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托妮·莫里森<宠儿>中女性形象研究》………………………………….1-16
二、《海明威的死亡哲学》…………………………………………………www reboyc com.…….17-29
三、《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兰斯顿·休斯诗歌的种族意识研究》…….……..30-52
《托妮·莫里森<宠儿>中女性形象研究》
摘要:《宠儿》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是在蓄奴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种族歧视和性别压迫双重夹缝中的产物。不仅着重揭示了蓄奴制对美国黑奴尤其是女黑奴所造成的肉体上、精神上和感情上的劫掠,还大量体现出了女性与自然,个人与社区的紧密联系和相互间的依存关系。本文从女性主义和种族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宠儿》中的四个女主人公:赛丝、贝比·萨格斯、宠儿和丹芙的形象分析,来揭示《宠儿》中黑人女性对身份的寻求及莫里森对黑人女性和黑人文化出路问题的探索。第一部分为莫里森文学生涯介绍和《宠儿》的创作背景分析;第二部分着重介绍了美国女性黑人在南北战争后的生存环境,并联系文本分析小说中主人公的生存环境及环境对小说人物性格命运的影响;第三部分为本文的中心—《宠儿》中四个主要女性人物的形象分析,并通过当时文化背景等方面阐释创作四个女
指示提单性人物形象的原因;第四部分为总结,得出托妮·莫里森的创作理念和对黑人女性发展、黑人文化出路的答案。
tin关键词:《宠儿》,黑人女性身份,种族
Analysis on female characters in Beloved of Toni Morrison
Abstract:
Beloved is one of the famous novels of American black female writer Toni Morrison. The story is bad on special period of Slavery in American history, and it’s the product of both racial discrimination and gender oppression. This novel not only reveals the cruel plunder the Slavery presd on American black people, especially black women, but also reflects clo relationship and mutual dependence between female and nature, individual and community. This article analys four main female characters: Sethe, Baby Suggs, Beloved and Denver in the novel Beloved from perspectives of feminism and racism. Toni Morrison arched answers to what is black female’s identity and how to prerve African-
American culture. The first part is a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Toni Morrison’s writing career and the writing background of Beloved. The cond part I will introduce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merican black women lived in after the Civil War. From analyzing the living condition of American black women, we can get some inspiration on the personality and destiny of the four main female characters. The third part is the main part of this article, which analys the four main female characters along with cultural backgrounds at that time. The last part we can come to a conclusion of Toni Morrison’s answer to tho questions.
Key words:Beloved, black female identity,race
《托妮·莫里森<宠儿>中女性形象研究》
