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期初作文评分细则及佳作赏析
【作文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选择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很多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越是忙碌,就越会有闲暇。(海斯利特)
我空闲的时候,常常是我最忙的时候。(西塞罗)
本次作文还是继承了2014年江苏高考哲理思辨类的形式。就审题来说,要比高考真题难了些许。从可说范围来讲,似乎也比较局限和狭隘。不像之前的“青春”,不但贴近学生生活,也一定水准上能够让学生规避偏题之风险。而此次作文题,似乎陷入一定要寻求“哲理”之怪圈,颇像“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是山”的玄虚,虽有深度,然渴求学生在四十分钟或者五十分钟内就能据此流畅行文,恐怕并非以易事。
牢骚归牢骚,题目还是得解,试还是得考,文章还是得写。海斯利特和西塞罗的两句话,是对“忙碌”和“空闲”的辩证关系的解读,初看不合理,细读有真知。“越是忙碌,就越会有闲暇。”我们必须附加一个“为什么”上去,为何越忙,却越空。其实这句话让我想起了英国的哈兹里特的一句话“事越做越能,人越忙越空”,忙的时候,显然是不会有空的,空,是指一个人在持续忙碌中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生活阅历后,能够去更有智慧地处理以后的工作或者事情,如果说我们每个人的工作初期是“事倍功半”,那么当我们真心经历过这些“事倍功半”后,必然会进入到一个“事半功倍”的生活情境中,一个成功者,在年轻的时候更应该侧重的是积累,在忙碌中提升自己的素养,培养和锻炼自己解决问题、应对困难的水平,那么就会很从容,或者能够用更少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同样的事情了。这就是海斯利特的“越是忙碌,就越会有闲暇。”
至于西塞罗的“我空闲的时候,常常是我最忙的时候。”,我们肯定不能从物理意义的空和忙入手了。因为我们空的时候,怎么可能是忙呢?一个相反相对的概念,当然不会同时间出现在一个时间节点,我们就必须换个思路:为何空的时候最忙?有一种忙是身体意义上的忙,有一种忙是精神意义的忙。想必西塞罗更侧重的是后者。我们真正在一个岗位上拼尽全力忙碌,这是身体力行的忙;而当我们放下工作,真正有了闲暇时,我们更应该去
总结工作后的得与失,利用这些,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可供参考的心得。吾日三省吾身,空下来想想今天做了什么,是否能够简化,如果以后遇到同样的事情,可否有更好更简便更轻松的办法,这样的过程就是“空暇时候的忙”,而这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明天,或者下一次工作时,能够比昨天或者之前更轻松地完成任务,即达到海斯利特说的“越是忙碌,就越会有闲暇。”
原来是这样!两个人的话正好能够合为一体!原来海斯利特的忙,能够在西塞罗处拆解为“身体力行的忙和精神上思索反思总结的忙”,而我们的“忙”,是为了有一天“不忙”,如何实现有一天不忙?那就是你平时必须要持续去利用空暇去反思,去总结!所以叫“我空闲的时候,常常是我最忙的时候。”所以作文题目也很好取了,比如“事倍功半是为了事半功倍”、“忙,是傻还是智慧?”、“忙的智慧”、“忙为不忙”、“思与行”等,都是能够的。至于论据,结构思路等,就暂且不表,且看学生之作喽。
写到这里,不得不叹一下命题人,果真了不得。
【评分细则】
一、关于审题
题目形式为新材料作文,材料分别为英国文艺评论家、散文作家海斯利特和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的格言,两句话都是紧扣“忙”与“闲”两个要素,阐述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按百度百科中的解释:“忙”最重要的义项是事情多,没空闲;“闲” 最重要的义项是无事,与“忙”相对。这样看来“忙”和“闲”是两种对立的状态,但仔细分析一下就发现这两种状态往往纠缠在一起,难以截然分开,“忙里”不是能够“偷闲”吗?实际上海斯利特和西塞罗的话都表达了这种对立中的统一。
第一句“越是忙碌,就越会有闲暇”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只有充分有序的忙碌后,才会有闲暇;第二层意思是在忙碌自己喜欢的事时,即便忙碌也让人有轻松畅快的闲暇之感。
第二句“我空闲的时候,常常是我最忙的时候”至少能够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理解:第一个角度,忙于事而闲于心,即第一句的第二层意思,全神贯注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其实也是一种最好的放松;第二个角度,忙于事而闲于思,在忙碌中放逐了思想;第三个角度,忙于思而闲于身,思想不停地运转而身体处于放松的状态。
