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费
剧本成功的四条基本技巧
故事只有⼀个优点,就是引导观众想要知道接下来会发⽣什么。故事也只有⼀个错误,那就是让观众不想知道接下来会发⽣什么。
富爸爸——E·M福斯特《⼩说⾯⾯观》
charge所有成功电影和戏剧的共同点就是关注观众。在考虑其他正⾯的特质之前,它们⾸先都要成功地赢得观众。如果没有做到这⼀点,它们要么⽆法存活,要么就被扔在⾳像店打折区的筐⾥。剧本就更不⽤说了,如果⼀个剧本没能成功地唤起读者或制⽚⼈对故事的好奇⼼,它会遭到更可怕的命运——被扔在废纸堆中,永远没有被搬上银幕的机会。
如果⼀个剧作者理解这个最基本的任务——始终让观众关注接下来会发⽣什么,他将⾃由地穿梭于⾃⼰的想象和创造之中。如果⼀个编剧意识到他在任何戏剧理论或编剧指南中看到的样式和规则,都是以完成剧本创作为⽬的⼯具,他将会更⾃如地以更有趣的⽅式使⽤这些“规律”,⽽不是机械地⽣搬硬套。
⼀个成功的剧本是⼀个有机的⽣命体,它的任务就是在读者或观众的⼼中创造预期,⽽不是⼀个毫⽆⽣机的由墨⽔、弯钉和活页纸构成的组合物。多年来,剧作家和编剧们已经使⽤过形形⾊⾊的编剧技巧,实践证明其中四条最基本的技巧可以成功地俘获观众的⼼,这四⼤利器按照重要程度,由低⾄⾼分别是:
⼀、预告(telegraphing)
这个技巧也被称为“指向标”(pointing)或“⼴⽽告之”(advertising)。即事先清楚地告诉观众未来可能会发⽣的事情:或许是以⼝头形式,⽐如⼀个⾓⾊对另⼀个⾓⾊说“五点钟在杰瑞的果汁店见”,这是预告的形式之⼀——预约(appointment);⼜或许⽰意视觉形式,⽐如⼀个⾓⾊正在准备骑上他的摩托车出门兜风。这两个例⼦都暗⽰了故事的发展⽅向,并解决了电影的⼀个难题——选择性。银幕上看到的只是⼀⼩部分情节,接下来将要发⽣什么是这些情节的延续。如果观众被告知甲⼄要在果汁店见⾯,画⾯就可以直接切到果汁店⽽不会让观众困惑,也不⽤额外解释为什么会切到这⾥。
这条技巧也被活⽤为“假预告”——假意告诉观众故事⾛向,然后来个⼤逆转。例如,⼀个⾓⾊和母亲约好了去百⽼汇看戏,却在路上被了,故事⾛向了出乎意料的⽅向。这种突然逆转在早期就是电影的⼀个重要特点,⽽且往往在观众期待着某事发⽣时,使⽤这种逆转最有效。如果⼈物在影⽚开始就被,就⽆法称之为出乎意料的逆转,因为观众对剧情还没有任何期待。
《美国丽⼈》剧照
另⼀种“预告”的类型是“倒计时”或“最后时限”。例如⼀个⾓⾊对另⼀个⾓⾊说:“你必须在周五之前把公爵带回来。”这不仅告诉观众故事会怎样发展,还给⾓⾊以时间上的压⼒,这便会加强观众的情感投⼊。在《美国丽⼈》中⽚头字幕⼀结束,就出现了男主⾓的画外⾳:“我会在⼀年内死去。”这个时限
⽴即创造出了⼀种悬念,并构造了故事的⼤致框架。影⽚过半时,男主⾓⼜对观众说:“我将在⼀周内死去。”之后他⼜说:“今天将是我⽣命的最后⼀天。”如果没有这三句重要的台词,观众对整部影⽚的期望值将会严重受损。
⼆、制造悬念(dangling cau)
对⽐“预告”,这个技巧承载了更多的情感。通常,⼀个悬念的设置都包含着⽬的、警告、威胁、希望、恐惧或语⾔的意味,它向观众抛出⼀个疑问却不⽴即给出答案。它通过激发观众的好奇从⽽将观众的注意⼒引向故事未来的发展⽅向。在《飞越疯⼈院》中,主⾓和其他病⼈打赌说,他能在⼀周内让护⼠瑞秋抓狂。这种悬念的设定⼜称为“对话衔
经典英文台词接”(dialogue hook),它提供了向未来场景过渡的⽅式。
学尔森官网《飞越疯⼈院》剧照马达加斯加的企鹅第一季
悬念通常不会⼀建⽴就被拾起。在《阿拉伯的劳伦斯》中,在开始远征沙漠之前,劳伦斯就宣称:“这将是⼀次有趣的旅程。”⽽他的朋友却提醒他沙漠是⼀个“⽕热灼⼈的⼤熔炉”,只有上帝和贝都因⼈能在那⾥⽣存——显然劳伦斯两者都不是。随着这部史诗影⽚情节的发展,劳伦斯多次证实了⾃⼰既是上帝⼜是贝都因⼈,这⼀悬念也多次被提起,最后我们会仔细思考这样的⼀个问题:“你到底是谁?”
