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第四纪新构造运动、气候对地貌、地层和生物分布的影响 | |||||||||||||||||||||||||||||||||||||||||||||||||||||||||||||||||||||||||||||||||||||||||||||||||||||||||||
作者: [ 2011-5-21 18:28:09 ] | |||||||||||||||||||||||||||||||||||||||||||||||||||||||||||||||||||||||||||||||||||||||||||||||||||||||||||
【字体: 大 中 小】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 |||||||||||||||||||||||||||||||||||||||||||||||||||||||||||||||||||||||||||||||||||||||||||||||||||||||||||
论述第四纪新构造运动、气候对地貌、地层和生物分布的影响 摘要 第四纪(Quaternary Period)是新生代的第二个纪。从距今240万年至现代,延续约240万年。第四纪中的新构造运动对中国现在的地貌地形等有着重大的影响。第一新构造运动的直接地貌标志即新构造地貌,它是新构造运动直接作用的结果,如断层崖、断块山等。第二新构造运动的间接地貌标志主要由河流地貌反映出来的构造运动。如反映间歇性抬升运动的地貌有阶地、多层溶洞等;水系的汇流和洪积扇顶点的线状排列等。第四纪气候对中国地貌地层及生物分布也有很大的影响。第四纪冰期的出现,明显地改变了地球的自然面貌,无论大陆和海洋,都发生了一系列巨大的变化,即冰川还对陆地表面进行塑造,引起全球海平面的升降以及海陆轮廓的变化。同时,对生物界影响最大的,表现为喜冷生物群的发展的分布区的扩大。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直接影响地球的气候变冷与冷暖波动。第四纪有两大特点,一是此期气候变化剧烈。二是大量生物的出现。本论文从以下的思路编写的。 新构造运动 → 地貌→生物分布 ↘ 气候 ↗→ 地层 现在研究第四纪就必须用到将今论古的思想,用现在的正在发生的地质作用去推测过去,类比过去,认识过去。如中国现在的地貌,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等就要用这种思维去推测过去发生了什么。来研究它们对中国一系列的影响。 关键词:第四纪 新构造运动 气候 地貌 地层 生物 将今论古 Abstract Quaternary (Quaternary Period) is a new generation of the cond century. From 240 million years ago to modern, to extend about 240 million years. Quaternary tectonic movement in the new landscape of China is now the terrain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Neotectonics of the first direct sign that the new construction landscape landscape, it is the direct effect of the new results of tectonic movement, such as the fault scarp, fault block mountain. The cond new tectonic landforms marks the indirect reflected mainly by the fluvial geomorphology of tectonic movement. As reflected in the topography of intermittent uplift have terraces, multi-cavity, etc.; River confluence and the alluvial fan apex of the linear arrangement and so on. Quaternary stratigraphy and climate on the bio-distribution landscape in China has great impact. The emergence of the Quaternary Ice Age, significantly changed the face of the earth's natural, both