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会话含意_语境和语境句

更新时间:2023-05-03 11:35:50 阅读: 评论:0

会话含意、语境和语境句
崔 卫 徐 莉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河南洛阳471003)
摘 要:研究语境句仅靠传统语境观是不够的,借鉴当代西方会话含意理论,对语境句进行动态语境含意分析是俄语口语语境句研究的又一出路。
关键词:会话含意;静态和动态语境;语境句
中图分类号:H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242(2004)03-0015-04
  11会话含意理论
自格赖斯(G rice H.P.)提出会话含意理论(其中包括著名的合作原则)以来,在语用学研究中引起了巨大反响,不少学者针对会话含意理论的不足对该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乃至重构。本文所涉及的俄语语境句含意分析与关联理论有密切关系。
斯珀伯和威尔逊(S perber&Wils on)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提出了研究人类语言交际的新视角语用学理论———
关联理论()。该理论认为,关联是命题P和一个语境假设C1, C2...Cn集合之间的关系。“关联性”取决于语境效果()和处理话语时所付出的努力。关联原则有两条:认知原则为第一关联原则,即人类认知常常与最大关联性相吻合;交际原则为第二关联原则,即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关联论有关语境含意的说法对我们研究语境句含意是有启发的。所谓语境含意(),是一种特殊的逻辑含意,它通过使用有限的推理规则而获得。听话人在寻找关联的同时,也是在寻找语境,并借助于该语境通过互动产生语境含意(徐章宏2001:296)。关联理论在对会话含意理论的重构中发展了对语境的理解,这正是本文动态语境观的出发点之一。
21静态语境观和动态语境观
传统语境观主要体现为对语境的静态认识,即语境是一些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来的对言语活动参与者产生影响的因素,并且语境被当作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语境及其组成要素“被静止、孤立地看作单一个体”(何兆熊1997:16)。在古典会话含意理论里语境与会话密切相关,它被看作是交际双方共享的有助于理解话语的背景知识,听话人正是依赖这些知识来理解会话中说话人欲表达的意义,话语理解是建立在交际双方的共有知识基础之上的。实际上,这两类语境认识观点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它们都把语境视为一个常项,一定交际条件中的语境内容一经设定便不发生变化。语境先于交际过程而存在,也就是说交际是在预先给定好的语境这个大环境下进行的,交际受语境所控制。交际双方预先共知语境
抑或称作背景知识,交际双方在交际中是被动的,所能做的只是对语境进行静态把握。静态语境观的一个最大好处就是可以方便地制定各种交际规则,如合作原则等。
斯氏-威氏从人类的认知心理出发,指出人类认知往往尽可能以最小心理投入换取最大的认知效果,在处理话语信息时,听话人关注的是那些有足够关联的话语。“关联”所体现的就是命题和一系列语境之间的关系,“这个语境是一种心理建构,它不仅包括交际时话语的上文、即时的物质环境等具体的语境因素,也包鸡肉的营养成分 括一个人的知识因素,如已知的全部事实、假设、信念以及一个人的认知能力”(何兆熊2000:203)。可见,关联论的语境观并没有将传统语境观的诸如语境的静态组成部分、共同知识背景等加以否定,在肯定这些方面的同时,它又特别突出了语境假设,尤其是认知能力。人们所处外部环境不同,认知能力相异,这样导致了人们所处的“认知环境”()也不尽相同。关联论的认知环境实际上就是交际者所处的世界,在言语交际中体现为双方在具体情景下的话语或行为。我们可以看出,在关联理论中,认知环境就是通常所说的语境。这就是动态的语境观,在这里语境不是被标志为某些静止的参数,它成了一个变项,它包含一系列变化中的命题,关联性
5
1
2004年第3期总第85期
外语研究
Foreign Languages Rearch
2004,№3
Serial№85
