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华人知识精英的民族主义观念——伍连德与林文庆的比较研究

更新时间:2023-06-23 17:47:04 阅读: 评论:0

2009年12月华侨华人历史研究Dece mbe r2009第4期Ov e rs e as Ch in e History Stud ies N o.4
海峡华人知识精英的民族主义观念*
——伍连德与林文庆的比较研究
--李-:fa.飞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国研究系,新加坡117570)
杭州樱花日语
[关键词]比较研究;民族主义;华人社会;家国同一;华人领袖;伍连德;林文庆[摘要】以伍
连德、林文庆为例,探讨了身处多种事实上或潜在的民族主义漩涡边界而又参与到中国民族主义运动中来的海峡华人知识分子相似的游走命运的结构性因素和造成他们被卷入民族主义漩涡的程度、表现形式的个性差别。对于领导或卷入近现代中国民族主义漩涡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们绝大部分是在“家国同一”的时空里进行民族主义运动的建构或推动。伍连德和林文庆则因海峡华人社会特殊的多元族群环境处于多种民族主义发生作用的边界地带,而这样的边界状态却恰恰给予他们在“家”、“国”间游走甚至超脱民族主义的可能。
[中图分类号】D634.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102—5162(2009)04—0042一10
edlThe Nat ional C on ce pt s of S tr ai ts CMn酷e Int el le ct ua l El i t e:
A Comparative Stu dy o n W u Lien-T e h a nd Lira Boon Keng
。LI Shu.fei
(Department of C hi ne s e Studies,National Universit y of  Singapore,Singa pore 117570) Key wo rd s:c om pa rat iv e stu dy;nat iona lism;C hine society;hom etown-cum—nati on;ethnic Chine leaders;Wu Lien—Teh;Lim B o on K en g
Abs tra ct:U nli ke most of  t he  Chine in telle ctual s  in v ol v ed  in th e  mode m nat i on a li s m  m ove me nt
w ho c o n st r uc t e d a nd promot ed this m o ve m en t in t he contex t framework of h o me to wn-c ur e—n a ti on,the  Straits  Chine  i ntell ectua ls  co u l d  pl a y  their  ro les  w h il e  mov ing b e tw e en“h o m e to w n”a nd “na t io n”.Th e o nl y r e a s o n for such a unique sc e na r io w a s the m ar g ih al st at u s enjoye d by th e S tr a i ts
Chine inte llec tual s as the y live d in a mu lt i.ethn ic so cie ty where dif ferent na t io n al is m s interacted.Th is article  c h o o s e s Wu Lic n.Te h  an d L i m Bo o n Keng鹅a c a s e stud y  to  svdsl
how h ow Straits C h i n e s e inte llec tual s co u l d have t ak e n advantage of t he m a r gi n a l st at u s while u nc o ns t ra i ne d ly movi ng be tween “h o m e to w n’’a n d“n at i on”f o r years e v e n t r a ns c e n d i n g th e boundar y of natio nali sm.
