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
颜色在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中给人的含义和联想是也有所不同。汉民族似乎对蓝色颇有好感,蔚蓝色的天空和海洋常能激发人们热爱大自然,对未来无限的遐思和憧憬,于是“我爱蓝天”比喻航空飞行员热爱本职工作,“我爱蓝色的海洋”比喻水兵对大海的深情。然而在英语文化中,“蓝色”不仅不能引发英美人的憧憬和遐想,反而会使人感到“忧郁、沮丧和悲观”,He looks blue .意思是“他看上去不开心”,这是情绪过度忧郁的结果。英语中holiday blue 相当于winter holiday depression,指冬季假期圣诞节来临,雪下个不停,人困在家里,感到无聊寂寞时的心情或情绪 。美国有“蓝色星期一(blue Monday )”意思是“不开心的星期一”,即指度过快乐的周末后,星期一又要上学或上班,所以情绪不好。“魂断蓝桥”是一部令人感伤的爱情电影;所有这些蓝色与悲伤之间的联系由1920年的歌曲“The Blues ”(《伤感之歌》加强了。“布鲁斯音乐(blues)”就起源于美国南方一种缓慢、忧郁的乐曲。
中国人喜欢红色,用“红布”象征喜庆,男女结婚称为“红事”,走“红运”象征顺利和成功。“红色”还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如电影“闪闪红星”、“红色娘子军”等等。 而在英美文化中,红色则意味着流血、危险或暴力, 给人一种不详之兆 。
斗牛士用来激怒牛的红布“red rag/red flag ”被比喻为“令人恼怒的事物”,还有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 ” 别以为是盈利,相反,它的意思是表示“赤字、亏损、负债”。汉语中的“红人”在英文中却和“紫色”有关,翻译成英语是“be raid to the purple ”。 这是因为西方的帝王和主教有穿紫袍的传统,紫袍加身意味着上升到显赫的地位 。汉语中黄色被视为尊色,如“黄袍”、“黄门”“黄榜” 等都与尊贵和荣耀联系在一起。黄色具有“尊严”“崇高”和权利的象征意义,在中国人的心理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英语中的yellow 却表示“却懦”“卑鄙”等。在英语中“绿色sinister”一直和“嫉妒”rate是什么意思相连。英美人认为,人在嫉妒时,人的眼睛是绿色的(green-eyed ),因此,汉语中的“红眼病、眼红” 在英文里却是“be green with envy ”。英国的大剧作家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奥塞罗》(Othello)也有“绿眼妖魔”之说(Green-eyed monster), 用以表达“嫉妒、妒忌”。
中国人和英美人的思维方式的不同都反映在语言之中。中国人看问题喜欢从一般到个别,而西方人往往更注重个别。这一点我们从英语的时间排序和地点排序是从小到大、而汉语是从大到小可略见一斑。如英语中表示日期的顺序是“日月年”(“月日年”的顺序是美式说法),“2005年9月22日星期四早晨8:00”, 在英语里我们要说“ 8:00 on Thursday, 22 September, 2005” 武汉北大青鸟中国人写信封地址要从大地名到小地名,先写国家,后省、市,再写区
、街道、楼号、门牌号,最后才是收信人的姓名,英美人则恰恰相反,先写收信人的名,再是姓,然后是门牌,小地名到大地名。英美人与中国人的姓名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姓名表达方式中国人是姓在前,名在后,而英美人则相反,名在前,姓在后,如:John Smith (约翰 史密斯),John 是名,Smith 是姓。
中国人在表述一个意思的时候,定语永远定位于主语和宾语的前面,习惯先说复杂的、描述、修饰性的语言,而把主要中心意思放在最后来说。而英美人在表述一个意思的时候不完全一样,音节简单的词语通常位于被修饰语之前,音节较长的词语、从句要位于被修饰语之后,习惯先说主要的核心内容,把复杂的、描述、修饰性的内容放在中心语后面说。英语强调按照信息的重要性分层揭示,重要性呈递减的方式而不是象汉语呈递增的方式。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在学习英语时,说话和做翻译时就要考虑到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和思维习惯,如:《新概念英语》第二册教材中有这样一段话:He picked up a long pipe which was covered with coins .我们在翻译成汉语时就要考虑汉语的特点,将后置定语从句which was covered with coins 放在被修饰的名词之前,将句子翻译成:他拿起了一个长长的上面镶有硬币的管乐器。
