语使用等。
在第三部分《俄汉民俗语言表达方式对比》中系统深入分析了俄汉语中称谓的区别,俄汉语中数字文化意义的区别,俄汉语中最常见的亲属间的称谓,俄汉语中姓氏表达的区别,及俄汉语中的民俗表达特点等。
在第四部分《俄罗斯民俗不同地方的称呼》中由以下几个部分内容组成:在城市交通,百货商店,诊所,理发店,服务部,照相馆,干洗店等地的称呼。
论文选题的迫切性。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同时也是人类重要的思维和认知的工具。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一切文化活动
,文化创造和文化发展都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文化产生、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形式。世界上有很多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习惯,民族习惯可简称为民俗,也可以说,民俗是社会发展中长期沿袭下来的习惯礼节风俗的总和,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人的生活有许多传统、风俗、礼仪、仪式。例如:无论是出远门,还是到附近出差,在临出发之前,上路的人和送行的人都要在沙发或者椅子上静静地坐一会儿。这种民俗称之为
“сестьнадорогу”(上路前坐下来),据说是为了动身前集中一下思想,求得平静,这样可以保佑一路平安。这个民俗有相当长的历史
,一直延续至今。我要写的论文《俄罗斯民俗与语言表达》符合当前国际交流的大环境。众所周知,政治、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语言与文化的交流。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语言就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再比如说,正确的运用打招呼的方式和称谓用语,直接关系着交往的好坏。在俄语中,如果听到《Приветствуювас》的打招呼用语,不难判断说话者或者是中老年人,或是处在正式的交际场合。看到一个外国人能会说一口流利的中文,我们一定会很敬佩。总之,在各国人民渴望相互了解的今天,作为从事俄语的人,有必要对俄罗斯人的民俗和语言表达作一个深入的研究。这对顺利进行外
事工作,外经外贸及跨文化交际是极为有益的。如果正是这样,那么就足以说明我论文所选题目十分迫切。
论文的创新之处。目前研究俄语语言文化有很多专家和学者。国内的有吴国华,是洛阳外语学院的教授,著有《文化词汇学》,《文化语义学》
,王福祥,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著有《跨语言学》,《文化与语言》。俄罗斯普希金语言学院院长(),是俄罗斯语言国情学的创始人,著有《跨语言学》,()等。70年代以后,苏联开始大力开展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并把这门学科定名为语言国情学,于是研究语言文化的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系统。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我国的汉语界,文化语言学也在悄然兴起,申小龙先生出版了《中国文化语言学》,他把研究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这门学科定名为文化语言学,尝试建立自己的文化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的诞生是中国现代语言学发展的历史必然。而文化语言学的重点研究汉语与文化传统、民族心理、民族习俗的关系等。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将俄罗斯民族习俗如何用语言表达归纳总结汇集成锦,并进行深入研究、挖掘新义。例如
чёрнаясуббота译成“时尚劳动日”而在十月革命时期:суббота意思是“星期六义务劳动”,所以当今如果说
чёрнаясуббота是对劳动日的一种讽刺。再比如当俄罗斯人请您去做客时,您也许会问:“要不要带些
什么
”(Чтопринестиссобой)他肯定会说:“什么也不用带,您自己来就行了”(),但是,这句客套话千万不能当真。根据俄罗斯人的传统,空手上门做客是不礼貌的。诸如此类的民俗语言现象和表达将会在我的论文中体现很多很多,它是前人和以前这类研究中所少见的。因此,可以说,我的研究将会对类似研究起到引导和借鉴作用。
论文的理论意义。大家知道,学术论文有等级之分,作为一篇硕士学位论文,如果真的要达到理论创新实际上是很难的一件事,但是能够对前人这方面的理论学习研究和加以总结和概括会相对容易一些。基于这一点,我对很多文化和语言文化理论进行了潜心地学习和深入的研究。如
:КостомаровВ.Г的,吴国华的,王福祥的,胡文仲的,赵敏善的,谭林的,黄苏华的著作,通过这些理论的总结和研究使我对文化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也有了新的进一步的认识和更深入的了解。下面是我学习的体会上升为理论的简要概括。
语言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第一,语言自身就是一种文化,是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各个民族间语言差异是民族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有积累功能,或者称文化载体功能。前人的全部生活经验,都存储于语言中。后人习得民族文化,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学习民族语言。学习语言所记录的前人的经验,同样,了解另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学习语