[收稿日期】2009.04.11;[修回日期】2009.09.15
【作者简介】李叔飞,男,河南孟州人,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与东南亚的民族主义和国家建设,新制度主义和国家社会关系。
disappeared
*本文初稿曾得到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学暨社会科学院黄贤强教授的修改意见,在此致谢,同时感谢匿名审稿人提出的宝贵意见,文责自负。
哒哒英语怎么样42
民族主义是随着近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而出现的意识形态浪潮。①Anthony D.Smith这样来定义民族主义:一种为某一群体争取和维护自治、统一和认同的意识形态运动,该群体的部分成员认为有必要组成一个事实上的或潜在的“民族国家”。中国近现代民族主义是因应新兴民族国家特别是西方的冲击下而形成的民族复兴运动,余英时用“羡憎交织”的心态来解释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21而王赓武更将这种“对光荣的过去所持有的真挚信念和对伟大未来的期望进行紧密联系”的民族主义形态表述为“复兴
型民族主义”o[31中国民族主义首先在知识分子中形成,随后由他们借助传统文化以社会动员的方式把原来已经存在的族群意识转变为政治性的现代民族国家意识。Ho而据张灏的考察,“中国民族主义的心态,大可溯至十数年前的个别人物,王韬、马建忠和郭嵩焘都是民族主义式的思考者,但在--/k九五年后,民族主义才俨然成为知识分子的运动,而激起了广泛的自觉。”¨,
对于领导或卷人中国民族主义漩涡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们绝大部分是在“家国同一”的时空里进行民族主义运动的建构或推动,即在地理概念上,其出生的“家”包含于他们致力建构的“国”之中,即使是诸多具有多年国外留学背景的知识分子,也鲜有将国外看作自己的“家”的。而本文将讨论到的海峡华人伍连德、林文庆则与以上提及的中国主流知识分子有着鲜明的差别。②他们出生在中国以外的南洋海峡殖民地,他们的父辈已经开始在那里定居,而且他们从小接受英文教育,甚至不谙中文。伍连德与林文庆很自然地将南洋或马来亚当做他们的“家”,但随着中国民族主义运动浪潮的兴起,他们又回到中国服务,进而不同程度地卷入到现代中国的国家建构中去。因此,对于中国来说,他们可以被看做是游走于“家”、“国”之间的海峡华人;同时,身处政治统治边缘的他们又受到中国民族主义之外其他形态民族主义的影响,使得身为海峡华人的他们实际上处于多种民族主义漩涡的交界区域或边界地带。由于父辈与中国千丝万缕的关联及其天生的华人特性,他们很容易被卷入正在寻求复兴的中国民族主义的漩涡中;由于他们的英文教育背景以及英国殖民地政府对“奋咨华人”的优待政策,他们也很容易走向对英国或英国民族主义的归顺与认同;同时,由于他们与其他海峡殖民地的民众生活在共同的土地
全文翻译软件上或归属于同一殖民政府的管辖,他们也有诉诸于将共同的、本土化的“家”建构为新型“民族国家”的潜在可能。
①有关民族主义的出现,请参阅Anthon y D.Smith对nationalism一词源流的考察。见Anthony D.Smith,Natio na li sm:Th eo ry。Id eo lo gy,Hi st o ry,Ma ld en,Ma ss:Po li ty Pr es s,2001o中文词语“民族”在“少数民族”和“中华民族”两种词语情境中具有极为不同的内涵,“少数民族”中的“民族”对应于英文“ethnic group”,而后者中的“民族”则对应于英文“nation”。如果将英文“nation”完全对译成“民族”,就容易出现将“少数民族” 与主权独立的国家相混淆的不必要误解。因此,有学者在将中文“民族”概念翻译成英文时使用“minzu”进行指称。而台湾、新加坡也多用“国族”概念来对译英文的“nation”。更多有关中文词语“民族”、“民族主义”、“国族”、“族群”与英文nation、nationalism、ethnic group对译出现的困境,请参阅陈志明(Tan Chee.Beng):《从费孝通先生的观点看中国的人类学族群研究》,《文化、族群与社会的反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73— 188页;或纳日碧力戈:《族群的辨析》,《族群学通报》,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辑,第108—121页。