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有与自由拉埃尔·耶吉的异化理论

更新时间:2023-06-21 09:24:20 阅读: 评论:0

领有与自由:拉埃尔·耶吉的异化理论 ◎闫高洁
内容提要 第四代批判理论学者拉埃尔·耶吉提供了一种新颖的构造异化理论的方案。在《异化》这一著作中,她围绕“领有”与“自由”两个概念说明了自己的认识。首
先,她回顾了此前的异化理论的发展,指认了其中的本质主义缺陷。继而,她根据此前的
思想成果将异化把握为妨害个人领有生活、通过社会实现自由的状况,抑或关于自我与
世界的“无关系的关系”。她通过概念推演与现象分析两种方式澄清了以上的理解。耶
吉的异化理论意味着一种社会性的、解放性的批判,具有明确的反对个人主义与浪漫主
英语四级听力多少分
义的向度;它也避免了关于扬弃异化的教条主义。不过,它作为形式性的框架仍然需要
对接关于具体的社会环境的讨论。
关键词 拉埃尔·耶吉 批判理论 异化 领有 自由
〔中图分类号〕B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1)05-0087-08
一、为什么应当关注耶吉的异化理论
当下在大西洋两岸的哲学界中活跃的柏林洪堡大学教授拉埃尔·耶吉(RahelJaeggi),是第四代批判理论的一位重要代表。作为著名学者霍耐特的弟子和曾经的助手,耶吉不但熟悉从阿多诺、哈贝马斯到霍耐特的思想传统,以及黑格尔、马克思、海德格尔、阿伦特等欧陆人物的洞见,而且擅长调取北美哲学界的杜威、罗尔斯、泰勒(CharlesTaylor)等学者的研究成果。通过灵活地运用这些素材,耶吉成功地介入了同时代的资本主义批判和实践哲学的领域,也在学术的波澜中确定了自己的位置。她的思想愈发受到目前学者的注意。
在与弗雷泽(NancyFraser)等学者一起构建的资本主义批判和方才出版的《进步与衰退》(ForschrittundRegression)之外,耶吉还撰写了两本知名的专著:《异化:关于一个社会哲学疑难的现实
性》(Entfremdung:ZurAktualit teinessozialphilos-
ophischenProblems),以及后来的《生活形式批
判》(KritikvonLebensformen)。于此,《异化》的思想
意义是首要的。在《异化》中,耶吉精彩地达成了消
化以往的观念与构造新的异化理论的任务。她不但
展开了自己的思想路径,而且推进了相关的研究。
凭借《异化》,耶吉开始取得哲学界的普遍承认。霍耐
特断言,人们当下如果希望继续利用“异化”概念来反
思社会关系,就应当阅读《异化》———知晓耶吉的异
化理论。①
“异化”这个被广泛应用的著名术语,一度是20
loo change
世纪思想舞台的明星。在卢梭、黑格尔、马克思、克 基金项目:国家留学基金“批判理论的新近发展:对拉埃50音图
尔·耶吉思想的探究”(201906100088)
①霍耐特:《〈异化:论一个社会哲学疑难的现实性〉前言》,
闫高洁译,《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19年第18期。
  87
  2021年第5期
 88 
尔凯郭尔、齐美尔等人物的影响之下,多样的资本主义批判和流行的人道主义观念,一度把“异化”概念抬升到极其显著的地位。欧陆哲学界的卢卡奇、海德格尔、马尔库塞、弗洛姆、萨特、阿伦特等思想家,都阐述过自己的异化理论。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思想变化与范式转换,“异化”概念几乎不再为专业的学者所强调,甚至趋于被遗忘;这样的倾向于我国同样存在,纵然是稍晚的、隐蔽的。同时,伴随着现实的市场经济、文化生产和知识技术的发展,形成准确的社会诊断的需求依旧存在。面对这样的状况,耶吉决心借助晚近的成果,更新(而非重复)与拯救“异化”概念,构
