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域与关联体:“双关”理论下的双关语翻译
马雪龙
(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重庆400031)
收稿日期:2008209204
作者简介:马雪龙(19832),男,回族,湖南邵阳人,四川外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摘要:从李占喜提出的“关联域”入手,与“关联体”概念相结合,将关联表达划分为“关联域”和“关联体”两部分,并着重分析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双关语当中的体现,最终得出:双关语翻译要以在目的语中找寻对应的“关联域”与“关联体”的统一体为旨归。
关键词:关联域;关联体;双关语翻译
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9951(2009)0120011204
自Dan Sperber 提出关联理论以及Ernst August 提出
关联翻译理论(《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以来,就有不少国内知名
学者相继尝试使用该理论来关照翻译问题。其中有李占喜、何自然的《从关联
域视角分析文化意象翻译中的文化亏损》[1]
,赵彦春的《关联理论与翻译本质》[2]等系列论文及其翻译专著《翻译归结论》(2005),张景华、崔永禄的《解释性运用:关联翻译理论的实践哲学》[3]等。这些作品都是对关联理论以及关联翻译
理论的发展性运用,丰富了翻译理论,也拓展了翻译学研究的视界。但在本文中,笔者将主要从李占喜提出的“关联域”入手,与“关联体”概念相结合,并将其运用于对双关语的分析和翻译当中,为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一、关联域与关联体
(一)关联域
关联域是李占喜提出的一个创新式概念,他将其定义
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思维运作的跨文化区域。”[1]
如果将
Sperber 和Wilson 关于非关联或者说不能产生语境效果的
三种情形进行反向考虑,也可以得出关联域的具体内涵,那就是,与原文陈述信息相关,并能引起已知信息发生变化的新信息部分,用Sperber 和Wilson 的术语来说,就是“明示刺
激”
[4](P38,P46,P156)
中的“刺激”部分。然而,信息有抽象和具
体之分。李占喜的“关联域”就是指抽象的信息,或者说抽象思维中进行的关联。笔者在本文中则将“关联域”定义为:在
具体的词、句乃至文本中相异、但标示关联发生的部分。例
如,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提出的“differance ”(延异)一词就与“difference ”
(差异)发生很大的关联。按照笔者的定义,其中的关联域就存在于字母“a ”与“e ”的相异之间,是关联发生的物质场域所在。这是一个二分的场域,既抽象又具体,既无
形却又可见,这是文本(统括字词句篇)与思维、实在与想象共同作用、相互交融的场域,能让我们实实在在地评判关联是否发生以及关联后的意义。
(二)关联体
或许是关联体这个概念太显而易见,未能引发多少的相关论述。其实,关联体和关联域一样,都是关联得以产生的必要条件。它与关联域恰好相反,主要是指具体的词、句乃至文本中相同的部分,亦即能够由此及彼,几乎能够互换的部分。同样以“differance ”和“difference ”为例,其关联体可视为“differ =nce ”这一部分(黑点即上述的关联域)。可以说,关联体就是Sperber &Wilsons 所说的“明示刺激”中的“明示”
部分。这一部分能让我们尽情展开“握有知识库
(stock knowledge at hand )”[5](P489)
或者“cognitive environ 2
ment (认知环境)”[4]进行想象。
二、关联域与关联体的关系
关联域与关联体是对立统一、二元互洽的关系。在你不包含我,我也排斥你的互斥当中蕴含着紧密的依存关系,从而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张力,成就了关联的发生。Sperber &