本文在行文中为保持术语一致,仍一律采用“民族”和“民族主义”的传统指称方法。另外,当今流行之认同研究,强调民族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和族群认同等认同的多层次性和彼此之间的界限,但当应用于海峡华人这些具体历史人物的分析时,反而很难厘清诸多认同之间的分界。因此,本文倾向于将认同放置于具体情境中去分析,强调认同的整体性和对象性。
②  有关海峡华人社会的形成、演变及其认同,请参阅陈志明:《海峡殖民地的华人——吝吝华人的社会与文化》,林水榛、骆静山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马来西亚留台校友会联合总会,1984年,第167—189页。
43
本文以被誉为“海峡华人三杰”中的伍连德(Wu Lien.鸭e)和林文庆(Lim B oon Ke ng)为例,①探讨身处多种事实上或潜在的民族主义漩涡边界而又参与到中国民族主义运动中来的海峡华人知识分子,他们为何会被不同程度卷入中国民族主义漩涡,或者说什么样的结构性因素导致他们走上相似的“家”、“国”游走命运以及又是什么个别性因素造成了他们被卷人民族主义漩涡程度及表现形式的差别。
一、从海峡华人到中国精英:相似的“家”、“国"游走轨迹伍连德
(1879--1960)与林文庆(1869—1957)都是19世纪出生于海峡殖民地的“土生华
人”,在其“家乡”南洋,他们与另外一个海峡华人宋旺相被合称为“海峡华人三杰”。从海峡华人到贡献中国的知识精英,伍连德和林文庆有着十分相似的人生轨迹:他们在各吝华人家庭环境下成长;在英女皇奖学金(Queen’s Scholarship)资助下到英国名校攻读高级医学学位;回返马来亚后致力于当地华
人社会改良运动,还先后娶了互为姐妹的中国女子为妻;投身中国后又贡献专业知识于“祖国”;1937年后则回归南洋定居;甚至之后同样被中国历史所淡忘。这种马来亚——英国——马来亚——中国——马来亚的相似人生轨迹,使得他们两者之间存在诸多可资比较
的方面。
(一)成长背景与求学经历
伍连德于1879年出生于马来亚槟城,②其父伍祺学祖籍中国新宁(台山),16岁时即到马来亚谋生,其母林彩繁则为第二代土生华人。与之相类似的是,林文庆生于1869年,其祖父来自中国福建海澄县,祖母与母亲均为娘惹(土生华人女性)。虽然他们均在土生华人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母语极可能为既不同于中国国语也不同于中国地方方言的“吝吝马来语”,但幼时家庭生活中诸多中国文化元素的记忆,仍然为他们以后对中国民族主义的亲近准备了条件。伍连德就在其自传中写到“在童年时代使我最感兴趣的就是过年”,而且详细描述了新年放鞭炮、收红包、谢神节及元宵灯会的诸多欢喜记忆。“正月初一日晨,大家都起得很早,儿童们尤显得兴高采烈,因可分得红包,这是大人们赏给孩子的钱,数目不拘,用红纸包着,因此称为红包”。帕1这样的童年记忆,即使和在中国本土出生及长大的中国人也相差无几。现在虽然难以找到林文庆幼时生活的细节,但可以推测,当时的海峡华人家庭仍然有诸多的中国元素弥漫于他们的日常生活场景之中。而且,林文庆在12岁丧父后,一直由祖父林玛彭抚养长
大,而林玛彭是个文人,又是第一代中国移民,其“对福建方言的掌握、对闽南乡土的追忆、对中华文化的认识,都会给予儿孙潜移默化的影响”。r¨
伍连德于1886年进入英文学校大英义塾(Pe na ng Free  Sc h001)接受教育。根据其自传的描述,他对在那里的学习生活是较为满意的。“这是槟城的大英义塾,不但是免收学费,在思想与信仰上都是自由的。”[81而林文庆幼时虽然曾在福建会馆附设的书院读四书五经,但不久就转入吉宁街(Cross St re e t)的政府英文学校就读,并于1879年升入英文学校莱佛士学院继续读书。在莱
①  另外一位是宋旺相。有关海峡殖民地及海峡华人概念,请参阅黄贤强:《活跃于马来亚与中国的医学博士——论伍连德的族国认同》,《时代变局与海外华人的族国认同》,台北:海外华人研究学会,2005年,第351 —367页。
