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黑人三次文艺复兴

更新时间:2023-06-23 18:02:47 阅读: 评论:0

日文翻译器在线翻译美国黑人的三次文艺复兴
培训班美国黑人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民族。万恶的奴隶制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个污点,它也是挑起美国南北不和并导致大规模内战的主要原因之一。战后,美国的奴隶制在名义上算是被废除了,但广大的黑人,尤其是南方的黑人,处境并无多大改变。列宁曾把南北战争后的南方比作“一座对付‘解放了的’黑人的监狱”〔1〕。为了改善自己的生 活处境,美国黑人一直在进行 斗争,从1526年第一次奴隶暴动〔2〕起,到本世纪60年代中期如火如荼的抗暴斗争止,经过400多年的艰苦历程,黑人民族才在美国获得一些基本权利与一定的政治社会地位,他们对美国文化所作的杰出贡献才得到初步承认。举例来说,美国的白人文学史家们一直不肯正视美国黑人在文学上的成就,始终不愿给予它以应有的地位,这种情况直到今天才开始有所改变。cookies怎么读
美国的黑人奴隶全都来自非洲。非洲曾被达尔文称为“人类的摇篮”,原有古老的历史和悠久的文化。美国的著名黑人历史学家杜波依斯曾说:“不用怀疑,15世纪非洲黑人群众的文化水平,比同时期的北欧人的文化水平要高。”〔3〕但是,非洲的黑人被贩卖到北美洲大陆后,却成了“会说话的工具”,被剥夺了人的一切权利,当然更谈不上学习文化受教育〔4〕。
他们在非洲生活时原有一边劳动一边歌唱的习惯,后来被殖民者掳去当奴隶时,也就在美国南部的种植园里,在戴着镣铐干活的田野上,在奴隶们居住的简陋小屋里,在人迹罕到的沼泽和丛林中……创造了很有价值的口头文学——包括圣歌、悲歌、民歌在内的黑人奴隶歌曲——从而对美国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然而,像弗莱德里克·道格拉斯、威廉·威尔斯·布朗这类奴隶通过自身的奋斗,不仅学习了文化,而且在逃亡之后还用手中的笔作武器,口诛笔伐,积极投身到当时的废奴运动中,为废除奴隶制度积极制造舆论。奴隶主一向不把奴隶当作人看待,视黑人为劣等民族,因此黑人奴隶能进行文学创作本身就是对奴隶主谎言的有力驳斥,何况他们的文学创作中有不少既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又有一定的艺术造诣,证明美国黑人不愧是有悠久文化传统的优秀民族。这个时期以废奴文学为主的黑人文学长期以来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本世纪80年代在威廉·安德鲁斯(William L. Andrews)等黑人学者们的倡导下,才对它作了重新评价,甚至认为19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的黑人文学是第一次黑人文艺复兴〔5〕。
ranges
美国最著名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次黑人文艺复兴运动是所谓“哈莱姆文艺复兴”(Harlem Renaissance),时间是在一次大战之后被称作“爵士乐时代”的20年代,地点是在美国第一大城市纽约的黑人聚居区哈 莱姆。
发生这样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文艺复兴运动自然有它的历史背景。首先,南北战争中吃了败仗正在重建中的美国南部在少数种族主义分子煽动下,对黑人民族的种族压迫与歧视变本加厉,再加上棉花连年歉收,终于迫使黑人群众纷纷迁居北方大城市。恰好北方城市也非常需要黑人劳动力,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战争刺激了工业,外国移民也因战争无法来美国),于是出现了美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迁移”。在大战后的10年中,北方几个大城市的黑人人口几乎增加了一倍。黑人大规模集中于城市,生活有所改善,有了受教育的机会,也具备了广泛开展文艺活动的条件。其次,大战后黑人民族运动高涨,广大美国黑人在著名领袖杜波依斯等领导下,社会觉悟和政治觉悟都有很大提高,从而也提高了自己的民族自尊心。这期间从黑人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爵士音乐风靡全国,黑人对自己的艺术创造才能作了重新估价,以黑人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也越来越受读者欢迎。当时北方大城市纽约的哈莱姆区是全国最大的黑人聚居区,全国最优秀的黑人艺术家和文学家差不多都集中在那里,因此20年代的黑人文艺复兴运动很自然地以哈莱