则是一个常项、一种必然。在这一语境中说话人可以去改变听话人的认知语境,听话人可以对语境进行选择和延伸,这是一种推演的过程。
话语是否关联离不开一个重要的必要条件———语境效果。关联程度直接与语境效果联系:语境效果越大,关联程度越高。所谓语境效果,是指话语所提供的信息和语境之间的一种关系,即新信息与旧信息相互作用产生的语境含意,这种作用会导致对已有认知语境发生改变从而产生新的认知语境。这一过程叫做语境化()。
综合静态和动态语境观,我们可以认为至少有以下几方面内容都可构成语境要素:上下文、会话含意和百科知识。话语理解所需要的语境应包括以下因素:(1)演绎装置中的记忆内容;
(2)具有综合目的或用途的短期记忆内容;(3)有关世界图景的百科知识;(4)从场景中即时获得的信息(刘家荣1997河南理工大学是几本 :22)。这些要素和因素是语用推理时不可或缺的。在推理时需要对语境进行扩展、选择和补足。“选择处理话语最佳语境的过程就是寻求话语最佳关联的过程。而认知语境是在话语理解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语境的选择必定会导致语境的扩大……语境在交际中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动态概念”(何兆熊2000:207)。但由这段话不能得出传统静态语境观不强调语境的补足、延伸的结论,实际上,在传统语境观中,对语境功能的描述并不与动态语境观所强调的在语用推理时对语境的扩展、选择和补足观点相矛盾。例如,传统静态语境观也认为语境具有解释、支持、抵销、补偿、强化等功能(崔卫1998:185),其中补偿、强化、解释等功能无疑也支持了语境延伸、无线鼠标没反应 补足说。
综上所述,关联理论对于我们下面将要进行的语境句分析来说最有意义的就是对语境理解的发展,即由静态语境观转向动态语境观。语境作用是交际双方的事:说话人给定,认知环境+假设,听话人理解。这里我们引入“语境统一体”的概念,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接受对“语境”的这种理解:语境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对某一言语活动有影响的共有知识的统一体(何兆熊1997: 17)。交际参加者和语境是相互影响的。进行推理时,“合作原则”从说话人出发,关联理论从听话人出发。在语境统一体中,交际者激活相关语境要素,具体地说是说话人选择要素(手段),听话人激活要素并加入交际即时信息,延伸
语境,
最后成功完成交际。
31语境句的含意分析
本文对“含意”的理解采用以下观点:含意是“每一段话语都可以从中感知到一些潜存于词语以外的隐性表述”(徐盛桓2001:261),话语的含意与语言的间接表达有关,即“由语句暗示出来的言词以外的意思,就是含意”(同上:254)。
我们上文由会话含意理论所引申出的对语境的静动态理解可以解决有关俄语口语语境句()的一些问题。空位(未填补位)在语境句传统研究中是一个重要概念。含有“空位”的句子具有两种基本特征: (1)只能在有空位的地方进行语义的填补或还原;(2)空位具有纯语言上的组合或聚合性特征。语境句空位又分两种类型:句法空位和语义空位()。
俄语口语学中对语境句的研究是以对语境的分类为标准的。学者将语境分为三类:(1)上下文;(2)视感情景(2);(3)个别统觉基础(2,缩写)。并由此划分了两种类型的口语语境句:视感情景句和个别统觉句。在俄语口语语境句研究中,
未把上下文句作为语境句来看待,这是合理的,因为这类语句中所填补的是句法和语义空位,它在书面语中有着同样的表现,在英语会话含意分析中亦如此处理。无论静态还是动态语境观都不进行上下文句的含意分析。“视感情景”主要指所见事物、行为,所闻的(非语言性质)声音等等。与视感情景有关的或者说由视感情景所引发的语句叫做视感情景句。例如,()// ()这类语境句不属于会话含意分析范围。
共同统觉基础()是属于所有人的共同知识背景。这类似于含意研究中所提到的“共同知识”(shared knowl2 edge)。作为语境句来说,它所依赖的首先是人的“个别统觉基础”,因此,在口语语境句中划分出的是个别统觉句。我们所作的语境句含意分析主要是针对个别统觉句来说的。
311语境句含意的静态分析
语境句的静态语境含意分析模式是:给出某一具体语境类型→根据所给出的语境,在个别统觉基础上进行空位填补→完成推理,得出语境含
6
1
意。由于语境句种类繁多,现象复杂,我们只举一些较典型例子进行静态含意分析。
(1)情景:(.—,.—)
会话:.(.)?———空位填补:.
