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英语语言的“异质性”与“一致性”在翻译中的作用
摘 要:文本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一直是翻译界争议的重要问题,然而,时至今日,这两个问题依然没有得以解决。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问题呢?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本文试图从语言之间的“异质性”和语言内部的“一致性”在翻译中的作用来对这些问题做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异质性,一致性,可译性,不可译性
中图分类号:h3 文献标识码:a comparison文章编号:成都雅思>孙燕姿仓木麻衣1006-026xcancel的意思(2012)08-0000-02
abstract:translatability and untranslatability of different texts have been important disputed questions,which,however,have not been solved among translation circle until now.what caud the questions? how do we resolve them fundamentally?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further explore the questions from the role heterogeneity between languages and coherence within a language play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key words:heterogeneity,coherence,translatability,untranslatability
翻译存在的基础不是语言内部的“一致性”,而是语言之间的“异质性”。语言之间的“异质性”和语言内部的“一致性”分别是文本的不可译性和可译性的哲学基础,从不可译到可译的过程是从语言之间的“异质性”到语言内部“一致性”的过程,也是翻译的过程。
一、翻译的必要条件是语言之间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
为什么翻译成为一个困扰翻译界的问题?这不仅涉及到语言之间的关系问题,还涉及由语言之间蕴含的思想关系问题。那么如何描述语言及其代表的思想关系呢?
当我们谈到翻译时,往往就涉及汉语与其他语言,尤其与欧洲语言之间的翻译问题,而要从根本上解决翻译的症结,我认为首先要理清中国语言和其他语言,尤其和欧洲语言的关系。而中国和欧洲语言的语言关系是基于中、欧思想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基于共同范畴的“差异”(萌猫红小胖difference),而是“漠视”(indifference),前者基于从欧洲遥望中国,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幻象,因为要建立差异,就要有一个共同的范畴,然后围绕或者在此范畴之内进行对照;后者标明中国思想的根本外在性或独特唯一性:一是中国语言的独特性,由此脱离了印欧语系(梵文因此排除);二是中国历史的独特性,长期以来没有受到西方世界的感染(这一点便排除了阿拉伯世界和希伯来世界,他们都持续地和欧洲历史相连);
最后一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中国提供了具有发达思想的文献,由此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世界而且具有原创性(日本、韩国被排除在外)。由于中国思想的独特性,因此要建立相互对应的对照关系以便翻译是不可能的。福柯(michel foucault)将东方称作“异域”(hétérotopechine people)(与乌托邦幻象相对立),而在法国哲学家弗朗索瓦·于连(francois jullien)看来,真正可以称得上“异域”的只有中国,确切说是由中国代表的独特思想,而这一点恰恰是中、欧思想互为漠视的根源,也是中、欧语言之间的异质性所在。例如,安瑟伦(st.anlm,new life1033-1109)关于上帝的“本体论证明”(ontological argument):
1.god is the most perfect(propor’the greatest’)being conceivable.
2.it is more perfect(’greater’)to exist than not to exist.
3.therefore,god must exist.
我们常常用“存在”来翻译英语中的“being”,但是,前者在汉语中并非是一个发达的哲学术语,而后者在西方哲学里却成为一个重要的词语,这样的翻译常常让我们无法理解文本究竟要表达的意义。需要阐释的是,语言之间的“异质性”并不意味着语言之间无法沟通,而
是要表明异质的文化以异质的方式建立了各自传统,而这种异质的传统使得某些词汇在其中变得强大或微弱,这种强大或微弱阻碍了彼此的交流或者使得这种交流变得更为艰难。
用“异质性”来描述语言关系,尤其是中、欧之间的语言关系是为了避开“相同”和“差异”这类范畴带来的误解。因为,“相同”(桂林会计培训same)是基于种族主义把自己所在的世界投射到其他地方,在翻译中的表现就是用自己语言标记的思想投射到翻译对象的语言里,完全无视翻译对象语言以及由此标记的思想;“差异”(difference)是基于异国情调用对方的语言覆盖自己的语言,在翻译中的表现就是用对方语言及其标注的思想覆盖自己的语言及其标注的思想,无视自己语言及其思想的价值。因此,翻译不是基于语言之间的“相同”和“差异”,而是基于二者之间的“异质性”,后者使得要翻译的语言处于平等却不一定对应状态,这种“异质性”不仅使得翻译成为必要而成为其存在的基础,而且也标注了中、欧语言各自内部的“一致性”。
二、语言之间的异质性是不可译的哲学基础
在翻译领域里一直有“不可译性”(untranslatability)这种说法。如果,我们要问是什么原因导致语言之间的“不可译性”呢?对此,人们一般会说,各地语言因地理条件和文明程度
等方面的迥异形成了语言文字方面的隔离性、冷僻性和不可理解性,也造成了翻译中的“不可译性”。但是,在我看来,语言之间的“异质性”才是不可译的真正哲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