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自然而然的建造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建筑设计试析
A Spontaneous Construction
Analysis of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the Jingdezhen Imperial Kiln Muum
摘要景德镇御窑博物馆是朱铸建筑历程的代表作,也是他对“自然建筑”的一次尝试。在建筑师通往自然建筑的道路上,文章试从“自然”的反面—
—场地、空间、语言、材料、建造、工艺等方面对御窑博物馆进行分析,旨在呈现建筑师在追求自然过程中凸显出的个人价值,从而回应朱错近年的设计实践倡导的自然建筑。
关键词御窑博物馆;自然场地;空间语言;材料;建造工艺
ABSTRACT The Imperial Kiln Muum can be considered as a masterpiece in Zhu Pei's architectural career,which also rves as a"worship"to the "natural architecture"by the architect.Drawing on the architect's path to natural architecture,the author tries to analyze the Imperial Kiln Muum from the opposites of the"nature"—s让e,space,language, materials,construction and craftmanship,in order to sh
ow the architects pursuit of natural process in respon to the"natural architecture"advocated by Zhu Pei's design practice in recent years.
KEY WORDS Imperial Kiln Muum;Natural and Spontaneous Place;Space Language;Material; Con struction Te
中图分类号:TU-86(256);2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84X(2021)01
-0088-12
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21/189
1•西北视角
2.总平面图
3.城市肌理和项目区位
4•基地建设前鸟瞰
5•徐家窑复建
6.鸟瞰
1.North-west view
2.Site plan
3.Location and context
4.Ruin site
5.Reconstructing Xujia traditional kiln by local craftsman
6.Aerial view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项目地点:江西,景德镇
建成时间:2020年
建筑面积:10370m2
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拱壳及砖拱
takemehomecountryroad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朱错建筑事务所
一对一外教课合作设计: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持建筑师:朱链
前置批评:周榕
艺术顾问:王明贤、李翔宁
设计团队:由昌臣、韩默、何帆、Shuhei Nakamura、刘伶、张顺、吴志刚、杜扬、杨圣晨、陈奕达、贺成龙、丁新月
结构、机电、绿建顾问: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幕墙顾问:深圳市大地幕墙科技有限公司
照明顾问:北京宁之境照明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声学顾问:浙江大学建筑技术研究所
业主:景德镇市文化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局,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总承建商: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建一局华江建设有限公司
Project name:Jingdezhen Imperial Kiln Muum
torahLocation:Jingdezhen,Jian gxi,China Completion:2020
Area:10,370m2
Structure:Reinforced concrete arch shell and brick arch
Architecture,Interior and Landscape Design:Studio Zhu-Pei Cooperative design: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arch Institute of Tsinghua University
Design in charge:Zhu Pei
Proactive criticism:Zhou Rong
殿军Art con s uitant:Wang Mingxian,Li Xiangning星期四的英语单词
Design team:You Changchen,Han Mo,He Fan,Shuhei Nakamura, Liu Ling,Wu Zhigang,Zhang Shun,Du Yang,Yang Shengchen, Chen Yida,He Chenglong,Ding Xinyue
Structural,MEP and Green Building: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arch Institute of Tsinghua University
口语掌中宝Facade:Shenzhen Dadi Facade Technology CO.,LTD.
Lighting:Ning Field Lighting Design CO.,LTD.