.2///
空位填补→语境含意:.
该例涉及的属于持续性行为事件及其施事者、所指客体、环境状况等类别。那么在表达动作-事件意义时,常用语词表达行为,在推理时用指称客体进行空位填补,从而得出该语境下完整的会话含意,也有正好相反情况的例子,此处略。
在涉及所指客体位置的语境中经常使用多述谓结构语境句将不同实体的位置进行对照来指明位置,这里情景的预先交待可能并不清晰,但交际双方的个别统觉基础,即双方对相关信息的预知十分关键,例如:
(2)情景:(.,)
会话:.?———空位填补:?
.//
空位填补→语境含意:,.
有时,双方的个别统觉基础受到“破坏”,由此会对原先的统觉知识产生疑问,这时空位的填补更依赖原有统觉知识:
(3)情景:(,.;..)
会话:.(.)?———空位填补:.
.///
空位填补→语境含意:.
在即时性统觉语境中,如果用语词指明现实事件开始时间,那么这通常隐含一种使对方参与事件的祈使行为:
(4)情景:(,..)
会话:.(.)//
空位填补→语境含意:.
还有这样一类语境句:说话人对某一现实事
件进行评价,但由于即时性个别统觉的存在,而无需指称出事件本身,这多发生在评价影视、戏剧、体育比赛以及身体状况等场合:
(5)情景:(.“”—.....“”)
会话:.?.//
空位填补→语境含意:.
让我们再来看一类特殊的语境句:
(6)情景:(.,,,..)
话轮:.(..)/.//
会话含意:.
静态含意分析是把例(6)答话当作一个完整的述谓结构来看,它可以激发出有关情况的话语隐含意义。这里找不出可以填补的句法或语义空位,传统分析法中至关重要的“空位填补”法在这里行不通。我们曾提出“语用空位”的概念来解决这个问题,但“空位”的概念用在语用研究上毕竟有些勉强。至于“激发”隐含意义的说法,则是在传统结构分析中加上了一些心理因素的佐料。这种对语境句的形式化静态含意分析的优点在于可以将语境句进行分类细化,不过缺点也在于此,即过于细化而导致分类繁琐。由于个别统觉语境的复杂性,分类时往往顾此失彼,尤其不好处理一些具有中间性质的语境句。另外,传统研究对说话人和听话人在会话中的心理因素注意十分不够。格赖斯的合作原则注意到了这一问题,例如对上一会话例子的研究,根据合作原则理论,的答话违反了关联准则但遵守了数量准则,因为单从字面意思上看,的话语与的问话毫无关联,表面上没有提供说话人所需要的信息,但由于有双方共有知识的预先存在,的话语在信息量上满足了数量要求,没有过分,又遵守了数量准则。于是产生了会话含意。合作原则在分析这类现象时,虽然避免了过于形式化和硬性进行结构上的空位填补,但同时又产生了另外一些不足,即只从说话人出发、过分依赖预先给出的情景,陷入既要求人们遵守合作准则,又说只有违反准则才会产生会话含意这样的怪圈。它实际上仍是静态语境观。
7
1
312语境句含意的动态分析
(7)情景:(,.)
会话:.(.)?———空位填补:?
.//
的原含意:().
其它可能含意:(i). (ii).(iii)X().