造一种同时代的观念可以容纳的、合理的社会批判学说。她认为,所谓的异化现象仍然需要并且能够
得到正确的把握。
①在《异化》中,耶吉首先清算了以往的异化理论,说明了思想工作的条件、基础与方向。进而,她借助图根德哈特(
ErnstTugendhat)、普勒斯纳(Hel muthPlessner)、法兰克福(HarryFrankfurt)等学者的主张正面解释了自己的异化理论。在我们的视角中,耶吉连结了“异化”概念和目前的思想事业,还勾勒了一种社会性的、解放性的批判。不过,她仍然需要补充关于“客观的”社会机制与社会团结的论述。在以下的部分中,我们将更具体地表述这些理解。
二、耶吉的回顾、检验和重新构造
耶吉的异化理论不但具有展示自己思想成果的环节,而且具有反思以往的异化理论的环节。后者给前者标示了表现的场所和侧重,也给前者提供了充足的素材。耶吉首先通过这样两种方式总结了以往的异化理论:建立有关的谱系,并且描绘它们揭示的现象。继而,她指认了以往的异化理论所蕴含的两种本质主义疑难:家长主义和主体主义。然后,她抓住了“领有”与“自由”两个概念,凭借它们重新规定了异化。
在开端处,耶吉断言,“异化”概念已经被给予了丰富的内涵,例如无力、束缚、支配、冷漠(意味着情感的“无同情”和活动的“无参与”)、内部的分裂、
对自我和自我遭遇的世界的无关系。故而,与其说“自我异化”“对象异化”“世界异化”等称谓指向若干互相排斥的状况,不如说它们意味着异化的具体的方面。相应地,在“异化”概念和其他的说法之间,并不存在清晰的界线:“甚至在初次遭遇这一主题时我们就可以发觉,‘异化’是一个具有‘模糊边
缘’的概念。”②例如,在学术的行话中,“异化”和
“物化”“失范”“非本真性”(inauthenticity)等词汇就显现出“家族相似”。我们知道,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异化”概念,以及卢卡奇的“物化”概念,当下于我国哲学界仍然是显著的比较对象。
根据以往的思想,耶吉在自我—自我遭遇的世界视角中归纳了七种主要的异化现象。它们展现了“异化”概念不同的意义侧重,尤其个人的日常生活受到伤害的各种状况。这样的提炼尽管或许是不完善的,却生动地刻画了异化的面貌。这些情景包括:第一,某人为自我不能接受的欲望所摆布,非本真地、刻意地活动。第二,某人不能认同他参与的事务,或者剥离了自己的目标和事务的属性。例如,劳动者为了生存被迫忙于既定的工作,市民为了攫取私利去结交“朋友”。第三,某人中断了自己的社会参与。他无法同周围的社会环境妥协—和解,无法将这些条件把握为自己的定在形式,被迫在思维与活动中同它们隔离和对抗。于是,他时常感到世界的陌生和自己的孤独,像失去了家园与“根基”一
样。第四,人的、人与对象的关系之去个性化—物化(thedepersonalizationandreification)。于此,人的、人与对象的关系,不再是若干凭借人和事物的个别的特征建立的关系,已经变成了一种遭受外部的抽象的中介统治的关系。它们显现出同一的、自主的、非人的形象。“金钱战胜了情谊”,以及马克思和卢卡奇强调的“先前并非市场交换对象的物或者领域
的商品化”,③就展现了这样的纽带。第五,面对现
①②R
ahelJaeggi,Alienation,ed.byFrederickNeuhouser,trans.byFrederickNeuhouserandAlanE.Smith,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2016,pp.xix~xx.我们同时参考了该书的德文版(
Berlin:Suhrkamp,2016)。③R
ahelJaeggi,Alienation,ed.byFrederickNeuhouser,trans.byFrederickNeuhouserandAlanE.Smith,N
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2016,pp.3、4~5.