考生写作时,既能够围绕一句话来立意,也能够从两句话的同异性入手,但应该扣住“忙”与“闲”的关系行文。如果文中既有“忙”也有“闲”,但缺少“忙”与“闲”合理的关系思考,不能超过四类中。
二、关于评分
1.判分原则
议论文重在评判其理性思辨和分析说理水平,记叙文重在评价其构思、细节、文采、意蕴等写作技巧和智慧。
2.判分等级
一类卷63分以上;二类卷56~62分;三类卷49~55分;四类卷42~48分;物理;五类卷28~41分;六类卷27kg分以下。
3.个案处理
①确认为抄袭,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篇幅与原作相同,最高不超过20分;内容基本相同,最高不超过10分。
②记叙文或议论文文体模糊不明,视为五类卷;文体不伦不类,且语文素养较差者,视为六类卷。
③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评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少50字扣1分,扣满3easytalking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分不能超过46分(不满100字,0~5分;200字左右,lou bega angelina6~10分;300字左右,11~20分;400字左右,21~30分;500字左右31~40分;600字左右,41~46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
④游戏高考、游戏人生、语言格调低下的“问题卷”,评分不得超过40分;凡思想庸俗低下,即使是切题完篇,评分最高不得超过20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评分最高不超过10分。
⑤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一字扣1分,扣满5分为止。卷面较差扣1分。
附评分表解
分类 | 赋分 | 切题 | 立意 | 结构 | 语言 | 记叙文 | 议论文 |
一 | 远足是什么意思70~63 | 切题 | 独到 majoring深刻 | 精巧 严谨 | 精辟 生动 | 文章意蕴在材料的核心处。且写作有巧妙而机智的构思、有生动传神的细节、有浓郁而清新的文采,故事有真实感和亲切感。 | 深入分析,对重要概念实行准确界定,论证有合理的逻辑性;或者能敏锐地就材料的某一要害处实行理论或者反驳,且有相当的思想和写作智慧。 |
二 | 62~56 | 准确 准确 | 完整 有特点 | 准确 恰当 | 文章的主题在材料的核心处,且写作有构思,有细节,有文采,故事真实,富有生活气息。 | 能够就某一角度形成自己的准确观点,能对判断中的重要概念实行“分解”和“剖析”,能在论证中实行“比较”,并能在此基础上得出有一定意义的结论。 |
三 | 55~49 | when you are gone基本切题 | 基本准确 | 基本完整 | 通顺 购物车的英文平实 | 文章的主题接近材料的核心,且写作在故事处理或者细节描摹或者真实性、生动性某方面有可圈点处。 | 能形成基本准确的观点,或在议论或在论据选择和分析上,或在逻辑联系上有某一方面的特色。 |
四 | 48~42 | 略有牵强 | 基本通顺 | 文章主题基本接近材料核心,有完整的故事演绎,但在行文中反复点题,显得多余;或者故事略显简单或老套,技法上缺少变化。 | 观点熟套,仅限常识常理,且说理止于浅表;或论证方法单调,缺少变化,只会一味“例证”。 |
五 | 41~28 | 不切题 | 牵强贴标签 | 逻辑层次不通 | 不通顺有明显语病和多个错别字 | 主题与材料中心几乎没相关联,且故事虚设,记叙描写水平较弱。 | 基本没有论证,addis关键概念“整体打包”;或者一味例证且止于一个层次,缺少逻辑性;或者篇段分离,硬贴标签。 |
六 | 27~0 | 不准确 | 无章无法 | 低幼稚嫩、粗俗庸俗 | 主题与材料不沾边,胡编乱造,故事低俗,表达水平很差。 | 完全不会写议论文,无阐述,无论证,没有条理和逻辑。 |
| | | | | | | |
【佳作赏析】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西塞罗说:“我空闲的时候,常常是我最忙的时候。”
这句看似矛盾的话不禁让我眼前一亮,开始思索。人世间滚滚红尘、万物万象,纷繁杂乱,纵使你腰缠万贯,也未必真有“空闲”的时候;即使有,也可能在宝贵的的闲暇时光里不能停下身心的惯性运动。
这样想来,尘世纷繁,亦不过一池白莲,半亩静塘。
首先,真正的空闲,不是指无事可做之时。一个人若是内心皎洁如新月之光辉,明澈如山间之清泉,即使身边事务繁多,也不能影响到他内心的“空闲”一丝一毫,此正所谓“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小隐之人不能隐于功名利禄的漩涡中心,乃是其内心不够“空闲”,不能做到“坐忘”,定力不够也。故其须以身外环境之清静来达到内心的清静。
down是什么意思那么,人“空闲”了,为何又要忙呢?