第25卷第1期2009年2月 (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ebei North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Vol 125No 11
Feb.2009
Wilson也隐含地说明了关联之中的这种关系。Sperber& Wilson在谈论关联原则时认为“受话人根据明示刺激不仅认为有关联发生,而且可以比较准确地察觉到这种关联关系”。[4]这里所说的“明示刺激”可以认为与笔者所说的关联体与关联域等同,“明示”即关联事物相同的、引发同类联想的部分,而“刺激”则是二者相异、区别“等同”、“全异”与“关联”的重要标示物,更是寻找关联意义的根据。
从二者以上的定义可以清楚地看到,关联域与关联体不仅在物读书笔记好词好句好段及感悟
质表现形式上相互对立,心酸的说说
而且在其抽象
意义上也大相径庭。关联体引发我们寻找与关联事物之间共同部分相似的词列,虽然这个词列的长短取决于个人的“知识库”,但关联域则让我们注意到了关联事物之间的区别性意义,例如,“differance”与“difference”中的“differ=nce”足以让人联想到“differ、different、difference…”这样一个开放的词列,而其中的“e”和“a”两个字母则将二者之间的界限划得泾渭分明,这使我们从它们的极其相似中寻找到了差异,终究二者不是同一物。但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在英语语言中,“differ2 ence”有其相对于“differance”的先在性,也正是这种先在性,以及后者相对于前者的后继性才使得“differ=nce”的吸力和“e”和“a”之间的互斥始终能保持着一种适当、平衡的关系,而不至于彼此逃逸开来或者被二者之间形成的张力消泯。
其实正如其名,关联域与关联体本身就统一于“关联”这一更高层级的概念当中。发生关联的事物,不管是关联的还是被关联的,都可以二元地看作“域”与“体”的结合物。这种二分也就暗示了关联域与关联体是从一个整体中相对划分出来的,它们之间的对立一直就是一种相对的概念。二者在关联的发生中也唇齿相依,显然,如果“differ=nce”中的黑点填入的字母不变,那么这就是“等同”关系而非关联,相反,如果“differ=nce”不为二者所共有,那么二者就是“完全相异”的关系,也不关联。因此,当且仅当关联域与关联体同时存在于统一体中,才能引发所谓的关联作用,才能让我们理解关联意义,这是不证自明的,否则,关联不再成其为“关联”。
三、双关语的“双关”体现与例译
在双关语(puns)中,这种“双关”的体现非常明显。这是因为,双关语的发生过程就是“言者和听者双方具有类似的认知能力、认知水平和认知结构,话语的言事行为(illocu2 tion)刺激听者的听觉神经;加上该话语在一定语境里的足够明示(ostension)而在听者大脑中产生足够的显映(mani2 fest),听者就可以以(最大或最佳)关联为取向,从言者的话语里搜寻到无标记的意图(intention)或语力(force)”[6]。关联域最终决定了关联体引发的联想范围,在激发联想的同时,又免去了过于展开的无效联想。因而在翻译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寻找关联域与关联体最佳结合的统一体,从而使得译文也能巧妙地呈现双关式的理解。有时为达到这种双关效果可能会采用不同于原文的双关形式来呈现,而各种方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寻找并运用关联体与关联域来充分再现原文的双关效果。双关语的翻译技巧种类繁多,“锅居
Dela2 bastita就将双关语的翻译方法分为十类”[7]。当然,笔者将避开按照具体的翻译技巧分类来探讨双关语的翻译,而主要从语音、语义、语形三个方面分析双关语的“双关”关系并以此指导翻译实践,希望能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一)语音双关语
语音双关语顾名思义,就是在语音上相互关联,即语音为关联域与关联体的存在之所。请看一例。宋朝宰相李贤将闺女嫁于当时的一代才俊程敏政,此前,李贤曾设法试探程的学识和才智。有一次,他出了一个上联,要求程做出下联。上联为:
因荷而得藕
程脱口而出下联:
有杏不需梅