领有与自由:拉埃尔·耶吉的异化理论
  89
 代社会的日益精细的劳动分工,“完整的人”消失了,个人的生命趋于碎片化、狭隘化、屈从化。第六,密集的藩篱与冰冷的牢笼制约了人活动的空间,人改造现成的社会机制的力量被扼杀了。官僚管治,尤其欧陆法系对审判者功能的安排(模板是自动售货机器),就展现了这样的状况。第七,那些引起痛苦的、无意义的、不合理的情景。它们被显著地反映在卡夫卡、布莱希特、加缪等艺术家的作品中:人突然变成了非人的甲虫(《变形记》);神仙找不出善良的人(《四川好人》);人陷入了无尽的苦役(《西西弗神话》)。
相应地,耶吉考察了“异化”概念发展的脉络。她认为,人们对异化的把握经历过四个主要的阶段。第一,卢梭的思想可以被视为所有异化理论的源泉:“尽管‘异化’这一术语本身是缺席的,卢梭的著作却含有以往的和现在的异化理论(在社
会哲学的意义上)依赖的一切关键的主张。”
①卢梭勾勒了“自然中的人”和“社会中的人”的差异,将现代文明所塑造的人视为非本真的、不自由的“奴隶”,呼吁调整既定的社会机制。当然,卢梭没有追求返回所谓的自然状态,他希望人在社会中并且凭借社会恢复“天性”。
爱无处不在
第二,黑格尔的思想标志着经典异化理论的转折。早先异化理论的中心往往是回答“个人怎么在社会中丧失了自我”这一问题(例如卢梭的认识),黑格尔则把思想焦点变换为回答“个人怎么同社会分裂了”这一问题。黑格尔拒斥了关于单子式的独立的人和他们的自治(Selbstherrschaft,autonomy)的想象———洛克、卢梭、康德等人物则表达了这些观念。他认为,所谓的个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文化教育和国家权力中活动的个人。在现实的、必然的伦理生活之外,并不存在自由的土壤。扬弃异化,抑或自我规定(
辣椒的英文Selbstbestimmung,self-determina tion)与自我实现,必须通过认同和参与具体的社会活动来完成。
第三,在关注人的生存的潮流中,克尔凯郭尔和马克思分别在伦理和经济的向度之上更新了“异化”概念。他们都依靠“领有”这一概念②阐发了自己的社会批判(例如,前者在《非此即彼》中,
后者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当然,前者以个人的独特性作为枢纽,后者希望重新形成“类的属性”。他们由此勾连了“异化”和“领有”两个概念———在洛克、卢梭、黑格尔等人物的领有理
解之下。
第四,“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批判理论的传统综合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韦伯的社会学说、生存主义的境况反省、精神分析等资源,构造了新的指向社会总体的异化理论(间或通过“物化”概念)。海德格尔、阿伦特等思想家的异化理论呼应着它们。凭借这些革新,“异化”概念不但能够容纳丰富的社会状况,而且更明确地连结了个人的日常生活。于此,以往的异化理论到达了一个辉煌的顶峰。不过,伴随着更多的讨论与推敲,它们也清晰地暴露了自己的缺陷。
耶吉没有流连以上的环节,毕竟她的目标并非细致地盘点或者直接地应用此前的异化理论。耶吉迅速地进入了检验旧的异化理论的阶段。根据以上的梳理,她认为,“异化”不仅是一个牵涉“事实”的记述性的概念,更是一个规范性的、批判性的概念。因而,“异化”正是一个典型的诊断性的社会哲学范畴。而为了继续发挥“异化”概念、激活它的思想力量,当下必须检验人们习惯使用的判断社会问题的法则:人们衡量某些状况是否属于异化的标准,究竟是合理的吗?
耶吉发现,在今天的思想背景之下,旧的异化理论显现出两种决定性的本质主义缺陷:专断的家长主义和抽象的主体主义。而质疑那些原初的、恒常的规定,反对隐蔽的或者公开的本质主义,“已经变
成了哲学的‘常识’的一个部分”。
③耶吉分别批评了这样两个分支:
第一,对照罗尔斯关于形式性的良善生活的论述,旧的异化理论显现出客观主义—完美主义—家长主义(
objectivism-perfectionism-paternalism)这①②③R
ahelJaeggi,Alienation,ed.byFrederickNeuhouser,trans.byFrederickNeuhouserandAlanE.Smith,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2016,pp.6~7、28.