land and a, are a ries of great changes, that glaciers also shape the land surface, causing global a level and the contours of the land and a change. At the same time, the greatest impact on the biosphere, show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ld-biota distribution area of the expansion. Quaternary glacial and interglacial alternation, directly affect the cooling and heating and cooling the Earth's climate fluctuations. Quaternary has two characteristics, namely, the period of dramatic climate change. Second, a large number of organisms appear. This paper, prepared from the following ideas. Neotectonics → landscape → biodistribution ↘ Climate ↗ → Formation Quaternary Rearch must now be ud to prent the idea of the ancient with the prent geological process taking place to speculate in the past, analog past, understanding the past. If China is now the landscape, formation of the Himalayas, will u this thinking to speculate what happened in the past. To study the impact of their ries on China. Keywords: Quaternary Period Neotectonics Climate Landscape Stratum Bio Will prent the Ancient 正文 地表形态是复杂多样的。有大陆,有洋盆,有高大的山脉和山地,有低矮的丘陵,有极目无际的平原,还有地势高寒的高原与四面环山的盆地等。这些不同的地貌,成因也是不同的。在降雨丰沛的地方,地表作用强烈,故坡上的冲沟,谷地中的河流,河口的三角洲等地貌发达;在石灰岩分布的地区,受地面及地下水的影响可形成奇特而美丽的喀斯特地貌;早少雨的地方,流水作用让位于吹扬作用,地表堆积沙丘,形成大片的沙漠;在高寒的地区,冰川成为地表的主要营力,形成冰川地貌。 地表形态虽然复杂,但他们的主要是在内营力和外营力的相互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内力指的是地球内部放射能等引起的作用,内力作用造成地壳的水平和垂直方向的运动,并引起岩层的破碎,褶皱,断裂,岩浆活动和地震。中国的大型地貌主要是内力所造成的。 外力指的是地球面在太阳能和重力的驱使下,通过空气,流水,生物等活动所引起的作用, 它包括岩石风化作用,块体运动,流水,冰川,风力,海洋的波浪,潮汐等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以及生物和人类的活动等。 地貌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地貌发育的过程中,两种力量同时出现,彼此消长,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例如在地壳下降(内力)成为低地和海洋时,必然导致堆积作用(外力)的加强。如果地壳下降转为上升,露出海面或成为高原或山地时,主要的外力便有堆积转为侵蚀。另一方面,如果大片高地经过长期的外力作用削为平地时,地壳表面负荷减轻,失去平衡,会引起地壳的上升,平原地带如有大量淤积,负荷加重,又会引起地壳陷落。可见两者是相互影响的。但是在具体的时期和地区,两者所处的主导地位是不同的。如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区,在急剧上升的时期,虽然受到流水和冰雪的侵蚀,但总体上升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剥蚀速度,因此这时期内营力占主导地位。相反在华北平原,地壳虽然在不断下降,但那里的堆积作用十分旺盛,下沉得到了堆积的补偿,形成了辽阔的平原,可见那里一外营力作用占主导地位。