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城乡结合社区老年人健康休憩环境重构研究
A Study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Healthy Recreational Environment
for the Elderly in Urban-Rural Communities
周博刘石磊周雅婧\ Zhou Bo,Liu Shilei,Zhou Yajing
作者信息:周博,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刘石磊,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在读;周雅婧,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农村资源整合视阈下东;It农村老年人在乡养老设施适老型模式研究”(51978U9)五年级画画
摘要:面对疫情,探讨老年人休憩行为及环境影响要素的变化,本文选取3个城乡结合社区老年人为调研对象,运用G P S、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从老年人休憩行为的特征出发,结合休憩环境对休憩行为的外在表征影响.逬行定性与定量的指标分类分析。归纳适宜老年人社区休憩行为的空间杯境需求,为老年人社区的休憩环境设计提供一种方法和思路,更好 地满足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和精神需求。
关键词:城乡结合:老年人;休憩环境;休憩行为
ABSTRACT: Faced with the epidemic, to explore the elderly resting behavior and the change of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this paper lects three urban-rural community elderly as the object of rearch, using G PS, obrvation interview,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other methods.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indexes are classified and analyzed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lderly resting behavior and the influence of resting environment on the external appearance of resting behavior. Summarize the needs of the space environment suitable for the elderly community resting behavior, provide a method and ideas for the elderly community resting environment design, and better meet the physiological needs and spiritual needs of the elderly.
KEY WORDS: Urban-rural integration; The elderly; Recreational environment; Recreational behaviour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537(2020)04-0081-07
引言
2020年初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使得城乡公共健康问题又一次成为了人们议论的热点。在拥有国家体制优势的高效以及人民群众无私的付 出下,我们守住了胜利。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在反思在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从城市规划到社会治理、资源环境配置等多个领域的不足,探寻公共危机 的发生、危害与城乡人居环境之间的关联。对以后城乡公共健康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做出指引。
