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鱼类的皮肤及其衍生物

更新时间:2023-05-05 01:27:45 阅读: 评论:0

第二章 鱼类的皮肤及其衍生物
讲授重点:
1 、鱼类皮肤衍生物的类型、位置和机能
2 、骨鳞的构造和鳞式
第一节 鱼类的皮肤
鱼类的皮肤由外层的表皮和内层的真皮组成。
一、表皮( Epidermis )
表皮起源于外胚层。鱼类的表皮都由活细胞组成,通常无连续被覆的角质层。表皮又分为生发层和腺层。
(一)生发层
表皮基部最内面一层是一层呈长柱形的细胞,称为生发层(高三口号 Stratum germinativum )。该层细胞具有分生新细胞的能力,由此分生的新细胞代替原来的母细胞的位置,而母细胞则向表层位移。在此过程中,
细胞逐渐变成扁平或鳞片状,直至达到最外面,或因衰老而淘汰,或因机械损伤而脱落。
(二)腺层
本层因存在各种腺细胞而得名。除去生发层,其余都算是腺层,细胞层数不等。最初的细胞来自生发层,但并不是说本身不能进行细胞的增生。实际上整个表皮层的细胞都具儿童芭蕾舞 有分裂增殖新细胞的能力,不过生发层的增殖能力特别旺盛强大而已。
表皮层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系由真皮内的血管供给,并借渗透作用通过细胞基质到达表面的细胞。
鱼类表皮细胞的层数,不仅依种类而异,还依不同部位、不同年龄而异。板鳃的表皮一般 4 — 6 层上皮细胞,硬骨鱼类通常约有 10 ─ 30 层细胞,底栖鱼类表皮层一般比上层鱼类厚。
鱼类表皮一般无角质层,但有些鱼类的表皮有时能局部角质化,如有些鲤科鱼类的唇部角质化,便于摄食。还 有些鱼类一到生殖季节,由于受了生殖腺激素的刺激,在头部、鳍等处出现一种由表皮角质化形成的圆锥形突起,称为追星或珠星 ( Pearl organ ),生殖完毕即生行消退。珠星只限于生殖季节出现,或
者在生殖期间变得特别明显,雄性个体一般表现得粗壮,数量也多,雌性个体往往缺如,即使出现,也很微细,数量也非常有限。主要是生活、产卵在流水或潮间带的一些鱼类,世界上已知有 4 目 115
科中的一些鱼类存在这种结构。
二、真皮( Dermis )
位于表皮之下,来自胚胎时期的中胚层起源的间叶细胞。真皮层较表皮层为厚,系由纵横交错的纤维结缔组织(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构造,其中分布有血管、神经等。
真皮可分为外膜层、疏松层、致密层。
1 、外膜层 很薄,由结缔组织纤维匀一排列呈片状,纤维丝可向上伸入生发层,往下深入真皮较深处。
2 、疏松层( Stratum spongiosum ) 在外膜层内方,也较薄,纤维结缔组织呈海绵状疏松而不规则的排列,含有色素细胞( Chromatophore )、成纤维细胞( Fibroblast )和变形细胞( Amoebiod cell ),血管丰富。
3 、致密层( Stratum compactum ) 丰富的纤维结缔组织排列致密而平行。以胶原纤维为主,通常不含色素细胞。在鲨鱼身上致密层特别发达,其纤维有数十厘米长。多数真骨鱼类致密层较薄。
大多数鱼类在真皮的疏松层和致密层下面,为一层疏松的皮下层( Subcutis ),含有色素细胞和脂肪细胞,严格地说这层不属于真皮的范围。
鱼类的皮肤最大厚度达 10mm (鲨鱼和翻车鲀)。鱼类皮肤的厚度,不仅有种间差异的特性,即使是同一个体,不同部位厚度也不尽相同。
第二节 腺体
鱼类皮肤上的腺体分单细胞腺( Uni抑癌基因 celluler gland )和多细胞腺
( Multicelluler gland )两种,都是从表皮细胞变来。
一、单细胞腺
通常所称的杯形细胞、棒状细胞、颗粒细胞、浆液细胞等,都属于这一类。
1 、杯状细胞( Goblet cell )
是最常见的一种腺细胞,它释放粘液物质,是典型的粘液细胞( Mucous cell ),绝大多数鱼类都具有。一般呈杯状,少数亦呈球形或管形。在表皮的位置有深浅,形成时间较长者多移到表层。分泌物中含有粘多糖、纤维等,入水后,纤维部分膨胀发粘,成为粘液。
2 、棒状细胞( club cell )
只见于圆口类的七鳃鳗,形似高尔夫球棒,每一细胞有二个核,贴近细胞壁。棒状细胞进一步发展,变为颗粒细胞( granular cell )。棒状细胞或颗粒细胞都不产生粘液,它们可能分泌一种保护性物质,以防凶猛鱼类。