静态语境观在分析这类语境句时往往显得捉襟见肘,语境作为一个常项实际上对会话含意的推导起了束缚作用。要达成含意的正确理解,我们不妨将该语境句置于语境统一体中进行动态分析。
要达到正确理解会话含意,语境统一体中的交际者需要激活相关语境要素,从而延伸语境,延伸语境即是对语境进行扩展和选择。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语境假设的过程。在一个话轮中,交际双方互为说话人和听话人。说话人要对语境和听话人的10月旅游 认知能力进行假设。语用推理的过程离不开所激活的要素,至于激活哪些要素,对此存在不同的观点。熊学亮认为是具体场合因素、工作记忆因素和知识结构因素(2001: 180),这三种因素是按次序启动,直到交际成功,是一个“前赴后继”的过程,其中知识结构因素部分等同于个别统觉知识。何兆熊指出了所需的百科知识、短期记忆信息和即时的情景信息(2000:208),也是按先后次序来调用,其中的百科知识同我们所说的共同统觉基础知识,即时情景信息同我们的视感情景中的视感信息。我们对这些因素参与作用的“次序说”尚有疑问,它还没有得到像心理、认知方面的充分科学论证。钱冠连举出了四种要素:事理逻辑、已有的知识结构、语境、附着于说话人的符号束,他强调这些要素不分先后,以合适感觉为标准(1997:140)。综合以上观点,我们认为推理时的重要语境要素是:逻辑推理结论或假设、个别统觉知识、共同统觉知识和视感情景信息,这些要素不分轻重、先后,至于其心理机制,“合适感觉”说虽有些唯心色彩,但也是目前比较合理的解释。
在激活语境要素并对语境进行扩展和选择的过程中,认知语境实际上成为了一个变项,话语之间的关联性是常项。在例7中,要理解的话语“.”,如果仅是激活共同统觉知识,即“2”,那么他只能得出含意“”;如果还激活了即
时统觉知识“”,那么就会得到含意“”;如果继续扩展语境,再激活固定统觉知识“”,那么最终他会得到正确的会话含意:“”。这里从一个方面也证实了这些语境要素并不一定要按次序先后激活。之所以会产生上述三种不同的含意,还在于听话人的认知能力不同,这样在某一认知语境中不同的认知能力就导致了交际的成功或失败。
在分析语境句时,静态语境观的优点在于可以对语境句进行形式化分类,这种分类尽管存在繁琐和交叉的缺憾,但对于语境句宏观体系上的把握仍具有现实意义,同时有利于交际准则的制定,缺点在于忽视了交际中说话人和听话人的作用,对认知能力认识不够,不能很好地解释语境句的间接含意;动态语境观的优点在于充分考虑了说话人和听话人在会话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了人的认知能力,能很好地解释许多语用推理过程,弱点在于不能像传统语境研究那样对语境句进行分类,不利于对其进行体系性把握,对有些类型语境句如视感句的解释力不足。但我们又认为不能强求将动态语境观纳入形式化分析中去,它们本来就是不相容的。我们更赞成这样的观点:“语用推理走纯粹形式化的途径是走不通的。”(钱冠连1997:141)
参考文献:
[1]..(.)[M].
.:,1981.
[2]崔卫.口语共性[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1998.
[3]何兆熊,蒋艳梅.语境蛙泳学习 的动态研究[J].外国语,
1997骄傲的意思 ,(2).
[4]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
出版社,2000.
[5]刘家荣.话语相关与认知语境[J].外国语,1997,(3).
[6]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社,1997.
[7]熊学亮.单项语境推导初探[A].语用与认知,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8]徐盛桓.含意本体论研究[A].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
精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9]徐章宏.论关联理论的语言哲学基础[A].语用与认
知.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收稿日期:2004-01-10
作者简介:崔卫(1967- ),俄语语言文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口语学、语用学和话语语言学。徐莉,西安人,讲师。研究方向:语义学、修辞学。
8
1

本文发布于:2023-05-03 11:35: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90/940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语境   含意   交际   进行   认知   话语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