言的一个重要的途径。第三,语言是文化的传播工具。第四,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语言丰富、完善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的制约。文化的发展促进了语言的发展,文化决定词语的运用,文化观念对语言交际内容有较大的影响,对语言交际方式也有较大的制约作用。
论文的实践意义。论文的实践意义具有如下几个方面:1)我收集了许多有关民俗与语言表达相关的语料,作为论文的素材。如:俄罗斯人见面怎样打招呼,俄罗斯人的新娘和新郎怎样在婚礼上互致良言,俄罗斯人在商场里购物怎么样与售货员交流,俄罗斯人在接待客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好客等等。2)将我所收集的这些语言素材,俄语民俗语言表达与中国人的民俗语言表达进行对比研究,是对对比语言学研究和对比文化学、对比民俗学研究的一大贡献。3)用这些所收集的语言素材和所研究的实践成果可以编写语言与文化对比教材,俄语口语,习惯用语教材。4)通过进行汉俄语言与文化对比
,将会找到在俄语和汉语语言民俗表达之间存在差异,如:涉及的吉祥数字的,吉祥用语的,吉祥身势语等等。
6.期刊论文吴兰文化:操控语言的那只手——浅谈文化对英汉语言的影响-科教导刊2009,""(3)
本文通过分析文化对英汉语言的影响,指出文化是语言的基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其背后都潜藏着文化.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学习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将有助于理解和运用语言.
7.期刊论文高凤霞.GAO Feng-xia浅谈文化与语言习得-宿州学院学报2005,20(2)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生活在一定言语使用区域中的人们在一定的语境下通过口语或书面形式相互交际而使用的,一种特定的语言总是和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或国家,以及其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因素息息相关的.本文主要论述了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文化与语言习得密切相关、缺一不可的观点.
8.学位论文马飞从文化角度分析英、汉语用上的差异2001
英语"communication"一词通常译为"交际"或"沟通".如果你说的话、你写的东西对方听明白了、看懂了,这是沟通或者说是成功的交际;然而,如果你说的话,你写的东西对方莫名其妙,这便不是沟通,或者说是不成功的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这种情况屡见不鲜.英语是一门世界性的语言.中国有众多的英语学习者及爱好看.然而,许多人经过了多年的英语学习,掌握了大量的词汇、语音、语法以及相应的听、说、读、写能力,却发现还是很难与英语为母语的人进行顺畅的交流.这主要是由文化差异引起的.学习语言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这是每一个外语工作者及学习者值得深思的问题.多少年来,把外语作为知识传授还是作为技能传授一直是人们讨论的话题.中国公共外语教学长期以来一直采用语法翻译法,历来偏重于阅读、语法和字词的搭配使用.学生的语言学习实际上是进行大量的语言知识的输入,其目的是为了通过某种考试.而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交流,即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上却难以做到对语言的真正掌握.实际上,对一门语言的真正掌握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言技能,二是交际能力.语言技
能即: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交际能力是指运用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去进行成功的交流.那么什么是成功的交流呢?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王佐良先生曾说过:"不了解语言当中的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也就是说,仅仅掌握了语言技能还不能保证语言学习者深入、灵活、有效、得体地表达思想,并准确地理解原文中所阐发的内涵.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语言学习者必须对该语言所属的文化有所了解.你所使用的语言不仅要用词得当,语法正确,还应注意你所使用的语言是否适合当时的场合,是否适合说话者的身份,是否适合所使用语言的社会风俗习惯.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日益临近,社会需要大批既懂专业知识又能运用英语进行顺畅交际的人才.在现实社会中,无论是与外商洽谈,出国考察,到国外继续深造,引进技术等无一不需要通过英语直接交流来完成.社会的发展向外语教学提出了挑战. 该文从探讨中英文化差异与语言的关系入手,以大量的事例剖析由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用方面的诸多区别,说明英语学习者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要想真正通晓一门语言还必须对这门语言背后的文化以及这种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有所了解,并最终实现跨文