从地貌的长期发展史来看,内力在地表的变化过程中通常起着构成大型地貌骨架的作用,或隆起成为高山高原,或下沉成为海洋盆地。而外力作用主要是将地表夷平,使高地削蚀,低地填平,且在此过程中塑造各种丰富的外力地貌,地貌的改变必然会改变生物的分布。而这里内力表现在新构造运动上。外力主要指由于第四纪气候变化所产生的地质作用。正是由于他们的共同作用,才形成了中国现在的地貌,地层,和生物的分布状况。 一. 新构造运动(Neotectonics):将第四纪以来所发生的构造运动称为新构造运动(据普通地质学夏邦栋) 中国新构造运动的主要特征是:西部为隆起东部为沉降,这种地势地貌的差异决定和影响着整个大陆地区的气候植被、动植物群落、和人类的演化与发展。关于中国地质构造的基本格局,李四光(1939、1973)、黄汲清等(1977)、任纪舜(1990、1997)、程裕淇等(1994),分别从构造体系和构造域两个方面进行过概括和客观描述。将全国划分为古亚洲、特提斯、华夏—滨西太平洋、贺兰—康滇等4个主要的构造体系域,它们东西横亘、南北纵贯,东西约略对称,并以上扬子地块为中心构造结,构成了一幅大中华构造格架。如中国大地构造分区图。 1. 新构造运动的类型 1.1 垂直升降运动 地壳的垂直升降运动是新构造运动当然最明显、最易于观察和研究的形式,如河谷中谷的出现,多级河流阶地,多夷平面和多溶洞等,大面积范围内,地壳的升降运动往往是不均匀的。常见情况有1.中间抬升幅度达,边缘相对小。称为大面积抬升运动,如鄂尔多斯地块。2.还有有一侧抬升幅度比另一侧大,称为翘起运动,如青藏高原,如若存在较大规模的断裂,在隆起的过程中就会沿着断裂差异性上升。如我国的太行山、华北平原、就是这样的例子。 1.2 水平运动 地壳或岩石圈块体沿水平方向的运动,其有三种形式。1.相邻块体的分离2.相邻块体的汇聚3,相邻块体的错开,剪切。比如喜马拉雅山的褶皱隆起属于第一种塔里木、准噶尔盆地就属于第二种。 2 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形式 2.1地质表现主要是新地层(新近系-第四系)发生的低角度的倾斜变形或宽缓的拱形变形。比如柴达木盆地油泉子尖顶山构造 2.2地貌标志新构造运动的直接地貌标志即新构造地貌,它是新构造运动直接作用的结果,如断层崖、断块山、山脊被错断等 2.2.1 断层崖 走向挺直,可横过不同时代的地层和地形,崖下往往出现温泉、谷地或洼地。在河流横切断层崖的初期,下切不深,崖面呈梯形面。中期下切加强,梯形面变为三角面,再演变则成为浑圆的山嘴,断层崖消失。断层崖在我国云南点苍山的东麓、山西太谷、秦岭北坡、庐山南北坡等都很明显。 2.2.2 断块山(fault-block mount) 地壳因断块活动隆起而成的山地。它是由板块碰撞而产生的强烈褶皱,以及晚期板块内部的断裂上升所形成的。中国江西庐山、山东泰山、陕西华山等 2.2.3 山脊被错断(offt ridge) 如天山南部山前巴楚地区的走滑断层错断山脊的现象 3. 新构造运动的间接地貌标志主要由河流地貌反映出来的构造运动。如反映间歇性抬升运动的地貌有多级夷平面、阶地、多层溶洞等;水系的同步弯转、汇流和洪积扇顶点的线状排列等。 4. 沉积物标志.沉积物分布与新构造运动。厚度较大的、面积较广的新近系(上第三系)-第四系分布区反映新构造运动以沉降为主与新近系(上第三系)-第四系堆积区相邻的物源剥蚀区则是新构造运动的相对抬升。 5.地震 地震是由于地应力的局部积累和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壳的快速颤动,地震的分布和发生与新构造时期以来强烈的构造带有关。 6.火山活动火山活动也是新构造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被作为板块-亚板块边界划分的主要依据之一。 7.在第四纪中。由新构造运动中国所形成的新构造。 7.1 隆起构造 7.2拗陷构造 7.3断块构造 7.4挤压褶皱和断裂构造 7.5活动断层 8. 至第三纪以来,中国的新构造运动存在着明显的间歇性的特点。即强烈的的活动时期与相对宁静的时期的交替出现。中国新构造运动的继承性与新生性。在构造格局上,中生代燕山运动形成的大地构造骨架,控制了中国现代地貌的总格局。新构造运动的格局明显的继承了中生代的构架结构。运动方向上的继承,从垂直运动来看,中生代构造运动的上升区,性构造运动时期继续上升。如青藏高原。构造类型的继承,在我国西部,较稳定的地块在新构造运动期间仍为差异性运动的较弱的地区。在新生性方面,我国的东部构造应力场的改变。某些一度稳定的地区,如天山等,在新构造时期又强烈活动。 9. 综述:中国的地质构造格局主要是板块间相互作用与陆内构造活动的综合反映,是通过上面叙述作用类型来形成现在的中国的基本地貌。