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语的特征与分类

更新时间:2023-06-27 20:28:40 阅读: 评论:0

隐喻语的特征与分类
有人把语言比作一部充满了死喻的书籍,所谓“死喻”就是指那些从超乎常规的表达形式 发展到常规表达形式、从语言润饰手段变成固定词汇的隐语。这些由形象鲜明、生动的隐喻 蜕变为喻义稳定的隐喻性语言就是隐喻语(metaphorical talk)。隐喻语是词汇系统里必不 可少的组成部分。它除了有隐喻的特点外,还有较强的个性。本文拟从“张力”和“相互作 用”的角度来探讨隐喻语的特征及其分类问题。
一、隐喻语的特征
库珀(Cooper 1986)在论及隐喻语的范畴和功能时,系统地分析了隐喻语的3个显著特征: 系统性强、生成力强、对默契感的依赖性强。它不是多义词,与隐喻(尤其新颖的隐喻)也不 尽相同。
1. 系统性
任何隐喻都有自己的形成理据。库珀认为用母喻义(parent n)来作为隐喻语的理据比 用原义(original n)更为科学和准确。例如:在“There's no meat to Debussy's mus ic.”中的“reciprocating
meat”就取义于习语“butcher's meat”而非取义于“meat”的原始意义。(Co oper 的1986:122)大多数的隐喻语都可以归属于某一隐喻概念范畴,在同一范畴内的隐喻 语有着共同的理据,这理据就是该系统中的母喻义,如以下各隐喻语都是在“Argument as War 的基础上形成的:rate是什么意思
His arguments came under attack.
His arguments were shot down.
He was defeated in the argument.
His arguments were caught in the trap.
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本体是“argument”,喻体是“war”,而句中的隐喻性用法都是 说明同一个喻体的行为、性状的词语。这说明在同一母喻义范畴内围绕同一个本体和喻体可 以构成X个隐喻性表达方式。隐喻语大都是这样在母喻语义范畴(parent domain)内孕育而生 的(Cooper 1986:131-2)
2. 生成能力
系统性说明了隐喻(尤其是母喻)具有很强的生成能力。一个喻体可以生成X个隐喻概念, 因为喻体在自己原始意义的范畴内(original domain)所具备的语义特征都有可能被转移到 属于另一语义范畴的某个词项上。这种潜在的生成能力使得一个稳定隐喻(established met aphor)可以不断地生成新隐喻或隐喻性语言。例如:围绕着“war”这一喻体,有关“argum ent”的隐喻概念还可以继续延伸下去:win the argument(win the war),abandon an argu ment to one's opponent(abandon a city to the enemy),engaged in an argument(engag ed in a battle)等等。
库珀认为这种生成能力是区别隐喻语与多义词的重要依据。多义词各意义之间一般缺乏联 系,没有系统性,而隐喻语同一母义所生成的各引申义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更换了同一本 体的母喻体,这一本体的隐喻性用法也会整个发生变化。仍以“argument”为例。当人们把 争论喻作建筑物时,即Argument as Building”,就会把与建筑物相关的语义特征纳入对 “争论”的描定过程。请看以下几个例句:
英文字母26个字母表
We need some facts or the argument will fall apart.
We need to construct a strong argument for that.
This argument needs more foundation.
If you don't support your argument with solid facts,the whole thing will colla p.(化琳1995)
生成力在隐喻语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隐喻语的意义一旦普遍地为人们所接受,人们就 可以心照不宣地运用同一种思维模式进行交际。这种默契而稳定的运用思维的模式正是生成 和理解隐喻的前提。
3. 对默契感的依赖性
相互作用的语境因素是推导隐喻(尤其是新颖隐喻)含义的重要依据。而理解隐喻语在很大 程度上则依赖于交际双方的亲疏关系(intimacy)。越亲近者,其运用思维的模式就与发话者 的越贴近,因而越容易理解隐喻语。这种由于经验和运用思维的模式的相近或相同而建立起 来的默契感对隐喻语的理解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理解隐喻时,人们主要靠两个不同性质 的概念相互作用,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探得喻底(相似点),而理解某一隐喻语的含义则往 往受到集体意识、共同价值观或相同的知识结构的支配。即便民族不同,只要某种
cretary的音标
价值观相 同,就能在某个同一形象上取得一致的看法。例如:英汉语言都以金钱喻时间(Time as Mon ey),由此产生了许多相近的隐喻语:waste time(浪费时间),save time(节省时间),inves t a lot of time(投入大量的时间),spend one's time(花时间),worth your time(时间 花得值得)等等。人们理解类似这种带有普遍价值观的隐喻时,无须施展想象力,亦无须探 求母义或喻底便可推导出其语义指向。由此可见,默契感作用于释喻过程是隐喻的“张力” (胡壮麟1997)减弱、消失,直至蜕变为常规词汇的重要原因。可是,对新颖的隐喻而言,默 契感固然重要,但相互作用的语境因素则更为重要。请看下面的例子:
She says consumers would be a little like informationcowboys汉英翻译”,rounding up sheep data from computer bad archivesTo prevent getting trampled by a stampede of data,viewers will rely on programmed electronic lectors that could go out into th e info阴门 corralfork and rope in the subjects the viewer wants.
在这个连贯比喻(extended metaphor)里,母喻Consumers as Cowboys中的本体与喻体相 互作用,生成了数个内容有联系的子喻,母喻和子喻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若母喻脱离了语 境,那么这一系列子喻则无所依托,子喻就会因缺乏本体和母喻体而变得晦涩难解。此
外, 交际双方的切入角度不同,理解也必将南辕北辙。宋代苏轼在《日喻》中的一段话充分说明 了默契的切入角度的重要性:“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 日揣,以为日也。”有目者以形喻日,而眇者受之以声;有目者以光喻日,而眇着 却纳之以形。两人从不同的角度把喻体特征投射于本体,因而导致交际失败。可见,比喻若 非约定俗成,其形、义结合则因人而异,喻义具有临时性、不稳定性,理据带有很强的主观 性和随意性,而隐喻语虽说在产生之际也带有主观、随意性,但一经反复使用,便约定俗成 ,已进入或正在进入词汇系统;“张力”渐渐弱了,而喻义则趋于稳定,独立性也随之增强 。
www iciba com二、隐喻语的分类
隐喻的生成过程是一个概念喻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发话者通过能指把原所指的某一特 征投射于另一个属性相近的新所指。任何语言都具备这种无法估量的生成潜力,它赋予隐喻 极高的语用价值,使之成为所有辞格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构词、交际手段。通过喻化而生成 的词语总要经过一个形象由新变旧、“张力”由强变弱乃至消失的过程。正因为如此,
人们 才根据形象的生动程度、“张力”的强弱来区分隐喻。较常见的是把隐喻分为dead,cliched ,stock,recent,original或者分为stone dead,dead,three quarters dead,half-dead,live (Fowler,见Cooper 1986:119)。而库珀则不赞成以“dead”一词作为隐喻划分的标志。他把 概念喻化的现象统称为Metaphorical Talk。这一命名可使隐喻性语言的研究摆脱静态观的 束缚而进入动态。隐喻动态观对隐喻语翻译的研究具有很高的语用价值。(见徐莉娜1999)为 讨论方便起见,笔者根据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不同程度的“张力”把隐喻语分为完全词化的隐 喻、半词化隐喻和隐喻性习语三大类。
1. 词化的隐喻
词化的隐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通过喻化手段给新事物、新概念命名的词汇。如英语的th e eye of a needle,the foot of a mountain,Milky Way,goo flesh,spaceship,汉语的 “河床、雀斑、鸡眼、鼻梁、指针”。另一种是经过反复使用,“张力”减弱或消失,喻义 凝固,由隐喻蜕变为常规词的词汇,如英语的skin-deep,snow-white,goo-egg,movie sta r,star players,汉语的“靠山、公仆、杏眼、樱桃嘴、锻炼、酝酿”等等。
cmplayer英、汉词化了的隐喻都具备结构稳定,“张力”弱,所指较明确,独立性较强的特点。从 结
构上看,它们一般都是合成词或词组,结构相对稳定,特定组合中的各语素已成为一个不 可切分的语言单位。作为一个语义整体,其中的语素相互制约性强,合成的语素一旦分离, 意义就会发生变化。尤其在现代汉语里,词化了的隐喻都是由两个以上的不自由语素构成的 合成词。而在英语里,有时也有直接以单个词作喻体的情况,但这种隐喻性词汇离不开特定 语域,而且本体须十分明确、不言而喻,如计算机用语中的menu、window、virus。从“张 力”上看,作为喻体的能指与原所指脱离了关系,转而与新的所指建立起紧密的联系,成为 某一特定概念的直接载体。新的表达方式一旦为特定语言社会所接受,便作为常规词汇储存 于人们的知识结构中,所以在常规语境中,词化了的隐喻一般不诱发受话者的想像力,这就 是所谓的“张力”减弱、消失的情况。
“张力”的减弱或消失只是因为激发联想的因素处于不活跃状态,新所指和原所指之间不 再发生相互作用。换言之,受话者不再依赖喻体与原所指之间的关系来探测喻底,不再通过 对喻底的理解来接受新所指。诱发联想的因素是否活跃与语境有关。这里所说的语境不仅指 微观的,而且也指宏观的,所以常规语境也包括了交际目的、场合、对象等要素。一旦语境 发生变异,诱发联想的因素就可能再次活跃起来。这也是库珀不赞成以“dead”一词为隐喻 划分标志的原因。在双语交际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译者因望文生义而误落陷阱,这
不能不 说与诱发联想的因素复活有关。以“skin deep”一词为例。一次考试中,在不查辞典的情 况下,学生几乎都把“Beauty is but skin deep .”译成“美是内在的”,把“Ugly is o nly skin deep.”译成“败絮其中”。实际上,英语的“肤深”与汉语的“肤浅”的差别只 在于英汉两种语言围绕同一概念选择了不同的切入点,英汉语都以皮肤厚度设喻:“肤浅” 的意思是“如皮肤一样浅薄”,“肤深”的意思是“只有一层皮的深度”。这两个比喻可以 说是貌离神合、殊途同归,但学生在母语喻化思维模式的作用下,得出的却是截然相反的结 论。
bubbletea

本文发布于:2023-06-27 20:28: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90/1597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隐喻   生成   语言   交际   词汇   概念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