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花粉污染与预防

更新时间:2023-06-24 06:57:04 阅读: 评论:0

植物花粉污染与预防
miles away玫瑰好看但也多刺,人所共知。像玫瑰一样,城市中的绿色植物美化了环境,给了居民美的感官享受;但绿色植物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研究员王成在近日召开的第八届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研讨会上指出,绿色植物本身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某种物质,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一、植源性污染
这种污染称为植源性污染。这种污染主要存在于空气中,属于空气污染的一种。研究表明,植源性污染主要有花粉污染、飞毛飞絮污染和气味污染没问题英语怎么说3考研政治资料类。这些污染可能会引发人类支气管炎、鼻窦炎以及心血管疾病等。下图为过敏性鼻炎(花粉热)的发病机理,花粉进入鼻腔后免疫系统就会通过连锁反应,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并进而引起相应的不适症状。
二、花粉污染的危害程度
一部分植物能产生致敏花粉,污染空气,使人发生称之为花粉病的过敏性反应,它是一切过敏性反应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一种。其症状包括打喷嚏、流泪、鼻塞、眼鼻搔痒、哮喘和皮炎等,有时还可发展成为肺气肿、肺大泡、肺心病等不可逆的病变,据Piness统计,花粉病
发病率为3-4.4%;我国花粉病发病率为0.5-1%,高发区域达5%。北京地区呼吸道过敏病人中,1/4-1/3有花粉过敏问题;新疆乌鲁木齐居民中,花粉病发病率达0.9%,占整个鼻部病患的22.5%wwjc,仅次于慢性单纯性鼻炎;宁夏泉匕沟地域,花粉病发病率1971年为0.03%cinema怎么读,到1978年已上升为3.02%,增加了十倍。目前,花粉污染的危害在我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已十分明显。花粉污染问题亦逐渐引起重视。
三、花粉致敏症状之一
花粉是美丽的,可又是危险的,它是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雄性配体,担负着植物遗传的任务,拥有植物发育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是植物生命之源。但在植物遗传繁殖中扮演重要作用的花粉,却也可能成为城市中的污染,给人类的健康带来危险。身边的同学有玉兰花花粉过敏者,在成年以前未发现有过敏迹象,然某次玉兰花期期间腰部长出大量红疹,两个星期即可痊愈。下图为花粉过敏的皮肤疹。
四、花粉污染概念的产生
花粉污染是在充分认识致敏花粉的危害性后才提出来的。
法国概况早在公元130~200年,希腊医学家repackageGalen就已在他的著作中提到病人在接触花草后引起喷嚏发作的现象。此后,Ledelius1683)、James AngstinHunerwolfi1686)、中级口译考试时间Reidlinus1695)等亦先后报告,病人由于嗅到玫瑰或其他芳香的花味引起头痛、牙痛、喷嚏、憋气等,并称之为玫瑰加答儿(ro catarrh)。1819年和1828年,美国医生John Bostock两次作过报道,并于heater1828年发现此病于起病时眼部有灼热感,且每当经过枯草地时症状加重,故更名为枯草热(hey fever)。1829年,Gordenrohm认为,枯草热是由某些草类的花引起。1831年,英国医生J·Elliotson提出,所谓枯草热,并非由枯草引起,而可能是由草中某些小而看不见的微粒或气味传入人体而发病,并提出这种微粒可能就是花粉。1872年,美国医生Morrill Wyman通过试验,证实了他自己所患的枯草热是由豚草花引起。1873年,另一位美国医生H·Blackley通过试验,证实了枯草热(现通常称为花粉病)的病因就是花粉。此后花粉病和致敏花粉都得到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由于致敏花粉引起人们的过敏性反应,给人类的健康带来危害,1974年,美国的StanleyLinskens提出了“致敏花粉是重要的空气污染物之一”的观点;1981年,美国耶鲁大学著名森林学家William H·Smith教授在其著作中提到了这一观点。1991年,廖凤林提出了“致敏花粉含量达到一定程度,以致于危害人体健康,使人群中花粉病发率达0.05%以上的空气
状况,称为花粉污染”的概念。花粉污染的研究,开始有了一些进展。
五、王旗教授的研究发现
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王旗在研讨会上作了题为《环境中花粉浓度与人群呼吸系统间的关联研究》的报告。他指出,花粉可能会引起呼吸系统的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等各种疾病。

本文发布于:2023-06-24 06:57: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90/1557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花粉   污染   引起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