上联灵活地运用了双关语的文字游戏,荷—何,藕—偶相互关联,句型上可为称述句也可为疑问句。下联也利用了杏—幸,梅—媒之间的相互关联,因而可谓对仗非常工整!那么,这种双关是如何体现的呢?首先,对于荷—何、藕—偶、杏—幸、梅—媒,每一组词之间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现象:语音相同,这也是关联体所在,可以让我们在认知环境下轻松地进行联想。但正如上面所述,仅仅有关联体是不能体现关联意义的,荷—何、藕—偶、杏—幸、梅—媒,每一组词之间在字形上的差异以及它们在句子中的组合结构差异构成了一个互斥的关联域,那么在翻译当中,这种差异性就不可避免地要体现出来,从而达到双关关联的目的。因此,笔者将上述对联译为:
From where you got her1
The torch of Hymen outshines a match2句1可看作一个陈述句,即旨在说明单词her可从where中提取出来(去掉字母w和末尾的e),同时也可看作一个网络推广的方法
问句,要求作答。这样就体现了原文一语双关的效果。
在句2中,“the torch of Hymen”是一个习语,意为:爱情,宣传委员
此时的“match”意为“arrangement of marriag
e(包办婚姻)”,同时,“torch”也可表指“火炬”(该习语隐喻化之前的意义),“match”则亦可做“火柴”之意。通过“爱情”与“包办婚姻”和“火炬”与“火柴”这两层关系把原文中的双关蕴涵体现出来了。
2009年2月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此外,原文通过四个植物名词来体现两句对联呈上启下的关系,而译文中找不到这种字面关系的影子。但原文也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来体现这种呈上启下的关系,这正是译文中努力寻求到的一种对等关系。
(二)语义双关语
语义双关语,即“多义双关(polymy pun)”[6],是指在利用一个词语、词组乃至句子篇章的同时包含的多可能种意义产生双关以及谐趣的语言文字游戏手段,或简言之,指“语义双关是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双关”[8]。在这种情况中,拥有不同意义的同一语言表达形式为关联体,而在认知环境下就会至少有两种解读意义,这两种解读意义之间的差异就构成了意义关联域,通过关联体的触发引发的意义关联域提供了至少两种解读方案,从而达到了双关、谐趣的效果。例如:
A:What do people do in a clock factory?
B:They make faces all day.[6]
A句只是一个简单问句,双关发生在词组“make faces”上。由关联体“make faces”引发的联想词组“做鬼脸”、“制作(钟)表面……”等等之间便形成了一个关联域,在这个场域中,“make faces”作为一个习惯搭配短语“做鬼脸”解时,有一种意义上的相对先在性,在取这个意义值时,B句与A句无论在哪方面都毫不相关,但由于这个固定搭配可以降级为一般搭配,即表达“制作(钟)表面”的意思,这样,B句就与A 句紧密关联起来。这就是表面无关性中隐含了意义的紧密相关,是利用了我们主观认知的“先入为主”的特点引起的意义双关。在双关语中,紧密相关/毫不相关总是并存,在这种差异、互斥的关联域中体现双关的修辞效果。因此,进行翻译时也应尽量体现这种丰富的关联性。且看译文:
甲:钟表厂的工人是干什么的?
乙:每天做钟送钟(送终)。[6]
该译文通过将原文中存在的语义相关转换为谐音双关较好地体现了双关效果。习语有一个共通的特征,那就是每一个习语都是隐喻化的结果。因此习语的理解就包括了其历时意义(或称之为理据)和共时意义。对于习语而言,历时平面和共时平面是有层级性的,因此可以从共时意义降级至历时意义,或者从历时意义升级至共时意义,这种历史与共时的瞬间混淆常常能够产生双关的效果。例如,原文只有当“make faces”这一词组降级后(即不被看作表达“做鬼脸”这一意义的习惯搭配时)才能明白A句与B句紧密相关,并不是答非所问。从这一方面来说,译文在问句和答句的字面上已经有关于鹰的知识
了一致性,一眼
就可看出都在谈论钟表工人的工作,因此,丧失了原文那种答非所问/紧密关联的极大张力,但译者随后以“送钟(终)”这一谐音双关来加以弥补,使译文在整体上达得了很好的效果。但笔者认为,我们在该双关语的关联域(意义域)中可以寻找到更为对等的翻译方法,譬如(笔者):
甲:钟表厂的工人是干什么的?