引言:托妮·莫里森是当代美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代表,是美国黑人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宠儿》是托尼·莫里森问鼎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力作,并于1988年获得普利策奖。无论在历史还是现实中,黑人女性也许是受压迫最深的一个群体,长期遭受种族歧视和性别压迫双重压迫。《宠儿》中莫里森聚焦黑人历史和黑人女性,通
time after time过赛丝、贝比、宠儿、丹芙等女性形象,成功地书写了黑人女性在白人为主导和男权统治的社会环境中积极建构种族身份,寻找自我并最终取得成功的艰难历程。通过创作,莫里森得出当代黑人民族的出路—学会自尊自爱,走出黑人社区,与世界一同交流与生活。莫里森不仅促进了黑人女性主体意识的发展,也推动了美国文学的进步。
一、莫里森的文学生涯和《宠儿》的创作背景
1.1 莫里森的生平介绍
托妮﹒莫里森于1931年2月18日出生于俄亥俄州的洛兰小镇,父亲是一家造船厂的焊工,母亲曾是教堂唱诗班的成员,父母双方都是从南方迁移而来。从小父母培养了莫里森独立自主的精神和强烈的自尊心,教导她不能因为贫困而削弱了做人的尊严。因为家庭背景的关系,莫里森上小学一年级时已经识字了,她是班上唯一上学前识字的孩子。1949 年她以优异成绩考入当时专为黑人开设的霍华德大学,攻读英语和古典文学。大学毕业后,又入康奈尔大学专攻福克纳和沃尔夫的小说,并以此获硕士学位。此后,她在德克萨斯南方大学和霍德华大学任教。1966年,她在纽约兰多姆出版社担任高级编辑,曾为拳王穆罕默德·阿里自传和一些青年黑人作家的作品的出版竭尽全力。她所主编的《黑人之书》,记叙了
美国黑人三百年历史,被称为美国黑人史的百科全书。70年代起,她先后在纽约州立大学、耶鲁大学和巴尔德学院讲授美国黑人文学,并为《纽约时报书评周报》撰写过30篇高质量的书评文章,1987年起出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讲授文学创作。1993年莫里森由于“在小说中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把美国现实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写活了”而走上了世界文学最高领奖台,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皮肤保养知识莫里森在细心观察黑人文学发展历史后为自己定位,明确努力的方向。她坚持称自己为“黑人女性作家”,她说:“身为黑人和女性,我能进入到那些不是黑人、不是女性的人所不能进入的一个感情和感受的宽广领域。”此处,她强调了两个术语的重要性——黑人和女性——给自己冠以种族身份和性别身份。莫里森的小说成就标志着二十世纪美国黑人文学史上继赖特,艾里森之后的又一座高峰。作为一名美国当代黑人女性作家,莫里森努力致力于维护和弘扬黑人文化,她的作品也始终以表现和探索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为主题,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在一起,对美国文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要射啦
the help山帝·拉塞尔(Sandi Rusllfra是哪个国家的缩写)在1986年初采访莫里森时曾问她:“你认为自己小说的读者群是哪些人?”,莫里森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是为黑人妇女写作的……”莫里森作品中的女
权主义就是要求黑人妇女在追求个性解放、实现自我的过程中,把个人行为与民族文化统一起来,并以黑人民族优秀传统为衡量尺度,让妇女力量得到充分发挥。莫里森作品中的主人公多是黑人女性,并且都有自己的名字和鲜明的特点,这是她与前辈黑人男作家明显的不同。在他们的作品中,主人公都是黑人男性,黑人女性只是一个陪衬,无名无姓。莫里森以自身特有的生活经历反映了美国黑人妇女从属于白人男性和黑人男性的屈辱心境及受压抑的心态。她在继承黑人丰富文化和优秀民间传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美国黑人女性那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既有痛苦、压抑和迷惘,又有冲动、反抗和觉醒。这是黑人男作家无法体会到的。
1.2 《宠儿》的创作背景及内容简介
1987年,莫里森发表了不朽杰作《宠儿》。该书的情节主要取材于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19世纪50年代,一个名叫玛格丽特·加纳的女黑奴携子女从肯塔基的奴隶庄园逃到俄亥俄的辛辛那提,奴隶主寻踪追至,为了使儿女不再重复自己做奴隶的悲惨命运,她抄起一把斧子,毅然决定为他们选择死亡,但只是杀死了一个女儿。莫里森在为兰登书屋编辑反映黑人长达三百年争取平等自由斗争史的文献汇编《黑人之书》时接触到了这个故事,当时便
exact