⑦根据其女儿伍玉玲的说法,伍连德出生于现今马来西亚霹雳州的怡保。黄贤强上引文,第353页。
44
佛士读书期间,林文庆在英国人胡列特(R.W.H ul l e t t)的帮助下才顺利完成学业。①林文庆于1887年获得专为海峡殖民地学生所设的英女皇奖学金到英国苏格兰爱丁堡大学攻读医学,而伍连德也于1896年在考得英女皇奖学金后到剑桥大学意曼纽学院(E m ma nu el College)学医。林文庆在英国学
习六年(1887--1893),获得医学内科荣誉学士和外科硕士学位;伍连德则于1903年返回马来亚,在欧洲生活了七年左右。由于伍连德和林文庆均为英女皇奖学金的受益者,且在英国受到了良好的高等教育,他们对英国的培养自然是充满感激的;此外,大英帝国在他们留学的时代也正处于维多利亚统治最为辉煌的时期,他们也自然会羡慕于英国科学的发达和文明的进步。伍连德在其自传中回忆到严复时提及,“他(严复)常赞美英国人之坚强的性格和守秩序的习惯,这一点,我(伍连德)是和他一样的”o[91
(二)改良社会的华人领袖
结束留学生活返回海峡殖民地后,林文庆和伍连德都在当地的华人社会文教改革运动中扮演了领袖的角色。林文庆于1893至1921年活跃于海峡殖民地。他不但在当时的橡胶种植业和银行业等商业领域极为成功,而且还针对当时华人社会的鄙俗,坚持不懈地提倡马来亚华人的社会和文教改革运动。他于1896年成立华人好学会,1898年提倡剪辫运动,1899年建立新加坡华人女校,并于1906年开设戒烟所倡导反鸦片运动o[10]
在改良华人社会不良风俗方面,伍连德和林文庆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伍连德曾在其自传中对当时的海峡华人做过这样的描述:“许多社团,名称取得很堂皇,里面却是赌场,富豪子弟在此赌博,一晚损失数千元者,殆司空见惯。还有一种辉煌的音乐厅,楼下便是娼家还有抽鸦片的去处,一经抽上,便成
颓废,毫无生产能力,全部财产,可以吸光,鸦片实在是绝对应该禁止的”cl¨伍连德1903年从英国归来后,首先抵达新加坡,且住在林文庆家里。他曾这样写林文庆对他的影响,“在我行前,林氏给我许多忠告。他先向我说明马来亚的一般情况,然后劝我利用一部分时间从事社会福利事业。他为公众服务的热诚和对中国事情的关心,使我深受感动”。【121伍连德之后在吉隆坡和槟城也追随林文庆进行多项针对华人的社会及文教改良活动。伍连德在吉隆坡期间组织旨在促进马来各族对英国语言与文学学习和应用的雪兰莪文学与辩论会。当其回到槟城时,还组织了提倡男子剪辫子、反对抽鸦片和赌博等社会活动,并同时举行文教活动,如创办文学社、提倡女子教育等。L l纠
(三)服务中国的知识精英
伍连德和林文庆投身中国后都因其特殊的专业才能而成为中国当时的知识精英。伍连德于1908年首先返回中国服务,而林文庆虽在1911年就曾在清廷内务部任医务顾问,并于1912年担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孙中山的机要秘书兼医官,但当时其主要的活动舞台仍在南洋,直至1921年才真正回返中国担任陈嘉庚创办的厦门大学的校长职务。虽然林文庆回返中国时间较迟,但他在很早就开始关注和支持中国的现代改良和革命运动,他甚至先后直接参与到拥护光绪政权、支持维新运动、接待康有为、帮助孙中山、加入同盟会新加坡分会等政治活动中去。o伍连德在中国则凭借其杰出的医学专业知识,带领团队扑灭了举世恐慌的1910—1911年东北大瘟疫,
reicat
①《林文庆传》第1—2页。据李元瑾在《林文庆的思想:中西文化的汇流与矛盾》一书导言中的说法,《林文庆传》由Khor E n g H ee早年的毕业论文“Th e Public li fe of D r.L i m B oon Keng”(Unpublished B.A.Hom.Thesis,university of  Malaya,1958)翻译成中文单行本,翻译者为李业霖,陈育崧谨跋于新加坡,封面印有“林文庆博士诞生百年纪念刊”,全书没有出现作者姓名、出版社和出版年代。李元瑾:《林文庆的思想:中西文化的汇流与矛盾》,新加坡亚洲研究学会,1990年,导言第9页。《林文庆传》在注释中提及,学习四书五经资料由林文庆夫人提供,转入莱佛士学院资料则由伍连德提供,转入政府英文学校的资料则根据Song Ong Siang,O ne H und red Y e a r s’H i s t or y of th e Ch i ne s e in Singapore,Singapore:University Mala y a P ress,1967,PP.234—2350
