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优化
——mars的意思
—以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功能材料专业为例*
王志远,田康辉,姜顺达,王丹,郭瑞,刘宣文,王庆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河北秦皇岛066004)
一、概述
目前,在“双一流”高校建设过程中,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科生教育体系的建立与优化不仅是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影响“双一流”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1]。而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即将到来,培养跨学科、综合全面、创新能力强、面向未来能不断适应并引领产业发展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成为新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最迫切的需求[2]。因此,为了能够顺利推进高校的“双一流”建设以及加快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精准化的培养模式——
—本科生导师制受到各大高校的青睐。
可爱颂翻译
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最初是由牛津大学“新学院”的创办者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于14世纪创立,即学院为一组学生指定一位导师,在学生与导师之间建立良好的“师徒”关系[3]。牛津大学实施导师制的核心思想是:教学中个别指导,德育智育并重,学习环境和谐,学习气氛宽松自由。这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潜能。基于精英化人才培养的特点,导师制为牛津大学培养世界级顶尖人才起到重要的作用。鉴于导师制在牛津大学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双一流”高校建设的不断推进,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再度成为各高校关注的重点。作为一种新型且高效的人培养模式,本科生导师制备受高校青睐。但我国目前实行的导师制普遍存在对导师制认识不足、“学院-导师-学生”闭环体系缺失、师资力量不够、互选机制不完善、师生互动不足、缺乏激励机制、缺少评估体系等亟需解决的问题,距离真正实现制度化、个性化、周全化仍有一定差距。根据我校功能材料专业人才培养特点,深化导师制认知,构建“学院-导师-学生”闭环体系,建立“导师-研究生-本科生-导师”优化模式,拓展师生沟通渠道,健全师生互选机制和考评激励机制,从六维角度全面构建优化的本科生导师制新体系,解决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弊端,以实现对本科生精准化、个性化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六维角度;精准化;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0-0155-05
Abstract:In recent years,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double first-class"universities in China,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s has attracted great attention of universities a cond time.As a new-type and high-efficient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the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is favored by many universities.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need to be solved in term of the current implemented state in China,such as the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tutorial system,the lack of the clod-loop system of"college-mentor-student",inadequate teacher resources, imperfect mutual lection mechanism,weak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and the lack of incentive mechanism as well as evaluation system.Actually,there is still a certain gap to truly achieve institutionalization,personalization and comprehensiveness of the tutorial system.According to the talent cultiv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unctional materials major in our school,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n"instructor-graduate student-undergraduate-mentor"optimization model,though which to expand teacher-student communication channels,improve the teacher-student mutual lection mechanism and evaluation incentive mechanism,comprehensively build an optimized"college-mentor-student"clod-loop system from a six-dimensional perspective.Taking the above strategies is profitable to overcome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urrent undergraduate tutor system and achieve the preci and personalized undergraduates'cultivation goal.
