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生物圈(Biosphere): 地球上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lithosphere)的上层、全部水圈(hydrosphere)和大气圈(atmosphere)的下层。
2.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物(organism)及环境(environment)间相互关系的科学(Hackel,1869)。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马世骏,1980)。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个体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生态价(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 or ecological valence):每种生物对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学上的最低点和一个生态学上的最高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就称为生态幅 (ecological amplitude) 或生态价(ecological valence)。
2、 内稳态(Homeostasis):有机体在可变动的外部环境中维持一个相对恒定的内部环境,称为稳态。
3、小气候(microclimate) :小环境当中的气象条件则称为小气候(microclimate)或称为生物气候(bioclimate),即生物栖息地的气候,这种气候由于受局部地形、植被和土壤类型的影响而与大气候(macroclimate)有着极大的差别。生态学研究更加重视生物的小环境。
4、生态因子气门座圈(ecological factors):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 :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生物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各种生态因子,统称为生存条件(survival condition)。生态因子有时也被称为环境因子(environmental factor)。区别: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而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
生态因子通常分为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两大类:生物因子( biotic factors) :有机体(同种和异种);非生物因子(abiotic factors):温度、光、湿度、pH、氧气等。
有的学者将生态因子分为五类:气候因子(climatic factors)、土壤因子(edaphic factors) 、 地形因子(topographic factors) 、生物因子、人为因子(anthropogenic factors) 。
5、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在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子称限制因子。
6、适应(adaptation):生物所具有的有助于生存和生殖的任何遗传特征。
7、驯化(acclimation or acclimatization):有机体对实验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8、生态位(niche):空间生态位(spatial niche)、营养生态位(trophic niche)、多维(超体积)生态位(multi-dimensional hypervolume niche)、基础生态位(fundamental niche)和实际生态位(realized niche)的概念,综合前人所述生态位不仅包括生物所占的物理空间,还包括它在生物群落中的功能作用(例如它的营养位置),以及它们在温度、湿度、pH值、土壤和其他生存条件的环境变化梯度中的位置。
nimo
9、生活型(life form):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生物,不但体态相似,而且在适应特点上也是相似的。植物生活型的研究工作较多,对植物而言,其生活型是植物对综合环境条件的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植物类型。它的形成是植物对相同环境条件趋同适应的结果。
10、生态型(ecotype):当同一种植物的不同个体群,分布和生长在不同环境李,由于长期受到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在植物的生态适应过程中,发生不同个体群之间的变异和分化,形成了一些在生态学上互有差异的、异地性的个体群,它们具有稳定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这些变异在遗传上被固定下来,在一个种内分化成为不同的个体群类型。是同一种植物对不同环境条件趋异适应的结果。
11、趋同适应(convergent adaptation):趋同适应(convergent adaptation):不同种类的植物,当其生长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往往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
12、趋异适应(divergent adaptation):同一种植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在不同个体群之间就产生相应的生态变异,这种同种植物对不同综合环境条件的趋异适应。
13、光周期现象(photoperiodicity,photoperiodism):昼夜交替中日照的长短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称为光周期现象。
14、长日照生物(long day organism):包括长日照植物(long day plant)和长日照动物(long-day animals),前者只有当日照长度超过它的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如紫菀、凤仙花、冬小麦、甜菜、甘蓝萝卜等;后者是在温带和高纬度地区许多鸟兽在春夏之际白昼逐渐延长的季节繁殖后代,如雪貂、野兔、刺猬。
