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

更新时间:2023-07-10 01:19:34 阅读: 评论:0

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
钢铁研究总院  杜晓力  李晗  崔立淳
 
内容提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多级化向两极化方向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国际竞争愈演愈烈,我们从理论上研究一下,以便从根本上对竞争力有一个感官上的认识。
有关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一些著名学者、研究机构、政府组织和企业分别从国际竞争力产生的基础、评价方法和理论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他们既为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又为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与提升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方法。
一、国外关于国际竞争力理论的研究
国外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结构学派、能力学派、资源学派及新竞争战略管理
理论,下面我们分别进行描述。
结构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是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教授。他把产业组织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引入企业战略管理中,形成了经典的结构2012安徽中考英语———行为———效果(SCP)模式,认为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决定了企业的战略和行为以及企业的绩效和盈利能力。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间,波特教授发表了其著名的竞争三部曲:《竞争战略》(1980)、《竞争优势》(1985)、《国家竞争优势》(1990)。他在。著作中提出了不同产业环境下竞争对手分析的框架以及企业成功的三种基本竞争战略、产(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及决定因素,国家的竞争优势决定及其对产(企)业竞争力的支持作用,并构建了著名的菱形模型(又称“钻石模型”)为企业竞争力分析提供了实践方法。波特教授认为,有五种力量驱动企业竞争,即供方侃价能力、需方侃价能力、现有竞争对手的威胁、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生产者的威胁,企业若想在竞争中取得成功必须围绕三种基本战略即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来组织资源和进行生产。他把产(企)业竞争分为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等四个阶段,在不同阶段产(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和驱动力是不同的。在进行产(企)业竞争力分析时,波特教授在《竞争优势》(1985)和《国家竞争优势》(1990)中提出了
著名的价值链(产业链)分析法和菱形模型分析法。价值链分析法认为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创造价值,通过对各个环节价值增值的纵向与横向比较来确定各个环节本身的价值和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差异,而企业的竞争优势就来源于企业与竞争对手在价值链上的差异。产业链分析法是产业竞争力的一种分析工具,每个产业都可以与其上游产业、下游产业和相关支持产业形成一种产业链,如某一产业可以与其原材料产业、设备投入产业、产品(服务)需求产业、技术支撑产业、金融服务产业、劳力供应行业组成这种关系,如果产业链每一节点上的产业在某方面都具有相对竞争优势,那么我们所研究的产业也就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波特教授的菱形模型在分析企业竞争力方面被广泛运用,它从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出发来分析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各相关因素并解释国际竞争力的来源以及国际竞争力形成的条件和不足。菱形模型的六要素包括市场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产业(产业链)、企业的组织结构与战略、政府、机会,除了“企业的组织结构与战略”这一要素属于企业内部条件(竞争力研究的微观基础)外,其他五个要素都是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也可以看作是企业竞争力的宏观决定条件。各个要素从不同方面对企业竞争力产生不同的影响并相互促进。可以说菱形模型为企业竞争力分析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框架,它从微观与宏观两个方面进行决定因素的分析,不足之处是没有提供具体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
与波特从企业外部环境来研究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同,20世纪80年代中期汉默尔(Gary Hamel)、普拉哈拉德(CK. Prahalad)、斯多克(George Stalk)、伊万斯(Philip Evans)等人从企业内部出发,认为竞争优势的根源在于组织内部的特有能力,我们称这种特有能力为“核心竞争力”或“核心能力”。汉默尔和普拉哈拉德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核心能力》一文把核心能力定义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整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并集中阐述了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的源泉。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把这种核心能力描述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个别的产品、知识、技能和技术优势。与此同时,斯多克和伊万斯提出了“整体能力观”理论,他们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并不是来源于企业经营中某方面个别的单个的优势,而是来源于企业内部所有成员的集体的知识与技能以及在企业运行中的相互合作和对各种个别优势的有效整合。也就是说,以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为代表的“核心能力观”强调企业内部个别的关键优势,而以斯多克和伊万斯代表的“整体能力观”则强调企业的整体优势,但他们都认为企业的短期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价格和性能的差异性,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获得主要靠企业的成本优势和时间优势,而产品或服务的差异性以及成本优势和时间优势都是通过企业内部的这种特有能力来实现的。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国际竞争力理论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资源学派的出现克服了结构学派和能力学派单方面从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片面性分析的缺陷,它通过对企业所处的外部和内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了竞争力来源于企业的资源差异,这些资源既包括外部资源又包括内部资源,即资源差异——战略差异——竞争力差异——不同绩效。不同的学者通过不同的方法研究了竞争力的资源基础理论。1984,沃纳菲尔特在美国《战略管理杂志》上撰文(《公司资源学说》)指出公司内部资源同外部环境相比对公司获取和维持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内部的知识、技术、能力以及其他各种优势资源的积累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他的观点对20世纪90年代后的战略理论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理论分析框架为:首先明确哪些资源对企业最有价值,然后确定促进这些资源获得最高收益所适宜的市场环境和条件,最后通过投资、积累和提升资源质量等方式对企业资源进行最有效的整合以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彼得瑞夫(Peteraf)从竞争战略的角度对资源理论进行了动态分析,他认为竞争战略是随着资源差异的变化而改变的,他在《竞争优势的里程碑:一个资源基础理论的观点》中列出了四种类型的竞争战略,这四种战略能够导致竞争优势的产生。首先是资源异质性竞争战略,即组织通过长期保持其内部所特有的差异性优势来获得长期的超额利润;其次是事前控制战略,其核心是提前