如此翻译的根据,
流水线英文见韩立新:《〈巴黎手稿〉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6~17页。在许多著作的中文版中,它和“占有”被混淆了。
  2021年第5期
 90 
样的属性。在解释多样的异化现象之时,以往的思想家时常将他们规定的人的天性、精神逻辑、历史规律等条件视为普遍的基础,还时常将那些实际的情绪、观念、欲望视为虚假的表象和异化的结果。进而,他们时常将扬弃异化视为遵循自己的设置重新创造完善的境况,或者返回“黄金时代”。在批判理论的传统中,马尔库塞和弗洛姆的著作就体现了这样的态度。我们还发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由于黑格尔、费尔巴哈和赫斯的影响,年轻的马克思亦为专断的家长主义所诱惑:他通过比较现实的“异化劳动”和合理的“类的特征”阐发了恢复人的本质的需求,以及反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必要性。
陷入困境英语耶吉指出,根据现代社会的基础观念,个人应当理智地决定自己的生活形式,并且自觉地成为它的最高的解读者,而非仓促地顺从外部的权威。然而,以往的思想家(例如卢梭和黑格尔)时常试图完全地替代个人去诊断异化与拣选出路。他们时常示意,只有自己的认识才说明了什么对个人是正确的、更好的、真实的。于是,他们尽管诚挚地宣扬了“自由”“人”等概念,却沉默地压抑了创造性的意愿和多样的生活形式。
第二,根据阿尔都塞与福柯对流行的人道主义观念的抨击,以往的异化理论难免具有抽象的主体主义。在这样的思想中,普遍的“人类”或者特殊的“集体”被视为绝对的、原初的实质力量;它们既是异化
的制造者、经受者,又是异化的克服者;它们将通过超越既定的状况、重新领有被剥夺的本质,再次占据现实的主体地位。例如,费尔巴哈的著作就体现了这种决定性的知识结构(尤其在阿尔都塞的视角中):普遍的“人类”本该是世界的起源、中心和动力;然而,宗教窃取了它的权柄,把它的身份交给了上帝。萨特与“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亦陷入了类似的设置。我们还发现,在许多学者的把握中,卢卡奇对物化现象与无产阶级运动的审视也没有摆脱以上的图式。
耶吉指出,主体主义将“主体”概念把握为自明的开端,是不实际的。主体(subject)不是最终的源泉,而是现成的观念与权力传唤群众的结果;它通过
这些机制生成,也臣服于(issubjectto)这些机制。例如,人们只有在得到一定的经济秩序、法律秩序和道德秩序的承认之后,才可以成为“正常的”经济主体、法律主体和道德主体。因而,主体主义已经无法建立更具体的、更深刻的异化理论了。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这样的图式仅仅趋于重复与装点旧的言辞,往往不能描绘人们与世界的复杂关系。同时,它磨钝了“异化”概念批判性的向度:仿佛人的“命运”就是承受异化的压制。
鉴于此前的异化理论与流行的本质主义思维的瓜葛,以及这样的关系造成的缺陷,耶吉希望一边分离合理的因素和旧的框架,一边重新组织“异化”概念。我们认为,这样的努力是正确的。今天的社会批判仍然需要接纳关于切近的异化现象的讨论,而非轻蔑地抛弃它们或者直接地假定它们并不存在。耶吉首先发现,“异化”这个解释人们与世界的关系的重要术语,大致具有三种显著的特征:
第一,异化标志着丧失力量与丧失意义,从而指向不自由的状况。异化不但令自我和自我遭遇的世界变成了人们不能干预的、独立的、压迫性的实存,而且引发了若干消极的感受,例如无聊、迷茫和苦闷。这样的交织以自我规定和自我实现的必然的联系作为条件。自我规定与自我实现正构成了现代社会的思想核心。它们分别展现了“自由”这一概念消极的向度与积极的向度。它们不应当被视为两种互相排斥的属性。去除自我实现的自我规定(例如“返回田园”),以及去除自我规定的自我实现(例如仅仅按照父母的意愿度过人生),都是空洞的。
第二,异化一边标志着支配,一边区别于非自由抑或他治(
heteronomy)。人们作为异化的经受者不是仅仅受到外部力量的左右,而是自发地参与了相应的过程:“在一个角色中或者通过一个角色异化的某人,同时亲自扮演着这一角色;为异化的欲望所指引的某人,同时拥有这些欲望———于此,我们倘若只谈及被内化的强制或者心理的操纵,就难以辨识
特定状况的复杂性。”
①①R
ahelJaeggi,Alienation,ed.byFrederickNeuhouse
r,trans.byFrederickNeuhouserandAlanE.Smith,NewYork:Co lumbiaUniversityPress,2016,p.24.
