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 2021年第3期 郑作彧化用的生活形式,还是共鸣的世界关系
化用的生活形式,
还是共鸣的世界关系
———批判理论第四代的共识与分歧
郑作彧
摘 要:批判理论已经形成了以罗萨和耶姬为中心的第四世代。罗萨和耶姬都以“指导人类朝向美好生活发展”作为批判理论的主旨,并通过内在批判来进行社会病理
诊断,提出当代社会的主要病状在于人与所处世界之间的关系出现问题,即“异化”。
但他们后来却在相互质疑中采取不同的分析路径,发展出了各自的批判理论。耶姬提出
一套以化用能力为衡量尺度,作出生活形式诊断的批判理论,而罗萨提出了一套“世界
关系社会学”,亦即一套以共鸣关系为衡量尺度,作出世界关系诊断的批判理论,并认
为“化用”恰恰会造成异化,而应通过“吸纳”来修复世界关系。二者的争辩为批判理学无止境英文
论提供了不同以往的发展动力,同时,他们的共同缺失也为学界提供了反思空间。
关键词:批判理论;生活形式;共鸣;法兰克福学派
中图分类号:C9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21)03-0053-15
DOI:10.13644/jki31-1112.2021.03.006
作者简介:郑作彧,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江苏 南京 210046)
一、批判理论的当代发展动力
在社会思想史上,很少有流派像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那样,一方面既有强韧、清楚明确的世代传承,但另一方面在世代的传统延续上又不断在思想研发与时代诊断上推陈出新。①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阿多诺(Theodor W.Adorno)、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等人建立起批判理论的第一个世代,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则毋庸置疑地延续进第二代。哈贝马斯之后,中间沉寂了一阵子;但2001年霍耐特(Axel Honneth)执掌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高调地大力推动批判理论之后,批判理论便被认为正式进入第三代。由于霍耐特让批判理论发展得相当蓬勃,因此这个思想流派是否会再出现
新的世代,也一直令人感到好奇。像是受教于哈贝马斯和霍耐特的弗斯特(Rainer Forst),就是备受期待的批判理论新世代学者。②
收稿日期:2020-10-19
① 本文以下将“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简称为“批判理论”。不过事实上,“法兰克福学派”和“批判理论”两者并不是直
接等同的。本文要讨论的更多是批判理论。关于这两者之间的关联,可详见王凤才《如何阅读<否定辩证法>》,载[德]阿多尔诺《否定辩证法》,王凤才译,商务印书馆2020年版,第1-2页。
② 王凤才:《从霍克海默到弗斯特:“法兰克福学派”四代群体剖析》,《南国学术》2015年第1期。
不过,除了弗斯特之外,2015年之后霍耐特的其他弟子也开始冒出头来,纷纷有意识地打着“批判理论”的旗帜,表现出令世人瞩目的创造力。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任教于耶拿大学并执掌埃尔福特大学韦伯高等文化与社会研究院的罗萨(Hartmut Rosa),以及任教于柏林洪堡大学的耶姬(Rahel Jaeggi)。这两人不只学术成就斐然,而且也乐于提携后进或培养弟子,形
成了相当热闹的批判理论研究学圈[例如甫至柏林自由大学任教的采利卡特斯(Robin Celikates),以及霍耐特退休后接任其教席的萨尔(Martin Saar),便深受罗萨和耶姬的提携,也与两人有许多直接的合作,成为今天批判理论当中相当活跃的核心成员]。也因此,近年来国际学界越来越同意,批判理论已经以罗萨和耶姬为中心,形成新的第四个世代了。①
与第二代和第三代几乎被认为就是单一代表人物在推动整个学派进展的情况不同,第四代和第一代一样,都是许多才华洋溢的学者共同参与的。这些学者共享着批判理论的核心关怀,在相同的立场基础上各自发展出富有洞见的理论。不过,第四代学圈有一个与第一代不太一样的有趣现象:第一代的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人的立场有很高的一致性,他们的研究有很大的互补性。例如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就是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写的《启蒙的辩证》的一个很好的补充性延伸。然而,第四代虽然在基本的立场上是一致的,但当中的成员却对彼此有很强烈的批判性,研究以一种相互切磋的方式来进行。特别是第四代的主要人物,罗萨和耶姬之间的辩论。
罗萨年纪稍长于耶姬,很年轻时就以社会加速理论闻名于世,但其时间社会学的研究方向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批判潜力,是受到耶姬怀疑的。而耶姬的批判理论,则被罗萨攻击为是一种很危险的理论。这种“批判理论的内部批判”,可说是批判理论很特殊的当代发展动力,一个很值得讨论的现象。不过,探讨这种发展动力之前,有必要先厘清批判理论第四代的共享基础立场是什么。因此本文接下来首先将呈现第四代的共享主旨。然后依序介绍耶姬和罗萨如何基于对对方的质疑以发展出他们各自的批判
理论。由于这是一个还正在进行的辩论过程,因此本文最后无法对两人的论点给出最终总结;但他们至今的共同缺失,以及这个缺失可能给予我们什么样的思考方向,仍然是可以初步归纳得出的,这也是本文最后会尝试做的事。
二、第四代批判理论的基本出发点:美好生活
