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死亡,是我们每个人都该做的事
请同我学习死亡,就像个孩子那样Lens,"即使是一道最微弱的光,我们也要把它洒向需要温暖的生活……"
「Lens」是一个被知乎认证的「机构帐号」,文末有对这位新朋友的介绍:)
一年前,Facebook 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的丈夫戴夫·金伯格(Dave Goldberg)逝世。当时,他们带着两个孩子在墨西哥参加一个朋友的生日派对。桑德伯格在休息,金伯格在健身房里意外去世……
丈夫离开三十天后,桑德伯格曾在Facebook 上贴出了一篇纪念文。一向鼓励女性追求梦想、拥抱领导力、并常以“女强人”形象出现的她,在文中展现了自己脆弱、无助的一面:“这30 天于我像是30 年。我多了30 年的悲伤,却也感到多了30 年的智慧。我对身为人母有了更深刻的感悟,部分来自孩子哭喊时我感受到的极度痛苦、部分来自母亲对我的痛苦的理解。每天晚上,她会抱着我,躺在我身边试图填补那空缺,直到我哭着入睡。”
逝者已去,生活还要继续。
一年后,桑德伯格站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毕业典礼上,再次分享了自己一年来,从“死亡”这件事中take care of
学会的道理。“戴夫去世后的那几个月里,很多次,我都被吞没在深深的悲痛中。那是一种空虚感,它填满了心和肺,让人几乎失去了思考甚至呼吸的能力。”
toa
“戴夫的死让我改变了很多。我认识到了悲伤的深刻以及失去的残酷。但是,我也意识到,当生活将你吞噬时,你可以对抗低谷,打破它,然后再次呼吸。我明白了,在空虚面前,或者在任何挑战面前,你可以选择让自己快乐和有意义。”在桑德伯格看来,问题不在于这些悲剧是否会发生在你身上。它们总会发生的。
“我想说的是,悲剧过后,你将面对什么,以及你要如何应对困境,不论它是什么形状,无论它何时到来。轻松的日子很容易就度过了,而正是艰难的日子——那挑战你内心的日子——才会决定你成为怎样的人。你自身的定义不仅仅在于你的成就,还在于你是如何挺过这一切的。”
接着,桑德伯格分享了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的三个“P ”:个人化(Personalization)、普遍性(Pervasiveness)以及持久性(permanence)。
medium的同义词“第一个‘P ’是个人化,即坚信自己是有错的。这和承担责任不同,你该永远承担责任。这教会我,不是所有发生
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都起因于自己。戴夫去世时,我最本能的反应是责备自己。他在心率失常后不久
耐心地
就死去了,而我却翻阅了他所有的病例,去寻找我本可以、或本该做却没做的事。直到了解了这三个‘P ’,我才接受了自己无力阻止他死亡的事实。”
桑德伯格说,熬过这种自我责备,人会变得更加强大。
“第二个‘P ’是普遍性,即认定某件事将影响你的全部生活。……我咨询的儿童心理学家鼓励我,让我尽快恢复孩子们的正常生活。所以,戴夫死后的第10 天,我的孩子们便回到学校了,我也重回工作。我还记得自己昏昏沉沉地参加了那件事后的第一个会议,脑子里想的全是‘大家都在谈什么啊,那真的重要吗?’但当我参与了讨论之后,那一秒-一个很清晰短暂的分割点——我忘记了死亡。”
“那一秒让我看清,生活中还有其他不那么糟糕的事。我和孩子们很健康,朋友和家人都很关心我们,并多次帮助我们度过难关。”
“第三个‘P ’是持久性,即认为悲伤永远不会消失。很多个月以来,不论我做什么,那股巨大的悲伤似乎形影不离。我们常常将当下的感受视为永恒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更多感受。我们感到焦虑,然后因为这种焦虑感而感到焦虑。我们感到难过,接着又为这种情绪感到悲伤。我们应该接受自己的感受,并认识到,它们不是永恒的。”
travelinglight歌词
try歌词“一天,我的心理学家朋友Adam Grant 让我想象一下比戴夫的死更糟糕的情况。……‘更糟?’我说,‘
你在开玩笑吗?这事还能更糟?’他的回答直接击中了我:‘戴夫也可能在开车载着孩子们的时候心律失常。’他说出这句话的一瞬间,我突然感到很感激,感激我的其他家庭成员都健康地活着。那种感激驱走了一些悲伤。而感激和感恩也是培养顺应力的关键。”
my favourite animal她曾经五年才过一次生日,而现在,她要庆祝每一个生日,那是对生活的感激。
最后,她建议道:“我希望你们能记住,那深藏在你们内心的是学习与成长的能力。强大的顺应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像肌肉,需要你去锻炼。当你需要它时就去利用它。在那过程中,你会发现最真实的自己——你很有可能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perfume什么意思在桑德伯格的演讲里,这是死者教会生者的事……Lens 也曾讨论过这个话题:如何看待死亡。
Lens 采访了北京大学医学部的一位教人“死亡”的老师王一方。他在医学部开设“死亡教育”的课程,教医学生理解和面对死亡。
现在的世界,死亡成了一件隐秘的事。《殡葬人手记》一书的作者托马斯·林奇在接受美国PBS 公共电视台采访时说,很多年轻人从小到大没有目睹过死亡,死亡教育缺失的结果
是对生的轻视。
▲电影《入殓师》剧照
下面这篇文章来自2015 年1 月号的Lens。或许学习死亡,是我们每个人都该做的事。李阳疯狂英语夏令营
请同我学习死亡,就像个孩子那样
文|李斐然
北京大学医学部的王一方是个教人“死亡”的老师。他在医学部开设“死亡教育”的课程,教医学生理解和面对死亡。有时候也会上上电视,跟人对谈“死亡的意义”。可是他说,现在这事愈发难,因为“死亡这件事,越来越像个技术活儿了”。
chinepod
曾经做过医生的王一方有不少朋友在医院工作,有次朋友炫耀地对他说,现在这年头当大夫挺潇洒的,助手把什么都准备得妥妥当当,“我只要往手术台上一站,等手术灯一开,就能心无旁骛地做手术,一点儿不费心”。
“他觉得这是莫大的进步,而我觉得这是极端的恐怖。”王一方说,“一个主治大夫,做手术之前跟病人和家属完全没有交集,不知道台上的病人叫什么名字,不知道他疼痛时候是什么样子,对他的生命一无所知。躺在手术台上是一个等待治疗的标本,一个与自己无关的疾病载体。这样的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