当社区里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时,该社区就被称为老龄化社区m。根据2019年末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发布,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比已达18.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12.6%[2]。可以看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益显著,老年人身体机能的衰退和社交能力的下降会导致当他们面临各种危机时往往是最危险的人群[31。通过对老年人生活休憩的建成环境各要素的改善有助于 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增加老年人的社交联系,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K1。随着我国城市进程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大量城乡结合部新 型社区产生。由于具有土地资源丰富且廉价、环境资源优越、配套集中等积极因素,城乡结合部新型社区吸引大量城乡老年人群在此居住生活。大量老 龄化社区的聚集形成了人口构成复杂、生活文化多元的城乡结合社区动态发展的特征[5],这也成为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的重要因素。
\(: \ 82
图1:区域示意图(来源:作者自绘)
因此,从分析城乡结合社区老年人休憩行为的特征出发,研究老年人对休憩环境空间尺度与形态两种不同维度的感知。并结合疫情的发展,研究老 年人身心与行为习惯的变化进而针对社区环境要素的改变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关联指标分类分析,有助于完善促进老年人健康休憩的社区空间环境的重构 设计。
二、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研究区域与对象
本文选择大连甘井子区3个典型的老龄化社区进行调研,以3个居住小区内60岁以上老年人口作为调研对象。选取的研究对象在所住社区居住时 间均超过1年并且没有身体活动限制。凌水街道位于大连市甘井子区王家水库附近,东西向的凌水路是其辖区内最主要的市政道路,A 、B 、C 三个社 区分别位于凌水路南北两侧。三个社区附近拥有中小学、幼儿园、社区医院、农贸市场、社区中心、公交车站等完善的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和丰富的商业 设施,其中约6000m 2的屹馨文化广场是人们的生活休憩中心,老年人人口在总活动人群中所占比例高而且休憩活动丰富(图1)。其中,A 社区位于 凌水路北侧,建筑均为多层住宅(无电梯),有独立完善的景观休憩步道,景观设施、节点分布均匀,也有供居民交往活动的大型文体广场(3500m 2), 绿化率45%左右;B 社区位于凌水路南侧,建筑均为高层
住宅(有电梯),有约1500m 长的环形景观休憩步道,但缺少供人群聚集交流的社区广场; C 社区属于老旧小区改造,紧邻屹馨文化广场,建筑均为多层住宅(无电梯),人车混行,绿化率低,周边步行环境差,小区自身没有休憩步道和休闲 设施(表1)。
表1:调研社区信息简介
社区名称建成时间房价占地面积住宅栋数社区户数老年人在籍数老年人比例A 社区200322757/m 230公顷38栋1596 户750人23.5%B 社区200915128/m 222公顷32栋1275 户520人20.4%C 社区
2012
20388/m 2
20公顷
28栋
1176 户
466人
19.8%
(二)研究方法与思路
本文着重针对疫情发生期间(2020年3月)与疫情基本控制阶段(2020年6月)进行了二次集中的调研走访,近距离观察并了解疫情对受访对 象曰常生活的影响与感受,用访谈和问卷的方式记录了影响疫情前后老年人休憩行为变化的要素,并利用数字定位和数据化处理的方法进行完善。
研究路线分数据资料采集和影响因素分析两个阶段,以实证性分析为基础,采用现场踏勘、问卷调研、GPS 定位以及运用SPSS 22.0软件进行定 量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城乡结合社区老年人休憩行为特征与其环境影响因素。
首先对三个社区的住区环境与休憩设施进行实地踏勘;并通过调查问卷与认知地图的方法收集调研区域内老年人社会经济属性、选择休憩行为的 时间分布和活动内容组成以及心理特征等数据和信息,了解老年人休憩行为的基本特征以及疫情前后行为习惯的变化。问卷发放保证空间分布数量 均衡(每个社区40份,一共120份问卷);另外,为了更加准确地了解老年人休憩环境空间的特征,在问卷调研、认知地图(70岁以上)的基础上,
"
.
..
.
83
结合实地观察,对具有代表性的老年人(60-70岁)通过安装手机app(悦跑圈)的方法对休憩路径的行为过程与环境空间特征进行数据采集和测量(每 个社区15位老人,连续7天的数据)。
然后对影响老年人休憩行为品质的环境重构要素进行分析,根据调研数据和GPS路径追踪的数据,探寻休憩行为发生的频率、时长、距离、内容、参与体验感受与社区休憩空间各环境要素的相关性,在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上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判断矩阵与量化权重计算,归纳完善城乡结合社 区老年人休憩质量的环境重构设计。
