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想观众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

更新时间:2023-06-21 08:13:57 阅读: 评论:0

疏离感是一种社会性障碍,它是指由主体体验到与客体之间的疏远、脱离和不和谐等消极情绪所构成的复杂情感,描述了个体不能与家庭、学校或同伴群体等建立有效联结的现象,其中人际疏离感被视为疏离感多维度体系中的核心成分[1-3]。青春期是疏离感发生的高峰期[4],几乎所有青少年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疏离感[5]。长期处于高疏离的个体,其发展的连续性、统一性和完整性极易受到破坏[6],因此,疏离感的产生和发展机制及影响因素逐渐成
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1,3,6]
相关研究表明个体的人格特质、家庭功能、教养方式、社会支持、同伴接纳等都是青少年疏离感的重
要影响因素[2,6-9]
。特别是近年来,研究者更多从自
我的角度探讨疏离感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作为个体在人际交往中的一种主观体验,疏离感会受到与
主体自我相关认知的影响——诸如自尊[10]、自我概念[11]、自我中心概念[12]等都对疏离感都有着重要的预测作用。假想观众是指个体具有一种认为其他人一直在关注自己的信念,而青少年正处于自我中心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关注亲密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这使得假想观众在青少年群体中
具有较高的普遍性[13,14]
。作为青少年群体中常见的
心理现象,假想观众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与人际交往具有诸多负面影响,如导致更多的偏差行为,
抑郁症和社交焦虑等[15,16]。已有研究发现假想观众
是自我中心概念中的一个重要维度,对疏离感有着
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3,12]
。考虑到青少年个体所具
有的较强的自我意识,他们会更加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17]。朋友和亲人被视为青少年人际交往中最容易接触的重要他人,假想观众很可能会对这两种人际关系产生影响,而疏离感正是预测青少年人际适应的良好指标[3]。并且随着青少年的成长,父母和同伴两个微系统倾向于独立,这种环境系统作用以及他们与青少年联结强弱的差异会导致具体适应
【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31400887)和华中师范大学专项资金项目(CCNU15A02043)的资助宋玉红为共同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孙晓军,E-mail:********************.edu
shaco
假想观众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
杨鹏飞,宋玉红,连帅磊,柴唤友,孙晓军
(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暨湖北省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9)
【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假想观众、社交焦虑与疏离感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作用机制。方法:使用假想观众量表、社交焦虑问卷、朋友疏离感量表和亲人疏离感量表对1473名初一到高三的青少年进行施测。结果:①在假想观众、亲人疏离感、朋友疏离感和社交焦虑这四个变量中,两两之间均呈现显著正相关;②社交焦虑不仅能够在假想观众与朋友疏离感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而且能够中介假想观众与亲人疏离感的关系,且社交焦虑在假想观众与朋友疏离感之间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更大。结论:社交焦虑在假想观众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关键词】假想观众;社交焦虑;疏离感;青少年中图分类号:R395.2
DOI:10.16128/jki.1005-3611.2018.01.017
Effect of Imaginary Audience on Sen of Alienation
in Adolescents:The Mediating Role of Social Anxiety
YANG Peng-fei,SONG Yu-hong,LIAN Shuai-lei,CHAI Huan-you,SUN Xiao-jun Key Laboratory of Adolescent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CCNU),Ministry of
Education;School of Psychology,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and Key Laboratory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Mental Health of Hubei Province,Wuhan 430079,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he prent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and inner mechanism among imaginary audi⁃ence,social anxiety and alienation in adolescents.Methods:A sample of 1473adolescents was assd with Imaginary Audience Scale(IAS),the Social Anxiety Scale and Alienation Scale.Results:①Imaginary audience 、alienation and social anxiety were all positively correlated each other;②Imaginary audience affected alienations from friends and parents through social anxiety,and the mediation effect for alienations from friend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alienations from par⁃ents.Conclusion:Social anxiety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aginary audience and alienation.