在市场上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各种优势资源从而在组织运营中保持竞争优势;第三是不完全流动战略,由于组织内部的资源优势是其所特有的,具有排他性,这种资源的不完全流动性也是企业获得并维持其竞争优势的一个源泉;最后是事后控制战略,它通过发展组织资源和战略的不完全模仿能力和不完全替代能力来保持其长期竞争优势。巴尼也(Barney)从企业内部资源的确认和划分出发,指出企业内部资源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物质资本资源、人力资本资源和组织资本资源,而对企业获得竞争优势起关键作用的是那些“战略性资源”,即稀缺的、有价值的、不能被完全模仿和完全替代的资源。
上述三大流派对竞争力的研究是从静态的角度出发,即假设产(企)业处在一个相对稳定而非剧烈变化的环境中,对某一时点或某一时段内产(企)业内部拥有的资源与条件进行分析来寻找竞争优势的源泉而很少去考虑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20noodle世纪90年代后,随着信息技术和科技变革的突飞猛进,许多学者认为产(企)业所处的环境由过去的相对稳定演化为充满不确定性,产(企)业的内部资源、条件和发展战略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因此,应该从动态的角度展开对竞争力的研究,而这种动态研究既要包括外部环境的动态研究又要包括内部条件的动态研究。艾特金森(Altkinsin80年代后期提出的柔性组织概念,提斯(D.J. Teece)1997年提出的动态能力观点以及布朗(Brown S.L)
与艾森哈特(Einhardt K.M)1998年提出的边缘竞争战略,都从动态角度对竞争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在进行竞争力研究时,把影响产(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条件因素看成动态的、不断发生变化的,研究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找出这种变化规律并进行预测,从而判断出在不同时点或时段内产(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二、国外关于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国外进行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研究首先是从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展开的,其中美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率先进行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其背景是由于其国内一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钢铁业、汽车制造业和电子业等三大行业受到了日本及其他发达国家的强烈冲击从而导致其竞争优势的丧失、经济衰退以及失业人员的急剧增加。1978年美国技术评价局(Office of Technology Asssment)受白宫和参议院委托开始进行美国竞争力的研究。1980年美国劳动部国外经济研究室提交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份国家竞争力报告“关于美国竞争力的总统报告”。1985年美国总统产业竞争力委员会就美国产业和国家的竞争力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研究,其研究成果包含在同年发表的研究报告“全球竞争:新现实”中。1988年和1990年,美国政府专门制定了《综合贸易与竞争力法案》并成立正式的竞争力政策咨询机
构“竞争力政策理事会”,前者从法律上为保护美国产业和企业的竞争力提供了保护措施,后者从组织上为美国竞争力的研究与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作为对美国的回应,英、法、德、日等国家也纷纷展开了国际竞争力研究。英国在1983年提供大量资金和技术支持,委托其国内的“经济社会研究理事会”对其国内的20多个项目进行国际竞争力研究,并于1992年起由英国贸易与产业部每年提交不同主题的竞争力研究报告。法国计划部、德国经济部、葡萄牙“竞争力论坛”也都分别就本国的经济实力、产业竞争力、政府支持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提交了相应的研究报告。日本通产省还就日本各产业、政府作用以及环境因素等方面与美国进行了国际竞争力比较,欧盟也于1993年发布了题为《增长、竞争力和就业:21世纪的挑战与出路》的欧盟竞争力总结性报告,并于1995年成立了“竞争力咨询小组”专门负责向欧盟会议提供提高其成员国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20世纪80年代初,有两个著名的国际组织开始就国际竞争力的评价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并且每年都要提交包括世界工业化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世界竞争力报告,这就是总部设在日内瓦的国际研究机构“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简称WEF)和总部设在瑞士洛桑的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简称IMD)。WEFIMD都有各自成熟的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评价方法
和评价指标体系,并且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做出调整,其研究成果、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被许多国家广泛采用。WEF我的第一本英语语法书2000年的《全球竞争力报告》(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0)中设计了四个反映国际竞争力的指数即增长竞争力指数(the Growth Competitiveness Index, Jeffrey Sachs, 1999)、当前竞争力指数(the Current Competitiveness Index, Andrew Warner, 1999)、经济创造力指数(the Economic Creativity Index)、环境管制体制指数(the Environmental Regulatory Regime Index)并就此4项指标分别对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国际竞争力排名,排名的依据是对影响和决定国际竞争力的8类主要因素开放程度、政府、金融、技术、管理、基础设施、劳动、法规制度进行定量分析,数据来源于有关机构的统计数据和问卷调查。为了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在进行竞争力指数排名时8类要素及其内部子要素均采取不同的权重,下表为WEF国际竞争力评价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表1和表2
          1  WEF国际竞争力评价的内容
 