自始新世以来,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产生强大的南北向挤压力,致使青藏高原快速隆起,形成喜马拉雅山地,这次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喜马拉雅运动分早、晚两期,早喜马拉雅运动,印度板块与亚欧大陆之间沿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发生强烈碰撞。喜马拉雅地槽封闭褶皱成陆,使印度大陆与亚欧大陆合并相连。与此同时,中国东部与太平洋板块之间则发生张裂,海盆下沉,使中国大陆东部边缘开始进入边缘海---岛屿发展阶段。尤其重要的是发生于上新世—更新世的晚喜马拉雅运动。在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三大板块的相互作用下,发生了强烈的差异性升降运动,全国地势出现了大规模的高低分异,差异运动的强度自东向西由弱变强。由于印度洋不断扩张,推动着刚硬的印度板块,沿雅鲁藏布缝合线向亚欧大陆南缘俯冲挤压,使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幅度抬升。这种以小的倾角俯冲于亚欧板块之下的印度板块持续向北的强大挤压力,在北部遇到固结历史悠久的刚性地块的抵抗,产生强大的反作用力,使构造作用力高度集中,引起地壳重叠,上地幔物质运动的加强和深层及表层构造运动的激化,导致地壳急剧加厚,使地表大面积大幅度急剧抬升,于是形成雄伟的青藏高原,构成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 二.第四纪气候(外营力) 1. 第四纪冰川发育概况 第四纪气候以全球性变冷为最突出的特征,表现为冰川作用的盛衰和气候带的移动,即冰期和间冰期的更替。第四纪冰期鼎盛时,全球大陆有20%到30﹪的面积为冰川覆盖,据R.F.弗林特估计,总面积达44.38×106平方公里,而现在仅有10%的面积被冰川覆盖。第四纪冰期的出现,明显地改变了地球上的自然面貌,无论大陆或海洋,都发生了一系列巨大变化。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生物界,表现为喜冷生物群的发展和分布区的扩大。此外,冰川还对陆地表面进行塑造,引起全球性海平面的升降以及海陆轮廓的变化,等等。第四纪古气候变迁的主导因素是温度的降低,但气温的下降值与纬度和海拔高度有关。冰期时,高纬地区温度降低最大,中纬地带的气温比现在平均低8--12℃,低纬地区降低最小。在相同纬度地区,大陆性气候区,气温下降值大,海洋性气候区,下降值小。四纪全球温度并非直线下降,而是波动式的周期性变化,因此,表现为冰期和间冰期的周期性更替。这种变化在第四纪地层及生物化石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反映,并反导致了气候带发生多次移动。 collap2. 第四纪期间,我国没有发育大陆冰盖,但山谷冰川和山麓冰川十分发育中国东部的古候. 中国东部虽然受季风控制,但由于受全球冰期和间冰期的影响,冬夏季风的位置发生周期性南北移动,多次出现冷暖干湿交替现象。 表1 北半球第四纪冰期对比
表二 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表(自己查资料整理成果) unplug
表三 现在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原因
3. 第四纪的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出现,对中国的地貌产生了和大的影响。主要出以下几个因素。1.降雨量2.温度3.风。这些因素可影响以下几个地貌的形成和发展。 3.1 河流作用与河流地貌(fluvial landforms):温度和降水等气候的变化可以引起植被、土壤侵蚀、河水流量和泥沙来源的变化,,从而导致河流的冲於变化,部分信息可以反映在河流阶地上,气候偏暖是,可是流域植被更加发育,侵蚀作用趋缓,被侵蚀的物质的平均半径趋小,同时化学作用加强,风化产物颗粒更细,其中次生粘土矿物含量更高,气候偏冷时,情况相饭。气候变化通过流域降雨量,植被发育、风化作用等因素的调控。对河流的地貌和河流沉积物产生重要影响。 我们知道河流作用指的是指流动河水对地球表面进行的削高补低的作用。河水是一种流体,具有动能,因此河流无时无刻不在对地表进行作用,使之发生变化。由于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的影响,河流的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都会随其发生变化。河流依靠自身的动能对其边界产生的冲刷、破坏作用,包括冲蚀、磨蚀和溶蚀作用。按作用的方向分为:下蚀、旁蚀和溯源侵蚀。 河水具有动能,流动的河水对地表岩石进行机械冲刷并使其逐渐剥离,河水中挟带的砂、砾石也不断对之摩擦和撞击。