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栓塞时弹簧圈的选择——第三十四回铆钉技术

更新时间:2023-07-02 21:22:37 阅读: 评论:0

手写印刷体颅内动脉瘤栓塞时弹簧圈的选择——第三十四回铆钉技术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竹石》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远期复发来源于弹簧圈受血流持续冲击而压缩,弹簧圈对瘤腔的致密填塞和对瘤颈的严密封闭有助于降低复发率。所谓铆钉技术(Rivet technique),其实就是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的一种,指弹簧圈借力于支架,在瘤颈处和毗邻瘤颈的载瘤动脉内形成铆钉帽样覆盖,其目的是增加瘤颈切面的金属覆盖率,以促进瘤颈愈合和降低未来复发风险。
不要问我铆钉技术的出处,因为,会把我问住。无论是铆钉技术(Rivet technique),还是前面讲过的成篮技术(Basket technique)或吊脚楼技术(Stilt technique),似乎更像专业圈内的流行语,而非正式术语。如果说成篮技术主要致力于瘤腔的致密填塞,则铆钉技术纯粹是服务于瘤颈的严密封闭。铆钉技术和吊脚楼技术有相似之处,都是刻意使部分弹簧圈溢出瘤颈;不同之处在于,溢出的弹簧圈呈铆钉帽状被支架贴附在载瘤动脉壁上的是前者,呈
高跷状支撑在载瘤动脉腔内的是后者。
首先举例说明铆钉技术在前循环囊状动脉瘤中的应用,大致按照动脉瘤部位由近及远的顺序排列。盛行
例1,女,55岁,因发作性头痛、头晕2个月于2019年10月14日收入院。既往体健。查体无阳性体征。脑MRI+MRA(2019年8月28日)示腔隙性脑梗死,多发颅内动脉瘤。2019年10月15日行DSA示左眼动脉瘤、右后交通动脉瘤、右脉络膜前动脉瘤。左眼动脉瘤呈分叶状,颈宽4.85 mm,瘤体整体4.37 mm×5.25 mm;分别测量两个分叶,为3.61 mm×4.37 mm和1.86 mm×2.46 mm:tablets
10月23日一期行左眼动脉瘤介入治疗,予支架结合双微导管栓塞。6F COOK长鞘+072 Navien中间导管同轴进入左颈内动脉。工作位(右斜54°)路图指示下,Synchro-14微导丝携Headway-21支架导管超选入左大脑中动脉M1段远端;再先后携两根Headway-17直头微导管分别超选入动脉瘤远近两个分叶内:
经Headway-21送入LVIS支架(3.5-15),跨瘤颈释放于左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近端
分叶内依次填入5枚弹簧圈(APB-3-8-3D-ES,APB-3-6-HX-ES,APB-2-8-HX-ES,APB-2-8-HX-ES,QC-2-4-3D);远端分叶内依次填入5枚弹簧圈(MicroPlex 10-1-2-HyperSoft Helical,MicroPlex 10-1.5-4-HyperSoft Helical,QC-1.5-2-HELIX,QC-1.5-2-HELIX,MicroPlex 10-1-4-HyperSoft Helical):
术后左颈内动脉右斜45°、正、侧位造影显示左眼动脉瘤完全闭塞,眼动脉畅通;蒙片可见瘤颈周边的弹簧圈被支架贴附于载瘤动脉壁上呈铆钉帽状(红箭):
11月27日二期行右后交通和脉前动脉瘤介入治疗,予支架结合双微导管栓塞。术前右颈内动脉造影三维重建下测量,脉前动脉瘤较大,3.51 mm×4.65 mm,颈宽2.33 mm;后交通动脉瘤微小,2.07 mm×2.11 mm,颈宽2.88 mm。因角度问题跟上次造影的测量结果略有出入。
英语简历模板范文6F COOK长鞘+072 Navien中间导管同轴进入右颈内动脉。工作位(右斜40°+瓦28°)路图指示下,Synchro-14微导丝携Headway-21支架导管超选入右中动脉M1段远端;再先后携两根Headway-17微导管(甲管头端塑成C形,乙管头端塑成猪尾形)超选入脉前动脉瘤腔:
双微导管技术栓塞脉前动脉瘤:
→甲管:MicroPlex 10-3-6-Cosmos;
→乙管:APB-3-6-3D-ES;APB-2-8-HX-ES;APB-2-8-HX-ES;APB-1.5-4-3D-ES;APB-1.5-4-3D-ES;
→甲管:MicroPlex 10-1-3-HyperSoft Helical(此时该管头端被顶出,并带出一小段弹簧圈的尾端,暂不解脱该枚弹簧圈);
工作位造影示脉前动脉瘤完全栓塞,脉前动脉畅通:
金山翻译软件
Synchro-14引导乙管向近心端挪入后交通动脉瘤内;经Headway-21送入LVIS支架(3.5-15),跨两个动脉瘤开口释放于右中动脉M1段-右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红双线):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解脱甲管内栓塞脉前动脉瘤的最后一枚弹簧圈,该管完成使命撤离。经乙管向后交通动脉瘤内依次送入4枚弹簧圈(APB-2-4-3D-ES,APB-1.5-3-3D-ES,QC-1.5-2-HELIX,APB-1-1-HX-ES),首枚弹簧圈有一个环溢入后交通动脉壶腹内,未影响后交通动脉血流。术
后右颈内动脉校正工作位(右斜50°+瓦44°)以及正、侧位造影示两个动脉瘤均完全闭塞,脉前动脉和后交通动脉血流畅通;蒙片显示两个动脉瘤瘤颈处的弹簧圈被支架贴附在颈内动脉壁上,呈不典型的铆钉帽状(红箭):
捎带复查左颈内动脉造影,证实上次栓塞的左眼动脉瘤未复发:
讨论:铆钉技术的具体实施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支架预置式,如本例中左眼动脉瘤和右后交通动脉瘤的处理,先释放支架,后填圈,封闭瘤颈时弹簧圈沿支架外匍匐蔓延至邻近载瘤动脉。另一种是支架后置式,又分两式,一为支架完全后置式,如本例中右脉前动脉瘤的处理,先完成填圈,后释放支架,弹簧圈膨出瘤颈的部分被后置的支架压覆在载瘤动脉壁上;二为支架不完全后置式,即先填入一枚或多枚弹簧圈,再释放支架压平膨出的弹簧圈,然后继续填圈至收工。fortunately
从右后交通动脉瘤的术后影像看,有两环弹簧圈(红箭、黄箭)卡入后交通动脉壶腹,形同吊脚楼技术,但因这两个环并未起到支撑弹簧圈瘤内成篮的作用,所以不属于吊脚楼技术的范畴。红箭所指的环更符合铆钉技术的情景,而黄箭所指的环应该归于无需处理的弹簧圈片段的移位现象。
例2,女,46岁,因体检发现颅内动脉瘤1个月于2017年2月28日收入院。既往体健。查体无阳性体征。脑MRA示颅内动脉瘤。3月2日行DSA+介入治疗。术前左颈内动脉造影示眼动脉段一大一小两个动脉瘤(红箭):
左颈内动脉造影三维重建下测量,大瘤3.37 mm×4.73 mm,颈宽3.39 mm;小瘤1.35 mm×1.45 mm,颈宽2.38 mm:
拟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大瘤;小瘤仅支架覆盖,不填塞。6F导引导管进入左颈内动脉。工作位(右斜18°+汤6°)路图指示下,Traxcess-14微导丝引导Headway-21支架导管超选入左大脑中动脉M1段;再引导Echelon-10微导管(头端塑成C形)超选入大瘤瘤腔。经Headway-21释放LVIS支架(3.5-20),覆盖两个动脉瘤的开口。经Echelon-10依次向大瘤内送入5枚弹簧圈(TRUFILL DCS ORBIT-3.5-7.5-MINI COMPLEX FILL,PC-3-6-3D,QC-2-6-HELIX,MicroPlex 10-1.5-4-HyperSoft Helical,QC-1.5-2-HELIX)。术后左颈内动脉工作位造影示大瘤完全闭塞,小瘤仍显影;蒙片显示弹簧圈在瘤腔内铸型致密,在瘤颈处被支架压覆在颈内动脉壁上,呈铆钉帽状:
术后左颈内动脉正、侧位造影,Perfect!