姆为中心开展起来,影响很快波及全国。
澳洲大学排名
哈莱姆文艺复兴的主要内容是反对种族歧视,批判并否定汤姆叔叔型驯顺的旧黑人形象,鼓励黑人作家在艺术创作中歌颂新黑人的精神,树立新黑人的形象。当时鼓吹新黑人运动的主要领导人是荣获罗兹奖学金、在哈佛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的著名黑人学者艾兰·洛克(Alain Locke),他在1925年编辑出版了一部综合年轻一代黑人的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的文选,题名《新黑人:一个解释》(The New Negro: An Interpretation),在当时的黑人文坛曾起过很大的影响。洛克在该书的长篇序言里指出,旧黑人不被当作人看待,不具人格,只是个影子。现在黑人圣歌随同黑人民歌已在美国普及,种族歧视的锁链已被粉碎,黑人有了新的自尊心和独立人格,因此美国黑人必将进入一个集体发展的新时期,也就是精神上的成熟时期。由于新黑人运动是哈莱姆文艺复兴的主要内容,因此有人把这次文艺复兴称作新黑人文艺复兴(New Negro Renaissance)。
在这次黑人文艺复兴中还展开“艺术还是宣传”的讨论。以杜波依斯为代表的一派认为“一切艺术都是宣传,而且永远如此”〔6〕,而以洛克为代表的一派强调“应该选择艺术,放弃宣传”,并说“美是最好的牧师,赞美诗比布道更有效果”〔7〕。当时的大多数黑人作家都接受
洛克的观点,虽有个别黑人作家因而走向极端,发展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倾向,但这次持续10年之久的大规模文化运动的确提高了美国黑人文学的艺术水平,涌现出一批像吉恩·图玛(Jean Toomer)、克 劳德·麦凯(Claude Mckay)、康梯·卡伦(Countee Cullen)、詹姆斯·兰斯顿·休士(James Langston Hughes)等优秀作家,在美国黑人文学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里程碑。麦凯写过一首著名的十四行诗,提出“如果我们必须死,就要死得可贵,不负我们洒下的高贵热血……尽管众寡悬殊,我们也要无比英勇,用致命的一击回敬敌人的千次打击!即使我们面前敞开着坟墓,那又算得什么?既是男子汉,面对残暴而又胆小的匪帮,我们即使被逼到墙根,也要拚死抵抗!”这首诗发表近20年后,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英军吃了败仗从敦刻尔克撤退,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在议会作报告时曾引用了此诗来激励士气,该诗后来也就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战斗号召,经常被传诵。从这里也可看出哈莱姆文艺复兴有其一定的成就与影响。
当然这次黑人文艺复兴也有其局限性。它的发生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了文艺界开明白人的资助〔8〕,只有少数黑人文艺界人士参加,广大的黑人群众甚至都不知道黑人文艺复兴这回事,甭说参加进去了〔9〕。美国著名黑人诗人唐·李(Don L. Lee)说,由于其本身的局限,20年代的黑人文学运动从一开始就预告了自己的死亡〔10〕。美国黑人学者詹
英语topic>luck
姆斯·埃曼纽尔(James A. Emanuel)说得更为形象:“可是‘新黑人’慢慢地死了。30年代,经济萧条使他丧失了元气。40年代,世界大战使他精疲力竭,同时也使他改变了对他康复起决定性作用的人生态度。50年代,时起时伏的种族合一浪潮欺骗了他,使他相信自己的死亡相形之下已居次要地位。60年代开始后,他的孙儿孙女们在南方从火红的公共汽车上和肮脏的饭柜旁挥手向他作了一次尊敬而可怕的告别。70年代初,他们扔掉了他的衣服、头发和名字。他们作为‘青年黑人’出现,因自己的过去而变得狂热,决定对未来提出不妥协的要求。”〔11〕换句话说,作为哈莱姆文艺复兴中心内容的新黑人运动(New Negro Movement)在30年代告终,其影响逐渐消失,到了70年代初为另一个新黑人运动(New Black Movement)所取代,这次运动里的新黑人是战斗的黑人,或称黑人斗士(Black Militants)。
二次大战之后,国际上和美国国内的情况都有很大改变。战后约有80万美国黑人从世界各地回国,他们经历了战争,增长了见识,精神世界起了显著的变化。美国政府也在改善国内种族关系上受到很大的压力,杜鲁门总统不得不在1946年下令成立民权委员会,