Keywords: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six-dimensional perspective;precision;personalization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新工科’背景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践创新教学体系研究”(批准号:2019GGJJG433);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教学教改重点项目“面向个性化培养的‘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优化——
—以功能材料专业为例”(编号:2020JG-A05)
作者简介:王志远(1983-),男,汉族,河北保定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新型能源材料与器件。
155--
取得的巨大成功,欧洲及美国各高校也随即采纳这一制度,这使得他们的本科教育质量有明显的提升。如哈佛大学的洛厄尔校长离任前曾说“导师制不仅使哈佛大学的导师们树立起了更好地培养有抱负的学者的信念,也使学生们对学习态度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成绩,每个毕业班大约有40%的学生在专业领域获得了荣誉学位。”导师制的学术之独立、自由之精神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这些世界一流大学提供良好的办学基础[4]。直到今天,导师制仍然是牛津、剑桥等许多世界知名大学教学过程的核心。
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高校学生人数成倍增长,但专职教师
数量增速缓慢甚至不到学生增速的一半,师生比较过去有明显的下降[5]。由于学生基数的不断增大伴随着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也越来越大,低的师生比将严重阻碍师生之间的深入交流以及老师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导致本科生教育质量也将逐渐降低。因此,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先后引进本科生导师制,旨在探寻一种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本科导师制在高校中的应用,适应了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实现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由单一化向多样化的转变。但目前我国实行的导师制距离真正实现制度化、个性化、周全化仍有一定差距。因此,本文基于对国内现行本科生导师制的调查研究和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功能材料专业对本科生导师制的试行效果,重点分析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目前存在的问题,并从六维角度全面构建优化的本科生导师制新体系,探索新时代本科教育改革新途径,以实现培养具有潜质的高质量、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二尧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现状分析
当前国家为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以及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成为一种趋势。因此,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具有制度化、个性化、周全化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备受高校青睐。然而,由于我国传统教育模式根深蒂固,本科生导师制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规范化和制度化,以至于国内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呈多元化发展而难以全面推广[6]。本文从目前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进行分析,归纳了限制本科生导师制顺利实施的主要问题。
新思维培训学校
(一)导师制认识不足
近年来,虽然导师制被包括我校在内的很多国内高校推行,然而导师制的实际建设情况却并不理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学院-导师-学生三者对于导师制的认识均存在不足。学院层面,在推行导师制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简
pep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单粗暴、生推硬派的工作方式,如将相关的宣传页发放给学生就不管后续的情况以及将导师制作为一个任务直接推向导师的情况,没有充分认识到导师制对于学生以及学院建设的积极作用;导师层面,一方面学院在导师制实施的过程中没有严格规定的内容,另一方面导师在本科生指导上也未经过系统的培训学习,使得导师无法认清和解决导师制中的三个关键问题,即导师制“是什么”,要“导什么”以及“如何导”,结果造成导师容易将本科生指导方式与研究生指导方式相混淆,以及指导的内容要与课堂教学区别不大的情况,最终导致导师指导不顺利,学生接受指导也不理想的情况发生;学生层面,长期养成的被动学习思维,使得学生不会积极地去获取信息,致使学生对于导师制不明晰,甚至产生误解,尤其是在对于导师制不了解的情况下盲目选择导师,可能不仅不利于自身的学习进步,反而导致身心俱疲的情况发生。因此,加强“学院-导师-学生”三方主体对于导师制的认识,是导师制完善以及发展导师制的重要因素。