15、光补偿点(light compensation point):当其他生态因子不变时,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增加而升高。光照强度低到一定程度时,光合速率合呼吸速率相等,此光强为该植物的光补偿点。
16、小甜甜布兰妮演唱会光饱和点(在线英文签名light saturation point):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光合速率却不再增加时的光照强度为该植物的光饱和点。
17、滞育(diapau):很多昆虫在它们生命周期的正常活动中,能插入一个休眠相,即滞育,经常是由光周期决定的。
18、生理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或光合有效辐射,能被光合作用利用的太阳辐射,380~710nm4年级上册英语,各光谱有效性红橙光>蓝紫光>黄光>绿光。生理无效光主指绿光。
19、黄化现象(etiolation phenomenon):缺乏足够的光照,植物发芽后生长为黄色植株。茎细长软弱,生物产量下降,影响开花结实。
渥太华大学排名20、阿伦规律(Allen’s law):在寒冷地区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21、贝格曼定律(Bergman’s law):来自寒冷气候地区的内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温暖地区的内温动物个体更大,导致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
22、极端温度(extreme temperature):温度低于一定的数值,生物便会因低温而受害,这个数值便称为临界温度(critical temperature)。在临界温度以下,温度越低生物受害越重。
国际关系学院怎么样
23、外温动物(ectotherms):是根据有机体热能的主要来源划分的,外温动物依赖外部的热源,如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其调节体温的能力很低。
24、物候期(phenopha):生物的季节性变化周期。
英汉译
25、温周期(thermoperiod):植物适应于温度的昼夜变化的现象。
26、春化(jarovization,vernalization):温度能够作为一种刺激物起作用,决定有机体是否将开始发育,很多植物在发芽之前需要一个寒冷期或冰冻期,这种由低温诱导的发育成为春化。
27、等渗动物(在职研究生用考试吗isosmotic animal垂心):体内和体外的渗透压相等,水和盐以大致相等的速度在体内外之间扩散。仅排泄失水,通过食物、饮水、代谢水获得水,泌盐器官排出多余的盐分。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种群(Population): 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2、他感作用 (allelopathy):通常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许多高等植物能产生具有自毒(autotoxic)和抗生性质的有机物质,如碳水化合物中的萜烯、酒精、有机酸、醚、醛、酮等类物质。
3、自疏(Self-thinning):固着生长的生物,包括植物,不能通过运动逃避竞争,因此竞争中的失败者死去在同样年龄大小的植物群中,这种竞争结果使较少量的较大个体存活下来。这一过程叫做“自疏”。
4、竞争排斥原理(Competitive exclusion):如果两个物种在稳定环境中竞争,则有两种可能的结果:(i)一种被排除,或(ii)两种共存。竞争排斥原理陈述,共存只能发生在两物种生态位分化的稳定环境中。:
5、竞争释放(Competitive relea):在缺乏竞争者时,物种会扩张其实际生态位。
6、寄生(parasitism):是指一个种(寄生物)寄居于另一个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靠寄主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物质获取营养而生存。
7、拟寄生(parasitoidism):包括一大类昆虫大寄生物(主要是寄生蜂和蝇),它们在昆虫寄主身上或体内产卵,通常导致寄主死亡。
8、互利共生(Mutualism):是不同种两个体间一种正的互惠关系,可增加双方的适合度。互利共生可以是共生性的,生物体以一种紧密的物理关系生活在一起。
9、生活史(life history):是指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10、内禀增长率(Intrinsic rate of increa):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实际增长率称为自然增长率(rate of natural increa),用r来表示。它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某一种群的增长百分比。
11、异域性物种形成(Allopatric speciation):与原来种由于地理隔离而进化形成新种,为异域性物种形成。异域性物种形成最易发生在边缘隔离、处在种分布区的极端边缘的小种群。小的非典型种群与极端环境条件的混合作用可产生迅速而广泛的遗传重组(遗传革命),从而导致物种形成。
第四章 群落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群落(community):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生活在同一环境下的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的种群,它们彼此相互作用,组成一个具有独特成分、结构和功能的集合体,这就是群落。
2、生物多样性和主要多样性指数
答: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 diversity or biodiversity)可定义为“生物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物种的丰富程度、变化过程以及由其组成的复杂多样的群落、生态系统和景观。生物多样性一般有四个水平,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生物多样性。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