该委员会在翌年的报告中提出了34项建议,以便把黑人民族溶入美国生活的主流中。国际上,则是战后非洲国家相继独立,它们的民族独立运动对美国黑人的影响很大,鼓励了黑人民族主义的发展。著名黑人作家理查德·赖特死前曾去非洲各新独立国家游历,后来写了一本记述他非洲之行的书,取名《黑人权力》〔12〕,当时只是一种象征,但在60年代中期“黑人权力”被新黑人运动用作战斗口号,有了更深的含义。
粗略地说,二次大战后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归纳为:40年代理查德·赖特崛起,称霸黑人文坛十多年,产生巨大影响,他的著名小说《土生子》的主人公别格成了城市黑人青年的样板。美国著名评论家欧文·豪(Irving Howe)说:“在《土生子》出版的那一天,美国文化被永久地改变了。”〔13〕著名黑人学者勃赖顿·杰克逊在他的《美国黑人文学大纲》中把40年代至1957年这一时期称作“赖特时代”(Age of Wright),说赖特对美国黑人文学的影响是空前绝后的。〔14〕
50年代美国黑人的民权运动专求种族合一,文学上则要求美国黑人文学成为美国主流文学的一部分,强调黑人作家也应该拥有并影响白人读者。当时出现一批取得博士学位的黑人青年评论家〔15〕,以白人文艺评论界的标准要求黑人创作。50年代最杰出的黑人作
tryptophan
annabel chong家是艾里森(Ralph Ellison)和鲍德温(James Baldwin),他们都是在种族合一的思想基础上进行创作的。例如被白人评论界捧上天的艾里森的代表作《看不见的人》(Invisible Man, 1952),既是社会抗议,对美国的种族歧视状况有所揭露和批判,但同时又用象征手法把美国黑人的处境扩大到全人类中的受压迫者和受歧视者。他声称他首先是人,其次才是黑人。鲍德温则在他的创作中探索黑人民族的精神危机,他的人物几乎都想通过性关系来拯救自己。
愚人节英语
60年代是美国的多事之秋。50年代的表面平静和丹尼尔·贝尔所谓的“意识形态的真空”,〔16〕孕育了60年代的政治风暴和各种思潮的总爆发。由种族歧视引起的黑人抗暴斗争连续不断,震动了美国社会,也助长了美国黑人的民族主义思想。在50年代,不少黑人文艺评论家都在批判某些黑人作家所表现出来的种族沙文主义倾向,这种批判还受到黑人们自己的赞扬,被认为是黑人文学成熟的标志。可是到了60年代,在黑人抗暴斗争的影响下,黑人民族主义情绪迅速增长,“分离主义”(paratism)成了时髦的口号,同时也成为60年代激进黑人文学的特征〔17〕。美国左翼文艺评论家莫里斯·迪克斯坦认为,由于存在肤色不同的明显事实,同化目标对黑人来说,除非实行大规模的异族通婚,是脱离实际的或无法实现的,而大规模异族通婚既非黑人也非白人的愿望。结果,黑人发动了
一场争取全面文化自主的运动,朝着分离主义和民族 主义推进,这对60年代的生活和思想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巨大影响。〔18〕
迪克斯坦所说的这场“争取全面文化自主的运动”,按照霍顿等人的说法,是一场“新文艺复兴”(neo-Renaissance)〔19〕,按照罗伯特·斯戴普托(Robert Stepto)的说法,是第三次黑人文艺复兴。〔20〕
第三次黑人文艺复兴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研究。美国文艺评论家们对此意见分歧。这里先谈狭义的。
从狭义上说,第三次黑人文艺复兴是指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期一场与政治、社会运动平行发展并与不断发展中的黑人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文化运动。它不仅宣扬黑人“美丽”,而且强调黑人比白人“更优越”。它以全新的姿态强调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主,中心内容是标榜黑人权力(Black Power)的文化民族主义和鼓吹“黑人美学”(Black Aesthetic)的分离主义。它是一场与旧民权运动决裂的“黑人革命”(Black Revolution),也是一次彻底消灭“黑鬼意识”(nigger-consciousness)的“新黑人运动”〔21〕。

本文发布于:2023-06-23 18:02: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90/1551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黑人   美国   美国黑人   文化   文学   运动   民族   发展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