(二)“学院-导师-学生”闭环体系的缺失
在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学院-导师-学生均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学院这个角色虽然发挥的作用比较有限,但至关重要。在很多高校推行的导师制中,在“学院-导师-学生”三者之间没有形成一个闭环体系,主要的活动对象仅仅是导师-学生这个二元体系。导师与学生的接触中可能就会因为信息不对称或者同理心缺失等因素导致出现一些矛盾,然而在没有学院这个第三主体参与时,一些矛盾被紧紧圈在“导师-学生”这个二元体系中,导致矛盾逐渐加深,而无法被疏导,就可能会造成一些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没有学院主体参与的导师制会存在缺陷,不利于其发展。
(三)师生配比严重失衡
本科生导师制的关键在于导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基础、兴趣以及特长等自身情况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效果,因此较高的师生比是保证导师制能够高质量、高效率运行的基础。国外的导师制是基于精英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位导师通常只指导一个或者少数几个学生,这是其导师制能够取得显著成果的主要原因。然而,我国为了提高公民素质以及缓解就业压力等问题要求高校大量扩招本科生,使得本科生教育从精英化逐渐向大众化的趋势发展,这将激化并放大学生人数与导师资源之间的矛盾。据2018年的统计结果显示,在我国42所“双一流”高校中,仅有25所高校的师生比达到了教育部规定的1:18的标准,有7所高校的师生比甚至超过了1:20[7]。在此背景下,导师难以对每个学生做到因材施教,致使导师制往往流于形式。
156--
toyota center
(四)导师制体系不完善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导师制采用的是单向分配模式,即在学生与老师互不了解的情况下,将一组学生指定给某位老师。这种分配方式忽略了学生与老师的主观意愿,容易出现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老师的研究方向相悖的情况,导致师生对导师制的参与度和认可度偏低,严重影响了导师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因此,建立并完善老师与学生相匹配的互选机制,是有效实施导师制的关键因素。
国土安全第三季
(五)师生互动不足
师生之间的深入交流和有效互动是促使本科生导师制达到预期效果的另一个关键因素。经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持肯定态度,但对与导师的交流频次和沟通效果等不尽满意。我国高校中一位导师指导十几甚至二十几名本科生,严重限制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机会。而且大多数导师在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培养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根本无暇对本科生进行深入交流和悉心指导。再者,由于国内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使得很多学生从小养成被动式接受的学习习惯,导致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倾向于老师的单方面问答。这些因素阻碍了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使得本科生导师制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六)缺少激励机制和评估体系
本科导师制的建设是一个“学院-导师-学生”三位一体的系统化工程。然而,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本科生导师制并不属于教育部规定的教学制度,而是基于学院和学院的自身建设和发展。这就导致大多数导师和学生成为制度推行的需要,因此导师更多的是把该制度当成一项任务,而学生也将这项制度认为是对自己的要求和负担。目前存在的导师制往往只将重点放在“导师-学生”的二元化体系中,忽视了学院层面在导师制中的作用,使得学院主体既无法发挥自身作用,又容易陷入形式主义和不作为的泥潭。导师对指导工作的热情以及学生对科研的积极性是保证导师制能够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然而现存导师制中三位一体化建设中的缺陷,不仅大大降低了导师指导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也使得学生对指导产生抵触情绪和应付心态,主要表现为:在施教方面,导师指导的随意性过大而难以起到实质性效果;在受教方面,学生应付老师的要求而浪费学习资源。学院主体参与导师制三位一体建设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健全激励机制和评估体系,消除“重结果,轻过程”的实施理念。因此,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和评估体系以促使师生之间形成“乐于教,善于学”的良好氛围显得尤为重要。
三尧学校导师制优化策略
本科生导师制虽然在人才培养方面有着独特优势,但是国外模式照搬套用于国内高校显然不能发挥其实质性作用,甚至有可能出现师资浪费和学生不满的负面效果[8]。为了使本科生导师制能够在国内高校全面实施以及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我们以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功能材料专业为例,探究并总结出一系列优化策略,提出从六维角度全面构建优化的本科生导师制新体系(图1),为推行导师制提供
新的思路与见解。
(一)深化导师制认识
对导师制的认识是本科生导师制顺利实施的前提。现存的对于本科生导师制的认知不仅局限而且存在诸多不足,我们认识到对于本科生导师制的认知主体不应仅仅局限于学生,而应该是“学院-导师-学生”的三位一体。因此,我们探索了加强学院、导师、学生三者对于本科生导师制认识的有效措施,旨在解决导师制认识不足的问题。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首先从学院层面入手,摒弃简单粗暴、生推硬派的工作方式,针对导师则制定详细的指导规范手册,并通过会议的形式对导师
制进行详细的解
