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地区的蜥脚类恐龙化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
第十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董为主编. 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6. 1~8
Proceedings of the Ten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Chine Society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DONG Wei (ed). Beijing: China Ocean Press, 2006. 1~8
自贡地区的蜥脚类恐龙化石*
叶勇
(自贡恐龙博物馆,四川自贡643013)
摘要被誉为“恐龙之乡”的自贡自1915年首次发现恐龙化石以来,迄今已发现恐龙化石点130余处,所发现的恐龙化石共有20个属25个种,其中蜥脚类恐龙化石9属12种,包括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的蜀龙、峨眉龙、马门溪龙,它们对于蜥脚类恐龙的分类、演化的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个体户
的科学价值:大山铺蜀龙动物群的发现填补了中侏罗世蜥脚类恐龙化石的空白;杨氏
马门溪龙头骨化石的发现确证了马门溪龙的头骨类型和牙齿形态;骨质尾锤的发现使我们对蜥脚类防卫能力有了新的认识;杨氏马门溪龙皮肤印模化石的发现使我们对蜥脚类表皮结构有了新的认识。
关键词自贡蜥脚类恐龙化石
1 前言
自贡地区广泛出露着中生代陆相红色沉积地层,尤其是侏罗系地层分布特别广泛。这套地层沉积连续,层序清楚,其中蕴藏着大量的恐龙及其他脊椎动物化石。自贡产出的恐龙化石不仅数量丰富,门类众多,保存完好,而且发现有多个规模宏大的恐龙化石埋藏群,使自贡成为名副其实的“恐龙之乡”。迄今自贡地区发现的恐龙化石已有20个属25个种,其中蜥脚类恐龙化石9属12种。由于自贡地区的蜥脚类恐龙化石数量丰富,保存完整,而且有很多重要的新发现,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在中国乃至世界恐龙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 发现和研究简史
2.1 蜥脚类的发现和研究简史
自贡地区蜥脚类恐龙的发现和研究已有整整70年的历史。其最早发现可追溯到1936年,中国著名古脊椎动物学家杨锺健教授和美国古生物学家甘颇教授在荣县城东西瓜山发掘出一具大型蜥脚类恐龙化石,后经杨锺健教授研究命名为荣县峨眉龙(Omeisaurus junghsiensis Young, 1939)[1]。这是自贡地区发现的第一具较完整的恐龙骨架,同时也是自贡地区最早被科学命名的恐龙化石。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自贡地区的恐龙化石都没有什么大的发现,直到1974年在自贡市伍家坝发现了一个埋藏丰富的
*自贡恐龙博物馆馆长基金项目资助
叶勇:男,39岁,副研究员,从事古脊椎动物学及地层学研究
恐龙化石群。经重庆市博物馆和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为期三个多月的发掘,采集了十多具恐龙化石。这些化石后经中科院古脊椎动我不是药神评价
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重庆市博物馆的专家系统整理和研究,共命名了4属4种恐龙,其中包括两种蜥脚类恐龙——釜溪自贡龙(Zigongosaurus fuxiensis Hou et al., 1976)[2]和釜溪峨眉龙(Omeisaurus fuxiensis Dong et al., 1983)[3]。
1977年10月,四川省保护古脊椎动物化石干部培训班在大山铺恐龙化石点野外实习时,挖出一具较完整的蜥脚类化石,后经董枝明等(1983)研究命名为李氏蜀龙(Shunosaurus lii)[3]。
1979―198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成都地质学院、重庆自然博物馆、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和自贡恐龙博物馆等单位在大山铺进行了多次单独或联合发掘,在已发掘的数千平方米的范围内共获得了上百具恐龙及其他脊椎动物化石骨架,共鉴定命名了12属12种恐龙,其中蜥脚类恐龙有6属6种[3~8]。