真骨鱼类的棒状细胞,在形态、演变和功能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别。鲤形目的棒状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居中,细胞通常位于表皮的中层,分泌物里含有一种蝶呤( pterin ),具有惊吓作用。因此,这类细胞又称为警戒物细胞( alarm substance cell )。
3 、浆液细胞
很少十字成语 见,内含物不与那些同粘滑物质与反应的染料发生作用,形态在各类中也不尽相同,有的透明浆液状,有的为颗粒状。分泌物不直接排到体表,而常排放在细胞间隙。真骨鱼类中少数几类如甲鲶科、鲑科、海龙科、玻甲鱼和鲈形目中的一些属具有这类细胞。
粘液分泌的多寡与鳞被状况有关,凡是无鳞或鳞很细小的种类,粘液分泌就多,反之则少。
粘液的功能多种多样,主要作用: 1 、保护身体不受寄生物、病菌和其它微小有机体的侵袭; 2 、凝结和沉淀水中悬浮物质; 3 、对调节渗透压也有作用;
4 、减少鱼体与水的摩擦。
二、毒腺
鱼类的毒腺是由许多特殊的表皮细胞演变,集合在一起,沉入真皮层,外包结缔组织,构成一个产生有毒物质的腺体。它是产生毒液的细胞团,而不是真正的多细胞腺体。毒腺常与棘刺连在一起,在棘刺刺入受害者组织的同时,毒腺分泌毒汁注入伤口。
软骨鱼类的虎鲨、角鲨、魟、鳐、银鲛等背鳍前皆有强大的棘,毒腺附在棘上。硬骨鱼类中有毒腺的种类也不少,如蓑 鲉 、鬼 鲉 、黄颡鱼等。海产的毒 鲉 S ynanceia 是最可怕的一类,它的毒汁具有致命性,能溶解血球,对神经系统也有严重影响。 它们的毒腺埋于鳍棘基部皮下,有一管连于棘沟,被刺后,毒液顺棘沟流入被刺者体内。
第三节 鳞片
大多数真骨鱼类体被鳞片,仅少数种类无鳞或少鳞,如鲶、某些杜父鱼、鳗类、电鳐、刺魟等。鱼类鳞片被覆程度与粘液分泌多寡恰成反比,即粘液分泌特别发达的鱼类,其鳞片退化,甚至完全裸露。
一、鳞片的种类和基本构造
根据鳞片的外形、构造和发生上的特点,可将鳞片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盾鳞( Placoid scale )、硬鳞( Ganoid scale )和骨鳞( Bony scale )。
(一)盾鳞
盾鳞由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为板鳃鱼类所特有。在外形上分为基板和鳞棘二个部分。
1 、基板 多呈菱形,埋在皮肤中,由齿质构成。
2 、鳞棘 露在皮肤外面,且尖端朝后,它的外面复以釉质,内为齿质。中央有髓腔,结缔组织、血管、神经等穿过基板底部进入髓腔中。
这种鳞片进入上下颌便成牙齿,盾鳞和牙齿系同源结构,所以盾鳞又称皮齿( Dermal teeth )。
盾鳞的发生是这样的:真皮细胞先集中成团,向上伸延成圆锥形的真皮乳突( Dermal papilla ),与乳突接触的一层上皮细胞,变成高柱形的成釉细胞( Amelioblast ),分泌釉质,同时真皮乳突的表皮细胞分泌齿质,后来乳突本身形成中空的刺,基部则向四周扩大,形成基板。鳞片造成以后,复在刺外面的表皮退缩,因而鳞棘就突出皮肤之外。
盾鳞的排列较为紧密,多成对角线排列。这样的排列方式使全身的鳞棘成为一张很整齐的格子图案,其效能可使流经表面的水流流态平顺,涡旋减少,有助于提高游泳速度。
盾鳞的数目随着鱼体的生长而增加。盾鳞一经形成,就不能横向增长体积,只是靠着基板底层逐渐加厚,盾鳞的高度才会略有增加。老的盾鳞脱落,新的补上,这一过程从不间断。
盾鳞密布于鲨鱼的全体,头和背鳍上,近背部的鳞片常较大,在腹部的则较小。鳐类的盾鳞是时常分散的和不均匀分布在背部、尾部和胸鳍上,露在外面的刺一般都较大。锯鳐的吻部向前伸出如锯状,吻边缘均有数十枚强大的锯状齿,亦系由盾鳞演变而成。
(二)硬鳞
硬鳞是埋在真皮中的菱形骨板,由真皮产生而来,成行山东高考时间 排列,此类鳞片只见于现存的一小部分硬骨鱼类中,为硬骨鱼纲中的硬鳞鱼类所特有。
硬鳞典型的构造可分为四层:
1 、硬鳞层( Ganoine ),是充分钙化的坚硬的闪光质(似釉质)。
2 、科司美层( Cosmine ),非细胞结构,似齿质。
3 、管质层( Vascular ),辐射状齿质小管,具髓腔,有小腔通鳞片表面。