读,对导师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并对培训内容进行考核,图1六维构建基于个性化培养的本科生导师制整体研究思路图
157--
考核合格后才能够正式担任本科生导师,考核结果直接与薪酬补贴、奖评优先、评职晋级、出国深造等挂钩,强化导师对于本科生导师制的认识。此外,开设适应于学生的导师制课程,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并根据导师制学习手册和课堂内容,制定相关地试题,并对学生进行考核,加深学生对于导师制的认识;导师层面,则积极参加学院举办的培训会议,认真总结会议精神,仔细研读学习手册,充分认识到自身存在的认知问题,清楚地认识到导师制中的三个关键问题,即导师制“是什么”,要“导什么”以及“如何导”,正确区分课堂与指导内容的差异以及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区别,将自己对于导师制的心得总结定期向学院汇报,并定期接收学生地反馈,并根据反馈对自身指导及时进行调整;学生层面,首先摒弃被动学习的习惯,对学院下发的导师制学习手册仔细研读,并认真听取课堂上关于导师制的讲解,做到对导师制清楚了解。“学院-导师-学生”三方主体对于导师制认识的深化,保证了导师制的顺利实施和深入发展。
(二)构建“学院-导师-学生”闭环体系
“学院-导师-学生”闭环体系是本科生导师制顺利实施的保障。由于学生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因此相较于“导师-本科生”这样的二元体系而言,“学院-导师-学生”三元体系是更加稳定的。因此,我们探索了“学院-导师-学生”三元体系的构建,旨在疏通矛盾并保障本科生导师制的顺利实施和发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搭建“学院-学生”直接交流通道,学院认真倾听学生的问题,并做好记录和总结,针对非常突出的问题进行专业化的疏导,并对该学生对应的导师进行谈话,精准解决矛盾。因此,“学院-导师-学生”三元闭环体系的构建,能够解决有利于导师制中存在缺陷,保障导师制的顺利实施。
(三)建立“导师-研究生-本科生-导师”优化模式
导师的数量与质量是本科生导师制顺利实施的基础。然而由于专业分流扩招,功能材料专业学生人数大量增加,但教师队伍建设滞后,导致师生配比较低。此外导师在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压力比较大,其指导根本无法覆盖每一位同学。基于该情况,我们探索并建立了“导师-研究生-本科生-导师”的指导体系,旨在优化传统模式以解决师生比过低的问题。该体系的核心在于充分发挥研究生在导师制中的作用,在有限条件下起到补充师资的效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导师首先对学生进行宏观指导(包括选题方向、科研规划等),然后让相同研究方向的本科生与研究生互相匹配。在科研学习方面,研究生对本科生细化指导(一名研究生指导2-3位本科生),并且定期向导师汇报本科生的科研情况。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小问题课题组成员共同解决,大问题经总结后定期向导师反馈,导师再通过组会的形式解决问题。这种良性循环的指导体系不仅可以实现对本科生的个性化、精准化培养,而且学
生之间的无障碍交流更有利于导师实时掌握本科生在科研方面的动态信息。经过对试行效果的研究分析,该体系能够有效促进导师制的实施并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四)完善师生互选机制
师生之间的有效配合是本科生导师制有效实施的关键。但是现行的单向分配选择机制易使学生和导师之间出现隔阂而无法形成有效配合。因此,学院经开会研究后制定并完善了一套师生互选机制,以提高学生对导师的满意度和认可度。该机制的主要内容为大一新生采取随机分配方式指定给各位导师,让学生先对自己所学专业以及所有的指导教师进行深入了解。然后在大一结束时,举行师生双选会,届时要求所有导师到场并进行详细的自我介绍,尽可能使导师和学生都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互相选择。这种互选机制不仅给了学生充分的选择自由,也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而且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为导师制的实施及推广做了良好的铺垫。
(五)建设师生沟通渠道
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和有效沟通是保证导师制顺利实施的又一关键因素。传统的面对面交流模式过于单一且严重限制交流频次,不能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制约了导师制的实施与发展。因此,构建多元化交流模式,促进师生之间进行有效沟通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采取线上、线下协同进行的交流模式,不仅保证了师生之间的即时通讯,而且最大化增加交流频次,增进师生感情。在实施过
程中,首先,定期(3次/学期)举办师生座谈会,邀请导师参与学生集体活动,通过直接和间接的互动,增强师生之间的了解,消除双方的陌生感,破除师生的沟通障碍;其次,充分利用微信等通讯软件搭建功能材料专业师生沟通平台,以便于教师和学生围绕某一专题发布、回复信息、上传及下载资料等。而且不定期进行云会议,采取个性化与集体化相结合的指导模式,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一对一辅导、一对多解惑或者多对多辩论,及时且有效解决问题。这种多元化的交流模式保障了导师制的有效实施。
(六)建全考评激励机制
本科生导师制的建设是学院-导师-学生三位一体的系统化工程,三方主体完全参与才能使得本科导师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合理的激励机制是推动导师制顺利运行的动力,而建全的考评机制是保障导师制良性发展的基石。基于功能材料专业的自身情况以及建立的“导
158--
craftsmanship
合社会需求、学校能力和行业发展的课程设置新机制。(7)应充分发挥评估评价制度的导向作用,构建跨境物流人才培养绩效指标体系,对培养跨境物流人才相关高校及社会培训机构进行评价,以评促建、以评促转,严厉取缔非法跨境物流培训教育机构,严格控制高校培养跨境物流人才的教育目标和质量标准,促进跨境物流人才培训行业规范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高效对接社会对跨境物流人才的需
求。
参考文献:
[1]张崇辉,张乐,苏为华.基于中小企业视角的跨境电商人才需求分析[J].调研世界,2020(07):12-17.