并于1911年4月在奉天(沈阳)第一次由中国人主持召开的近代国际会议——国际防疫会议(Inte rn at io na l Hague C on f e r en c e)上以32岁的年龄担任国际大会主席。之后伍连德还先后担任东三省防疫事务总处总督查、总统侍医、全国检疫事务处督查等医学职务。伍连德在服务中国期间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会议,并先后在中国创建了20所医院和医疗机构,不懈地致力于中国现代医学事业发展o[15]
(四)晚年生活
在1937年7月日本大举侵略中国后,伍连德在选择跟随国民政府撤退重庆和返回马来亚避难间选择了
后者,伍连德于是在1938年回到家乡马来亚,开始了平静的晚年生活。林文庆则在 1937年厦门大学财政拮据转归国家接管的境遇下,终至离开苦心经营十六年的大学,返回马来亚。而林文庆的晚年却不是平静的,日据时期他被日本人强迫担任“华侨协会”会长,负责为El 本人筹集五千万“奉纳金”。u刮从1945年至1957年去世为止,林文庆一直“隐居在彼得逊山律(Pate rson Hill Roa d)寓所中,纵情豪饮,偶尔也可能参加一些公共集会,但已不再是社会的活动分子与领袖人物了o"DT]1957年1月1日,林文庆在新加坡去世。伍连德则是在平静、认真整理好自传后于1960年1月21在槟城逝世。
二、伍连德与林文庆民族主义观念比较:平和与冲突从海峡华人到中
国知识精英,虽然伍连德和林文庆有着十分相似的人生轨迹,且都一定程度
上被卷入到中国民族主义的漩涡中去,但若进一步对其归“国”返“乡”动机、政治活动及政治意识、族群及文化意识进行对比,就能发现他们的民族主义观念存在不小的差异,而这样的差异使得他们在卷入中国民族主义漩涡的程度及表现方式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
(一)归“国”返“乡”动机比较
《槟城新报》曾在1936年3月5日的报道中,以服务中国的土生华侨伍连德、林文庆为例证,说明土生华人因在马来亚不受当局赏识而回返中国发展,并无利用双重国籍之意。①伍连德是较早回归“祖国”
服务中国的海峡华人精英,他于1903年在剑桥大学通过博士资格考试后即回到马来亚,然而仅在家乡5年时间,就于1908年乘船回到中国发展,那年他29岁。与之有很大不同的是,林文庆于1893年从英国返回马来亚,但其迟至1921年才正式回到中国担任厦门大学校长,那年他已52岁高龄。
《槟城新报》指出的土生华人不受殖民地当局赏识这一原因或许适合用来解释伍连德回归中国服务的动机。因伍连德在其自传中曾这样写到他即将从英国返回马来亚的情形,“我往殖民地事务所询问,可否进入该所服务。他们说,我只能做一个副医官,月薪二百五十元,以后可以增加,正医官是留给英国人或其他欧洲人的,不管他们的资格如何”。【l刮黄贤强在对伍连德的族国认同进行分析时,也曾指出伍连德为改革社会陋习所倡导的禁烟运动,不但严重影响了殖民地政府的财源,而且得罪了一些靠鸦片饷码制度牟利的富商。禁烟大会后,伍连德不但受到诸多恐吓,而且槟城政府的高级医官及其随从还强制对伍连德的住所进行搜查,并以其拥有少量鸦片药剂而对伍连德进行罚款。伍连德在事后也分析,让自己拿定主意到中国的主要原因源于那场官司和阴谋。‘191
电影 后天
伍连德还在自传中提到他的妻子黄淑琼“是中国出生的,颇希望能回到祖国与亲友重聚。同时她的身体是娇弱的,不大过得惯这里炎热的天气。”[加1除却这些推力外,还有来自中国的拉力
①  据新加坡国立大学图书馆收藏之《槟城新报》1936年3月5日报道,文中提及海峡殖民地政府,不欲注意土生华侨之才能,当时之总督乃不准海峡殖民地文官处收取亚籍人。金文泰(Cecil Clementi)爵士袒护马来人之政策,使土生华侨忠顺殖民政府之心不得不减少。
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46寒筝连连看

本文发布于:2023-06-23 17:47: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90/1551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