霍克海默发表于1937年的《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无疑是很重要的批判理论奠基宣言。②霍克海默在当中表明,社会研究不能像实证主义那样,将社会当作与研究者和研究结果本身无关的客体对象,而是必须要注意到社会理论本身就是推动社会进展的重要元素之一。因此社会研究不能只单纯地进行描述与分析,还必须揭露社会运作的弊端,进而建立能推动解放实践的观念。在经过《启蒙的辩证》到《德国社会学的实证主义之争》之后,工具理性批判,亦即对自启蒙时代开始发展出来的支配自然的实证主义与科技,是如何地在近代开始回过头来支配人类,所进行社会科学 2021年第3期 郑作彧化用的生活形式,还是共鸣的世界关系
①②六级作文万能句型
Amy Allen and Eduardo Mendieta,From Alienation to Forms of Life:The Critical Theory of Rahel Jaeggi,UniversityPark:Pennsylvania Stat
e University Press,2018;Beatrijs Haverkamp,“Reconstructing Alienation:A Challenge to SocialCritique”,Krisis:Journal for Contemporary Philosophy,Vol.1,2016,pp.66-71;Esther Lea Neuhann and Ronan Kac-zynski,“Rosa,Hartmut:Resonanz.Eine Soziologie der Weltbeziehung.Berlin:Suhrkamp 2016.816Seiten”,Zeitschrift fürphilosophische Literatur,Vol.4,Issue.3,2016,pp.42-53;Christian H.Peters and Peter Schulz,Resonanzen und Disso-nanzen:Hartmut Rosas kritische Theorie in der Diskussion,Bielefeld:transcript,2017;Simen Susen,“The Resonance ofResonance:Critical Theory as a Sociology of Wolrd-Relation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tics,Culture,and Society,2019,https://doi.org/10.1007/s10767-019-9315-4;郑作彧:《译者前言:一本书,两种读法》,载[德]罗萨《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郑作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22页。
Max Horkheimer,“Traditionelle und kritische Theorie”,In Max Horkheimer(ed.),Gesammelte Schriften,Bd.4:Schriften 1936-1941,Frankfurt am Main:Fischer,1988[1937],pp.162-216.
的批判,就成为了第一代批判理论很重要的主轴之一。①哈贝马斯具有强烈的马克思主义关怀,还极为仰赖社会学理论,因此在研究策略上与第一代有点不太一样②;但工具理性批判在哈贝马斯那里依然得到了深入的延续,并且他还将“解放”这个要素进一步放大,视作是批判理论最重要的知识旨趣。③众所皆知,哈贝马斯后来即是致力于发展一套基于沟通理性的行动理论,以此作为从工具理性(特别是以媒介进行操控的社会系统)解放出来的手段。④
到了霍耐特这里,工具理性批判的内涵、揭露社会运作弊端的主旨、以解放作为目标或知识旨趣等要素依然受到了传承。⑤不过,这些概念的内涵已经有了不小的转变;甚至这种转变有一定程度的偏离与转向。⑥霍耐特将解放的旨趣转变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将批判理论的研究工作,从社会弊端的揭露转而定位为“社会病理诊断”,将“工具理性批判”转变为“承认与蔑视的批判”。
霍耐特认为,批判理论之所以要求解放,是因为人应有权利与能力追求自己所认为的美好、成功的生活;因此光是“解放”这个概念是不够的,而是应该更明确地将“美好生活”视作任何社会哲学所关怀的目
标。⑦当然,何谓美好生活见仁见智⑧,但人要追求美好生活必然要有相应的社会条件。社会在形成过程中,许多制度的正当性,就在于承诺会将追求美好生活的自由赋予个体。然而由于各种可能的原因,社会制度常常没有尽到当初所承诺的职责,因而使个体蒙受痛苦。这种社会失能的情况,是一种社会病态,而批判理论的任务正是应该进行“社会病理诊断”。⑨而整个社会自由的基础,霍耐特认为是“承认” 瑏瑠;当代社会对承认的各种破坏,霍耐特则诊断为是一种常态性的蔑视、视而不见(Unsichtbarkeit)或“物化”。 瑏瑡
罗萨和耶姬的博士论文和教授资格论文都是由霍耐特指导的,跟着霍耐特学习了很长的时间,因此深受霍耐特的影响。 瑏瑢这种影响表现在他们对批判理论的旨趣与任务,都在很大的程度上接受霍耐特的定位。
社会科学 2021年第3期 郑作彧化用的生活形式,还是共鸣的世界关系
①
②
③④
⑤
cartoon⑥⑦
⑧⑨
瑏瑠 瑏瑡 瑏瑢stevie wonder
Max Horheimer and Theodor W.Adorno,Dialektik der Aufkl rung,Philosophische Fragmente,Frankfurt am Main:Fis-cher,1988;Theodor W.Adorno et al.,Der Positivismusstreit in der deutschen Soziologie,München:Luchterhand,1969.Axel Honneth,Kritik der Macht,Reflexionsstufen einer kritischen Gesellschaftstheorie,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1988.