[2]廖润东.高职院校“八位一体、三段式”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11):37-40.
史籍[3]蔡文芳.高职实体公司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05):34-36.
[4]戎丹,蔡文芳.产教深度融合下跨境电商“3E融合”教学改革实践——
mba学习—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02):48-51.
[5]莫川川,邓志超.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探讨——
—评《跨境电商与多语言服务创新型人才培养:四川外国语大学学生创业案例集》[J].中国教育学刊,2020(04):117. [6]罗娜.“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跨境电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
2013考研英语评《跨境电商与多语言服务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食用菌,2020,39(06):272-273.
[7]刘阿娜.农产品跨境电商的发展对电商人才的要求及其培养研究[J].农业经济,2019(12):111-113.
[8]潘悦.跨境电商背景下高职物流人才培养路径[J].中国商论,2017(14):189-190.
[9]贾妍.跨境电商背景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创新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01):258-260.
[10]钟海岩,张小雪,刘延峰.“一带一路”背景下黑龙江省高校对俄跨境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物流科技,2017,40(12):136-137+150.
[11]李卫东,吴立鸿.基于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广西跨境物流人才培养探析[J].高教论坛,2018(05):5-8.
[12]李彦哲.浅析跨境电商背景下的“电子商务物流”课程教学——
—评《跨境电商物流管理》[J].高教探索,2019(05):143.
师-研究生-本科生-导师”优化模式,我们设置了一套完整的考评、激励机制。对于导师的考核,以学生
的学习成绩、科研成果、考研及就业等为考核主体,并采取学生评价、导师互评和导师自评的评价体系,对导师进行全面考核。考核及评价结果归入导师教学档案,对于优秀的导师进行合理的激励,包括在薪酬补贴、奖评优先、评职晋级、出国深造等方面进行奖励,激发导师的积极性。考核不合格的取消导师资格,并影响其职称晋升等,让导师充分履职尽责。根据本科生的自身情况,为担任其指导任务的研究生设置适当的劳务费和学分加分等级,促使并激励研究生做好指导工作。学生的考核由导师和学院共同负责,考核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学习成绩、专业领域文献的收集整理、参与科研创新实践的积极性以及科研进度等。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在综合测评、奖学金评选、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等方面优先考虑。合理的激励机制不仅提高了导师的工作热情也改善了学生对学习和科研的态度。完善的评估体系更是保障了导师的指导质量,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师资的浪费,为导师制的全面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出国内高校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我校功能材料专业导师制的实际运行效果,从六维角度全面优化基于个性化培养的本科生导师制模式,解决导师制目前存在的各种弊端,初步实现了对本科生精准化、个性化的培养目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的实践结果和优化策略为本科生导师制能够早日本土化、规范化、制度化提供了新的见解。
参考文献:
[1]倪宏玲.面向“双一流”建设的本科生教育培养体系建设[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07):108-110.
[2]胡军,刘燕德,徐佳,等.基于新工科背景下的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举措[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3):197-215.
[3]刘凡丰.独具特色的牛津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制度[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06):60-63.
[4]徐向阳,袁炜,刘海龙.回顾与展望:本科生导师制的由来与未来[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7(05):128-129.
[5]刘宿城,刘晓东.电气类专业本科导师制现状及培养标准初探[J].大学教育,2020(05):93-95.
[6]王军,马彬.高校本科生导师制与师道自觉研究[J].西部学刊,2020(07):56-58.
[7]龚峰,刘梦玮,汪小曼.本科生导师制创新模式———专业学习支持小组的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9,6(64):112-113. [8]王重庆.中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分析与改进[J].河南化工,2019,36(08):56-57.
(上接154页)
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