领有与自由:拉埃尔·耶吉的异化理论
  91
 第三,与其说异化(entfremdung)指向陌生(Fremdheit)抑或本该存在的关系的缺失,不如说它指向人们无法容忍的现成的关系抑或“无关系的关系”。故而,设想“一种在逻辑上、在本体论上
或者在历史上优先的关系”①或者若干和谐的、完
善的关系,并非建立“异化”概念需要的内在步骤。根据这种新的理解,“异化”概念其实可以抗拒本质主义的干涉与诱惑。
耶吉进而借助图根德哈特的概念“意愿的作用能力”抑或“能够指令自己”重新表达了“领有”概念。图根德哈特的概念“意愿的作用能力”抑或“能够指令自己”,勾勒了关于现代社会良善生活的尺度。它的内涵是:如果一定的生活形式允许个人持续地表述与落实自己的意愿(区别于冲动的任性)、筹划与修订(区别于固执地坚守)自己的意愿,那么个人就展开了自己的幸福生活。这种一般的标准不但避免了
专断的家长主义和抽象的主体主义,而且保存了人们仍然追求解放与自由的可能性。这样的设置同时协调了主观性和实在性的地位(抵制静观和盲动)。bethereorbesquare>operators
耶吉断言,以上的方向也适用于反思“领有”概念。参照以上的规定,领有不仅意味着占据—支配—利用现成的物质财富,更意味着处理事情—生产知识—解决疑难;它不是本质主义的“再次领有”(reappropriation),而是着手、改变与创造;它调节了人们的状况、现实的世界和有关的联系,反映了自我规定和自我实现的个别的需求,并未设定必然的目标与最终的和解。因而,领有标志着一种积极的、解放性的、无限的活动。它召唤当事人在所有的生活领域中持续地变革自我和社会关系。
于是,“领有”可以成为一个衡量人们与世界关系的基础范畴:“‘领有’概念关联着一种建立同自我和世界的关系的方式、一种应对与指令自我和世
界的方式。”②在这样的视角中,“异化”概念也被给
予了新的规范与意义:它标志着“一种对领有活动
的损害(或者一种含有缺陷的领有实践)”,
③展现了领有受到阻碍的局面,抑或自我和自我遭遇的世界的不适合的(inappropriat
e)关系。它不但保留了具体的个人自由成长的空间,而且把判断异化
的权力交给了思考境遇的个人。相应地,扬弃异化不再牵涉“恢复”“回归”等说法,它仅仅指向转变与掌握现成的事态。
无疑,耶吉的主张至此还是抽象的。她尚未回答一个决定性的问题:以上的洞见究竟具有怎样的思想效果———它们如何改造了其他的观念,如何帮助了人们认识自己的境况,如何支撑了新的异化理论?我们察觉,耶吉转而借助剖析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推进了自己的工作。由此,她的异化理解不仅增添了生动的色彩,更获得了细致的澄清。轻视这些段落是不正确的。
三、耶吉的场景解读与概念雕琢
借助“讲述故事”与分辨不同的观念来开辟明确的思想路径,是耶吉异化理论的特色。在重新规定“异化”概念之后,她根据个人(尤其女性学者)容易领会的事实构造了四种典型的生活场景,通过聚焦它们阐发了复杂的研究线索,从而发挥了自己的中心概念,连结了同时代的讨论和自己的态度。在今天的哲学话语中,这样的安排显然异于哈贝马斯、罗尔斯等学者习惯采取的言说方式———倚仗抽象的推演论证,排除鲜活的生活经验。
第一种情况的主题是“无力或者不能控制自己
的生活的感觉”,
④抑或领有。在故事中,一名新近缔结婚姻、更换住所的青年学者察觉,自己的生活似乎突然被“外部的”必要性统治了:在完成心爱的工作之外,他不得不消耗精力来应付繁琐的家务与交往。他声称,自己的生活异化了———而这样的理解意味着什么呢?
中文翻译繁体字耶吉指出,主人公的体会不以生活环境的变化作为内在的条件,也不以生活环境的陌生作为合理的原因。即使生活环境保持同一的状态、主人公熟悉目前的节奏,异化的感受也能够凭借现成的事态产生。同时,主人公的状况区别于强迫、他治与非自由。主人公积极地营造了目前的生活方式,并且自发地促成了异化的困难,“外部的”力量从未完全地
①②③④R
ahelJaeggi,Alienation,ed.byFrederickNeuhous er,trans.byFrederickNeuhouserandAlanE.Smith,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2016,p.25、36、36、51.

本文发布于:2023-06-21 09:24: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90/15237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异化   社会   概念   异化理论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