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世界文学评论 第9辑
《丹麦女孩》中的“双性同体”原型形象
罗 玲
内容提要:《丹麦女孩》由美国现代作家大卫·埃伯索弗特创作,于2000年出版。小说讲述了丹麦男性画家艾纳从心理和生理转变为女性人格莉莉(艾纳内心女性形象)的故事。本文应用荣格原型理论之“人格面具,阿尼玛以及阿尼姆斯”,剖析艾纳是如何把成长为莉莉的无意识阿尼玛当作一个内心人物来经历,以及莉莉是如何冲破艾纳意识和社会世俗禁锢,并战胜艾纳的人格面具成为一名真正的社会女性,进而探索在现实生活中与艾纳类似的社会人是如何走向变性道路,以及随着他(她)们的阿尼玛或阿尼姆斯逐渐战胜人格面具时,他们内心又是如何发展与成长的。这种精神心理分析角度一方面对分析跨性别现象以及变性者心理变化历程是一个启发;另一方面,其研究结果对当今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如何看待跨性别现象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丹麦女孩》 人格面具 阿尼玛 阿尼姆斯 双性同体
作者简介:罗玲,内江师范学院,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Title:On Androgyny Prototype in The Danish Girl
Abstract:The Danish Girl, created by American modern writer, was published in 2000. This novel narrates a story that Einar Wegener, a male artist in Denmark becomes Lily (the female image in Einar's inner world), a beautiful woman physically and psychologically by receiving transxual ope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Jung's Archetype Theory, This paper focus on analyzing how Einar experiences Lily's life when the unconscious Anima grows to be a female individual in his inner world, and how Lily breaks with Einar's consciousness and the restrictions of social conventions, ending up with beating Einar's Persona and becoming a real woman physically and socially. Meanwhile, the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why tho who are similar to Einar psychologically in reality prefer to change their gender and how their inner world develops as their Anima or Animus beats the Persona. Through this psychoanalytical rearch, on the one hand, the enlightenment can be gained on transxualism and transgender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n the other, as for the issue that how the modern society and people think of transxual phenomenon, the rearch results have profou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The Danish Girl the Persona Anima Animus Androgyny
Author:Luo Ling is a teacher in 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 Her rearch interest is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英语教学设计
引 言