这些都反映了英美人说话喜欢直截了当,习惯从小处着眼,把自己最关心的关键的、重要的信息点,如具体时刻和具体地点摆在最重要的首位,然后再用次要的定语去逐层修饰限定,而中国人比较含蓄,不喜欢轻易把最重要的东西直接拿出来,所以通过定语铺垫之后,才把关键的词语摆出来。这就是为什么汉语说,“这是什么?你在哪里?你是谁?你的英语怎样?”译成英语是“What’s this ? Where’re you ? Who’re you ? How’s your English?”而不是“This is what? You’re where? Your English is how?”的原因。
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图腾形象,是一种能兴云降雨的神异动物。关于“龙”的成语有:藏龙卧虎、画龙点睛、龙飞凤舞、虎踞龙盘、攀龙附凤、龙凤呈祥、生龙活虎等等,中国人还素以 “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自称,龙的文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的中国城内(China Town ),你会注意到最多、最引人注目的装饰物是龙。
而在英语中,“龙”(nst是什么意思dragon)是长着鹰爪和鹰翅、狮子的前脚和头的巨大怪物,根据基督教《圣经》的记载,“龙”(dragon )是恶魔撒旦的化身 , dragon一词在英语文化中是恶的象征,它的含义和给人的联想与汉语截然不同。基于这样的一个原因,2008年在中国举办的奥运会的吉祥物五福娃就没有龙。
在汉语中,“狗”总是用于贬义,如狗仗人势、狗急跳墙、一人得势,鸡犬升天、狼心狗肺、狗血喷头、痛打落水狗等等,而在英语文化中,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人们对于狗的看法与中国人也有所不同。狗用来指人的时候,并没有不好的意思,如:
Every dog has his day. (人人都有得意时)
You are a lucky dog. (你真是个幸运的人)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所以,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由此产生的感情随文化传统的不同而不同,英美人的宠物“狗”不过是一般的动物而已,在70年代与美国的冷战时期,我们把一切服务于美国政府和军队的人们统统称为“美帝国主义走狗”impaction(running dogs )时,他们不但不觉得可恨,反觉得可爱了。在70年代的美国纽约中国大使馆门前,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一些友好的美国人在新年之际,为了向中国驻美国使馆工作人员祝贺新年,就挂出这样幽默的条幅:“ 美帝国主义走狗祝中国人民新年快乐!”
在中国的文化中,中国人讲义气,俗语有“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有孔夫子的名言“ 有
朋自远方来,不亦悦呼”,诗句有王维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李白的“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london olympic games等等。这些意思是说人中国人喜欢结交朋友,重视友谊,并且能终生保持友谊。而在我多年和英美人的交往中,我感觉他们的友谊是很功利性的,他们自己也承认,如果你和他有生意做,你们之间就存在“友谊”,如果没有生意做,就没有友谊。从美国留学回来的人也有这样的感觉,如果你和一个美国人在一个班上学习,两人来往就很密切,在一起友好相处,一起学习,一起出游,共进午餐等等;如果学期结束,两人就会没有往来,就会不是朋友。在美国的文化中,美国人对“朋友”一词的使用非常广泛。他们把一般的熟人和亲密的伙伴都称之为朋友。在美国人与人的友谊都是基于共同的兴趣,当这些共同从事的活动不复存在,友谊也就随之淡化。因为美国是一个快速变化的国家,每年每五个家庭中就有一个家庭搬迁。由于工作的流动、家庭的搬迁,人和人很少有能保持长期稳定的友谊关系。对此美国的学者也曾把美国人的友谊称为“手绢纸的友谊”四六级报名官网,即用完就扔。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出国商务考察人员,为了能与外国商务谈判者建立良好的友谊和关系,在交朋友和与英美人建立友谊方面,陷入了很大的误区。如在赠送礼品方面不分对象,盲目行事,可谓“大礼”、“重礼”,轻者赠送中国的“茅台酒藏文在线翻译”、“中华烟”,重者赠送名人
