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之不可译现象
作者:陶小雨
来源:《科教创新》2013年第01期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1-0050-01
摘要:网络的普及和深入使网络新兴流行语应运而生。它根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且在网络平台高效地广为传播。由于其特殊的文化背景,许多网络流行语常在翻译过程中遇到难译甚至不可译的问题。但该问题并不是绝对的。本文以一些常见的网络流行语为例,探讨其不可译或难译的原因,并倡导以辩证的眼光看待该问题。
pullover
wonderful tonight歌词>phd是什么意思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文化 不可译 辩证
面板英文 1、难译或不可译
architecture “软件开发培训不可译性”是指一种语言或单位不能被完整地转化为另一种语言或单位,即转化过程中面临语义、风格、意蕴等的全部或部分流失,从而实现不了或无法完全实现来自不同文化的人群之间的沟通或理解。不可译性是相对的。“考研数学一国家线人的共性和语言的共性构成了语言的可译性。
卫衣从理论上讲,用任何语言所表达的信息都可以译成另一种语言,这就是它的可译性的依据。但实际操作起来,就有其不可译性,如文化暗含、言外之意、不同价值观、双关语、幽默、歇后语、典故、笑话等。各人种、民族的差异、文化价值观的不同,尤其是不同的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造成了语言的不可译性”[1]。我们总可以通过适当的翻译策略来解决某些不可译问题。然而,原语意蕴或多或少的流失则不可避免,这也是不可译性的潜在涵义。
卡特福德把不可译问题分为语言不可译和文化不可译[2]。语言的不可译性主要指译语没有与原语文本对应的形式特征。英汉两种语言是属于不同语系的异质语言。例如汉语中存在四个声调,不同的声调可以区分词语意义,不同声调组合也会使语言增添韵律感和节奏感。但是英语中却不存在这种声调。因此翻译中国诗词或对仗工整的对联等时,就会遇到困难。译作往往会丢失原语的韵律和美感。文化的不可译性是由于“与源语言文本功能相关的语境特征在目标语言文化中却不存在”[2]。不同国家间历史、宗教信仰、社会观念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在一种语言背后的文化里存在的事物,在另一语言里未必存在。如中国的传统食物“饺子”,在英美国家却找不到等同物。试想对于一个对饺子毫无概念的英美人,若仅将饺子译为“dumpling”,这显然不足以体现饺子的独特之处,或许还需做些必要agree
牛津阅读树的描述和解释。而若音译为“Jiaozi”,则一定会令对方听得一头雾水,适当的解释则更为必要。这就使得翻译遇到挫折。但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Jiaozi”已成为带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认可的翻译。从这一例子可以看出,不可译是相对的,一个时期内的不可译,将很可能发展为可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