    指数名称
                         
增长竞争力指数
根据初始收入测定促进未来经济增长的因素
孔雀的英文
当前竞争力指数
与高生产率和经济业绩有关的投入要素、需求要素、相关产业以及市场环境
经济创造力指数
教育、研发、科技创新、推广与转让的能力
环境管制体制指数
法律、制度、政策、体制、政府干预对经济绩效的影响
       
资料来源: 2001
 
2  WEF国际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与评价方法
 
competitions
要素
内容
数据分类①
权重②
开放度
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引资和扩张的能力
31
1/6
政府
政府提升竞争力的政策供给和实践能力
31
1/6
金融
资本市场和金融服务的结构、质量和数量
31
1/6
技术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与推广传播的能力
13
1/9
管理
组织效率、持续盈利能力、应变能力
      1
1/18
基础设施nakashima mika
有利的自然、通讯、技术、交通、电力资源
13
1/9
劳动
及时的、充裕的高质量的劳动供应
31
1/6
法规制度
完善高效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框架
1
1/18
 
资料来源: 2001。①为各要素内部有关机构的统计数据/问卷调查数据,②为各要素在竞争力指数排名过程中所占的比重。
 
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简称IMD)每年出版《世界竞争力年鉴》(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简称WCY)来公布各个国家的竞争力排名。IMD认为,国家间的竞争是处在特定环境下的产(企)业的竞争,因此WCY通过评价提升产(企)业的环境因素来评价国家的竞争力,其具体内容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技术、产业结构、政策、法律、制度等因素。与WEF的评价方法相似,IMD也确定了8类要素进行评价,它们是国内经济、国际化程度、政府政策及运行、基础设施、金融环境、科学技术、企业管理、国民素质,每个要素又包括若干个子要素,如2000年这8类要素共包括47个子要素,通过对290个评价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其中180个指标来自机构的统计数据,110个指标来自问卷调查)来确定各要素的排名。下面是IMD2000年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构成要素及指标分布情况(表3)。
 
          3  IMD国际竞争力评价构成要素及指标分布(2000
 
中法互译
简称英文
   
指标(个)
国内经
一国或地区内部经济实力的综合评价
增加值、投资、储蓄、消费、成本、产业绩效、应变能力
30
国际化
一国或地区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程度
进口、出口、贸易、汇率、投资、外资、保护、开放度
45
政府政
政府政策法规和制度有利于增强竞争力的程度
支出、债务、税收政策、政府干预、效率、法律和保险
46
基础设泥塑木雕
基础设施的数量及质量和满足产(企)业发展的能力五年级上册英语单词表
交通设施、通讯设施、技术设施、能源、环境
37
金融环
资本市场发育状况和金融服务数量与质量
资本可获得性、资本成本、股票市场活力、银行效率
27
科学技
科研开发,技术创新与科技推广与传播的能力
R&D人数、经费、科研环境、知识产权、技术管理
25
企业管
企业在创新、盈利和资源整合方面的效率
生产率、劳动力成本、企业效率、企业文化、企业业绩
37
国民素
人力资源的可获得的及时性、充裕性、高质量
人口特征、就业结构、就业率、失业、教育结构、生活质量、劳动态度
43
 

本文发布于:2023-07-10 01:19: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90/17258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竞争力   企业   研究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