名画,气势排场讲究。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人们重视“礼尚往来”,相信“来而不往非礼也”,我对你“讲义气”,你一定会对我“够意思”,相信中国人的“哥们意气”,相信与英美人士也能交到“铁哥们”。他们不了解,中国人的友谊观和英美人的友谊观是有差异的。在与英美人的交往中,贵重的礼品不一定能得到相同的回报。受礼过重,让人过意不去反而会有一种受贿之嫌。在英美国家人们赠送礼品不是很贵重的,常常是一瓶酒、一盒巧克力、一本书、一个T恤衫、一个小型电子产品之类的小东西,这在中国人的心里是不能理解和接受的,期待的东西没有得到回报,因此时间久了,中国人会对“老外”逐渐产生一种“小气”、“抠门”的印象,中国人的心理是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送给别人,否则会对别人造成一种轻视别人的感觉,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跨文化差异因素造成的。所以我们在和英美人士相处或赠与礼品的时候,不要指望能得到相同的回报,也不要指望你帮了他们,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一定能帮到你。英语中 “God help tho who help themlves(天助自助者)”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
适当的寒暄语,往往会为双方进一步的交谈,做好良好的铺垫。中国人和英美人寒暄方式不同,具有非常鲜明的民俗性、地域性的特征。比如,中国北方人见了面除了“你早”“你好”耐火石之外,更多的还会互相问,“上哪里去”、“吃饭了没有”等等。咋听起来见了面一开口就是关心
对方“具体的事”,其实外国人不明白,中国人见了面说“上哪里去”、“吃饭了没有”是有其文化根源的。古代的中国是一个封建农业国家,千百年来人们同住一个村庄,“邻国相望,鸡犬相闻”,彼此离得近,接触的就多,封建宗法社会的家庭观念使得中国人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认为个人的事即集体的事,大家的事情,而“民以食为天”的观念反映了中国几千年文明史和农业关系极为密切,人们对于吃的重要性的认识始终贯穿于中华文明的发展的历史长河。所以人们喜欢关心别人的事情,见了面难免要问一句“你吃了吗?”逐渐演变成现代的“中国式”问候语,关心别人事情的含义已经大大减少,其实质就是"您好!”。就象以游牧为主的阿拉伯人的问候语“牲口好吗?”,其实质是关心对方的经济状况如何,日子过的怎么样。但是对英美人若问候之“Have you eaten yet ?(你吃了吗?)”,常会被理解为:"要请我吃饭"从而引起误会。英美人一般不关心对方的事情,见了面一般都是中性的打招呼的话,如“Hello” “ Hi” (你好)“ Good morning ”(早上好)等等。
高中军训总结特别是在英国,人们见面时喜欢不痛不痒的谈天,大概是因为英国是个岛国,四面环海,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一年四季气候变化莫测,早晨阴天有雾,临近中午阳光灿烂,忽而又阴云密布,大雨滂沱。。。。天气变化无常,使得人们见面时习惯将天气列为常用的话题之一, 如“A nice day today!”(今天天气不错啊!) “A terrible day !Cold weather !” (今天天
气真冷!天气真冷!)等等。英国人在街上和熟人相遇,如果不是要好的朋友,一般情况下不停留,只是说一声“hello”, 便匆匆而过。美国人和人打招呼从来不点头,更多的是微笑着和你有眼神的交流。在中国,人们一般不善于也不愿意主动和陌生人打招呼,否则,可能会被误认为是认错了人。而在英美国家,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人们都比较热情、大方,特别是在一些公共场合,如电梯里、大街上、或是超市、银行、商场里,陌生的人相遇,人们也是彼此微笑,说声“Hi ! ( 嗨!) ”。
“”猴子”一词,在中英文中的形象都是机灵淘气,富于变化的。在我国猴子可以引起人们更加丰富的联想。首先“猴”与“侯”同音,“侯”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官爵之一。一提到“猴”,人们自然会想到《西游记》里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因此有了毛主席的“金猴奋起千斤棒,玉宇澄清万里埃!”的美称。中国人赋予了它更加更多的吉祥和喜庆,更多的神话与传奇。唐朝诗人李白也将猴子写进了诗篇“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而在西方,猴子却不那么受人们的青睐,它常常被看作是聪明而且喜欢恶作剧的动物,常常指那些贪玩、讨厌的、喜欢恶作剧的孩子,如monkey with 是“瞎摆弄,鼓捣”的意思 ,monkey around 是“闲荡、胡闹”。monkey business 不是猴子的商业,而是“耍花招”。一次在为一个英国人约翰做翻译的过程中,听到他讲过这样一句话:“If you pay little ,you will get mon
key .”意思是:你要是工资付的少,你只能请来的是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