4 、内骨层( Isopedine ),由若干平行的骨板构成。
硬鳞可分为三种类型:
1 、标准式硬鳞:由上述四层构造组成,非洲产的多鳍鱼和古代的古鳕类均具此型。
2 、科司美式硬鳞:由科司美层、管质层、内骨层组成,古代肺鱼类和总鳍类的骨鳞鱼科均具此型,现存鱼类无此鳞片。
3 、雀鳝式硬鳞:主要由硬鳞层、内骨层组成,尚存少量管质层,无科司美层。如鲟类及北美洲河中产的雀鳝属此型。
硬鳞的排列方式均是成行的,而且和肌节有密切关系。每一鳞片都是和上下鳞片的关节突起或凹面相嵌接,并在接合处留有稍能伸缩的余地。
鱼类为了加强活动能力逐步趋向圆鳞方向发展,老房子图片 如澳洲发现的古代异鳞鱼,即为这种进化的实例,该鱼体侧比较不活动的部分披有硬鳞,但尾部两侧已转变为覆瓦状的圆鳞。
(三)骨鳞
骨鳞由真皮产生而来,为真骨鱼类所具有。骨鳞的形成过程是这样的:间叶细胞先在生发层下集合形成突起,前端略嵌入表皮层,后来变成成骨细胞且不断分泌骨质,向外围扩大。
骨鳞由上层和下层构成:
上层(骨质层或骨片层):脆而薄,由骨质组成,使鳞片坚固。
下层(基板或纤维层):由纤维结缔组织交错排列而成,使鳞片富有柔软性,便于活动。
骨鳞的形成方式,上下层有所不同。一个鳞片首先形成鳞片中心,上层是围绕鳞片中心一环一环地生长,即从原有部分的边缘再生长出一圈新国考和省考的时间 的,下层是一片一片地从中心向外缘生长,新长出的一片总是叠在原有的一片下面,并且比原有的一片生长得大一些,因此鳞片和中央,总是比边缘要厚一些,所经在较大鳞片那里,下层愈靠近中央愈厚,而上层则中央和外围几乎厚薄相同。故骨鳞剖面观象一个去了顶的低矮圆锥体。
骨鳞的表面可以分为四个区域:
1 、基区( Basal area ),又称前区,向着头部,埋在皮肤(鳞囊)里的部分。
2 、顶区( Apical area ),又称后区,露在皮肤外面的部分。
3 、上侧区,位于鳞片上侧的部分。
4 、下侧区,位于鳞片下侧的部分。
骨鳞表面生有许多骨质的突起物,形似山嵴,称之为鳞嵴( Ridges )或称为环片( Circuli ),它在大多数鱼类中作同心圆排列,但也有横列的,其排列方式亦视种而异。有在整个鳞片表面区域都有环片环绕中心而排列,如鲤科鱼类。有沿中心排成同心圆的许多“小枕”,如鳕科鱼类。有的在顶区鳞嵴处有颗粒物,如鱼句亚科,有的鳞嵴具弱刺,如鲻科、鱼刺科、鲤科等,有的鳞嵴成网状,如鲑科、弹涂鱼等。
在春季和夏季,因饵料丰富,生长迅速,鳞嵴相距较宽,而在秋季和冬季则排列紧密,同时,在各年份的同一季节,因受某种环境的影响,还可能出现一些特殊的排列形式(或特别密,或出现相切现象,或出现波浪状环片,或断线的环片等),根据上述特点,可用作测定年龄及生长的标志。
在鳞片中间,环片所围绕的点,称为鳞片中心或鳞焦( Focus ),它是鳞片最先形成的部分,其所在位置因啤酒简笔画 种而异。有的偏于基区,称鳞焦基位(鳞片中心基位经典桌面 ),如多数鲤科、鳅科鱼类;有的偏于顶区,称鳞焦顶位(鳞片中心顶位),如弹涂鱼、鲷科、石首鱼科的鱼;有的位于鳞片中心,如多数鲑亚目和鳗鲡科的鱼。
从鳞片中心走向边缘,向四方辐射排列的凹状沟,称辐射沟或鳞沟( Grooves ),有的鱼类各区都有辐射沟,如鳅科、弹涂鱼等;有的只分布于基区,如食蚊鱼、鲷科;有的分布于顶区,如鲢、马口鱼等;亦有的完全无辐射沟。辐射沟使鳞片增加柔软性。
骨鳞根据后区划形态差异,分成圆鳞和栉鳞两种。
1 、栉鳞,后区的鳞嵴变形突出于边缘,呈齿状构造,高等真骨鱼类多具栉鳞,如鲈形目的鱼类。
2 、圆鳞,后区边缘光滑无栉齿,低等真骨鱼类多被圆鳞,如鲱形目、鲤形目鱼类。
骨鳞的形状多呈圆形,有的则为椭圆形、方形、多角形及其它不规则形状。
骨鳞除了上述的几种类型以外,还有一些变态的鳞。
1 、棱鳞,如鳓鱼、鲥鱼等的腹部下缘,蓝圆鲹、竹荚鱼的侧线上均有这种鳞片。
2 、腋鳞,如鲥鱼等很多真骨鱼类,在胸鳍或腹鳍的基部有小刀状鳞片即腋鳞。

本文发布于:2023-05-05 01:27: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90/961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细胞   鳞片   鱼类   表皮   排列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