《丹麦女孩》根据20世纪初丹麦艺术家艾纳·韦格纳的真实经历创作而成,讲述了一对艺术家伉俪的非常人生,画家艾纳与吉尔达1902年相识,由于两人拥有相同艺术爱好,很快结成夫妻。一次,艾纳为了妻子的创作而假扮女模特时,发现自己女性化的一面,最终他选择通过变性手术恢复他心理上的女儿身,但在最后一次子宫移植手术中因产生生理排斥不幸去世。近年,该小说引起越来越多评论者的关注。有评论者认为作品中表现出凝视主题。来自社会上各类意识形态的歧视,都是不友善的凝视,而主人公艾纳在面对来自社会各个层面带有歧视的凝视时,他勇敢的反凝视,勇敢面对自己内在欲望,正视自己身体的需求,说出自己的期许,也身体力行地完成愿望。他在面对他人的凝视时,不再是个消极被动的弱者,而是能够正面回应他人凝视的主grass是什么意思
冰刀中文103罗 玲:《丹麦女孩》中的“双性同体”原型形象
动者。比起当时的女性,他更是弱势的变性者,但他积极面对身体欲望与社会压力的勇气,在那个保守年代,是极为令人钦佩。也有批评者从镜像理论视角解读主人公。透过镜像,艾纳逐渐认识自己、建立起自己的真实形象,如同婴孩由镜像逐渐拼凑起自己的形象,艾纳也逐渐透过镜子了解自己,甚至模仿其他女性,认识真正的自我,由内而外重新认识自己。
高考3500词汇乱序版
进入20世纪以来,心理分析理论在文学评论界开始流行起来,出现了很多著名心理学家,如弗洛伊德
、拉康、荣格等。他们的理论受到许多文学评论家的青睐。在21世纪的今天,该理论日益成熟,剖析人物心理的文学作品逐渐增多,其中讨论跨性别现象和变性者心理的文学作品逐渐涌现。在医疗、科技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里,变性者也越来越多,跨性别现象已成为人类无法逃避的话题。在心理分析学发展成熟的现代社会,人类对此现象有了更客观认识,而荣格心理分析理论对了解跨性别现象和变性者心理起了重要作用。小说基于20世纪初的一个真实故事向读者展示了跨性别者艾纳内心挣扎后的心理成长,受到荣格原型理论启示,借鉴前人的分析观点,该文围绕小说文本内容,应用荣格人格面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原型理论,以主人公艾纳在变性前后的心理挣扎和纠葛为切入点,解析艾纳内心女性面越来越强大的缘由以及剖析艾纳发现内心莉莉不断膨胀后,所经历的自我怀疑、慌乱不安、找到自我的身心历程,重点研究艾纳在面对内心女性形象时,所展现出的矛盾挣扎,并剖析艾纳男性主体和内心女性莉莉的博弈斗争,以及莉莉是怎样战胜男性主体,成为艾纳的社会属性。
一、人格面具的胜利
在荣格理论中,有一些原型对形成人们的人格和行为特别重要,比如:人格面具(the Persona),阿尼玛(Anima)和阿尼姆斯(Animus)。人格面具原义是指演员在戏剧中为扮演某一特殊角色而戴的面具,荣格心理学中的人格面具有异曲同工之处,指的是一个人向社会公开展示的一面,被荣格称为精神的“外部形象”,其目的在于给人一个很好的印象以便得到社会的承认,它保证一个人能够扮演某种性格,而这种性格不一定是他本人的性格。对于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解释,心理学事实表明,每个
人在心理上都是雌雄同体。最早观察到人类心理雌雄同体现象的心理学家荣格指出在男人伟岸身躯里,生存着阴柔的女性原型意象—阿尼玛;同样,在女人灵魂中,也隐藏着男性原型意象—阿尼姆斯,也就是说,阿尼玛原型是男人心理中女性的一面,阿尼姆斯原型是女人心理中男性的一面。阿尼玛与阿尼姆斯是构建男人和女人心灵结构的最根本基材。男人将心理结构当中的意识自我认同为阳性,阴性一面变成了无意识—内在的阿尼玛意象。
荣格认为,阿尼玛常与母亲意象联系起来,母亲被迫成为该意象的承载者和体现者,与男性最深层心灵相呼应。小说里,艾纳母亲从未出场,在他成长中,母亲缺失使内心阿尼玛没有投射和承载对象,这导致他没能像其他男孩一样调整好无意识阿尼玛,没能把阿尼玛导向男性主体意识并使其与男性人格面具协调发展。这最早体现在艾纳小时候的行为中,孩童期的艾纳喜欢穿女孩裙子并对男性小伙伴汉斯很亲密,但被艾纳父亲发现后,父亲严厉责备艾纳并追打汉斯,这样的行为迫使艾纳伪装起自己的内心性别,试图不被父亲或伦理纲常阉割。西方文明过分重视性格一致性,因而歧视男生身上的女性气质和女人身上的男性气质,这种歧视在童年期便已开始,所谓“假妹子”和“假小子”就经常遭到嘲笑和责备。父亲期望艾纳成为符合文化传统的男性,要求他戴上传统的男性人格面具。荣格指出,“人格面具对于人的生存说来是必需的,它保证了我们与其他人,甚至与我们并不喜欢的人和睦相处。它能够实现个人目的,达到个人成就,它是社会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基础。”[1] 小时候的艾纳为了与父亲和睦相处,为了达到父亲的要求,他不得不听从父亲并戴上符合传统文明的男性人格面具,但他内心的阿尼玛无意识也因此过度被压抑,没有与外部形象的人格面具平衡发展。
二、阿尼玛的反抗