Acoustic:Building Science&Technology Institute,Zhejiang University
Client:Jingdezhen Municipal Bureau of Culture Radio Television Press Publication and Tourism,Jingdezhen Ceramic Culture Tourism Group
Main contractor:China Construction First Group Corporation Limited,Huajiang Construction CO.,LTD of China Construction First Group
第一次前往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进行参观,并非从规划的主路进入,而是在御窑厂被保护的小巷穿梭之时,突然闯进一片开阔的场地,御窑博物馆便岀现在眼前,有些误入桃花源的感觉。桃花源是人们试图重返精神乐园的地方,因为在那里我们可以自得其乐,自然而然。这或许是朱错“自然建筑”所追求的方向和目标—
—不断地向自然学习,使人的生活回复到某种接近自然的状态,而建筑应当像是一种人造的自然物。实际上,自然的理想具备某种乌托邦的性格,它是永恒否定的。终极的否定即是否定思维本身,这样一种最高层次的反思重新肯定了物质存在,人们把人类主体性丧失的状态当成理想国叭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自然不仅包括现代意义上的自然(nature),而且还指道家哲学的自然而然(Spontaneity),其含有建筑师在生活世界面前所持的“应机顺变”“心相时境”的生命意趣和艺术姿态。
在通往绝对自然的道路上,当人们意识到最终目的地并不存在,而旅途本身就是真理的时候,人们或许就能分享桃花源的快乐。以否定和辩证的方式理解自然,自然的概念就得以明晰地定义。绝对的自然只能存在于不可企及的状态。虽然朱铝强调建筑自然而然流露的状态,并能抵达观者的心灵,但他
的思虑充满纠结的痕迹。事实上,建筑师在创作时是否处于—种自然而然的状态并不重要,关键是他的作品让观者产生这样的感觉。从建成的御窑博物馆来看,朱错眼中的世界不是一个虚假的无情宇宙,而是一个充
满
90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21/1
i序厅2报告厅3展厅5户外剧场
6交流展厅前厅
7办公门厅
8装卸货
9书店&咖啡厅
10茶室
11水池
12下沉庭院
7
4遗址
1序厅
2报告厅
3展厅
4下沉庭院
5交流展厅6行李寄存处7多功能厅8文物修复室9设备用房10库房
7.首层平面图
8•地下一层平面图
9.西南视角
10.下沉庭院
11•自展厅观户外剧场
7.Ground floor plan
8.Underground floor plan
9.South-west view
10.Sunken courtyard
11.View from the exhibition hall to amphitheater 8
自我完善可能的生活世界。如果自我完善假定了一个完美的终点,它也悬置了这一终点是否存在、如何存在的问题。因此,朱错提及的“自然”拥抱了自身的反面,包括地域性、物质性、技术性、文化典范的规定性等等。
1交织与融合:对场地条件的阅读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法国传教士昂特雷科莱(中文名殷弘绪)在一封发往欧洲的长信中,对景德镇的城市风貌做了生动的描写X景德镇老城位于碧水涟漪的昌江两岸,江水穿越而过,南河环绕于东南,西河贯穿于西岸,形成了三水环城之势。老城之内,小巷子与昌江垂直以便瓷器的运输,大街市平行昌江布置,两侧布满了商铺。景德镇御窑厂位于该市珠山中路北侧,包括龙珠阁$周边地区和
市政府原办公大院及宿舍区、居民民宅等区域。御窑厂是元、明、清时期专为宫廷生产御用瓷器的所在地,是中国历史上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为精湛的官办瓷厂,因此地下文物遗址丰富。随着人们在遗址上的频繁活动及不断开发,御窑设施和地面建筑早已荡然无存。御窑博物馆就位于与御窑遗址东侧相邻的相对受限制的历史区域中。御窑博物馆的地域性实践首先融入了对场地的阅读。作为重要的城市文化建筑,博物馆顺着昌江走势平行布置于政府给定的场地之内。