Jürgen Habermas,Erkenntnis und Interesse,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1968.
寻找桃花源
Jürgen Habermas,“Erl uterungen zum Begriff des
kommunikativen Handelns”,In Jürgen Habermas(ed.),Vorstudien undErg nzungen zur Theorie des kommunikativen Handelns,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1989,pp.571-606.
关于批判理论的一些重要概念(像是“解放”)在各世代的传承与调整的一个颇具洞见的整理,可参见周爱民《人的解放与内在批判———再思早期批判理论的“活遗产”》,《哲学研究》2020年第3期。
[德]约阿斯、克诺伯:《社会理论二十讲》,郑作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Axel Honneth,“Anerkennung und moralische Verpflichtung”,Zeitschrift für philosophische Forschung,Vol.51,Issue.1,1997,pp.25-41.
关于美好生活的一些理论探讨,一个值得参考的文献,可参见马欣《恩斯特·布洛赫论美好生活》,《世界哲学》2019年第3期。
Axel Honneth,“Pathologien des Sozialen.Tradit
ion und Aktualit t der Sozialphilosophie”,In Axel Honneth(ed.),Das An-dere der Gerechtigkeit.Aufs tze zur praktischen Philosophie,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2000,pp.11-69;Axel Hon-neth,“Die Krankheiten der Gesellschaft.Ann hrung an einen nahezu unm glichen Begriff”,WestEnd—Neue Zeitschrift fürSozialforschung,Vol.1,2014,pp.45-60.iron
Axel Honneth,“Organisierte Selbstverwirklichung:Paradoxien der Individualisierung”,In Axel Honneth(ed.),Befreiungaus der Mündigkeit:Paradoxien des gegenw rtigen Kapitalismus,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2002,pp.141-158.Axel Honneth,Unsichtbarkeit:Stationen einer Theorie der Intersubjektivit t,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2013;AxelHonneth,Verdinglichung-Eine an
erkennungstheoretische Studie(Mit Kommentaren von Judith Butler,Raymond Geussund Jonathan Lear und einer Erwiderung von Axel Honneth),Berlin:Suhrkamp,2015.
