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5
2020年46期总第538期
ENGLISH ON CAMPUS
论古典修辞学的三种诉诸在申博语篇中的应用
allin文/武 艳 付晓瑞
很显然,如果能把以上三种诉诸方式综合利用的话,其劝说
将是最有力的,而上海申博语篇就是这样的典范。下面就具体分析这三种诉诸在申博语篇中的应用。
二、三种诉诸在申博语篇中的应用
1. 情感诉诸——动之以情。现代修辞学认为,感情是一种解
释或判断。“因为我们高兴和友好时所作的判断,与我们痛苦和敌对时所作的判断是不相同的。”(胡曙中,
1999:25)亚里士多德认为,感情诉诸依赖于把受众引入某一特定的心境之中。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下申博语篇,就会发现整个申博过程
都是以情感为背景的。也就是说,情感诉诸贯穿了整个申博的始终。中国代表表达他们对上海之情就像是孩子对母亲的感情。他们把上海看作一位温柔的母亲,母亲的形象在全世界的各个角落几乎都是一样的,她们集善良、温柔、体贴、细心于一身。所以,当中国代表把上海比作一位伟大的母亲,上海的美好印象立刻在受众心里油然而生。很自然地,受众会被打动而愿意加入上海这个大家庭中参加世博会。
此外,修辞者可以通过再现(enargeia)激发受众的情感。昆
体利安(Quintilian:1980)认为,生动地描述事件就像在受众眼前正在发生的一样,可以有效地激发一个人的情感。两位中国大学生代表在国际展览局第131次成员国代表大会上细致地描绘了中国学生是如何期盼2010年世博会能在上海举行。学生代表在受
众面前生动地展现了一幅美丽而又祥和的上海世博会画面,表达了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对上海世博会的真诚而又热切的期盼。他们用这份感情来打动在场的受众去支持中国。
另一种激发感情的手段是使用带有情感的词汇,即褒义词和
贬义词。褒义词易于给受众心中形成美好的形象,而申博语篇中使用了很多褒义词来激发受众的情感。如上海市荣誉市民威廉·
凯乐使用了很多褒义词,如以“最为完美的、充满魅力的、无可比拟的、公正而高效的”来描述上海的美好形象,语言生动,充满了美好的感情色彩,更易于打动受众。
2. 理性诉诸——晓之以理。理性诉诸即逻辑推理,是对演说
本身有所证明或似乎有所证明的理性思维过程。常用的劝说手段有归纳和演绎,而修辞三段论是理性诉诸的核心。它的前提大多
引言
西方修辞学这一古老学科从来就是以劝说(persuasion)为中心,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如何利用语言及其他象征手段来影响他人的认识和行为。我们注意到,上海申博语篇具有极强的修辞性,其表现在:语篇在实现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巧妙地实现了劝说受众接受它所传递的信息。剖析申博语篇是如何打动受众实现话语权的,对提高我们的修辞意识有重大的启发作用。本文试图运用亚里士多德的艺术诉诸(Artistic Proofs)理论对申博语篇进行分析,旨在从修辞学全新视角分析申博语篇的运作过程。
一、理论基础鸭子的英文
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提出,使演讲取得成功的诉诸有
两种——“非艺术诉诸”和“艺术诉诸”(胡曙中,2002:29)。非艺术诉诸是指无需演讲者提供的客观条件,如证据、法律条文等。而艺术诉诸是需要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利用技巧来实现劝说目的。亚里士多德又把它分为三种基本的诉诸方式:情感诉诸
(Pathos)、理性诉诸(Logos)和人品诉诸(Ethos)。
情感诉诸是指通过对受众心理的了解,诉诸他们的感情。把
握住受众的心理机制“对于提高话语信息的交际效率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忽视了交际对象的群体心理或者对他们的心理认知不全面,就可能会影响话语的交际效果”( 陈汝东,2001: 173) 。因此了解和满足受众的社会文化心理在交际行为中是很重要的。
金针菇的英文理性诉诸是指言语本身内在的逻辑论证和言语表达技巧。
亚里士多德认为,“当我们采用适合于某一问题的说服方式来证明事情是真的或似乎是真的时候,说服力是从演说本身产生的”(亚里士多德:1991:25)。演说者进行逻辑论证时,总会使用演绎和归纳这两个基本方法,而亚里士多德的修辞三段论
((Enthymeme)被认为是或然式证明的核心。
代词人品诉诸是指修辞者本人的品格或素质所产生的说服力。
电视广告常常邀请影视明星作为其形象代言人,其目的就是将名人的人格魅力权威转移到广告的产品之上。这些社会公众人物常常具有榜样的力量,更容易获得受众的信赖,也就更具有话语权威。因此,名人所具有的人格威信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广告权威性,增加了其说服性。儿童英语小故事
【摘要】古典修辞学的三种诉诸(情感诉诸、理性诉诸、人品诉诸)是艺术诉诸的主要方式。本文试图运用亚里士多德的艺术诉诸理论对上海申博语篇进行分析,分别从三个方面来剖析申博语篇是如何实现劝说功能来打动受众的。本文从修辞学全新视角分析申博语篇的运作过程,可以加深我们对修辞语篇的理解和认知,增强修辞意识,提高交际策略。【关键词】情感诉诸;理性诉诸;人品诉诸;申博语篇
【作者简介】武艳,女,萍乡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语言学、修辞学;付晓瑞,女,萍乡学院高教研bottomless
究与质量评估中心,助教,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246
2020年46期总第538期
ENGLISH ON CAMPUS
是属于人类行为范围或然的事,是“通常”会发生的事。修辞式推论属非形式逻辑,它以人类普遍的价值判断为依据,推出的是“或然式的证明”(邓志勇,2004)。它通常由一个前提和一个结