河流把侵蚀河床基岩和谷坡岩层的产物移动到他处的作用。其中大部分是溶于水中的化学搬运。被机械搬运的碎屑物有3种运动方式:①悬移,颗粒悬浮于水中随水流而搬运,其悬移物称为悬移质;②推移,颗粒依附于床面,随水流作滑动或滚动,其推移物称为推移质;③跃移,这是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过渡状态,颗粒时而被悬移,时而被推移,以跳跃的方式前进,其跃移物被称为跃移质。物质的搬运方式随水动力的大小变化,当水动力减小时,某些悬移质变为跃移质,某些跃移质变为推移质,当水动力增大,变化情况相反。被河流携带的物质停止搬运而发生的沉积作用,其原因可能是河水流量的减小。也可能是河面突然变宽或者携带物的增加。沉积下来的碎屑物则称为冲积物,可形成河漫滩(如下图所示)和江心洲,但形成的堆积地貌最为主要的是冲积平原 。 此外由于侵蚀基准面受气候的影响,所以会对河流的下蚀产生影响,是河流的下蚀作用复苏和加强。从而会形成一些河流阶地地貌。如下图所示。 3.2 冰川作用与冰川地貌(glacial landform):中国现代冰川分布的地域辽阔,北起阿尔泰山,南至云南丽江玉龙雪山,西自帕米尔,东到四川贡嘎山,跨越新疆、西藏、甘肃、青海、四川和云南等6个省区,纵横2 500公里,总面积约 56 500平方公里,占亚洲冰川总面积的40%,储水量达 50 000亿立方米。现代冰川既有海洋性冰川,也有大陆性冰川。一般认为中国的海洋性冰川主要分布在念青唐古拉山嘉黎以东地段、川西滇北的横断山脉以及喜马拉雅山的东段和中段。而大陆性冰川主要分布在阿尔泰山、天山西段、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中段北坡和西段、念青唐古拉山嘉黎以西地段、唐古拉山东段、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和祁连山东段。 3.1 冰川作用(glaciation)广义者,泛指冰川的生成、运动和后退。狭义者,仅指冰川运动对地壳表面的改变作用,包括冰川的侵蚀、搬运和堆积。冰川运动的前端叫冰前。供冰量大于消融量,则向前推进,反之向后推进 侵蚀作用:冰川有很强的侵蚀力,大部分为机械的侵蚀作用,其侵蚀方式可分为几种: 磨蚀作用:当冰川运动时,冻结在冰川或冰层底部的岩石碎片,因受上面冰川的压力,对冰川底床进行削磨和刻蚀,称为磨蚀作用。冰楔作用:在岩石裂缝内所含的冰融水,经反复冻融作用,体积时涨时缩,而造成岩层破碎,成为碎块,或从两侧山坡坠落到冰川中向前移动。这些会形成冰蚀地貌搬运作用由于冰川的侵运作用所产生的大量松散岩屑和从山坡崩落得碎屑,会进入冰川系统,随冰川一起运动,这些被搬运的岩屑称为冰碛物,堆积作用冰川携带的砂石,常沿途抛出,故在冰川消融以后,不同形式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便形成相应的各种冰碛物。所谓冰碛物,是指由冰川直接造成的不成层冰积物。而冰积物,就是指直接由冰川沈积的物质,或由于冰水作用的沈积物,及因为冰川作用而沈积在河流湖泊海洋中的物质。。堆积作用冰川携带的砂石,常沿途抛出,故在冰川消融以后,不同形式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便形成相应的各种冰碛物。所谓冰碛物,是指由冰川直接造成的不成层冰积物。而冰积物,就是指直接由冰川沈积的物质,或由于冰水作用的沈积物,及因为冰川作用而沈积在河流湖泊海洋中的物质。正是由于上面的冰川作用,可在形成以下地貌。1.冰蚀地貌2. 冰碛地貌3. 冰水堆积地貌4. 冰缘、冻土地貌(如下图所示) 3.2 卡斯特作用(Karst)与卡斯特地貌 可溶性岩石受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因为受冰期与间冰期气候的影响,间冰期时中国的气温和雨量都较高,有利于喀斯特发育。而冰期时寒冷少雨,强烈地抑制了喀斯特的发育。中国东部喀斯特地貌呈纬度地带性分布,自南而北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和温带喀斯特。中国西部由于受水分的限制或地形的影响,属干旱地区喀斯特(西北地区)和寒冻高原喀斯特(青藏高原)。热带喀斯特以峰林—洼地为代表,分布于桂、粤西、滇东和黔南等地。地下洞穴众多,以溶蚀性拱形洞穴为主。地下河的支流较多,流域面积大,故称地下水系,平均流域面积为160平方公里,最大的地苏地下河流域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地表发育了众多洼地,峰丛区域平均每平方公里达2.5个,洼地间距为100~300米,正地形被分割破碎,呈现峰林一洼地地貌。峰林的坡度很陡,一般大于45度。峰林又可分为孤峰、疏峰和峰丛等类型,奇峰异洞是热带喀斯特的典型特征。溶解原理。 