三、休憩行为与环境空间特征分析
从行为分类来看,休憩行为属于休闲活动范畴,而它并非单纯的步行过程,而是在步行中有效接触外界信息和参与到其他活动中的过程。休憩过程 甶三种行为状态组成,分别是动态类休憩行为、静态类休憩行为与参与类休憩行为[61。不同的行为状态决定了休憩空间环境的多样性和层次性m。
表2:城乡结合社区老年人休憩调研基本信息表
调查因子人数(次)比例调查因子人数(次)比例
性别男5848%
年
龄
60-705445%女6252%70-754638%
休憩行为分类静
态
观望4235%75以上2017%
锻炼14437%家
庭
成
员
1人1916%动
态
散步7865%2人5848%
慢跑119%3人以上4336%参
与
类
聊天8268%休
憩
时
间
段
6-8点1412%健身25042%8-10 点6655%
棋乐34739%13-16 点9579%
舞拳43428%18-20 点4941%
【1]不俏助设施的驻足健身活动【2]偖助设施的器械健身活动[3]祺牌声乐U]l l蹈輋播
(一)休憩行为特征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表2 ),我们可以看出老年人休憩的时间大都集中发生在上午8〜10点(55% )、下午13〜16点(69% )和晚上 18〜20点(45%)三个时段。根据现场访谈,晚上休憩行为的骤减除了老年人作息时间的原因,老年人视觉的衰退与夜晚环境照明的不足是老年人 最大的顾虑。从老年人休憩活动组成来看,有65%的老年人选择了散步和慢跑,而参与类活动的比例更高,其中聊天、棋乐和舞拳的活动选择分别占 68%、39%和 28%0
可以看出城乡结合社区的老年人非常注重在休憩过程中的社会参与性,这种社会参与性可以集中体现在攀谈聊天等互动行为,更多的则是附属在各 种休憩活动过程中。因此,轻松愉悦的内在心态和渴望参与沟通的外在表现反应出生理与心理的双重体验是城乡结合社区老年人休憩行为的主要特征。
在社区休憩过程中获得信息并分享是城乡结合社区老年人休憩行为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从图2可以看出,老年人通过社区公告和宣传栏获得信息 的比例达到73.26%,聊天交流占比为56.77%。而通过手机和电视广播仅仅占到39.34%和45.82%。这说明城乡结合社区老年人主观上还是比较依 赖传统的信息交互渠道去获得和分享信息。通过对比老年人信息需求的类型和日常交流的内容,可以发现新闻时事、社区事务、娱乐活动和曰常生活这 四类主要信息比例呈匀态对应分布(图3),这反应出城乡结合社区老年人对社交信息的需求具有认知与行动相结合的复合性特征,不仅是社区信息传 播交流的阅读者,也是热衷的参与者。为老年人提供适宜交流、参与的休憩环境可以促进社区公共管理并有利于提升社区老年人抵御风险的韧性。
f•机
报纸 电视广播 社K衫媒体脚天
度传栏18.30%
45.80%
图2:老年人倌悤获取渠遒(来源:作者自绘)
日常,丨:活_m
m n^^n9.2〇%
■■■■■■H B H iS ii 3〇.8〇%36-70%
38.30%
■交流类别■需求类别
图3:老年人信息需求与交流内容(来源:作者自绘)
M: \ 84
从老年人休憩活动时长、频率和距离来看,尽管三个社区不同的环境对社区内老年人的休憩数据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参照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行 为习惯,调研数据反映了老年人休憩行为具有高频率(每天1.5次)、高时长(40 ~ 50分钟)、范围广(900 ~ 1200M )的特征,反应出休憩活动 是城乡结合社区老年人接触外界坏境、强身健体、参与社会活动的主要方式,对老年人的生活不可或缺。
进而分別对三个社区的调查数据梳理分析(表3) ,A社区的占地面积大,休憩设施和景观步道完善是A社区老年人休憩频率、时长、距离都位居 第一的主要原因;B社区活动面积明显比A社区小,虽然步行景观与设施都不错,但缺少参与性的休憩场所;C社区的老年人休憩频率和距离都是最低 的,这是由于社区C并没有提供老年人可步行的环境,限制了老年人休憩活动的选择。
继续深入整合调研数据,运用卡方检验进行家庭组成、受教育水平、年龄、生活满意度与休憩范围、时长、频率、休憩体验之间的影响因素分析。家庭成员少的老年人倾向于时长更长的休憩活动(卡方值X2=28.355,自由度d f=16,显著性p=0.031<0.05);生活满意度越高的老年人倾向于频率 更高的休憩活动(卡方值X2=17.581,自由度d f=9,显著性p=0.039<0.05);年龄越大的老年人越倾向于小范围内进行休憩活动,而年龄越小的老 年人偏爱范围更大的休憩活动(卡方值X2=21.465,自由度d f=9,显著性p=0.01<0.05);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PASE得分 与休憩环境的美学特征具有正向关联(OR = 2.191, 95%C I =1.134-4.234),即受教育水平越高的老年人对休憩环境的美学特征体验感越强。因此,从城市规划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上看,规划设计完善、高品质的适老性社区休憩环境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必需的外在因素。