化交际中的顺畅沟通. 全文由导论,正文三章及结束语组成. 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说明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及目的. 第二部分重点阐述文化和语言的定义以及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 有史以来,学者们给文化下过数不清的定义.总体说来,文化是一个民族全部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念,等级以及时空观念的总和. 从语言学上讲,语言是人们沟通时所使用的符号系统,是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总和.不
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语言,而语言背后的文化更是千差万别.一方面,语言与文化是互为依托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可以说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一面镜子.有的语言学家甚至将语言看作是文化的基石;而另一方面,文化又深深地影响着语言.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交际及跨文化交际的含义,交际的类型以及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交际一词由来已久,指的是人们有意识的互相传递信息的过程.交际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正式交际与非正式交际;口头交际与书面交际;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跨文化交际是随着当今世界的经济、文化、教育向着全球一体化方向发展,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工具和通信手段使全人类有可能频繁接触时产生的.英语作为一门世界性语言,在许多场合起着"国际语文"的作用. 二十世纪的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步入全球政治和经济的大舞台中.因此
,英语教学不但影响着全民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影响着中国与国际接轨的进程.培养出真正能以英语为工具进行成功交际的人才是每一个外语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第四部分是该文的核心,作者从诸多角度,以大量的实例说明英汉两种语言受各自文化的影响在语用方面的差异.其中包括:英汉词汇的文化阐释;日常生活用语的差异;从英汉习语、谚语看民族文化特征;英汉比喻性词语中的文化内涵比较;英汉语在文体上的差别;英语的各种变体以及非英语交际等七个方面. 第五部分是该文的结论部分 通过以上从文化视角对英汉语在语用方面的分析比较,我们不难看出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文化差异和语言文字一样,可能成为交际或获取信息的障碍.因而,英语学习者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要尽
可能了解英语与汉语两种文化以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并保证信息交流的顺利实现.没有文化意识的英语学习者可能只顾及到字面上的转换,而忽视的文字背后的文化问题,对原文望文主义,或者用母语传授的文化经验去曲解信息,最终都将导致交际的失败.作为一名称职的英语教师,在培养学生语言基本技能的同时,应尽最大努力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让他们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使他们充分意识到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成功的交流,只有同时掌握了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才可称得上是对一门语言的真正掌握.
9.期刊论文庞婧语言扩展与文化流向-云南社会科学2000,""(4)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和载体,人类社会发展不同时期的文化会在语言中留下自己的印迹.本文试图从语言的地域变异、社会变异以及新词语的产生等方面来探讨语言的扩展(主要是词汇)所反映出的中国文化发展流向,并简单涉及了语言扩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0.期刊论文王梦.WANG Meng语言和文化关系的认知解释与翻译的可译性-德州学院学报2007,23(3)
在语言和文化关系的传统认识上,有两种相反的观点.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其不足之处在于它们都把语言和文化看作两个孤立的个体.从人类的认知角度来看,语言和文化都是人类认知能力的外在表现.人类认知的本质决定了语言和文化的性质和它们的关系.语言和文化不是彼此决定的关系,某一语言和文化的结合是历史的、偶然的产物.人类认知能力是无限的,无限的认知能力赋予人类语言以无穷
创造性,人类语言可以跨越文化的界限,实现对它文化的理解和接纳.这种对语言和文化的理解构成了翻译可能性的坚实理论基础.
本文链接:d./Periodical_kxzy200712072.aspx
授权使用:云南大学(yndx),授权号:041b8277-e934-4229-a9b0-9dea017f7b86
下载时间:2010年9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