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意象翻译的显与隐
umpc
余烈全
【摘 要】forward是什么意思Employing Chine traditional literary criticism of the notion "Yin and Xiu"(literally latent and out-standing) propod by Liu Xie,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explore the transmission of literary images in translation,the discussion of which may help to fulfill the goal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as a cond literary creation".According to Liu Xie,Yin and Xiu are united in literary images,and literary images are coded in different expressions.Thus,if translators are able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riginal images,analyze descriptive,figurative and symbolic images,and treat the images explicitly or implicitly in translation,a sound translation of literature is reasonable to expect.%本文运用刘勰的"隐秀"观审视翻译中文学意象的传递,以期保持文学翻译所固有的文学性和民族性,成功实现文学翻译作为文学的第二次创作。"隐秀"观指出意象有"隐"与"秀",两者统一于文学意象之中。不同的意象对应不同的表述方式,译者如果在把握原意象的艺术特征基础上,对描述性、象征性和比喻性意象进行具体分析,在翻译时运用显性或隐性方法进行具体处理,文学意象翻译定会收到理想的效果。朋友的英文
厉害的英文【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30)009
stapler【总页数】3页(P85-87)
【关键词】文学意象;“隐秀”观;显性;隐性testreport
【作 者】余烈全
keith urban【作者单位】绵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正文语种】中 文环保材料做衣服
【中图分类】H059
意象,原出《易·系辞上》:“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1]70而第一个将“意象”这个概念引入文艺理论,使其有了美学意义的,是南北朝的刘勰。他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写道:“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怪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
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2]233这里,刘勰强调了意象对于表达的重要性,认为“意象”是作者对生活物象有了感受,产生情志的结果。
我国传统诗论里的意象,大多指通过诗人的精神外射和情感渗透而重新组合过的物象,指托物载情、心物交感、情景交融的一种结果,也就是指“意加象”。“意”指的是客体化的主体情思,“象”指的是主体化了的客体物象,这样的“意象”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进行能动反映的产物,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客体的审美特征的有机统一,是艺术构思活动中主体情志与客体物象相交融合的艺术表象。
刘勰的《文心雕龙》表明,“文学创作是神思的产物,文学作品的意象是在神与物游过程中形成的,所以体现在艺术形象上就有隐秀的特征。”[3]87文学构思的结果产生文学意象,“隐秀”观实际上是对文学意象在产生过程中主体与客体层面分析的结果。具体地,隐指“文外之重旨”,“以复义为工”,对应的是意,是创作主体心志情趣的体现和感情寄寓的载物,是内敛而含蓄的;秀则是指“篇中之独拔”,“以卓绝为巧”,对应的是象,是艺术加工后呈现的逼真客观物象,是具体而外露的。宋代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引用过《隐秀》篇中两句:“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1]227隐,藏于可感、具体的秀中;秀则蕴含无
影视培训班
限深邃、广博的情意,隐。隐与秀对立而统一于文学艺术作品之中,文学意象具有隐秀的特征才成就其艺术特质。文学意象作为作家神思活动的必然结果,受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语言表达等差异的影响,表现为纷繁复杂的表现形式,在翻译中很难准确地传递。但是,如果译者把握了文学意象隐秀的艺术特征,在翻译中对不同种类的意象进行显与隐的处理,就会相得益彰。
鉴于意象有隐秀的艺术特征,作为译者,怎样才能把文学意象更好地传达给目的语的读者?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是文学的第二次创作。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删除那些遮盖特征的成分,彰显表现特征的文学意象。对于妨碍特征显现的部分加以修正,加以隐藏。把握意象的“显”与“隐”的关系,选用恰当的处理方法,就能使意象“彰显”的地方用显性表达,不能用显性表达(语言字面表达)的就用隐性表达(字面表达所蕴含的内容)。[4]25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任何一种语言的文学意象都是作者或叙述者通过艺术构思,表达情志的载物,这种特殊的语言艺术形象又有着语言所不能完全企及的“言犹尽,而意无穷”的遗憾。虽然,把原作的意象称为意象甲;而读者也在阅读和欣赏中注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想象,从而制造出新的意象(或称作为新的诠释),称为
意象乙。意象甲与意象乙本应该完全重合,但是一旦介入跨文化,甲乙两个意象就很容易出现错位。因此,译者需要下一番工夫,尽量准确传递原意象。
译者的工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同”和“异”的并存是跨文化交际首先面对的问题。人类各民族的语言结构、思维和文化有许多相同或相通的地方。正是这些相同的基石为跨文化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人类各民族之间也的确存在着语言、思维和文化的差异。这些差异一方面造就了文化的丰富多样,另一方面也给跨文化交际造成一定的障碍。怎样在保持“多元性”的同时求得共识,达成交流,是译者孜孜以求的圆满。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是靠形象性语言予以暗示,它可以显现物体、动作、感情、思想、心理状态以及任何感觉的或超感觉的经验。感觉被认为是连接人类心灵与客观世界的桥梁,而意象就是其感觉示意,沟通交流的通道。意象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多地表现为“差异性”。David Hawkes把《红楼梦》译成The Story of the Stone,而杨宪益前辈却译成A Dream of Red Mansions,从翻译方法上看,前者是意译,后者是直译。如果要从跨文化角度评论优劣的话,前者更能传达文化意蕴。因为stone这个词和中华民族的神话传说“石头记”有关,也能向读者彰显这一文学意象。所以,文学意象翻译的“显”、“隐”得益,才能使文学意象得以再现和传递,也为跨文化交际成功架起桥梁。
如何成功地使文学意象的表达超越差异以达到深层次的沟通?如何传递文学意象“隐秀”的艺术特征?在论述译者的责任时,英国的霍克斯(David Hawkes)教授曾经强调:“But a translator has divided loyalties.He has a duty to his author,a duty to his reader and a duty to the text.The three are by no means identical and are often hard to reconcile.”[5]20这段话清楚表明,译者有“三忠”,即忠于原作者、原文、读者。而与三者的对话和沟通是正确处理意象表达的前提。译者与原作者对话,是文学意象保持其固有文学性的关键;译者与原文的对话,是文学意象得以准确再现的基础;译者与目的语读者的对话,是确定再现文学意象度的关键。下面将对描述性、象征性、和比喻性文学意象进行具体分析,在翻译时运用显性或隐性方法进行具体处理,以期保持文学意象所固有的文学性和民族性。
fearful
描述性的意象涉及文化差异的,为了保留意象,就要通过释义,作意义上的补偿,或者通过意象替代,使不同理解层次的读者都能领悟到原文的要旨,能想象出原语的意象。如“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译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would be no less than Zhuge-liang the master mind”,这里“with their wits combined”和“the master mind”都是添加的成分,使意象更彰显,更易于被目的语读者理解。由于不同文化的风俗习
惯、宗教、历史、地域等差异,不同的语言往往使用不同的意象来表达或反映相同或类似的观念和事物。如汉语的描述性意象“雨后春笋”,翻译成英语“to grow up like bamboo shoots after a spring rain”。虽然字面翻译没有问题,但是英美文化背景的读者对竹子,特别是中国的竹文化了解甚少,很难从bamboo shoots中理解汉语“春笋”生机盎然、生命旺盛的亲切意象。这样,就需要从英语中找出与“春笋”进行文化对接的意象“mushroom”。“mushroom”汉语意思是蘑菇,在英语中有迅速生长之意,并且把“春笋”意象所固有的生命力旺盛的隐含意义传达出来。用“mushroom”代替“bamboo”,“春笋”隐秀的艺术特征得以形象地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