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本概念
1. 安慰剂效应:人们往往因为相信已经服用了有效药物而出现行为变化。
2. 暗示的力量:安慰疗法与安慰剂的作用靠的是暗示的力量。
3. 暗示是“把一种思想强加给另一个人的大脑的行为”。
4. 巴纳姆效应: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成为“巴纳姆效应”。人难以脱离自己,以局外人的身份来审视自己,只能参照周围人来认识自己,因此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也叫“巴纳姆效应”。该效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更相信他人给自己的评价;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
5. 保守主义:一旦人们形成了对某一事件的概率判断,那么当呈现给他新信息的时候,他改变其原先判断的速度是比较慢的。这种不愿意改变先前概率估计的惰性被称为“保守主义”。
6. 比较情感(emotions of comparison)
7. 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损失规避的直接效应就是人们往往不愿意放弃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即他们的“禀赋”,来换取在其他情况下自己喜欢的东西。损失的心理效用大于等量收益。因此,人们倾向于偏爱现状或事物本来的样子。
8. 补偿性决策策略(compensatory decision strategies)是指用一个维度补偿另一维度的策略。
9. 布里丹毛驴效应:在心理学中,把决策过程中那种犹豫不定、迟疑不决的现象称之为“布里丹毛驴效应”。
10. 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者作用的时间过长而引起的别人厌倦、反感和不耐烦的心理现象。
11. 出生次序与人格特质:
12. 从众(conformity):指人们采纳其他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意见的倾向。
13. 代表性直觉:因为一个事件可以成为另一个事件的典型代表。
14. 登门槛技巧(the foot-in-the-door technique):一旦人们有一只脚跨入了门槛,就能够利用你的承诺感增加你随后的依从性。
15. 低自我监控者非常注重自己的行为与其内在情感、信念和价值观的一致性,他们并不是为了行为线索而监控情境,他们往往持有旨在满足价值表达的态度。
16. 敌意媒体效应:每一党派的人都会认为,媒体就某一颇有争议的报道是不公平的,且偏向他们所支持立场的对立面。
17. 定势(t)是指准备好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对某种刺激进行知觉或反应。定势有运动定势、心理定势、知觉定势等三种。
18. 妒忌心理:人们在看到比他们低微的人在追求光荣或快乐方面接近或赶上他们时,他们就感觉到的那种情感。
19. 顿悟(insight)是对一个问题或策略形成独特的、有时看起来很是突然的理解,它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20. 恶意(malice)是对他人苦难的一种喜悦,并无任何友谊或敌意引起这种关切或喜悦。
21. 非理性的信念坚持(irrational belief persistence):它是指来自于搜索证据和推论中的固执己见偏差。
22. 分裂人格:过度把自己隐藏起来,过度地划定自我的界线。心理学上称之为人格分裂。
23. 釜中蛙综合征:持续或不变刺激降低了人的反应性。
24. 感觉(nsation)指的是有机体在其各个接收器部位探测内外刺激的过程。
25. 高自我监控者是非常注重适应社会环境并为之努力的人,他们总是仔细监控着情境以获得关于他们该怎样展现自己的线索,他们往往持有旨在满足社会适应功能的态度。
26. 个人层面的研究(individualism-level studies):把每一个被试的数据当作一个单独的个案的研究方法。
binger
27. 个人空间(personal space):人们总是在调整和保持彼此之间的适当距离,似乎每个人身体周围都有一个肉眼看不见的圈子,使外人不能随便进入其个人空间,在那个“圈子”之内属于私有空间,可以由个体自己控制。可见,个人空间实际上是自己身体向环境的一种外延。对个人空间的保持和调整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28. 工具性学习(“操作性学习”)
29. 公民均值(citizen mean):描述一国普通民众的某种特质的分数,是通过先分析个人层面的数据,然后再累计到国家层面上计算出来的。
30. 沟通过程是“信息发送者通过媒介将信息传递给信息接受者,信息接受者做出反应的过程”。
31.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和相互理解。
32. 观察性学习是一种间接的、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因此,“观察性学习”也被称为“替代性学习”。
33. 观察者偏见(trendiestobrver bias)是由于观察者个人的动机和预期导致的错误。
34. 归因:归因是探索观察到的行为的原因的过程。不论对错,我们通常会为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做出因果解释。理解人们是如何形成归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会极大地影响组织行为。
35. 国家层面的研究(national-level studies):每一个国家的样本中可获取变量的所有数据先平均,再把每个国家当作一个个案来分析的研究方法。
36. 国民均值可以让我们估计出是否在一个给定的总体中有相当可观的人数具有一种特定的心理属性。较高的均值必然意味着该属性为相当多的人所共有。
37. chaintech过度曝光是指,如果信息呈现过于频繁,人们对于信息的反应就会变坏。
38. 过度行动信念(belief overkill)是指倾向于否定冲突性证据,即使根本无需这么做。
39. 过度自信可回收金额(overconfidence)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技能、知识或判断的过高估计。
