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视域下侗锦文化元素现代转化应用研究

更新时间:2023-07-08 00:54:12 阅读: 评论:0

第43卷  第14期 包 装 工 程
2022年7月 PACKAGING ENGINEERING 343
fallen angel收稿日期:2022–02–16
基金项目: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XMZ087);2021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21JGA174) 作者简介:杨熊炎(1983—),男,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设计。 通信作者:叶德辉(1975—),男,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设计。
黑衣人3片尾曲
符号学视域下侗锦文化元素现代转化应用研究
杨熊炎,叶德辉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摘要:目的 基于莫里斯符号学三分法,探索侗锦非遗元素现代转化策略,为乡村非遗元素的传承与现代转化提供思路。方法 以莫里斯符号学三分法为理论指导,从语义、语构、语用等层面解读侗锦文化内涵、拓展应用等内容,构建侗锦符号学解读与转化模型。在语义维度层面,分析侗锦文化元素文化因子内涵,以现代设计方法为指导,应用形状文法和四方连续构图法进行衍生化拓展。在语构维度层面,以
现代生活美学价值为切入点,结合设计实践案例,探析侗锦产品融入现代生活的新载体。在语用维度层面,从非遗体验经济视角进行分析,以服务设计理念为指导,结合用户旅程图与系统图,探索侗锦非遗体验化路径。结论 侗锦作为侗族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具有装饰性、功用性与寓意性,与符号学的语义、语构与语用维度相对应。构建符号学解读与转化模型,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可被感知的载体形式,从语义、语构与语用等维度提出侗锦形态语义衍生化、产品生活化与非遗体验化等现代转化策略,探求侗锦文化元素创新应用与产业拓展的多种可能性,塑造侗锦在现代社会中的新价值,实现侗锦生产性传承与创新性振兴。
关键词:侗锦;现代转化策略;设计符号学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63(2022)14-0343-11 DOI :10.19554/jki.1001-3563.2022.14.043
Modern Transform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Dong Brocade Cultural
Elem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iotics
YANG Xiong-yan , YE De-hui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Guangxi Guilin 541004, China)
ABSTRACT: Bad on the perspective of Morris miotics, the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lements in Dong brocade, so as to provide ideas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lements. Guided by Morris's miotic dichotomy,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is interpreted from the aspects of mantics, language structure and pragmatics to expand the application of Dong brocade and construct the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model of Dong brocade miotics. The connotation of cultural ele-ments and cultural factors of Dong brocade are analyzed from the mantic dimension, and shape grammar and four-way continuous composition are applied to derive and expand under the guidance of modern design methods; in the dimension of language structure, taking the aesthetic value of modern life as the starting point, combined with design practice cas, the new carrier that fitting Dong brocade products into modern life is analyzed; in the pragmatic dimen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xperience economy, under the guidance of rvice design concept, combined with ur journey map and system map, the experience path of Dong brocad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dustry is ex-plored. As a reprentative cultural symbol of the Dong nationality, Dong brocade is decorative, functional and allegori-cal. It corresponds to the dimensions of miotic mantics, language structure and pragmatics. It builds a miotic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model and transforms cultural symbols into perceptible carriers. From the dimensions of -
第一节英语课
344 包装工程 2022年7月
mantics, language structure and pragmatics, it propos modern transformation strategies such as morphological and -mantic derivation of Dong brocade, and product life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xperience, and explores the various possibilities of innovative application and industrial expansion of Dong brocade cultural elements, shapes the modern new value of Dong brocade, and realizes the productiv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ve revitalization of Dong brocade.