表3:社区老年人休憩行为特征信息表
区域
距离特征/M时长特征/min频率特征/(次.周-2)
均值中位数标假期的英语
准差均值中位数标准差均值中位数标准差
A社区1250110010.5853.335510.8512.9613 2.87巳社区1050100012.4844.564514.9311.5411 3.39 C社区95085017.6338.784018.4510.8810 5.04
(二)休憩环境空间特征
研究通过对45位(每个社区15位)70岁以下的老年人的手机app (悦跑圈)记录调研对象一周内的休憩活动轨迹特征,并对15位70岁以上的 老年人采用认知地图的方式手动记录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去了解城乡结合社区老年人休憩行为的环境空间特征。
1.环境空间形态
根据GPS轨迹数据显示,老年人的动态类休憩的平均步速在0.8m/s〜1.1m/s之间,而静态类休憩和参与类休憩的平均步速均小于0.6m/s。静 态类休憩的持续时间多集中在5-10分钟的停留[8\与动态休憩行为的间隔时间多为7.5分钟左右,也就是说老年人平均经过430米左右的动态休憩活作文标题大全优秀
动就会降低步速,选择适当的休息然后继续。而参与类休憩活动一般会持续20分钟左右,活动幅度和速度均降至最低(图4)。从整体休憩活动范围看,仅有8.4%的休憩活动范围大于2km,小于0.5k m的不到5%,绝大多数老年人的休憩活动范围集中在1.2k m左右。
图老年人休憩特征数据示例(来源:悦跑圈a p p作者改绘)
整体上看,城乡结合社区老年人的休憩环境空间形态呈环型闭合状。其中动态类休憩行为是老年人休憩活动主要的组成部分,静态类的观望交谈等 行为伴随动态类休憩规律发生,一般呈现出线型与点状交替出现的空间形态。而参与类休憩行为是整个休憩过程的关键节点,一般为休憩活动的中 继点,行为目的性强,空间形态呈小范围的面状分布。因此,休憩活动的空间形态大致分为三种:方向性强的条状线型流动空间、灵活分布的众多小型 点状空间、功能复合的大型开放式围合空间。
85
图5:三个社区老年人一周休《活动a迹与足a热力图
2.环境空间特征
通过对三个社区老年人一周休憩活动轨迹的分析(图5),我们归纳出三个社区老年人休憩活动的不同:A社区老年人整体休憩活动呈现出明显的 自给性,愿意增加出行距离与步行风险去更热闹的生活中心广场进行休憩的现象很少;由于社区景观规划设计合理,老年人的休憩活动多集中在主景观 轴上的多个景观节点空间,功能齐全、选择性多、人数均匀分散但规律性明显且易于管理;B社区的老年人休憩轨迹呈现出曲折线型分布,由于该社区 的景观步道是依托自然山势而设计,每个灵活分散布置的景观节点都各具特色,但规律性不强。步道行进方向平行于住宅方向,导致无法形成环形的步 行轨迹,可达性偏弱。另外,由于缺少参与性的休憩场所,一些老年人依然会在熟悉环境的情况下,冒着步行风险穿越马路去生活中心广场;C社区的 休憩环境限制了老年人休憩活动的选择,导致社区广场附近的休憩活动过于集中,而除此之外,老年人只能利用各自宅间空间进行休憩,因此整体上毫 无规律,也严重影响老人们的休憩意愿和质量。但穿越马路选择一个好的环境去散步的现象并不多,结合B社区老年人的轨迹特征,反映了老年人对 休憩环境的适应性高于对参与类休憩活动的抵抗力,而安全性可能是两者之间的平衡要素。
另一方面,我们发现社区的大小与道路复杂程度无关,城乡结合社区老年人休憩活动的路径轨迹与空
间环境具有高度的趋同性。具体表现为,越是 熟悉的环境,老年人选择休憩的路径和空间环境越一致。相反,陌生而距离远的路径呈现出更明显的选择随机性,从足迹热力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一 点。一方面,这种现象反映了休憩活动社会参与性高的特征,即老年人渴望充分交流的熟人社会带给mid函数
他们的存在感与安全感。另一方面,高度的趋同性 说明老年人在可支配时间充分的情况下,会因为对周边环境的高度熟悉性,最终选择社区内最适合休憩的行为路径与环境场所。利用城乡结合社区老年 人休憩行为的趋同性特征并结合实地观察,我们可以总结出社区老年人休憩活动各种行为空间的主要特征。
首先,社区老年人动态休憩活动多发生在独立、连续的步行步道,有顶部遮盖、绿化景观、有景观座椅或安全栏杆的专属步道是他们的优先选择。另reach用法
外,老年人的动态休憩空间多位于宽度为4.5米的社区道路之上。笔者分析其原因,首先,这种道路机动车车速低、步行安全性高。其次,这种道路 空间主要位于楼宇之间,道路的高宽比普遍为之间,方位感明晰,围合感比较舒适,容易让老年人心理放松提高对周围环境的体验感。
相较而言,静态类休憩行为多发生在视野好、半围合的空间,多位于地势高处或者住宅山墙之间的区域,这里有顺畅的通风和良好的景观,另外适 宜的休憩设施也是必要要素。
而参与类的休憩行为发生的环境空间多为物理环境好(遮阳、降噪)、开放、多功能复合的大型公共
场所,区別于城市广场,这类空间至少一个界 面是撒谎
闭合的,围合感清晰,进出空间的方向明晰有序,能产生很强的停留感,往往是整个区域居民文化生活的中心(图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