潮流英语论组成,有时也由两个前提组成,但很多前提或结论都省略了。在上海申博语篇中,我们可以看到理性诉诸的有效运作。
上海市荣誉市民威廉·凯乐在国际博览局第130次代表大会的讲话把两种论证方式,即修辞三段论和归纳结合起来,使其话语更有说服力,更容易打动受众,实现劝说目的。他论述道:
“我有一个朋友,他20世纪50年代曾在上海生活过。每年,
他们家都会收到中国友人寄来的茶叶。我问他:‘你的中国朋
友给你寄茶叶,将会持续多久?’他回答:‘永远,威廉,永
远。’一旦你拥有了一个中国朋友,他将是你一生的朋友。这就是承诺这个词在中国的含义。”“十年前,
我的中国合作伙伴和上海市政府向我保证上海的发展前景会很好,那时我就知道我是完全可以信任他们的。他们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今天,上海再一次向世界保证,上海将发展为一个更美好的城市,提供更美好的生活。你们完全可以信赖这一承诺。”
威廉·凯乐以两个特殊的例子,使用归纳法让听众相信中国
人是信守承诺的。随之,他又用修辞三段论表达了对中国实现关于世博会的承诺的坚定信念。具体的修辞运作过程如下:
归纳法的应用
特例1:威廉·凯乐的朋友每年都会收到中国友人寄来的茶叶。他认为一旦拥有了一个中国朋友,他将是你一生的朋友。特例2:威廉·凯乐自己有过这样的经历:他的中国合作伙伴和上海市政府实现了对他的承诺。
结论:中国人民总是坚守承诺、值得信任的。修辞三段论的应用
大前提:中国人民总是坚守承诺的。
小前提:上海向世界保证将发展为一个更美好的城市,提供更美好的生活。结论:上海的承诺一定会实现。你们完全可以信赖这一承诺。
正是因为威廉·凯乐的有力论证使得中国人取得信任,其他
2012考研英语一真题代表在以后的陈述中才得以继续承诺,受众才能相信我们的承诺。他的论证至关重要。这也同时说明了两种论证方式结合的有
效性。
receive怎么读3. 人品诉诸——感之以威。演说者的人品诉诸被亚里士多德
称为“最有效的说服手段”。“我们对好人的相信程度,要比其他人更加全面和更加乐意。”(胡曙中,1999:24) 然而演说者到底具有怎样的“个人素质”才能使听众产生信任感呢?刘亚猛(2004:176-180)认为,不管修辞人格是如何构建的,它一定包括两个基本的构成成分:修辞者作为社会和其中某一界别的成员而获得的身份,以及他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人品性格,也就是所谓的人格。按照这一见解,修辞人格应该是一种“身份/人格”
的组合。
申博过程中,我们选择了不同身份的人在国际展览局成员国
代表大会上发言,就是因为不同身份的人具有不同的劝说力。以两位大学生代表为例,他们大学生的
身份是智慧、活力的象征,他们的大学生身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起一个可信任的形象,因此他们的话语就易于打动受众。与此不同的是,俞晓松作为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会长和中国国际商会会长从另一个角度诉诸劝说。他引用了统计数据对中国的发展进行陈述,他特殊的官方身份和使用具体数字来证明的方式使得他的话语更具有权威性。
k歌情人插曲
此外,树立良好的人格在劝说中也是至关重要的。西塞罗
(1982:28)鼓励修辞者“颂扬美德,尤其是慷慨大方、有责任感、正义和忠诚”。袁鸣在大会中说道:“我知道,对你们来说,需从许多优秀的大城市里选择一个主办城市,并不是那么容易。”在此,她树立了善解人意的良好形象,与受众拉近了距离。类似的,其他的中国代表也都在大会演讲中表现出良好的人
品。
三、结束语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申博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其中的一个重
要原因就是申博话语成功地实现了其劝说功能。中国代表在国际展览局的四次成员国代表大会上的申博演讲成功地运用西方修辞学理论,不仅“动之以情”,而且“晓之以理”,同时“感之以威”。其语言丰富
、优美,具有极强的劝说性,成功地实现了演讲者与受众的认同。它是我们中国人利用西方修辞学理论成功进行对外交流的典范。对上海申博话语的修辞分析可以加深我们对修辞话语的理解和认知,增强修辞意识,改善交际策略。
参考文献:
[1]Cicero. On the Parts of Oratory. Trans. E. W. Sutton. & H. Rackham[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2]Foss S K. et al.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on Rhetoric Prospect Heights[M]. Illinois: Waveland Press, 1985.
[3]Quintilian, Institutis Oratoria. Trans. H. E. Butler. 4th ed[M]. Cambria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4]陈汝东.认知修辞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5]邓志勇.广告中的类比[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2):38-42.[6]邓志勇.修辞三段论及其修辞运作模式[J].外国语言文学,2004 (1):13-19.
[7]胡曙中.美国新修辞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8]胡曙中.英语修辞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9]刘亚猛.追求象征的力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10]亚里士多德(罗念生译).修辞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