KEY WORDS: Dong brocade; modern transformation strategies; design miotics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与湖南3地,侗族的原生态节庆文化和原生态民俗文化享誉中外,非遗文化资源丰富,特色鲜明,拥有侗族大歌、侗锦等多项世界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聚居地自然环境优美,人文历史景观文化韵味浓厚,拥有三江程阳风雨桥、通道芋头侗寨建筑群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侗锦是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侗锦文化内涵丰富、构图严谨、形态色彩多元,已成为侗族文化的重要符号。然而,在现代文化语境下,侗锦面临文化传承主体缺失、传承载体时代更新等问题,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非遗现代转化融入现代生活并带动非遗产业经济发展成为社会研究的热门议题,侗锦文化元素现代转化,是弘扬侗族正向文化价值的合理路
径。以莫里斯符号学三分法为理论指导,构建侗锦文化元素现代转化模型,在充分解读侗锦非遗元素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通过“物—符号”的关系转换,让非遗从物质化形式转化为有意义的具体物[2]。对于侗锦非遗元素融入现代文化语境,其核心内容是非遗资源现代转化,探索侗锦文化元素新形式、新美学与新价值,在原真性与现代价值等方面进行平衡取舍[3],拓展侗锦文化元素更多的应用情境,并寻求承载侗锦非遗现代价值的物质载体,让侗锦焕发新的生命,推动侗锦生产性保护与传承发展。
1 乡村非遗文创传承与发展
针对乡村非遗衰落问题,国家出台了系列政策,激活了非遗活力,搭建了传统手工艺适应于现代生活的“文化场域”。2017年文化和旅游部等联合印发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提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基础,提升传统工艺传承和再创造能力,推进传统工艺领域健康有序发展。2018年国务院出台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强调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推动了乡村文化振兴与文化自信[4]。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战略下,设计介入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激活了非遗活力,赋予了乡村非遗创新形式与现代价值,推动了乡村非遗文化元素现代转化。非遗文化创意衍生产品作为振兴计划中的重要载体,成为攻坚扶贫和乡村文化经济持续振兴的有效手段。上海金橄榄文化发展中心发起的“稀捍行动”羌绣项目,深度挖掘了羌绣的现代价值,对羌绣进行了生活化与市场化转化,将羌绣纹样拓展应用于日常用品中,让羌绣走入现代生活,从而打造非遗创意衍生产业链。湖南大学坚持11年的“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
新项目”成为非遗文创公益精准扶贫的典型代表,“新通道”项目立足于当地非遗、传统工艺等特色资源,开发了非遗文创产品80余款,多个文创扶贫品牌项目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推介,通过非遗扶贫促进了非遗贫困地区的文化传承、地域再生,以及当地文化与产业创新的发展[5]。
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可持续发展一直是国家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重点。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非遗资源在当代的转化与再生,让非遗资源得到较好的保护、传承与更新,使边远贫穷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实现生产性传承与创新性转化,推动非遗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开拓乡村振兴新路径,使当地民众经济增收、文化自信力提升,为乡村振兴与非遗文化振兴提供案例参照。
2 侗锦文化元素符号学分析
2.1 莫里斯符号学三分法
www june9 info
美国符号学专家莫里斯在皮尔斯和约翰杜威的符号学理论研究基础上,拓展了符号学的研究范畴,以符号学的行为科学观念为指导思想,提出了符号学理论三分法——语义学、语构学和语用学,成为了广泛采用的符号学科分类法,为设计符号学应用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语义学旨在阐释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即在哲学层面探讨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以及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语构学旨在解读符