术后22个月(2018年12月29日)复查DSA,左颈内动脉三维旋转及两个角度造影见大瘤愈合好,未复发,小瘤亦不显影:
00:00
去APP下载
讨论:本例采用支架预置式铆钉技术栓塞大瘤,远期造影复查未见复发;小瘤未填弹簧圈,仅用LVIS支架覆盖,亦获得愈合效果。
例3,女,50岁,因突发头痛伴右上睑下垂1周于2016年6月12日收入院。高血压病史。查体示右动眼神经麻痹,余无阳性体征。脑CT未见明显异常;CTA示右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入院当日急诊行DSA+介入治疗。术前右颈内动脉造影证实为右脉络膜前动脉瘤,呈葫芦状,小母瘤,2.69 mm×3.01 mm,颈宽3.17 mm;大子瘤,3.40 mm×5.74 mm:
原计划采用球囊再塑形技术栓塞。6F导引导管进入右颈内动脉。工作位(右斜43°+瓦13°)路图指示下,Traxcess-14微导丝携Scepter C封堵球囊系统(4.0 mm-15 mm)进入右颈内动脉,球囊跨瘤颈放置(红箭指示球囊两端的显影标记):
Traxcess-14再携Echelon-10微导管(头端塑成C形)超选入子瘤,填入4枚弹簧圈(MicroPlex 10-3-7-Complex,MicroPlex 10-3-10-Helical-Soft,QC-2-8-HELIX,MicroPlex 10-2-6-HyperSoft Helical),第4枚弹簧圈有一段尾丝甩入载瘤动脉;子瘤填塞满意,顺势将微导管头撤入母瘤内:
用造影剂充盈球囊封堵瘤开口,迅速经Echelon-10向母瘤内填入4枚弹簧圈(MicroPlex 10-3-6-Cosmos Complex,QC-2-6-3D,QC-1.5-2-HELIX,QC-1.5-2-HELIX):英语听力在线听
然而当排空球囊时,悲剧了,瘤颈处的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
没什么可担心的,采用支架补救!经球囊导管送入LVIS JR支架(3.5 mm-23 mm),跨瘤颈释放于右大脑中动脉M1段中部-右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将瘤颈处突处的弹簧圈压平:
术后右颈内动脉工作位及正、侧位造影示动脉瘤完全闭塞,脉络膜前动脉畅通;蒙片可见弹簧圈在葫芦状的瘤腔内铸型致密,在瘤颈处被支架压覆到颈内动脉壁上,呈铆钉帽状:
典型的支架完全后置式铆钉技术:
pretty怎么读
术后1个月右动眼神经麻痹完全缓解。术后半年(2016年12月15日)复查DSA,右颈总动脉正、侧位造影示右脉前动脉瘤未复发,脉前动脉畅通:
讨论:无占位效应的颅内动脉瘤引发动眼神经麻痹者,基本都是破裂性动脉瘤,运气好的患者因出血量小或病程延误,在脑CT上或无出血表现,但一律应视为破裂性动脉瘤尽早手术治疗。本例原计划采用球囊再塑形技术,但在排空球囊后,母瘤瘤颈处的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只好经球囊导管送入一枚LVIS JR支架,将外膨的弹簧圈压平,华丽丽蜕变成支架后置式铆钉技术。从本例大家能够领会到LVIS JR支架的优势,它能通过双腔Scepter球囊导管输送,成为补救球囊再塑形失败的坚强后盾。
日语您好

本文发布于:2023-07-02 21:22: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90/1651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动脉   支架   弹簧圈   技术   铆钉   导管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