【Key words 】Imaginary audience;Social anxiety;Alienation;Adolescents
问题的不同[13,18]。因此本研究对疏离感进行了区分,并假设青少年假想观众会对朋友和亲人疏离感产生不同影响。
此外,社交焦虑也是疏离感的重要影响因素。社交焦虑会让个体产生逃避社交场合的消极情绪,而疏离感就是其中的重要方面[19]。且相关研究结果指出,因同伴和亲人等社会支持的缺失而产生的社交焦虑也是疏离感产生的重要因素[20]。与此同时,社交焦虑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倾向,会受到假想观众的影响,有研究者指出,假想观众是一种认为他人一直在关注自己的错误认知,对青少年行为倾向(如社交焦虑)具有重要影响[21]。这是因为,青少年假想观众的对象更多的是亲人和朋友,他们会期待青少年在社会交往中的表现,因此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会因为无法满足自身的社会角色和期待而产生社交焦虑[22]。而且自我觉察的双因素理论[23]也认为个体朝向环境的觉察如觉察自己如何被他人觉知(即假想观众),会影响其社会交往行为,如导致社交焦虑;同时社会行为也会影响个体朝向自我的觉察,如造成疏离感体验。此外,相关研究发现社交焦虑能够在其他变量(自我隐瞒、上行社会比较)对个体心理社会适应(孤独感、抑郁)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24,25]。基于此,本研究假设假想观众可以通过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对青少年朋友、亲人疏离感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本研究拟考察青少年假想观众和社交焦虑对朋友疏离感、亲人疏离感的影响,并进一步研
究社交焦虑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期为青少年正确处理自己与朋友和亲人关系以及疏离感的干预和预防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来自武汉市的八所全日制中学进行了抽样调查。发放问卷1574份,回收有效问卷1473份,有效回收率为93.58%。其中男生703人(47.7%),女生770人(52.3%);初中667人
(45.3%),高中806人(54.7%)。被试的年龄在12-1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4.59岁(SD=1.75)。
1.2工具
1.2.1假想观众量表采用刘建榕和李林参考El⁃kind和Bowen的假想观众量表[16](Imaginary Audi⁃ence Scale,IAS)编制的青少年自我中心量表。该量表有两个分量表,一个为假想观众,另一是虚构自我。本研究选用假想观众分量表,总共6个项目,采
用5点计分,1表示“很不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本次研究中,假想观众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6。
1.2.2社交焦虑问卷采用Wang,Jackson和Zhang 在其研究中所翻译修订的Greca和Lopez的青少年社交焦虑问卷(Social Anxiety Scale for Adolescents)[26],该问卷共有5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1表示“很不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在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4。
1.2.3疏离感问卷采用杨东,张进辅,黄希庭编制的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1]中的朋友疏离感分量表和亲人疏离感分量表。朋友疏离感共有7个项目,亲人疏离感共有4个项目。量表均采用7点计分(1“完全不符合”,7“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表示个体疏离感越强。本次研究中,朋友疏离感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亲人疏离感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5。
2结果
2.1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
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假想观众、亲人疏离感、朋友疏离感和社交焦虑两两之间均呈现显著正相关(详见表1)。
表1描述性统计结果和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注:*P<0.05,**P<0.01,***P<0.001,下同。
2.2中介效应检验
依据方杰、张敏强和邱皓政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27]的新程序——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并使用Mplus通过抽取5000个样本估计中介效应的95%置信区间。在控制年级和性别的条件下进行中介效应的检验。
社交焦虑在假想观众对朋友、亲人疏离感影响中的中介效应的回归分析(见表2)表明,假想观众能显著正向预测个体的社交焦虑(β=0.40,P<0.001);当假想观众和社交焦虑同时进入回归分析中时,假想观众和社交焦虑对朋友疏离感和亲人疏离感都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表3的数据显示,社交焦虑在假想观众对朋友、亲人疏离感的影响中均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中介效应由以下两条路径产生的间接效应组成:通过假想观众→社交焦虑→朋友疏离1假想观众
2社交焦虑
3朋友疏离感
4亲人疏离感
皇室英语M
3.24
3.05
3.19
2.87
SD