乙:每天做做表面工作。
在该译文中,“表面”一词也可以降级为“(钟)表面”从而形成了语义双关,产生了与原文更为一致的双关效果,而并不需要采用谐音双关等其他方式的补偿译法。不仅如此,就语境顺应程度和语言双关隐含的自然程度而言,后一译文也要更加接近原文。
(三)语形双关语
语形双关语是指通过形式相关性来达到双关效果的文本。在这种双关语形式中,通过语言文字的编排与某一抽象动作、过程、心理意象等抽象形式进行关联,从而进一步强化文中表达的主题意义。这种双关关联常常引发“不可译”的言论,在诗歌翻译当中表现得特别明显。例如:
l(a
E.E.Cummings1923
l(a
le
af
fa
ll
s)
one
l
iness
这首诗的形式就非常强烈地辅助突出了主题意义———孤独。从字母形状“l”、“a”,到诗歌正文———“a leaf falls”,通过将词语拆分成字母组合进行垂直线性排列,突显了一种形单影只的意义,而正文的处理也像是在着意刻画这样一个片景:一片落叶飘飘悠悠、带着叹息、神思慌乱、无依无靠地
缓缓飘向地面,却似乎就那样永远飘忽着,孤独在无限蔓延,咫尺之间,却怎么也到达不了落定、安靠的彼岸。因此,这首诗虽然简单易懂,但是它通过形式编排所表达的意义非常深刻。这首诗的关联体就在于这种意象的相似性,在于这种文字编排形式和诗歌描述的叶子飘落的意象之间的相似性,关联域则存在于具体语形和抽象意义的差异之间,无论语形如何地与意象相似,二者之间的区别性间隙无可跨越,或者说语形只能尽其可能地与意象相似,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文本本身,毕竟不管是写作还是翻译,都要落实到语言文字的表达,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不发声音的思维层面。因此,在翻译的时
2009年2月马雪龙 关联域与关联体“双关”理论下的双关语翻译第1期
候就需要将语形和意象之间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表现得恰如其分。向着这种理想的译文,笔者试译如下:
孑(一
E.E.康明斯1923
孑(一
片
口
十
子
队
土
下)
瓜
孑
虫
在该译文中,同样运用了拆字游戏,汉字“孑”(孑然一身)与“一”以及词语拆分后的字母组合进行垂直线性字排列,比较形象地体现了文章的主题,而括号外为“孤独”这个词的拆写形式,与原文中的“loneliness”有了较好的契合,因而无论是意义还是形式都在双关的丰富性方面与原文比较接近,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原文的字面义、隐含义和主题义,因而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原文和译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理论,也是一种交际理论;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也是一种交际活动。因此,两者是兼容的”[2]。这也是关联域与关联体能够在翻译中发挥效用的基础。而双关语本身就是一种关联表现形式,因而内在地包含了关联域与关联体,这就在翻译中要求译者尽可能地发掘出二者的表现形式,并尽可能地在译文中再现关联域与关联体的统一,再现双关的谐趣和效果。不过,这种再现往往只是一种理想,在实际翻译过程中,需要我们在译文中改换原文的关联域与关联体,即通过另外一种双关模式,如上文提到的将“make faces”的语义双关变换为译文中的“送钟(终)”的谐音双关。这种例子不胜枚举。但原文和译文当中始终不变的是:都通过关联体和关联域的共同作用来产生双关(关联),这也是探讨关联域与关联体及其关系在翻译理论和实践活动中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李占喜,何自然.从关联域视角分析文化意象翻译中的
文化亏损[J].外语与外语教学,2针开头的成语
006,(2):40243.
[2] 赵彦春.关联理论与翻译本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3):1172121.
[3] 张景华,崔永禄.解释性运用:关联翻译理论的实践哲
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1):52255.
[4] Sperber D,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 Inc.,
1995.
[5] 高宣扬.当代社会理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6] 侯国金.双关的认知语用解释与翻译[J].四川外语学
院学报,2007,(2):1192124.
[7] 张南峰.Delabastita的双关语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中
的应用[J].中国翻译,2003,(1):30235.
[8] 孟琳,詹晶辉.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运用技巧及翻译[J].
中国翻译,2001,(5):48251.
R elevant R egister and R elevant B ody:an Application in T ranslation of Pu ns
MA Xue2long
(Postgraduate Department of SISU,Chongqing400031,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relevant register”ever brought forward by Li Zhanxi,combines it with the con2 cept of“relevant body”and puts forth the argument that any kind of pun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relevant register and relevant body,the relation between which and the embodiment of which in puns will be analyzed.In the final analysis,it safe2 ly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pursuit for the utility of“relevant register”and“relevant body”in the target language shall be highlighted in translating puns.
K ey w ords:relevant register;relevant body;translation of puns
(责任编辑 白 晨) 2009年2月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