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民族主义:是情人还是杀手? |
作者:周庆安 以美国信条为基础的美国民族主义,对于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日渐强大。这种民族主义究竟是美国对外政策的情人,还是美国与世界和谐共处的杀手? durango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每日英语听力利芬(Anatol Lieven)的担忧似乎从计算机培训学校“9.11”之后变得越发明显。 全国十佳留学中介这位卡内基基金会高级副会长在《美国正确还是错误:剖析美国民族主义》(America Right Or Wrong: An Anatomy Of American Nationalism)中向人们预言:“美国是一座美好的房子,但是在它的地窖里却藏着一个魔鬼,他的名字叫做民族主义。” 从历史上看,“美国信条(American Creed)”一直都是美国民族主义最重要的核心之一。作为合众国的民族主义,从一开始就注定无法是血缘的,它既难以具备历史学家眼中的古老性,也不发轫于这个民族最早的种族优越感。美国的民族主义更多的是在政治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信仰和价值观。即利芬所说,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和法治规范就是美国信条的核心。因此,美国的民族主义不像其他典型民族主义那样充满历史悲情。 问题在于在反恐之战开始后,甚至在“9.11”发生之前很久,面对全球日益发展的反美思想,这种民族主义究竟是美国对外政策的情人,还是美国与世界和谐共处的杀手?以美国信条为基础的意识形态,对于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日渐强大。尤其是在被利芬称为“民族主义色彩浓厚批准英文”的小布什身上,美国信条会把其外交政策推向与世界不和谐的方向。 理由有三条,首先,美国信条正在成为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笔下的官方民族主义,许多学者担忧,这种官方民族主义是通向帝国式政治的捷径。美国对外政策必然借助国内民族主义对于美国政治的优越感,向外推行其霸权政策,并在世界谋求利益最大化,遭致国际社会的反感。卡内基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裴敏欣就曾经针对美国民族主义的悖论做出判断:“作为美国核心理念的自由主义会最终成为帝国外交政策的绊脚石。” 其次,美国外交政策中的民族主义,混淆了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分野,进而侵占了国际规范的空间。以全球反恐为核心的美国外交政策,对于国际事务的判断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约。在“9.11”发生后,小布什在讲话中多次提及“我们的原则”,而不是“我们的看法”,这种原则,就是基于美国信条的民族主义观念。在这种原则基础上,民族主义将会损害美国的国际道德,使美国外交政策把意识形态当作国家利益,按照信仰和政治取向划分敌我。 第三,美国民族主义对于其他国家的民族主义具有排他性。尽管每种民族主义多少都有点排他性,民族主义也曾经是殖民地国家争取独立的政治认同,但是并不像美国民族主义这样具有如此清晰的内涵和标准。加之美国对他国的民族主义缺乏了解,处理国家间关系上也缺乏技巧和敏感性,同时自身还具备强大的外交和军事工具,这种排他性很可能转化为实际的国际政治或者土地诉求,给整个国际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relatively 民族主义这个词在具备保守主义背景的美国大政治中,并不是一个高尚的词汇,但是这种优越感,却经常成为美国参与国际事务的理由。2005年,随着反恐战争的深入,对于美国民族主义的争论,重新成为美国历史路线和未来选择的忧虑。甚至这种民族主义在亨廷顿的新书《我们是谁》里也表现出来。强烈宗教倾向的美国民族主义,已经被延伸为对于“不自由世界”不择手段的“拯救”,这种民族主义对于美国和世界的伤害,也已经痛彻脾骨。 我们不该轻视美国的民族主义,这种民族主义有可能杀死最理性的外交政策。因为福塞克(John Fouk)曾经自豪地说,美国民族主义胜利的意义是全球责任,为此美国必须担当起自由世界的领导者;因为林德(Michael Lind)号召第四次美国革命,要在民族主义的旗帜下建立一个崭新的美国;因为在全球反恐战争中,美国的全球霸权外交正在并且已然这样做了。这让我们不得不怀疑,情人有的时候的确也是杀手。 |
【【作者简介】葛新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2000年5月外研社初中英语教材9日至1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苏联兴亡史》课题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和德国艾伯特基金会联合主办的《苏联解体原因及苏联解体对欧洲影响》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澳大利亚、保加利亚、德国、俄罗斯、法国、美国和中国的50余位学者,包括一些国际知名学者和专家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参加的人数之多,代表的范围之广,收到的论文质量之高,对问题的探讨之深,发言的气氛之热烈,是自苏联解体以来在我国举办的关于苏联解体问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中所没有过的。综合与会者在会议发言中所涉及的问题和观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与会者从多方面、多角度、不同层次进行了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王忍之教授代表《苏联兴亡史》课题组作了主题发言。他认为,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历史和现实的因素相比,现实的因素是主要的;内因和外因相比,内因是主要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比,主观因素是主要的。王忍之教授的观点,得到了多数与会者的赞同。 北京大学徐天新教授指出,苏联在1991年迅速解体,其根本原因在于落后。这种落后集中表现为,苏联没有超越农民国家的局限性,农民的意识习俗广泛存在,使得苏联无力长期承担超级大国的重负,更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况下,终于败下阵来。