在博物馆设计中,朱铝以一种有机的方式回应了城市秩序和地段环境的要求。站在龙珠阁顶层俯视御窑博物馆,多个砖拱排成一种“横看成岭,侧看成峰”的山体类型,并以自由匍匐之势与周边的建筑相互融合。南北向摆放的拱顺应夏季主导风向,让风穿越建筑,建筑师在考量建筑布局的同时充分顾及了当地
tomia>什么是冠词
的
气候条件。建筑用地周边的现存环境多元且异质—
partner是什么意思—古塔龙珠阁、高层住宅楼、古代街巷、名人故居、众多私家民窑遗址等,纪念建筑与日常建筑共生共存。这种多元的异质的环境与自然产生共鸣,多样的异质空间给人带来了丰富的感官体验。
场地中耸立着一根高耸的烟囱,烟囱的存在提醒着御窑厂遗址曾经的规模与辉煌。建造地段西临御窑遗址,南侧、东侧被历史的老房子所环绕。基地边界呈现出锯齿状(里出外进的关系)就是在应对周边受到保护的民居。虽然北侧的高层住宅在体量上对博物馆形成了一定的压迫感,但是,当视线穿过砖拱远远望见住宅之上晒晾的衣物,耳朵听到楼上传来熟悉的唤喊声音,这种现象给庄重且神秘的博物馆带来与日常有关的生活气息。实际上,环境的多元性在一种非等级式的体验过程中将人们对项目的注意力适当地分散了。
由于此处为历史街区,建筑的限高9m,因此,设计最初考虑的即是建筑的尺度和体量。8个尺度各异的砖拱(从地平到拱顶高5m~7m,宽6m~8m 不等)若即若离,以谦逊的态度和恰当的尺度植入复杂的地段之中。建筑的各个拱体并非平行垂直的关系,微微的角度变化也强化了空间的视觉张力。这样,建筑就被刻画得好像人的目光可以随意变换水平方位进行纵深观看一样。这或许是朱错从中国绘画中获得的
教益—
—中国的绘画从未发展出以数学为基础的直线
透视法,它的透视法的立足点是游移变化的,并不存
在单一的消失点。这样,建筑师处理着各种微妙的关
系,一个看似随心肆意的设计却极具针对性。
对于御窑博物馆而言,具体的地点不仅意味着具
体的场地、气候,还有具体地点存在的既有建筑,甚
至这既有建筑是必须保留和审慎处置的文化遗产。据
朱铝介绍,施工过程中遇到一个比较大的挑战一一开
工之时发现了一个新的晚明遗址,设计团队为此重新
绘制了设计图和施工图。同时,这也印证了朱铝最初
的判断.即方案采取化整为零的策略以应对始料未及
情形的出现这意味着,每一个拱状展厅都是可以
通过移动来调整,它最终呈现的形态趋向于一种朱铝
所认为的相对合宜的状态。从这个角度看,这一策略
与建筑整体上的游移变化不谋而合了。
necrosis以这种方式,朱错创造了一种对话的场景:对古
代的追忆与对现代的感知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对比西
班牙的罗马艺术博物馆,御窑博物馆的自然布局和已
经开挖发掘的地下遗存并没有强调严格的对位关系以
及对轴线秩序的控制,而是自然而然地将拱体的断开
部分与遗址交织、融合在一起,建筑师这种松弛的处
理方式使得建筑的形式关系得到自由的表达。更重要
的是,这处随机应变的“断开”也为建筑带来生机和
活力,成了博物馆的点睛之笔。
实际上,现代思维中涉及场所、废墟、遗迹等价
值的方法学原理具有兼容性,建筑师对这一关系的处
理显得有机且自然。在北侧遗址庭院,朱铝着重设置
了两处观赏庭院遗迹的平台。首先是“被断开”的拱
端自然成为一个人们的观游平台,游人顺梯而下,穿
越遗址走向一处室外小型剧场。站在看台之上,游人
的视线面向遗址,这里成为一处可以观望、休息和闲
谈的场所。另一处则是从旁门而入的外悬楼梯,楼梯
平台为俯视历史遗物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此处楼
梯两跑成角度落下与场地结合。这里,两个庭院,一
处遗址,一处展示,一高一低,通过洞口楼梯进行了
空间和视野的连接和转化。
这里,各种断壁残垣不仅是博物馆的展品,同时
也是博物馆建筑自身的组成部分,这是对时间变迁
的回应,不由得让人想起斯维勒•费恩(Sverre Fehn)
为保护遗址和展出考古发掘文物而建的海德马克遗址
博物馆(Hedmark Muum)。建筑师将新建部分与
废墟的不同地层有机地交织、融合在一起,这样的结
合是通过一条链接过去与当下的“地平线”来实现的,
目的是将不同的部分串联起来。在御窑博物馆,朱铸
并没有采用“走道”的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亭台
楼
7 / /W.' !
i >1» lg 1¾
-=^SSS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