H2O + CO2==H2CO3 ;(第一步:形成碳酸) H2CO3==H+ + HCO3-;(第二步:碳酸离解生成H+) H+ + CaCO3==HCO3- + Ca2+ (第三步:H+与CaCO3反应生成HCO3-,从而使CaCO3溶解)发育的过程为 A. 发育初期,大多是石芽、溶沟,逐渐发育成溶斗和落水洞,为岩溶发育的幼年期。 B. 岩溶地貌进一步发育,地下洞穴大量发育,并且互相贯通成为一个统一的地下水系统,地下水面以上,溶洞干涸,地下水面以下的洞穴充水,形成地下河。为岩溶发育的青年期。 C. 进一步发育,地面逐渐被蚀低,离地面较浅的溶洞的顶板开始崩塌,地下河的某些段塌顶成为地面河。岩溶地貌进入中年期。 D. 最后,地下河和溶洞大量崩塌,成为地面岩溶盆地和平原地貌。此时石灰岩已大量蚀去,石灰岩的残积堆积物发育。除了溶蚀平原上残留少量的残丘及孤峰,地面起伏很小,形成一个准平原。为岩溶地貌的老年期。 ②亚热带喀斯特地貌以缓丘—洼地(谷地)为代表,分布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下河较热带多而短小,平均流域面积小于60平方公里。洼地较少,每平方公里仅为1个左右,且从南向北减少,相反,干谷的比例却迅速增加。正地形不很典型,主要为馒头状丘陵,其坡度一般为25度左右,洞穴数量较热带大为减少,以溶蚀裂隙性洞穴居多,溶蚀型拱状洞穴在亚热带喀斯特的南部较多。 ③温带喀斯特以喀斯特化山地干谷为代表,地下洞穴虽有发育,一般都为裂隙性洞穴,其规模较小。喀斯特泉较为突出,一般都有较大的汇水面积和较大的流量,例如趵突泉和娘子关泉等。这一带中洼地极少,干谷众多。正地形与普通山地类同,惟山顶有残存的古亚热带发育的缓丘—洼地和缓丘—干谷等地貌。强烈下切的河流形成峡谷,局部地区,如拒马河两岸有类峰林地貌。 ④干旱地区喀斯特现象发育微弱,仅在少数灰岩裂隙中有轻微的溶蚀痕迹,有些裂隙被方解石充填,地下溶洞极少,已不能构成渗漏和地基不稳的因素。 ⑤寒冻高原喀斯特。青藏高原喀斯特处于冰缘作用下,冻融风化强烈,喀斯特地貌颇具特色,常见的有冻融石丘、石墙等,其下部覆盖冰缘作用形成的岩屑坡。山坡上发育有很浅的岩洞,还可见到一些穿洞。偶见洼地。 结合我国的岩石类型分布,各地区的年降雨量和太阳辐射量,我可以判断出我国的岩溶地貌发育情况。如附页所示的结果。 3.3 同时降雨量和温度会影响岩石的风化。 降水量丰富且水循环快的地区有利于化学风化的进行;而温度则影象化学反应的速度,水中游离氧的含量和水的离解度随温度增高而加大,水中CO2含量虽随 温度增高而减少,但温度增高十度,反应速度却加快一倍,因此,氧化作用和水溶液的作用都随温度增高而加快,有利于化学风化作用的进行。而且,气候控制着数量和类型,它们对风化作用产生各不相同的影象。 3.4 风力作用和风力地貌:(wind force action)水分、植被条件愈好,愈不利于沙丘的发育。如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策勒地区在西北风作用下,南部为水分条件很差、无植被覆盖的洪积沙砾平原,沙源供应较少,形成低矮稀疏的裸露新月形沙丘;中部为洪积- 冲积扇前缘的潜水位较高、有间歇性流水补给的沙质平原,植物生长较好,仅发育灌丛沙堆;北部是现代流水不能到达的古河流冲积沙质平原,由于有丰富的沙源,水分条件差,植被稀疏,因此形成了高大的沙丘锥。 刘东生的“新风成说”让我们透过厚厚的黄土读到:250万年前,黄土高原这位置曾是一片美丽的草原。后来由于青藏高原的崛起,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北移,中国西北部地区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从西北吹向东南的冬季风与强劲的西风一起,把沙漠和戈壁上的沙尘吹了过来。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黄土高原就是沙尘暴250万年的堆积。 3.41蚀作用和磨蚀作用,搬运作用:悬移、跃移、蠕移。风沙地貌包括: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 风蚀地貌(1)风蚀壁龛(石窝)(2)风蚀蘑菇和风蚀柱(3)风蚀垄槽(雅丹)(4)风蚀洼地、风蚀谷及风蚀残丘 (5)风蚀城堡 • • • 三 新构造运动和气候对地层的影响。 地层:(stratum)是在一定的地质时期内形成的层状岩石(据普通地质学夏邦栋)。它记录着第四纪地壳发展过程中各种事件的综合记录。地层形成时是水平的或近于水平的。并且,较老的地层先形成,位于较下部位,较新的地层后形成,覆于较上部位。但是由于第四纪的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地层会发生倒转和倾斜。地层的接触关系也会新构造运动和气候的外力作用而改变。概括来说,地层的接触关系有五种。1.