40. 合群需要(need to affiliate):个体希望得到他人接纳的需要。人们更倾向于找那些和自己处境相似的人做伴。
41. 互动情感(emotions of interaction)
42. 互惠规范(reciprocity norm):当某人为你做了些事情,你也应该为他做些事情。这就是互惠规范。
43. 互惠性利他主义(reciprocal altruism):这个概念表示人们之所以做出利他行为,在某种意义上是希望其他人也会对自己做出利他性行为。
44. 鸡尾酒会效应:选择性注意是有意将注意力集中于一部分感觉输入。
45. 基本属性偏见:指按个人特征而不是情景因素区分人类行为的认识偏见。
政治考研分数线46. 极权主义自我:安东尼·格林沃尔德把人类心理比喻成一个极权主义国家。在他看来,我们拥有一个“极权主义自我”。其依据是:就像极权主义政府抵制社会和政治的变革一样,人们也往往抵制认知改变。
47. 集体幻觉:由群体心理作用而导致的一种集体认知错觉。
48. 集体情感的加速度效应:
49. 集体无意识:由不同于意识范围内的思想和形象构成,这些思想从没有在意识中表现出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素材,而且每个人的无意识素材都基本相同。
50. 己方偏差(myside bias):在搜索和推论的过程中,人们都倾向于偏爱已经很强的可能性;人们并不倾向于去寻找反对自己所偏好的可能性的证据,即使发现了这些证据,也会倾向于忽略它。
51. 记忆的偏差:
52. 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是指我们在接触到与自己有关的信息或者事物时,最不可能忽视或者出现遗忘。这种效应的不利影响是,每当别人介绍一种病症的时候,自己总免不了会先想到自己是否出现过类似的征兆,如果不巧有两三点看似符合,就开始惊慌,怀疑自己是否已经病入膏肓,其实自己一点事都没有。
53. 间接情感:是指在直接情感基础上所发生、但是有其他性质与之结合的那些情感。
54. 焦虑是对危险的不适当反应,或者甚至是对想象出来的危险的一种反应。
55. 角色冲突:蔡卓妍 郑中基当一个人因其生活中重要人物的不同期望而产生被折磨的感觉时,角色冲突就发生了。
tensioner56. 角色过载:当他人对一个人的期望超过其能力时,角色过重的现象就产生了。
57. 角色模糊:这产生于他人的期望不明确的时候。
58. 角色是人们对某种特定职位上的行为期望的集合。压力可能因角色过载、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而产生。
59. 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是指:判断更容易受到最后出现的证据的影响。
60. 禁忌:
61. 竞争优势效应: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们与生俱来有一种竞争的天性,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比别人强,每个人都不能容忍自己的对手比自己强,因此,人们在面对利益冲突的时候,往往会选择竞争,拼个两败俱伤也在所不惜;就是在双方有共同利益的时候,人们也往往会优先选择竞争,而不是选择对双方都有利的“合作”。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竞争优势效应”。
62. 决策:是对存在不确定因素的备选方案做出抉择的行为。
63. 侃天者假设(Scheherazade hypothesis)。这个典故出自《一千零一夜》。该假设认为,人类大脑在本质上都是性选择所塑造形成的器官,用于向潜在的配偶表现自己优越的适应性。实际上,能说会道的人善于通过幽默、智慧、奇异故事和文字的魅力来吸引潜在的配偶,而说话含糊不清支支吾吾的人则处于劣势。
64. 柯立芝效应(Coolidge effect):
65. 可能的自我(possible lf)是对我们认为自己将来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的认知表象。
66. 恐惧是一个人不得不面对的危险的一种适当的情绪反应。
67. 控制错觉(illusion of control同位语从句讲解):人们通常相信他们对于概率事件能够拥有比实际情况更多的控制。这种信念被称为“控制错觉”。
68. 怜悯(pity)是对他人苦难的一种关切。
69. 零点效应:
70.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常常见到,那就是父母的干涉非但不能减弱恋人们之间的爱情,反而使感情得到加强。父母干涉过多、反对越强烈,恋人们相爱就越深。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心理学家还发现:越是难以得到的东西,在人们的心目中的地位越高、价值越大、对人们越有吸引力,轻易得到的东西或者已经得到的东西,其价值往往会被人们所忽视。
71. 毛毛虫效应:毛毛虫习惯于固守原有的本能、习惯、先例和经验,而无法破除尾随习惯而转向去觅食。后来,科学家把这种喜欢跟着前面的路线走的习惯称之为“跟随者”的习惯,也把因跟随而导致失败的现象称为“毛毛虫效应”。
72. 锚定效应:个体的判断是以一个初始值,或者说是“锚”为依据的,然后会继续并不充分的上下调整。
73. 媒介心理:中国招生代理网媒介是我们获取世界信息的主要方式;从媒介上获得的信息对我们的态度和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的媒介体验以及我们的大脑对世界知识(一种认知真实)的
认知方式(大众传播的认知方式),是我们各种态度和行为的基础,而这些态度和行为又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媒介并没有成为对外部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而是成为了和真实世界相对比的一种真实。
74. 民族精神的刚性与柔性:
75. 内团体(in-groups)和外团体(out-groups):人们把世界分成“内团体”和“外团体”,对前者而言,个体把自己看作是其中的成员;而对外团体则相反。这些认识性的区别导致了群体内偏见(in-group bias),一种认为自己群体比别的群体好的评价。人们一旦被看作为“外团体”成员时,常常会成为泄愤和不公平对待的对象。
幼儿英语童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