1989年初,自贡恐龙博物馆的研究小组在大安区新民乡九井坝采掘到一具带有头骨的蜥脚类恐龙化石,后经皮孝忠等的研究命名为杨氏马门溪龙(Mamenchisaurus youngi)[9~10]。同时,在标本修理过程中,欧阳辉等还发现了我国首例蜥脚类恐龙皮肤的印模化石[11]。
1996年初,自贡恐龙博物馆在自贡市园丁苑建设工地采掘到一具巨型的蜥脚类恐龙骨架,后经叶勇等的研究归入合川马门溪龙(Mamenchisaurus hochuanensis)[12]。
2001年10月,自贡恐龙博物馆在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二期试发掘中又发现了一具保存很完整的大型蜥脚类恐龙化石。从已发现的肢骨长度推测,这具恐龙体长可能超过20 m。
2002年11月,自贡恐龙博物馆在沿滩区永安乡采掘到一具较完整的蜥脚类幼年个体化石,后经叶勇等的研究命名为张氏大安龙(Daanosaurus zhangi)[13]。
2.2 已发现属种
迄今为止,自贡地区发现的蜥脚类恐龙有上百个个体,共计9属12种(表1)。
3 自贡地区蜥脚类恐龙化石的重要科学价值
3.1 大山铺蜀龙动物群的发现填补了中侏罗世蜥脚类恐龙化石的空白
早侏罗世晚期和中侏罗世,地球上出现了世界性的海侵,浅海侵入到许多大陆的腹地。这种海侵的结果,造成了早-中侏罗世陆相沉积地层的匮乏。在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发现之前,世界上发现的中侏罗世的恐龙化石非常有限,对这一时期的恐龙的研究也几乎是个空白。而大山铺蜀龙动物床的英语
群的发现正好填补了中侏罗世恐龙化石的空白,衔接了恐龙演化过
程中缺失的链环。同时,该动物群是一个特别的过渡类型动物群,大量的蜥脚类材料的发现使我们对蜥脚类的系统演化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蜥脚类由三叠纪晚期一类原蜥脚类型的动物演化而来,经过像蜀龙这样一种原始的蜥脚类达到晚期大型蜥脚类。该动物群的典型代表——蜀龙是原蜥脚类与蜥脚类之间继承和演进关系的最好例证。
表1 自贡地区的蜥脚类恐龙化石属种统计
Tab. 1 List of the sauropod fossils from the Zigong
属种名称产地层位和时代标本保存情况
尖齿原颌龙Protognathsaurus oxyodon 自贡市
大山铺
下沙溪庙组
中侏罗世
一块比较完整的左齿骨
李氏蜀龙Shunosaurus lii 自贡市
大山铺
下沙溪庙组
中侏罗世
多具完整骨架,包括两
个完整头骨
巴山酋龙Datousaurus bashanensis 自贡市
大山铺
下沙溪庙组
中侏罗世
一具较完整骨架和一具不完整
骨架,及一个破碎头骨
董氏大山铺龙Dashanpusaurus dongi 自贡市
大山铺
下沙溪庙组
中侏罗世
两具较完整骨架
荣县峨眉龙Omeisaurus junghsiensis 自贡市
大山铺
下沙溪庙组
中侏罗世
一具不完整骨架
釜溪峨眉龙Omeisaurus fuxiensis 自贡市
伍家坝
上沙溪庙组
晚侏罗世
一具很不完整的骨架
天府峨眉龙Omeisaurus tianfuensis 自贡市
大山铺
下沙溪庙组
中侏罗世
多具完整骨架,包括多
个破碎的头骨
釜溪自贡龙Zigongosaurus fuxiensis 自贡市
伍家坝
上沙溪庙组
晚侏罗世
多具不完整完整骨架
东坡秀龙Abrosaurus dongpoi 自贡市
大山铺
下沙溪庙组
中侏罗世
一个完整的头骨
张氏大安龙Daanosaurus zhangi 自贡市
永安乡
上沙溪庙组
晚侏罗世
一具不完整骨架
杨氏马门溪龙Mamenchisaurus youngi 自贡市
新民乡
上沙溪庙组
晚侏罗世
一具非常完整的骨架,
包括完整的头骨
合川马门溪龙Mamenchisaurus hochuanensis 自贡市
园丁苑
上沙溪庙组
晚侏罗世
一具非常完整的骨架,
包括破碎的头骨
3.2 杨氏马门溪龙头骨化石的发现确证了马门溪龙的头骨类型和牙齿形态
马门溪龙是中国最负盛名的蜥脚类恐龙,它不仅是所有恐龙中颈椎数目最多和按身体比例颈部显得最长的一类,而且是中国蜥脚类恐龙中种类最多、地域分布最广的一个属,因此在中国蜥脚类恐龙的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该属是杨锺健根据20世纪50年代初在四川宜宾马门溪发现的一具不太完整的头后骨骼而建立的,属型种为建设马门溪龙(M. constructus Young, 1954)[14]。之后,著名的合川马门溪龙(M. hochuanensis Young et Chao, 1972)[15]被发现了,但遗憾的是,虽然合川马门溪龙的头后骨骼保存十分完整,
却没有发现头骨的材料。马门溪龙应该具有一个什么样的头呢?限于当时头骨证据的匮乏和国内可比较材料的欠缺,杨锺健和赵喜进只好将其与国外发现的一些大型蜥脚类恐龙进行比较,并根据它的头后骨骼特征近似于美国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