像前文提到的弗斯特相较起来反而没有如此深受霍耐特的影响。弗斯特的博士论文是由哈贝马斯指导的,教授资格论文才由霍耐特指导。所以弗斯特在很多时候(例如在讨论“辩护”这种明显具有沟通理性内涵的概念)会更多一些哈贝马斯的风格,例如:Rainer Forst,Das Recht auf Rechtfertigung:Elemente einer konstruktivistischen Theorie der Gerechtigkeit,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2007。
罗萨和耶姬都跟霍耐特一样,相对少提及“解放”,而是更多聚焦在“美好生活”上。但与霍耐特不太一样的是,罗萨和耶姬都对“美好生活”有很直接的讨论。由于生活是否美好常被认为是很主观的事,所以在批判理论第一、二代那里,究竟解放人类之后要怎么样,或是在第三代那里,究竟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美好的,都常避而不谈。但这个被避而不谈了三个世代的问题,恰恰被罗萨和耶姬认为是当代批判理论的重要出发点。①
罗萨认为,正是因为“美好生活”是一个禁忌话题,却又偏偏是所有人都认为很重要的主题,所以长期以来许多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的相关讨论,都沦于“资源拜物教”的困境,亦即都只关心如何在公平正义的前提下,对物质资源进行最大化的分配,至于美好生活都视为个人的事(亦即所谓的美好生活的“私人化”),不予置评。②这些探讨却从来没有认真分析过为什么物质资源越多生活就会越美好。从经验现实来看,很多例子都可以指出大量的物质资源并没有让生活真的更加美好。③若对美好生活问题视而不见,批判理论的发展必然会受到限制。
耶姬也持同样的看法。她指出一件在批判理论,乃至于所有至今的社会理论与社会哲学当中④,以及在日常生活里,都经常可以看到的而又很矛盾的事:一方面,人们常认为生活要怎么过才会是美好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没有什么好评论的。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常抱着哈贝马斯所谓的“伦理的节制”(ethische Enthaltsamkeit)的态度,亦即认为学者必须节制自己对美好生活下价值评论。但另一方面,人们总还是对他人的生活有各种指指点点。例如在当代中国,“都大龄了还找不到对象结婚”,是常听到的唠叨。但就人口学来看,婚姻也的确具有公共事务的性质,不能仅视作私人的事。⑤所以美好生活不是不能评断的。因此和罗萨一样,耶姬也断言,当代的批判理论首先必须要是以美好生活作为出发点的批判,必须正视美好生活问题,否则批判理论是无法具有当代现实意义的。⑥
除了“追问美好生活”被第四代批判理论当作共同的出发点之外,对于“何谓批判”这个问题,罗萨和耶姬
也表现出高度的共识。在罗萨那里,批判的关键词是“可以是另一个样子的人类生活”⑦;而对耶姬来说,可批判性的前提在于“可以转变的人类实践”。⑧这两种说法其实差不多是同义的。
罗萨和耶姬都指出,虽然不论是批判理论还是日常生活当中,“批判”都是很常见的一个词社会科学 2021年第3期 郑作彧化用的生活形式,还是共鸣的世界关系
①
grandparents
②③④
⑤⑥
⑦⑧
其实不只罗萨和耶姬,就连弗斯特也将美好生活视为当代批判理论的重要出发点。不过由于主题与篇幅限制,本文不拟讨论弗斯特在这方面的看法。关于弗斯特对美好生活的讨论,可参见Rainer Forst,“Kritik,und wie es besser w re”,In Ra-hel Jaeggi &Tilo Wesche(eds.),Was ist Kritik?,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2009,pp.150-164。
[德]罗萨:《分析、诊断、治疗:晚期现代社会形态的新批判分析》,胡珊译,《江海学刊》2020年第1期。
Hartmut Rosa et al,Weil Kapitalismus sich ndern muss,Wiesbaden:Springer VS,2014,p.27.
耶姬宣称她的批判理论是一项社会理论与社会哲学的计划(Rahel Jaeggi,Kritik von Lebensformen,Berlin:Suhrkamp,2014,p.51)。不过,究竟“社会理论”和“社会哲学”之间的关联是什么,她并没有非常细致地交代。她提过,她将社会哲学视为实践哲学下的一个对社会事物进行时代诊断的哲学研究,而社会理论是分析社会事物的最重要的一个范畴,亦是社会哲学的主要基础(参见Rahel Jaeggi and Robin Celikates,Sozialphilosophie:Eine Einführung,München:C.H.Beck,2009,p.24)。也就是说,“社会哲学”应是包含了“社会理论”的一个较为广泛的范畴,而她的研究则属于“社会理论”这个基础层面。不过,耶姬本人对社会哲学的讨论更多一些,至于“社会理论”这个概念的使用相对来说较为随意。笔者曾参与耶姬的“社会哲学导论”的讲堂课,课堂上耶姬称社会哲学与社会理论、社会学理论等概念有很大程度的重叠;这也足见她并无意将这些研究领域之间进行壁垒分明的区分。但这些概念之间是否真的有她所谓的层次关联,也不是不用商榷的。所以,虽然她的理论就其极为强调经验面向的方面来看,无疑属于社会理
论,但对她而言社会理论究竟是什么,与社会哲学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其实也还是可以再进一步深究的。
Rahel Jaeggi,Kritik von Lebensformen,Berlin:Suhrkamp,2014,p.11.
Rahel Jaeggi,“Objektivit tsansprüche Kritischer Theorie heute”,In Albert &Steffen Sigmund(eds.),K lner Zeitschriftfür Soziologie und Sozialpsychologie,Sonderheft 50,2010,pp.478-493.
Hartmut Rosa,“Kritik der Zeitverh ltnisse.Beschleunigung und Entfremdung als Schlüsselbegriffe der Sozialkritik”,In RahelJaeggi &Tilo Wesche(eds.),Was ist Kritik,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2009,pp.23-54.