三、戏剧反讽(dramatic irony)
也被称为全知叙述(omniscient narration),这⼀技巧常被野⼼勃勃的编剧们忽视——他们更倾向于⾓⾊和观众知道的⼀样多。戏剧反讽常发⽣于这样的场景下:当观众⽐剧中⾓⾊知道的多,这种情势将会将观众的注意⼒推向未来,因为它制造了⼀种期待,即事实真相将会如何揭开。这种期待也被称为反讽张⼒(ironic tension)。它通常由两部分构成:展⽰场景(观众通过这种场景得到剧中⾓⾊并不知道的信息)和识别场景(⾓⾊发现那些观众已经知晓的场景,这时反讽张⼒得以体现)。
戏剧反讽逐渐形成了两种形式:悬疑和戏剧。悬疑可以被⽤来在观众⼼中激发恐惧,⽽误解常被包装成有喜剧意味的笑点。例如《街⾓商店》⼀⽚中,彼此厌恶的男⼥同事不知道对⽅正是⾃⼰爱慕的笔友,⽽观众知道这⼀点,⾃然好奇——当他们知道对⽅正是⾃⼰热恋的笔友时会怎样?戏剧反讽还有⼀个好处就是——赋予平凡对⽩双重意义,丰富剧情。例如《我为玛丽狂》中,主⾓以为⾃⼰被警察逮捕是因为让⼈搭了顺风车,⽽观众却知道警察将就⼀宗谋杀案审问他,因此当他说出⾃认为⽆伤⼤雅的回答“我以前⼲过很多次”、“这没什么⼤不了”时,笑点就产⽣了。
《我为玛丽狂》剧照
cloudcache技巧⾼明的故事讲述者会在戏剧反讽中运⽤更深的层级,不仅在观众与⾓⾊之间,也在⾓⾊与⾓⾊之间。在《西北偏北》中,罗杰与夏娃在⽕车上相遇,夏娃在帮助罗杰躲避警察的过程中宛如天使般纯
洁。过了⼀会,观众发现其实夏娃和要杀罗杰的⼈是⼀伙的(展⽰场景)。随后的⼏场罗杰与夏娃的对⼿戏中,当我们为罗杰所看不见的危险担忧时,反讽张⼒开始发挥作⽤。在接下来东⽅⼤使酒店的那场戏中,罗杰发现了夏娃是⾃⼰的敌⼈(识别场景),但他并没有把⾃⼰知情这⼀信息告诉夏娃,⼀个新的层级诞⽣了,现在他知道⼀些事情⽽她不知道,这⼀层⾯的反讽张⼒将在接下来的场景中得以释放。
鼻子毛孔大怎么办
《电⼦情书》剧照
雅思英语怎么学
戏剧反讽是⽐“预告”和“设置悬念”更有⼒的⼯具,有时甚⾄可以完全凭它⽀撑起⼀部电影长⽚,这⼀点在喜剧⽚中⽐悬疑⽚中更为明显。《毕业⽣》(The Graduate,1967)、《礼帽》(Top Hat,1935),《哈维》(Harvey,1950),《妙⼈奇迹》(Being There,1979),以及《街⾓商店》和《电⼦情书》都是运⽤戏剧反讽来抓取观众的注意⼒的喜剧电影。
四、戏剧张⼒(dramatic tension)