整合接触(conformable contact)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一致,它们的岩性与生物演变连续而渐变,沉积作用没有间断。它表明两地层在构造运动中处于持续下降或持续上升的背景下有沉积物连续沉积而形成的。2.平行不整合接触(disconformiitity)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一致,他们的界面是沉积作用的间断面,它表明地层形成以后,地壳均衡上升,由于外力作用,是该地层遭受剥蚀,形成剥蚀面,随后地壳均衡下降,在剥蚀面上重新接受沉积作用,并形成丄覆地层。3.不整合接触(unconformity contact)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不一致其间有剥蚀面分割。不整合接触表明地层形成以后,因受到强烈的构造运动而褶皱隆起并遭受剥蚀,形成剥蚀面,然后地壳下降,在剥蚀面上接受沉积,形成新地层。4.侵入接触(insrusive contact)这是侵入体与被侵入的围岩之间的接触关系。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有接触变质现象。侵入接触表明该地区曾经有过构造运动的发生。因而一起乐岩浆的倾入,形成了侵入体。5.侵入体的的沉积接触(dimentrary contact)地层覆盖在侵入体之上,其间有剥蚀面分割,剥蚀面上堆积有该侵入体被剥蚀所形成的碎屑物质,沉积接触表明侵入体形成以后地壳上升,并遭受剥蚀,侵入体上面的一部分被蚀去。形成剥蚀面,然后地壳下降,然后在剥蚀面上接受沉积。6.断层接触(fault contact)即侵入岩体与围岩间的界面就是断层面或断层带。原来是地壳运动中产生强大的压力和张力,超过岩层本身的强度对岩石产生破坏作用而形成的。该断裂常伴有动力变质现象,根据断层接触关系可以初步断定岩体是在断层之前形成的。它表明原先的地层由于构造运动的作用而错移。 从第四纪的沉积物我们可以发现,新构造运动具有旋回性,在地质历史中,新构造运动的剧烈时期和缓和时期时交替出现的,这样不但造就了地层的沉积间断、不整合或侵蚀面,还造成沉积物的韵律性。沉积物的韵律性主要表现在粒度和成因类型的有规律更替两个方面。沉积物的粒度从上到下有细变粗粗粒沉积反映新构造运动上升引起地形的切割和起伏增大,细粒沉积物则与继之而来的地壳相对宁静阶段地形的夷平接段一致。我国许多盆地第四纪沉积物具有复式韵律沉积特点。 四 新构造运动和气候对生物的影响。 新构造运动是通过对地形、地貌和气候的影响来影响生物的分布的。如由于构造运动使地表隆起,这样顶部遭受风化作用就强烈,形成大量的碎屑物质,这些物质将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还有山的高度上升,山上的气温降低,则会使动植物向山下迁移等。 四纪冰期的出现,明显地改变了地球的自然面貌,无论大陆和海洋,都发生了一系列巨大的变化,即冰川还对陆地表面进行塑造,引起全球海平面的升降以及海陆轮廓的变化。同时,对生物界影响最大的,表现为喜冷生物群的发展的分布区的扩大。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直接影响地球的气候变冷与冷暖波动。 在第四纪时期,主要受气候波动即冰期与间冰期多次更替的影响。有些哺乳动物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而发生迁徙,并为适应新的环境而发生变异;有些则不能适应气候条件的变化以及自身的演化而绝灭;同时在新的环境中,也有新属,新种的出现。在各大陆之间,陆生哺乳动物区系因气候变化发生交流,最明显的是第四纪冰期所引起的海退,各大洲之间出现陆桥,从而成为动物迁移的通道。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之间的白令陆桥是动物****流的重要通途,使东西两大陆的动物群存在着很多相似性,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近代。例如。马类起源于北美,通过陆桥移到了欧亚大陆,而象类则通过陆桥从欧亚大陆迁到了北美大陆。 第四纪冰期气候的出现,加速了植物群的分化和演变。草本植物高度繁荣,它们多由木本植物演化而来,生态类型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年一枯一荣,利用种子或根部延续生命。第四纪植物逃避恶劣气候的另一途经,就是大规模迁徙,即随着冰期与间冰期的更替,植物群发生频繁的迁徙。植被带的迁徙有三个方向:一是受纬度方向控制,沿着南北方向迁移,这是全球性的移动;第二是受经度方向的控制,沿东西方向的迁移;第三是受地形高度的控制,在山岳地区植物群做垂直方向运动。