Rahel Jaeggi,“Was ist Ideologiekritik”,In Rah
el Jaeggi &Tilo Wesche(eds.),Was ist Kritik?,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2009,pp.266-295.
汇概念,但这个概念是有适用范围的。例如“今天天气很糟糕”,我们可能会抱怨,但不会因此就批判地球。因为原则上天气是晴是雨不是人为的,人也无法决定与改变。但像是“男女同工不同酬”一事,完全是人为的结果,而且明明人们可以换另外一种做法、造就另一种结果,却不这么做,那么这就是可批判的事。所以批判理论的主旨不只在于进行社会病理诊断,而更在于呈现出内在于人类实践当中各种可以改变的可能性(因此耶姬将批判理论的批判,称作一种“内在批判”)。①改变当然可能变好,但也可能原地打转或变坏(或用耶姬近来着重发展的一对概念术语来说:我们的社会生活可以“进步”,但也可能会“退步”)。所以“批判”必然需要同时担负规范的建立与诊断的进行。在批判理论第一代那里,诊断的工作做得比较多,但也因为欠缺规范的建立而给人一种悲观的绝望感。②在第二代那里,规范的建立是让人满意的,但也因为太过强调规范性,使得第二代的批判理论多少让人觉得与现实情况有些距离。③第三代的批判理论在这两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尝试,但我们可以明显发现,霍耐特最后依然走向“规范重构”,而在社会诊断方面做得差强人意而已。④于是,对这两方面工作的同步进行,就被罗萨和耶姬视为新世代批判理论必须达成的任务。
从常识上来判断,照理来说规范任务应先于诊断任务,因为要进行诊断,必须要有个用于诊断的标准。
但罗萨和耶姬的做法却相反。事实上,在霍耐特那里就已经指出,我们并不需要确认到什么样的程度才算是健康的,也能够知道什么样是生病了。⑤所以罗萨和耶姬的批判工作都是先从社会诊断开始的,亦即探讨人们在当代社会中遭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在这一点上,罗萨和耶姬基本上还是有共识的,然而两人却已经于此开始采取不同的分析路径,为双方的分歧埋下了伏笔。
碰撞检测三、异化诊断
罗萨和耶姬都有个特色,就是他们的社会诊断工作都不是先从经典文献着手,而是从日常生活的观察出发。他们都认为,现代社会生活许多令人蒙受痛苦的现象,都来自一种根源,就是与世界脱离开来、被排除在世界之外,这使得现代人常常感觉自己活在一个自己不存在的世界。这个现象在批判理论第一代那里被认为是工具理性的后果,第二代认为是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第三代则称为蔑视、视而不见或物化。但这些概念都太过学术,并不是日常生活当中一般大众会用来描述自身苦难感的词汇,因此难免可能会有学者以超然的态度给予指导、但却脱离人们实际日常生活感受的问题。但耶姬另外找到了一个概念:异化。
异化无疑是一个有着深厚学术内涵的概念,甚至在学术界都有点被滥用了。但就像“意识形态”一样,至少在德国,异化已经进入到日常语汇当中,是一般大众在日常生活当中即便没有什么哲学知识基础也常会用到的词汇,这让该词汇在学术讨论之外被赋予了很丰富的经验内涵。异化概念可以提供一个其他批判理论概念很难给出的好处,就是用今天的日常生活的经验表述来翻新异化的理论内涵。⑥
社会科学 2021年第3期 郑作彧化用的生活形式,还是共鸣的世界关系
①②③
④
⑤
⑥Rahel Jaeggi,Kritik von Lebensformen,Berlin:Suhrkamp,2014,p.261.
Hartmut Rosa,Resonanz:Eine Soziologie der Weltbeziehung,Berlin:Suhrkamp,2016,p.740.
Rahel Jaeggi,“Objektivit tsansprüche Kritischer Theorie heute”,In Gert Albert &Steffen Sigmund(eds.),K lnerZeitschrift für Soziologie und Sozialpsychologie,Sonderheft 50,2010,p.486.
cucurbit参见郑作彧《承认的社会构成》,《社会》2018年第4期;郑作彧《批判理论视野下的社会自由概念及其不足》,《社会科学》2019年第2期。
Axel Honneth,“Die Krankheiten der Gesellschaft.Ann hrung an einen nahezu unm glichen Begriff”,WestEnd—NeueZeitschrift für Sozialforschung,Vol.1,2014,pp.45-60.
big bossRahel Jaeggi,Entfremdung.Zur Aktualit t eines sozialphilosophischen Problems,Frankfurt/New York:Campus,2005,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