号的构成关系,主要包括语言结构的形式特性、符号本身的关系。语用学以使用者为视角,解读使用者与符号之间的关系,包括符号应用情境与功能拓展用途等内容。莫里斯符号学三分法理论是皮尔斯符号学理论的延展,文化元素与产品载体之间的关联应用具有较强的指明性和策略性,加深了符号理论的广度及深度。
2.2 侗锦符号解读与转化模型构建
侗族先民居住的地理环境优越,植物资源丰富,盛产富含纤维的植物,如苎麻、木棉、芭蕉等,可用于制作捻线织网和纺纱织布,为侗锦生产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侗族人民寄情于图,将生活情感和民族图腾融入侗锦画面中,常通过动物、植物纹样进行象
第43卷  第14期 杨熊炎,等:符号学视域下侗锦文化元素现代转化应用研究 345
形表意,这些图案反映了侗族人民对自然物象、宗教传说和图腾崇敬膜拜等情感,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幸福平安、子孙兴旺的向往。侗锦图案风格高雅凝重,侗锦整体的色彩语言偏向素雅,侗锦的色调与纹样组合搭配协调性较好[6]。侗锦纹样形态与构图特色最为突出,纹样形态绮丽多姿,构图形式多样、整体带有经纬交织、错综复杂的肌理感。侗锦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
符号学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是设计领域的研究热点,关于文化符号解读与转化的研究有众多文献提供了理论参考,现有文献通过符号学原理在文化符号解读、提取文化符号与设计应用方面进行了较多探索,符号学强调呈现文化元素表现层与内在层之间的关系,兼具形式美感与深层思想[7],使最终的产品具有审美性与意义性。翁宜汐[8]通过设计形式实现了文化符号的解码与传播,王巍等[9]从能指视角对土家图案形态与构成方式进行了解读。侯宁[10]基于符号学三分法理论,对元素符号进行了选择、重构、抽象等处理,从表征、客体、诠释等层面构建了产品、元素、用户的洛阳文创产品设计模型。郑心怡等[11]引入符号学三分法对博物馆文物进行了内容提取。肖
华亮等[12]
从语义维度、语构维度、语用维度与语境维
度构建了苗族银饰解读模型,与苗族银饰的装饰纹样、造型方式、构成方式等设计素材相对应,提升
了苗族文创产品的文化价值。丁伟等[13]从语义、语构、语用、语境4个维度对文创IP 设计体系进行了研究,构建了以IP 形象、IP 故事、IP 文创、IP 场景为核心的文创IP 设计体系,这些已有研究文献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方法和实践参照。
英文起名
本研究应用莫里斯符号学理论,从语义、语构与语用层面解读侗锦文化内涵、功能应用等内容,以构建侗锦符号学解读与转化模型,具体包括符号学层、产品属性层与现代转化策略层等内容,见图1。在侗锦符号学解读与现代转化模型中,莫里斯三分法解读对应皮尔斯符号学三元理论——客体、表征、诠释,客体对应文化元素,包括文化元素层面,以文化视觉形式为主。表征对应文化元素应用的产品层面,包括产品基本属性,如形态、色彩、材质、功能、结构等信息。诠释对应用户层面,包括用户需求和用户使用情境等信息。根据莫里斯符号学三分法理论,从语义、语构与语用等维度分析侗锦纹样文化因子的特征与内涵[14],解读侗锦文化元素的原真性内涵,以解构、提取、抽象、重组等设计手段,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可被感知、理解的产品形式[15]。
图1  侗锦符号学解读与转化模型
Fig.1 Semiotic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model of Dong brocade
语义维度分析侗锦文化元素显性文化因子形式与内涵文化因子的象征意义、民族信仰和文化内涵,以现代设计方法为指导,应用形状文法和四方连续构图法进行衍生性拓展尝试,探索侗锦纹样创新拓展
的可能性,赋予侗锦纹样时代性、现代性。
语构维度分析侗锦产品形式构成规律、色彩、结构关系与工艺等产品属性,以现代生活美学价值为切入点,探析侗锦产品融入现代生活的新载体与新形象。
语用维度对用户的思维模式与文化背景进行解读,分析侗锦纹样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分析侗锦应用的用途,以服务设计理念为指导,结合用户旅程图与系统图,探索侗锦体验化策略。
侗锦作为侗族文化符号,具有装饰性、功用性与寓意性,与符号学语构、语用与语义维度相对应。在侗锦符号学解读与现代转化模型中,以侗锦文化元素衍生为基础,进行生活化拓展、体验化融合,并结合新媒体平台进行跨界传播,多方位、多层次地拓展侗锦产业化发展路径。设计符号学符合设计师的思维模式、设计程序,被广泛应用于文创产品设计中[16]。
3  侗锦符号学要素分析
3.1  侗锦纹样语义分析
侗锦纹样形态是侗锦非遗文化内涵的物态承载,
346 包装工程 2022年7月