如上所述,人格面具是人们为了得到社会承认向世人公开展示的一面,是一种意识;阿尼玛指男性心灵中女性成分的表征,它所表达的事实是男性心理中带有少部分阴性或女性成分,它是一种在男性身体中以女性方式运作的无意识。母
104 世界文学评论 第9辑
亲意象可以引导男性内心阿尼玛与男性外部意识协调发展,从而使男性可以很好地控制无意识阿尼玛。小说里,由于母亲形象缺失,艾纳没有被引导如何对待内心阿尼玛无意识,而当幼年艾纳穿上围裙,与同性小伙伴汉斯亲吻时,父亲愤怒追打汉斯的行为让艾纳被迫隐藏并压抑内心的阿尼玛。
荣格认为,只有在阿尼玛作为一股内力被承认的情况下,无意识阿尼玛才能自然融入个体的意识中与人格面具协调发展,并进入个体的现实生活,以促使其自身实体成熟。小说中,一方面,缺失母亲的艾纳从小就没有阿尼玛心象的承载对象,另一方面,父亲过分要求艾纳戴上符合文化传统的男性人格面具,从而压抑了阿尼玛的发展。可见,在艾纳成长过程中,被强制压抑的阿尼玛没有与艾纳男性人格面具融合,反而越被压迫越反抗,艾纳的人格面具和阿尼玛之间越发不平衡。根据荣格理论,人格面具与阿尼玛之间的不平衡可能会激发阿尼玛的反抗和报复,也就是说,没能够平衡人格面具和阿尼玛的人会走向极端。比如年轻男子可能会过分突出其阿尼玛原型以致使他显得很女性化,更甚者,以
阿尼玛心象自居的男性愿意通过激素治疗或变性手术来改变自己的性别。这解释了为何艾纳最后会选择变性手术。
色环电阻识别
从小被迫压抑内心阿尼玛而突出男性人格面具的艾纳没有平衡发展阿尼玛和人格面具,因此成年后的艾纳在一次假扮女模特时,内心阿尼玛被再次唤醒后,其力量像火山爆发般一发不可收拾,女性面阿尼玛越发强大,冲破艾纳的意识围墙,战胜其男性人格面具,当内心世界的女性面强大到从艾纳男人本性中分化出来时,内心无意识阿尼玛与他的男性表征—人格面具展开了一场生死博弈。艾纳开始沉迷男扮女装,并模仿女性特质和形态,甚至觉得自己是被困在错误身体里的女人,一个身体上两种性别的徘徊纠葛与无法融合的焦虑把内心的雌雄之争推向高潮,最终阿尼玛战胜男性人格面具,冲破世俗禁锢。艾纳毅然接受变性手术,成为真正的女人,内心女性人格阿尼玛完成了从心理到生理的涅槃重生之路。
人类文化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是在本能压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被压抑的本能为追求完全的满足从未停止奋斗。当无意识阿尼玛被强制压抑时,反而产生更强大的力量,进而主导个体的外在男性表征。在不断强大的阿尼玛引导下,艾纳走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开启了一段用生命寻找自我的旅程。因此,《丹麦女孩》并非简单讲述艾纳变性为女人的经历,其从头至尾都绽放出主人公追求人性自由的火花,女人的天性令艾纳在转变过程中经历痛苦,却也绽放美丽,正是这种与艾纳一样奋不顾身寻求自我的追求奋斗推动着人类整个生命运动的发展进程。
qs是什么意思
wild wild west结 语
波兰人英语性别是人类一直探索的命题,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议题之一。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人类性别、性向、社会性别建构的理解更加深入、细分,跨性别者和变性话题已不再是禁忌话题。丹麦国会卫生委员会就决定于2017年1月1日起实现垮性别去病化,即将“性别焦虑”从精神失常列表中删除。在人们性别意识逐渐解放的今天,基于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荣格的原型理论之“人格面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剖析这部反映时代思潮发展、以变性人为题材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一方面剖析艾纳在发现自己女性化一面后所产生的心理矛盾和挣扎,以及探讨他是如何做出最终选择—接受变性手术,从心理到生理成为一名女性,总之,通过分析艾纳变性前后的心理斗争和心路历程,展现艾纳作为跨性别者先驱的精神。另一方面为与主人公类似的变性人正名---他们并非怪物或精神病人,他们和其他人一样都是世界创造的生命体, 都是值得尊重的社会个体, 因为每个生命个体都是美丽和与众不同的,以此希望能启示现代人更加理解跨性别者的心理,从而更加包容、平等对待跨性别者,因为社会发展使世界文化越发包容,而这种对不同文化形态的包容性推动着人类文明向前发展。
all saints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英语四级考试报名入口[1][美]C·S·霍尔,V· J·诺德贝:《荣格心理学入门》,冯川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