苏维埃政权得于农民,又在相当程度上失于农民。 另有些学者提出,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几十年来主要由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和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以及领导人的思想僵化等因素造成的经济、政治、民族关系、对外政策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积累起来的种种问题。正是这些问题把苏联引到了危机的边缘,为后来的解体埋下了种子。还有学者提出,科技发展滞后是苏联剧变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造成滞后的原因则是苏联领导人的思想僵化,对科技革命缺乏清醒的认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利于科技的发展;官僚主义的科技管理体制制约了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等等。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史和考古研究所所长阿列克谢耶夫以俄罗斯的地域主义为切入点,分析其对国家命运的影响。他指出,苏联自1917年至1991年的70多年中始终承受着地域性问题的重负。这个问题的根源一方面是多民族大国造成的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另一方面则是政策上的错误。这些错综复杂的主客观原因加上全球性地域主义激化的外部条件,致使危机不断。改革破坏了稳定的局面:经济崩溃、民族问题尖锐化,国家解体终成现实。俄罗斯科学院斯拉夫研究所所长沃尔科夫认为,在苏联解体中,民族官吏阶层起了十分显著的作用。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历史学家波利科夫以《俄罗斯历史上的离心力和向心力》为题,论证苏联解体的原因,他说:对于俄罗斯来说,离心趋势与向心趋势的斗争,始终对俄罗斯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那场席卷全国的总危机中起了削弱中央、加速苏联解体的作用。 二、关于苏联解体的现实作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教授彼得罗夫认为,“改革”与“公开性内聚力”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戈尔巴乔夫的爱情与“改革”政策无论是在原则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错误的。而“公开性”的出台则是要为“改革”的失败进行辩护,为其开脱,并发展成为对共产党的恶意攻击和诽谤。“改革”和“公开性”使得苏共的威信扫地,国家经济崩溃,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 有的学者以苏联社会结构的变化为视角来论证苏联解体的原因。指出,戈尔巴乔夫进行政治上分权、经济上放权的改革致使苏联国家权力分裂,社会流动渠道、社会流动驱动力多元化,新生资产阶级形成,使苏联社会的基本社会结构“二阶一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逐渐瓦解,致使建立其上的集权的社会主义体制坍塌。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吴恩远不通过对戈尔巴乔夫的“加速战略”的分析,探讨了苏联解体的现实原因。他认为,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制定了两条总路线:一条名为“加速战略”,一条称之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由于加速战略的经济政策执行效果不好,戈尔巴乔夫便认为这是由于党内有一个2014世界杯32强名单“障碍机制”阻挡改革的结果。于是转入了政治体制改革,并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总路线替代了“加速战略”,致使全国政治上失去了领导核心,思想上失去了统一的基础,各民族失去了联系的纽带。结果,导致了苏联社会思想混乱、民族矛盾加剧、经济状况恶化和社会秩序全面动荡,解体不可避免。 三、关于苏联解体对欧洲的影响。对于这一问题,学者们的观点比较接近。大家认为,苏联的解体,首先使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变化。如果说在苏联解体前欧洲处于两极对峙状态,而苏联持进攻态势,西欧面临苏联的强大压力的话,那么在苏联解体后,情况就发生了逆转,俄罗斯居防守态势,北约东扩使俄罗斯面临巨大压力。其次,苏联解体加速了欧洲以民族为特征的联邦制国家的分立过程。其三,苏联解体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为欧盟和北约扩大创造了条件,也为欧洲摆脱美国而成为独立的力量提供了前提。最后,苏联解体对欧洲科学社会主义事业是严重打击,使得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面临更大的困难。 四、关于如何看待苏联解体的影响。王忍之教授在发言中指出:苏联解体无疑是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的一次重大挫折,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伟大运动的终结。苏联解体充其量只是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在当前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处于低潮时,仍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保持着自己旺盛的生机和活力。人们现在正在从苏联的兴亡中研究它的经验教训,进而为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各地的发展寻找更为正确的道路。 由于时间所限,很多问题的讨论没有能在本次会议上深入展开。与会者在感谢主办单位的同时,希望不久的将来能有机会再次相会。 |
本文发布于:2023-06-23 16:39: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90/15507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