侗锦纹样变化多样,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侗锦图案源于自然与生活,常见的有动植物、景观事物等图案,以仿生手法将生活所见所闻映射于布料之上,生成的纹样可以折射出图腾崇拜、宗教信仰等文化内涵,以吉祥图案来趋吉避凶,以图腾纹样祈求幸福与兴旺[17],通过符号学语义分析,依据侗锦纹样形式与象征意义可将侗锦常用纹样类型分为4类,见表1。解读侗锦显性语义与隐性语义,深入了解侗锦非遗文化深层内
表1 侗锦常用纹样类型与内涵
Tab.1 Types and connotation of common patterns of Dong brocade
类型纹样名称图形内涵
太阳纹四级官方网站
美国骗局
太阳纹代表着侗族人民对最高祖母神“萨岁”(即太阳神)的崇拜,象征着农业生产和民族发展的保护神。
几何符号纹
井纹
tidehunter
井纹是对水神的崇拜,祈祷人丁繁衍如同泉水般源远流长。
蜘蛛纹
蜘蛛是侗族独具特色的吉祥物,蜘蛛生命力旺盛且繁殖能力强,具有象征族群繁盛不衰的美好寓意。
凤鸟纹
凤纹起源于侗族先民对凤图腾的崇拜,凤为侗族吉祥神。
龙纹
龙是侗族图腾符号,为侗族吉祥神,是祥瑞的象征。
鱼纹
鱼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繁殖力,是侗族人们祈求族群繁荣的象征符号。
动物纹
蛇形纹
蛇形纹有游蛇纹和盘蛇纹,体现了侗族人对蛇崇拜又敬畏的情感。
杉树纹
杉树具有生命财富、人丁兴旺等吉利象征,为侗族的吉祥树,常以二方连续的形式出现在侗锦作品中。
植物纹
竹根花纹
竹子生长速度极快,以竹所蕴涵的寓意来祈求本族人丁兴旺发达。
half的复数形式
人物纹多耶纹
多耶纹描绘的是侗族古代祭祀或者节庆时侗民相聚一堂、手拉手欢歌乐舞的场面,有喜庆、团结、繁衍、祖先等寓意。
第43卷  第14期 杨熊炎,等:符号学视域下侗锦文化元素现代转化应用研究 347
涵,整理提取侗锦中代表性纹样作为文化基因符号,在图案设计中引入图案文化基因,解决时尚设计与传
统文化传承融合的创新设计问题[18]
为侗锦的现代转化提供灵感和思路。
1)几何符号纹:太阳纹、井纹、万字纹、云钩、吊勾、八角花、绳纹、三角、锯齿、方格、云纹、雷纹、叶脉、回纹、菱纹十字、口字、之字、米字、网纹、对称花。
2)人物纹:拉手纹、战马人纹、多耶纹。
3)动物纹:龙纹、龙鳞纹、盘龙纹、游龙纹、游蛇纹、凤鸟纹、鱼纹、鱼骨纹、蜘蛛纹、马纹、蝶纹、鹰纹、双鹤、狗纹、狗爪纹、虎爪、凤尾纹、猪脚花。
4)植物纹:竹根花、榕树花、葫芦纹、单边杉树纹、双边杉树纹、李子花、高粱杆、树纹、麦子花、喇叭花、木耳花、大蒜头花、谷穗花、黄瓜子。 3.2  语构分析
侗锦纹样形态手法以抽象写意为主,运用了大量斜直线,常用夸张、概括、变形等手法来描绘图形,与现代设计中的点、线、面构成手法不谋而合,图案
多为几何抽象图形,人物、动植物纹样经过抽象处理,保留了图案蕴含的精神象征内涵,形成了方形、圆形与菱形组成的简化图案,符合现代设计中的形式美法则,具有高度概括性与审美性[19]。侗
锦语构层面主要分析侗锦产品形式构成规律、色彩、结构关系与工艺等产品属性,体现出布局形式严谨、色彩明快、工艺技法丰富等特点。 3.2.1  布局形式严谨
1)连续图案构图布局。侗锦在整体布局上根据用途与纹样形式特点进行排列组合,侗锦以连续图案排列居多。一般情况下,采用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构图方式,对“单元体图案组合”进行连续性、重复性构图,以获得完整、连续的画面视觉效果,见图2。在大面积的布料上,四方连续构图由“单元图案”或“组合图案”循环重复排列而成,符合节奏感、韵律感的形式美法则,拥有网格结构的组织特点,具有整体感、大气感。在小面积布料上,采用二方连续构图形式,通过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的重复排列形成带状图案,排列整齐严谨,具有秩序感、节奏感与精致感。
图2  连续图案构图布局
Fig.2 Continuous pattern composition layout大耳朵
2)单元体图案组合。侗锦整体画面由多个单元体图案重复排列而成,单元体图案由主纹样与辅助纹样组成,组合图案整齐约束排列于菱形框架中,主纹样位于框架中间主体位置,醒目突出。辅助纹样位于框架四周,或主体纹样周围,主要起到配合、衬托的作用。常用主体纹样有龙纹、凤纹、鱼纹、太阳纹、竹根花纹、蜘蛛纹等,辅助纹样为蛇纹、杉树纹等[20]。单元体图案组合由多种纹样构成,如龙凤纹组合、鱼纹与龙凤纹组合等,组合图案主次分明,结构合理。单元体图案以几何图案组合居
多,如菱形与菱形组
合、菱形与六边形组合、三角形与菱形或方形组合、方形与方形组合等。 3.2.2  色彩明快
侗锦纹样色彩构成也是侗族人民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的文化映射,色彩在侗锦上体现较为明显,素锦和彩锦呈现出侗族文化自然仿生的自然审美,侗锦色彩语言整体素雅、明快。素锦以黑、白、灰色为主调,源于自然界中昼夜更替时亮、灰、暗的变化,可以用黑白线在织布上交织形成疏密有致的黑白韵律美[13]。

本文发布于:2023-07-08 00:54: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90/1705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化   纹样   图案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