在北半球第四纪冰川鼎盛时期,大陆冰盖和永久冻土区的范围扩大,植物带发生显著移动,北方耐干寒的植物向南迁移,喜湿热的植物带向低纬方向压缩。间冰期气候转暖,植被带又向高纬方向移动。全球各个地区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植物迁移的距离和方向并非完全一致,迁移过程中也并非所有的属种皆能回到原来的分布区。 中国晚第三纪除了受到全球气候的影响之外,还由于地中海槽的消失,青藏高原的开始隆起,以及太平洋、印度洋季风影响,发生了经向和纬向的变化,贺兰山—横断山一线以东受季风和全球温暖带植物南移影响,远早第三纪的温暖带森林为温带森林-草原取代。北纬46度到长江流域带受到太平洋季风的强烈影响,亚热带落叶阔叶林和常绿混交林取代了老第三纪亚热带疏林草原。长江流域到广州—南宁一线为亚热带、热带雨林,以南热带季雨林。此线以西,气候的大陆性增强,使西北地区向干燥的荒漠气候植被方向发展。由于第四纪时间相对短暂,总的来看生物的演化是不明显的,但是受到气候与环境的影响,植被的掩体和动物的迁徙改组极为常见。第四纪植物绝大部分为现代种类,但是受到新第三纪地球气候普遍趋凉和第四季冰期,间冰期气候的交替影响,温带与亚热带植物种群分界多次南北来回摆动,导致植物迁移过程中种类混合和部分滞留或消亡。古老种类的数量不断下降,落叶阔叶林和耐寒针叶数分布在扩大,常绿阔叶树和喜暖针叶树分布在不断缩小,草本植物比例增高。如中国现代植物分布图。 表三 中国第四纪生物分布表 (自己查资料整理成果)
总结以上所述,我们可以了解到第四记冰期的出现对环境起了一系列的影响。首先冰期出现导致气候变冷,又因间冰期的交替出现,使气候出现冷暖波动。由于冰期和间冰期的更替,导致生物迁移和海平面变化。植物随冰期和间冰期大陆冰盖的进退,发生周期性南北迁徙现象,植被移动范围最大可达纬度30°。冰期来临时,地球表面大量水分以冰的形式积累在大陆冰盖和山地冰川中;间冰期时冰盖和冰川融化,大量的水回归海洋。而生物的迁移也因海域变迁发生连锁效应。因为在冰期内,许多浅海滩露出海面,甚至使原来为海水隔绝的大陆或岛屿有部分相连,为生物迁徙提供了条件。 参考文献:[1].曹家欣.第四纪地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136~184 [2].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分会.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1985年.9,中国第四纪冰川冰缘学术讨论文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 [3].刘鸿雁 2002年.64~87, 第四纪生态学与全球变化[M].北京:科技出版社, [4].李四光.第四纪冰川[M].,1975,年科学出版社 [5].景才瑞,刘会平, 1999,论中国的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6].张京生,李向海. ,2006,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里程碑—《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J] [7].刘时银,永建,李晶,上官冬辉,2006,张勇.中国西部冰川对近期气候变暖的响应[J]. [8].刘世兴, 1984.6《中国自然地理图集》 地图出版社 [9]. 蔡玉石,1984.6,《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地图出版社 [10].严钦尚,曾昭璇,1985.9,《地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1].夏邦栋,1995.6,《普通地质学》,地质出版社 [12].王军,黄歌山,1990,《中国地温的分布基本特征》,地震出版社 [13].曹伯勋,1995.10,《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4].刘东生,2002.5,《黄土与环境》,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 |||||||||||||||||||||||||||||||||||||||||||||||||||||||||||||||||||||||||||||||||||||||||||||||||||||||||||
本文发布于:2023-07-25 18:30: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90/1885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