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应届毕业大学生抑郁症治疗历程
01
什么是抑郁症?
抑郁症(Depression)又称抑郁障碍(Depressive Disorder),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戈登布朗 (Mood Disorder)的主要类型。抑郁症是一种很普遍的精神疾病,会使一个人在数周内感到悲伤或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 (Richard & O’Hara, 2014)。
现实中很多人时不时会因为被外界因素影响而感到抑郁(情绪低落、伤心、失望和无精打采) (de Zwart, Jeronimus& De Jonge, 2018)。但抑郁症和抑郁状态(Depresd)是不同的概念,抑郁症不单单是心情抑郁这么简单的。
在临床实践中,抑郁症和普通抑郁状态的具体区别为:
抑郁症反应程度更严重,患者会陷入错误信念(Fal Belief)中,一件微小的事情都会让他们产生大量负面想法(Negative Thought)并让他们困苦不堪。
1. 抑郁症持续时间更长,抑郁症的抑郁状态无法在数个小时内缓解,症状会持续至少两周时间甚至更长久;
2. 抑郁症会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的进行,使人无法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
3. 抑郁症可能是一种短期的疾病,也有可能贯穿一个人的一生。只有进行正确的治疗,它才能够被治愈。
许多患有抑郁症的人从不寻求治疗。但大多数人,即使是最严重的抑郁症,经过治疗都可以好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其他的方法可以有效的治疗抑郁症。
以下是22岁应届毕业大学生抑郁症治疗历程,为保护个人隐私和其身份,患者的名字和部分个人信息已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改。
02
案例
大学生张小姐(化名)由于感情生活出现了问题,出现抑郁相关的症状,严重影响正常学
习与生活。就诊后,通过专业的评估手段,确诊为抑郁症。采用针对抑郁的认知行为治疗后,张小姐恢复了正常的生活状态,重新拥有了开启下一段亲密关系的勇气。
背景
张小姐是一名22岁的大学生,家境比较优越,目前在离家较远的另一个城市上大学。大学上课期间,她独自生活,假期回家。
在大学生活期间,张小姐结束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这段感情的结束给张小姐造成极大的打击。她认为自己再也无法拥有像这样的感情,常常沉浸在失恋的痛苦中无法自拔。为了从这份痛苦中逃离,张小姐参与了一些冲动疯狂的活动,并在事后陷入懊悔之中。
这些不愉快经历叠加,使张小姐长期陷入情绪低落、强烈自我负罪感和愤怒等负面心理状态中。这些过度消极的体验极大地影响了她的正常生活,导致她社会功能受损。在朋友的鼓励和支持下,张小姐开始寻求心理专业方面的帮助。
beware是什么意思诊断工具
∙临床定式访谈(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IV, SCID)
∙贝克抑郁量表(第二版)(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II, BDI-II)
∙态度与信念量表(第二版)(Attitude and Belief Scale II, ABS-II)
∙自动思维问卷 (Automatic Thoughts Questionnaire, ATQ)
工业工程就业前景∙正性负性情绪量表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 PANAS)
∙工作同盟量表 (Working Alliance Inventory, WAI)大连日语培训学校
∙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Client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 CSQ)
∙健康评估量表 (Fitness Evaluation Scale, FES)
∙治疗结果期望 (Expectation of Therapeutic Outcome, ETO)
lte是什么
症状诊断
张小姐的诊断结果表明她患有重性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她的自我报告显示,其情绪极度低落、内疚、愤怒、并且难以集中注意力,对曾经喜欢的事物和
活动也失去了兴趣。此外,她还表示自己的注意力下降,饮食习惯变差(以垃圾食品为主),并且停止锻炼身体。
治疗方法
电脑开机声音大怎么回事
以专门针对抑郁的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是最适合张小姐的治疗方法。
治疗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共有11疗程。
第一个阶段侧重于对张小姐的心理健康教育,向她介绍CBT的原理并帮助她认识到自己所要面对的问题;
第二阶段是标准的CBT治疗;
第三阶段则集中于帮助张小姐改善并保持健康饮食与运动习惯,恢复正常生活。
在治疗中,张小姐还学习到了如何在未来的生活中使用CBT技术来调节自我,防止症状复发,帮助其更好地生活。
治疗结果
张小姐治疗后期所取得的BDI-II抑郁分数保持在较低水平,截至治疗结束时,这一分数已经降到了最低或无抑郁范围;其认知(ATQ & ABS-II)和负性情绪(PANAS-N)电大学位英语考试的测量结果均有显著改善,而健康评估传神翻译(FES)也有显著提高。
(张小姐自我报告测量情况)