这个技巧是“四⼤利器”中最有⼒量的⼀个,它有条件并已经成为数千年来长篇戏剧作品中最常⽤的保持观众情感投⼊的⽅法,关于它的使⽤⽅法也是多年来⼤部分编剧和剧作书籍中最主要的内容。三幕式结构⾮常适合清晰地完成戏剧张⼒。因为当⼀个⾓⾊想要得到某物时,问题便浮现出来:他/她能否得到想要的东西?这即是戏剧疑问。⼀个问题需要由三部分构成: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不需要更多,但这三者缺⼀不可。因此第⼀幕提出问题:⾓⾊能得到他/她想要的东西吗?第⼆幕是执⾏、解决的过程,即深思熟虑,⾓⾊历尽艰⾟要得到所求之物;第三幕则提供答案。戏剧张⼒就是利⽤观众对问题答案的期待⼼理,将观众的注意⼒引向未来的情节。
《拯救⼤兵瑞恩》剧照
当把戏剧张⼒作为主要⼯具来吸引观众注意⼒时,戏剧疑问和由此引发的张⼒——即主要张⼒便应运⽽⽣。主要张⼒使⼀部电影成为⼀个完整的整体,它是⼀统电影的核⼼要素,它是使得电影各部分之总和得以升华的原动⼒。我们常⽤它来描述⼀部电影的主题:“⼀个男⼈被错误地指控谋杀并且被警察和敌⽅间谍追捕,他必须努⼒证明⾃⼰的清⽩。”简单描述了《西北偏北》的这句话,即对主要张⼒的复述,暗⽰着问题:他会成功吗?同样,《拯救⼤兵瑞恩》中“⼀个男⼈收到命令,带领⼀队⼠兵深⼊敌后营救⼀名美国⼠兵并把他活着带回祖国”也起到了同样的作⽤。
《西北偏北》剧照
需要注意的是,主要张⼒并不是在影⽚结尾才得出的结果,在⼤部分影⽚中,张⼒的结局都是在第⼆幕结尾处出现,接着在第三幕,⼀般都会产⽣新的戏剧张⼒。回到《西北偏北》的例⼦,罗杰洗刷⾃⼰嫌疑这条张⼒主线是在影⽚进⾏到77%处,第三幕的内容主要是围绕着营救夏娃⽽展开的;在《拯救⼤兵瑞恩》中,⽶勒上位决定放弃任务是在影⽚70%处,第三幕主要讲了桥梁保卫战。和悬念⼀样,
安徽理工大学怎么样
戏剧张⼒也是作⽤于观众的好奇⼼,但与之不同的是,戏剧张⼒效果的
处,第三幕主要讲了桥梁保卫战。和悬念⼀样,戏剧张⼒也是作⽤于观众的好奇⼼,但与之不同的是,戏剧张⼒效果的实现更需要观众和主⾓之间的某种情感连接,这就是第⼀幕设置t up的作⽤——介绍主⼈公和现状,并在主⼈公和观众之间创建情感纽带。⼀旦这个纽带创建好,观众的感情就有了⼀个⽀柱,远不⽌好奇,还帮助他们在长⽚放映过程中⼀直保持⾼度的注意⼒。
这就是讲故事的四⼤利器,当然也有其他技巧可以丰富剧本与电影体验,这⾥列出这四个⽅法,是因为它们是帮助编剧完成最基本任务的最重要的技巧——让观众⼀直好奇接下来会发⽣什么——因此它们也是剧本成功的核⼼要素。
点击阅读原⽂进⼊【编剧基础课】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