忙什么?忙着以文化之华实填补心中脑中之“空闲”,以知识之精华灌溉眼中手中的空虚。
美国康奈尔大学科学实验研究表明,人的眼睛总是在持续寻找落点,若一段时间内找不到落点,人就会因为焦虑和迷茫而失明。这也是“雪盲症”的原因。人的心与眼睛一样,也在持续地寻找落点,心,总得看到点什么、以什么为目标才行。而文化和知识,即是人心最好的“落点”。此时须以文化和思想灌溉心灵,促动人格和性灵的成长。
灌溉心田,怎能不忙?但增加人格力量仅仅一方面,还有另一方面却更为重要。
闲暇之时,人们能够与自己相处。生活的节奏太快,我们必须常常停下脚步,等一等落后的灵魂,自己陪伴着自己,过内在的生活。
有一点人们常常误解,那就是并非只有自己一人在一个独立的无他人的空间里才叫做“独处”。独处是指一个人面对自己,与自己的灵魂对话。由此能够看出独处的重要性了。周国平说:“人们总是用很少的时间进食,用很长的时间消化。”独处就是那个消化世界的过程。非独处的集体活动时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道理、经验,而惟有通过独处才能内化成
自己心灵的营养。
有些人害怕与自己独处,大概是因为连他自己都感觉到了自己的空洞和乏味,故其必须找点别的消遣才能直面自己吧。
尘世纷繁,不过一池白莲,半亩静塘,只要明白了这点,我们就能像西塞罗一样在空闲时充实地忙碌,直面自己,素颜修行。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简评】此文既有思辨的力量、独立的思维,也有充足的文气、清畅的表达。
首先,辨识“空闲”本身——“真正的空闲,不是指无可做之时。”厘清概念本身,这是写议论文的一种可贵品质。接着,用设问句“那么,人‘空闲’了,为何要忙呢?”引起分析。设问句单独成行,成为醒目的行文标志。但可能作者也自觉这个问题不便回答,于是转换问题“忙什么?”一忙灌溉心田,增加人格力量;二忙与自己相处,过内在的生活。纲举目张,条理清晰。此外,文中对“空闲”、“独处”的理解都不落窠臼,而是提出自己的见解,颇为难得。
文气充足,既体现在文脉的通畅,也体现在词句的华采上。从题目及文中部分语句不难发现作者的才情。但纵有千般才情,仍旧控制,实为难得,因为华丽的文采会对议论本身构成伤害。
当然,本文也存有瑕疵。康奈尔大学的实验初看新鲜,其实放在文中并不很妥贴。该实验证明心灵落点之于人的重要,而不能推出文化和知识即人心最好的落点。推理链条有点断裂。如果排除该例,此文尚缺令人信服的事例。纯说理议论文,对思辨的要求很高。建议本文加一些合适的例证。(徐飞)
猴子捞月英语故事
养壶琐事
爷爷是一名退休教师。说起来,人退休了,总该停下来歇歇了吧,不过,爷爷却是一刻也闲不下来。
我抬头望着爷爷的茶壶柜,一把“曼生壶”的仿品,上面篆有梅尧臣的诗“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再看另一把,上面是欧公的诗“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我
不由看呆了,爷爷从后面拍了拍我:“嘿!怎么看傻了?”语毕,便走到柜前,细细端详一番后,拿出了曼生壶,说:“今天就来养养这壶吧。”
爷爷首先拿出了台湾乌龙,撮几粒放入壶中,壶中发出“嘀嘀”的声响。随后,再将沸水注入,茶叶如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在宽容的壶肚里绽放,不一会儿,壶口便溢出了泡沫。只见爷爷动作娴熟,用壶盖将泡沫刮去,随即盖上了壶盖,一系列动作如行云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