后续回访
lateron三个月后的随访显示,治疗效果维持时间较长,张小姐的BDI-II抑郁评分仍显示其状态为最低或无抑郁范围。其他临床结果也显示张小姐持续保持显著的治疗效果。
03
结论
在本篇案例中,张小姐由于受到失恋的打击而出现一系列不健康的作息和饮食,从而导致重性抑郁障碍。如果您发现自己也出现抑郁症状,请及时就诊进行临床诊断,配合医生的
工作进行治疗。在自己或身边的人出现抑郁症状时,需要注意:
∙抑郁障碍是一种严重的状况。不要把抑郁障碍当做普通的情绪问题,抑郁障碍会逐步带走一个人的能量、乐观和动力,不是单单靠意志就能振作起来的;
∙抑郁障碍症状发作并不具有针对性。抑郁障碍患者难以在情感上和他人建立深入的联系,他们还会无法控制的生气和发脾气,出口伤人。但是要记住,这些都是抑郁症状表现,并不是患者的本意,也不是故意针对谁;
∙掩盖问题不能让抑郁症状消失。或许会有人认为患上精神疾病是“丢人”、“羞耻”的行为,从而掩盖问题,用撒谎的方式回避,但这并不能真正解决任何问题,反而会阻碍患者进行正确的治疗;
∙从小事做起。抑郁症状下患者仅仅是想到去做一些事都会感到精疲力尽,或者完全没有想去做事的意愿,这时自己或身边的人要鼓励患者,不要着急,从简单的小事开始做起,一点点走出抑郁。
关于泊恩
泊恩心理PsyBene是以循证医学(Evidence-Bad Medicine, EBM)以及循证心理实践(Evidence-Bad Practice, EBP)为基础的临床精神心理专科门诊,以严谨的态度、科学的临床证据、高度负责的精神为根本,致力于为每一个来访者提供“科学循证”的精神卫生服务。
泊恩心理竭力帮助更多人正确认识精神心理问题,纠正对精神心理问题人群所抱有的偏见,了解精神卫生常识并预防心理问题。among
〓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阅览 〓
Anderson, I. M., Haddad, P. M., & Scott, J. (2012). Bipolar disorder. Bmj, 345, e8508.
Barnett, J. H., &Smoller, J. W. (2009). The genetics of bipolar disorder. Neuroscience, 164(1), 331-343.
Berk, L., Berk, M., Castle, D., & Lauder, S. (2009). Living with bipolar: A guide to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the disorder. Australian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lling, 19(1), 88-94.
Brown, K. M., & Tracy, D. K. (2013). Lithium: the pharmacodynamic actions of the amazingion. Therapeutic advances in psychopharmacology, 3(3), 163-176.
Cipriani, A., Hawton, K., Stockton, S., & Geddes, J. R. (2013). Lithium in the prevention of suicide in mood disorders: updated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mj, 346, f3646.
Grande, I., Berk, M., Birmaher, B., &Vieta, E. (2016). Bipolar disorder. The Lancet, 387(10027), 1561-1572.
Kerner, B. (2014). Genetics of bipolar disorder. The application of clinical genetics, 7, 33.
Muneer, A. (2013). Treatment of the depressive pha of 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 a review. J Pak Med Assoc, 63(6), 763-9.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2012). Bipolar disorder, Maryland: Author.
Oud, M., Mayo-Wilson, E., Braidwood, R., Schulte, P., Jones, S. H., Morriss, R., ... & Ken
dall, T. (2016).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for adults with bipolar disorder: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8(3), 213-222.
Perry, A., Tarrier, N., Morriss, R., McCarthy, E., & Limb, K. (1999). Randomid controlled trial of efficacy of teaching pati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 to identify early symptoms of relap and obtain treatment.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16, 149-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