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宠儿》虽然取材于过去的真人真事,但它为一部历史小说并不精准。莫里森在序中说:“历史中的玛格丽特令人着迷,却令一个小说家受限。我得发明她的想法,探索在历史语境中真实的潜台词,但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史实,这样才能将她的历史与关于自由、责任以及妇女地位等当前问题联系起来。女主人公将表现对耻辱和恐惧不加便捷的坦然接受;承担选择杀婴的后果;声明自己对自由的认识。”其中所要表现的不是奴隶制度,而是像玛格丽特那样的奴隶们的生活状态。莫里森的创作意图是要“虚构她的生活”。最为重要的是“通过想像的方式来解构并重构现实”,探求人物的心理,展现“黑奴的内心生活”。通过小说的艺术形式探究当事人的心理状态,邀请读者进入这排斥的情景,从而为深受罪恶的奴隶制残害的黑奴们写一部心灵史。
经历了十年的酝酿和三年的写作,《宠儿》才终于问世,这足以证明此书在莫里森心中的分量。《宠儿》是“三部曲”的第一部,与九十年代出版的《爵士乐》和《乐园》构成一个整体。莫里森在《宠儿》中追本溯源,扉页上写道:“献给六千万甚至更多”。(Sixty million and more),把笔触仲向奴隶制时期,挖掘那一段人们不愿提及但时时影响着现在的历史。小说中主人公的名字叫赛丝(Sethe),一把危险的手锯变成了昭示绝望、疯狂、极端的爱的杀人凶器。小说的发表震动了美国文学界、文化界,各大报刊纷纷刊文给予最高
规格的赞语,认为它是美国黑人历史的一座纪念碑。1998年,《宠儿》被搬上银幕,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奥普拉·温芙蕾(Oprah Winfre)饰演赛丝。
美丽而高傲的女奴赛丝曾在肯塔基州一个名叫“甜蜜之家”(Sweet Home)的种植园一起当奴隶。原种植园主加纳先生是一位较为开明的奴隶主,能善待奴隶,和他们称兄道弟。他死后加纳太太请她弟弟“学校教师”(Schoolteacher)来管理,“甜蜜之家”从此成为黑奴的地狱。1855年,赛丝只身从肯塔基州的“甜蜜之家”农庄逃亡至辛辛那提城郊,投奔婆婆贝比·萨格斯,她的二子一女已经先期送来,路上又产下一女;28天后,奴隶主“学校老师”带人追来,赛丝锯断了年仅1岁女儿的喉咙,下葬时为她取名为“宠儿”(Beloved)。尽管逃亡和杀女已是18年前的往事,但往事的梦魇一刻也不曾停止过对赛丝的纠缠。“宠儿”的冤魂多年来一直在家中肆虐,导致她的两个儿子离家出走,加速了婆婆贝比的精神崩溃和死亡,使小女儿丹芙(Denver)养成了孤僻幽闭的性格。有一天,前“甜蜜之家”的男性黑奴保罗·D(Paul D)的来访打破了赛丝与世隔绝的表面上平静的生活:他在房子里乱砸一气,赶走了小鬼魂,取代了她的位置,与赛丝同居并向她许诺另一种生活;随后“宠儿”以20岁少女的肉身还魂,进入这个家庭讨还爱债;为占有赛丝全部的爱,她不惜诱奸保罗·D,以将他赶出家门。然而一个鬼魂对爱的追索是永难餍足的,赛丝终于走到了精神崩溃
的边缘……最后,成长起来的丹芙和黑人民众一起帮助她摆脱了宠儿,开始面对新的生活。
写作手法上,小说通过多角度、时空错乱式的叙述使读者慢慢揭开往事纱幕。莫里森的小说大胆摒弃了单一的叙述视角,同时运用了三种叙事视角,即纷繁复杂的多声部、多视角叙述。赛丝通过片段回忆,保罗、贝比、丹芙、宠儿通过各自角度进行补充,才使这个故事趋于完整。也使读者得以身临其境,感同身受,透过不同人物的视角观察、感知、把握客观真实。
小说里有很多颇具寓意的地方,预示了书中主人公的性格经历与命运:保罗D的锡烟盒象征着“内心的重创”及无可申诉的苦难的过去;赛丝背上野樱桃树形的伤疤,也象征着奴隶制摧残下的“顽强”与“美丽”,是“复苏”的力量之源;“124”号惟独没有3,强调了第三个孩子的缺失;蓄奴制作为一种体制,摧毁了受害者传统的家庭结构,又阻碍了这坍塌的家庭结构得以重建,除了佣人的身份,奴隶被剥夺了建立所有身份的基础;宠儿象征着奴隶制迫害的冤魂和那久难消散的遗毒;丹芙的黄杨灌木围成的翠室,象征着生机与活力,敏感与灵性,在丹芙身上预示着希望与末来。
二、黑人女性生活状况
2.1 非人道的奴隶制对黑人女性影响
黑人奴隶制是国际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是美国资本主义的基础,对美国历史的发展曾起过重要作用,但由此黑人民族的悲惨遭遇随着白人的贩奴行径开始了。黑人在白人文化中本来就没有什么好的印象,奴隶制的出现则进一步强化了黑人低劣形象,促进了种族意识向种族主义的转变。拥奴派认为认为奴隶制恰成为一种“家长式的制度”(The Patriarchal Institutionpdt),把奴隶制描写成一种能够帮助黑人种族走出野蛮、迈向文明的最好途径。但事实是北部和南部各殖民地都制定残酷无情的镇压黑人的法规,剥夺黑人奴隶在政治经济上一切的权利。1863年林肯总统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结束了奴隶制的统治,名义上奴隶们获得了自由,但战后重建时期的黑人生活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多大改善。到了1874年,白人们的所作所为依然无法无天,整城整城地清除黑人:仅在肯塔基,一年里就有87人被私刑处死;四所黑人学校被焚烧;成人像孩子一样挨打,孩子像成人一样挨打;黑人妇女被轮奸;财产被掠夺;脖子被拧断,闻得见人皮味和血腥味。黑人非人的地位由来已久,并不是一场战争或一条法令可以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