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入门/你应该知道的
BIM的优势
BIM是什么?BIM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缩写,从字面看是建筑信息模型的意思。BIM就是利用模型信息的准确、全面以及更新高效性,来帮助设计方,施工方,业主方,监理方强化对工程的把控力。
为何要用BIM呢?设计院分工明确(有建筑、结构、机电等),每个专业都做自己分内工作,合力完成一个建筑。下面举个例子来阐述BIM优势:
100年前,小明约了abc三个朋友来家里聚餐,每个人带一样做饭工具。a想了想带了一个炒勺,b想了想也带了一个炒勺,c和d也各自带了炒勺。结果可想而知,根本吃不上这顿饭。原因就是大家在准备的过中,彼此不了解,即对这顿饭没有控制力。
而今天,小明如果再次约大家见面聚餐,由于有了手机,出门前大家沟通分配好了各自要带的工具,所以就没有意外发生。
BIM与Revit的关系
BIM与REVIT用代数的说法就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BIM是以3D设计概念为基础的,可以把工程项目的各项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信息,进行建筑模型的相关建立,项目各项利益相关方可以通过3D模型对整个项目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可以说BIM是一种思维方式或者一种理念,而revit只是一款建模软件。
例如上面提到聚餐的例子,Revit等建模软件的意义就类似于手机,而BIM则是提前沟通并改善的办事方式。
胖人穿什么好看BIM的应用
有好的托福培训机构吗
一个建筑工程的三个时期:设计、施工、运维,这次只讲前两项。
再次细分:方案设计→扩初→施工图→细化施工图→施工过程→竣工验收。
前三步由设计方完成,后四步基本由施工方完成。目前,BIM对于施工阶段的作用明显重要于设计阶段。
方案设计
在方案阶段,使用BIM工具,可以更准确的估算各项性能和造价情况。如果这个建筑方案在设计的时
候,考虑了光照,就不会在办公的地方有这么刺眼的夕阳。我们常常用ecotect,vasari,fluent,VE,EnergyPlus等软件进行能耗分析、结构分析、采光分析、绿色建筑分析、建筑设计规范检查等。这些软件可以直接提取BIM信息进行各项专业分析与计算,不用重复建模。
扩初和施工图
在扩初和施工图阶段,进行管综检查,提前检查出不同专业之间的碰撞问题。并根据明细表进行造价计算。根据不同的业主、项目情况和相关政策,设计院会选择需不需要BIM团队参与。业主如果需要设计方在提交施工图时,一并提交Revit模型。那设计院就会按照合同履行。当然,设计院会额外收取一定的费用。
diplomacy>frenchletter
如果业主要求设计方提供Revit模型和资料。就会将这部分资料连同施工图一并转交给施工方。如果没要求设计方提供Revit模型,那施工方得到的将是施工图,并根据施工图重新建立Revit模型。
目前的情况是,无论设计院是否提交Revit模型,大部分施工方都会重新建模。为什么呢?因为施工过程对Revit模型的准确性和全面性非常依赖,如果设计院的模型不符合要求,那造成的损失就会很严重。你会问,为什么设计院建的Revit模型不符合施工方要求呢?我觉得有三个原因,1)设计方加入的模型信息和施工方需要的信息是不匹配的 2)目前没有什么可靠的检查模型合规性的工具 3)权责不清晰。就算设计院随意建了一个Revit模型,也不用负责任。
细化施工图
climb首先,施工方根据设计方做好的施工图和BIM模型进行Revit建模。这个时候,一般会开交底的会议,也就是设计院会跟施工方说明设计的意图,并且解答施工方对图纸的疑问。这一步要解决碰撞问题,优化管线走向,降低施工难度。
其次,需要进行施工模拟,决定施工方案,比如施工进度模拟,施工场地布置模拟等,BIM的意义就在于这些新的应用。
施工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模型和数据库资料会及时更新,不同专业会有所不同。从机电讲,主要有三种:进场,安装,验收。也就是说,施工的时候,场地是被封起来的。我们经常看到一个工地外面封着临时的金属板,写着:施工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那些设备审批进入场内是有时间先后的,需要记录在模型上,当然这里可能不仅仅是Revit,还有广联达,鲁班,NW等软件参与。这样,我们就可以随时统计进场设备的数量和具体编码。同理,哪些设备安装了?哪些设备验收了?水管漏不漏水,这肯定是要检验一下的对吧。所以,施工过程中,Revit模型应
该及时更新。另外更新的是,施工情况跟上一步模拟的情况有偏差。那么,需要及时记录实际施工的情况,这里多了个铆,那里加了个钉。make the days count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了上面的及时更新的数据,业主方,施工方,监理方可以随时了解进度,成本,现场情况,安全和质量管理等问题。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竣工验收
vea
首先,我们要知道竣工模型的用途。工程做完了,业主和监理要验收合格与否。确定合格之后,业主着急将贷来的钱还给银行,这个建筑就要马上运营起来,运营就需要维护。随便举个例子,某一个设备规定7年之后要更换,这个信息由谁记着?当然是竣工模型来记啦。所以,竣工模型需要的信息要很全面。另外一点,因为施工过程很多地方跟当初施工模拟不同,所以,竣工模型一定要更新到最新的情况。一定要准确。比如一个商场的水管破了,运营单位能第一时间搜索到可以控制它的阀门、水管的生产厂家、出厂日期、安装日期、验收的人是谁、保修期、价格、卖家的联系方式等等。
因此,竣工模型应该是最新最全的模型。
BIM的局限性(设计方)
所谓BIM,实际就是在电脑中,模拟把整个楼从设计到施工走一遍,完整模拟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误。同时整合了建筑相关专业学科,大家可以在同一个模型中画图,高度协同,让所有建筑人员真正的在三维,甚至于四维(时间)设计,而非原来的“纸上谈兵”。
BIM在国外走红,表面原因是其高效、精确、协同,可是老外项目管理规范,协同化高,甲方很少会朝令夕改。要知道,BIM最终成果是全息模型,相当于一套精细完整的施工图,如果国内甲方更改频繁,原本高效的BIM,可能还远比不过传统设计方法高效。因此,国内设计院做BIM往往是在传统设计流程之后加了一个revit的建模工作,这种建模工作最主要的目的是检查之前设计中的错误,如构件错位、碰撞等。然后再加一些光照能耗或者展示性的优化。这种流程下的BIM完全就成了优化二维设计和做展示的工具,所做的修改几乎是微调,而对于概念设计、曲面变更等几乎没有影响,也就是说它并没有去真正改变设计理念或者在设计时就进行优化。
上面提到了国内设计院对BIM的应用还集中在“建模、翻模、光照能耗、二维图纸优化”这种层面上,对于BIM模型的绿色能耗分析(如温度、用电、保水、固碳等)、结构抗震分析等,都可以用BIM去分析解决,现阶段确实用的比较少。
slotBIM在国内推广还有一个阻碍就是,中国设计师绩效是根据施工图算面积,分专业计价,在CAD时代,分工明确,计价也比较科学。一但剑桥大学在哪个国家
到BIM时代,合作比较多,这时候就不容易计价了。所以国内一般喜欢用它建模,增加了成本又换不来太多收入,所以对于国内设计院来说,BIM的学习任重道远,不是简单学会一个软件就OK的,还需要在工作流程和行业体系上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