0.71
0.87
1.21
1.28
1
1
0.40***
0.25***
0.16***
2
1
0.32***
0.19***
3
1
0.57***
4
1
感的途径产生的中介效应,即为间接效应1(0.11);通过假想观众→社交焦虑→亲人疏离感的途径产生的中介效应,即为间接效应2(0.06)。
nite
使用Mplus检验两条路径之间的差异显著性。由表3可知,TEST路径系数95%的置信区间未包括
0,说明中介效应差异显著(TEST是指2个中介路径之间的差值,即间接效应1-间接效应2),即以假想观众为自变量,社交焦虑为中介变量,以朋友疏离感和亲人疏离感为因变量的模型中,二者的中介效应差异显著。
tiptronic表2中介效应分析中的回归分析
注:模型中各变量均经过标准化处理之后带入回归方程
表3社交焦虑在假想观众对疏离感影响中的中介效应分析
注:Boot标准误、Boot CI下限和Boot CI上限分别指通过偏差矫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法估计的间接效应的标准误差、95%置信区间的下限和上限。
3讨论
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青少年个体的假想观众、社交焦虑和朋友、亲人疏离感之间均显著正相关,这一发现和以往的研究一致[3,12],说明假想观众和社交焦虑与人际疏离感的关系密切。假想观众作为青少年期独特的心理特点[21],在人际交往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5]。假想观众高的青少年,有着高的社交焦虑,并且在对朋友、亲人的疏离感体验上有着更高的消极水平[3]。
进一步中介效应检验的结果表明,假想观众对青少年疏离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这可能是因为假想观众是青春期个体常有的心理活动,会使青少年产生一种错误的信念,即幻想很多人对他们的过多关注。这种信念会使青少年个体将注意力转移到非现实场景,而忽视了现实交往中的互动,从而使青少年对亲密他人产生疏离感[12]。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假想观众还能通过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对疏离感产生影响。这是因为:首先,假想观众高的个体在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联结水平上较低[28],因此他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极易受阻,从而引发焦虑[29]。再者,假想观众高的青少年具有更高水平的评价焦虑,因此他们在社会交往中会因为惧怕别人的评价而产生社交焦虑[21]。在此基础上,社交焦虑会导致青少年产生社交回避和退缩行为,进而导致他们体验到更高水平的疏离感[20,22]。此外,根据社会选择假设[30],社交焦虑会导致青少年的社交拒绝,并加深青少年个体的疏离感体验。在青少年分离-个性化的研究中也发现,假想观众会提高个体的自我意识水平,并因此提高其社交焦虑体验[21],这会在一定程度上诱发社会排斥,进而提高个体的疏离感[22]。
值得注意的是,社交焦虑在假想观众与朋友和亲人疏离感之间关系中的中介效应存在显著差异。即与亲人疏离感相比,社交焦虑在假想观众与朋友疏离感之间的中介效应更大。其可能的解释是父母作为青少年情感和工具性支持的主要来源,给青少年提供了更多的心理联结[18],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交焦虑给青少年带来的心理社会适应不良,导致中介效应水平在亲人疏离感上低于朋友疏离感。还有一种可能的解释是,随着青少年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增加,青少年逐渐脱离父母,走向同伴,导致假想观
众的对象更多的是同龄人,从而造成青少年在与同伴交往中有更强的社交焦虑,进而体验到更高的朋友疏离感[18],因此社交焦虑对在同伴交往中产生的疏离感有更直接的联系。通过对比两条中介路径发现,虽然假想观众通过相同的内部机制对疏离感的不同方面产生影响,但是两条路径差异显著。说明尽管假想观众通过社交焦虑对两种疏离感的影响均符合间接效应模型,但显然更适合于朋友疏离感。考虑到朋友和亲人在青少年的社会生活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其疏离感的不同方面可能导致后续不同的人际适应问题[3],因此今后的研究有必要进一步区分探讨青少年特定疏离感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杨东,张进辅,黄希庭.青少年学生疏离感的理论构建及
回归方程
结果变量社交焦虑
朋友疏离感亲人疏离感预测变量
年级
性别
假想观众
年级
性别
假想观众
社交焦虑
年级
性别
假想观众
社交焦虑
整体拟合指标
R
0.40
0.36
0.22
R2
0.16
0.13
0.05
回归系数显著性
β
0.02
-0.11
0.40
0.06
0.03
beltloop0.12
0.26
0.02
-0.08
0.11
0.14
Bootstrap
下限
-
0.01
-0.21
0.35
0.03
-0.07
0.06
0.21
-0.01
-0.18
0.05
0.08
Bootstrap
上限
0.05
-0.02
0.46
0.08
0.13
0.17
0.32
0.05
0.03
pope francis0.17
0.20
t
1.23
-2.31*
pepper15.46***
3.95***
0.63
4.05***
8.65***
1.51
-
1.51
3.62***
4.48***
间接效应
间接效应1间接效应2
TEST 间接
效应值
0.11
美国恐怖故事 第二季0.06
0.05
Boot
标准误
0.01
0.01
0.01
Boot CI
下限
0.08
0.03
0.03
Boot CI
上限
0.14
0.08
0.08
相对
中介效应
46.93%
33.73%
量表编制.心理学报,2002,34(4):407-413
2徐夫真,张文新.青少年疏离感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关系:家庭功能和同伴接纳的调节效应检验.心理学报, 2011,43(4):410-419
3王超群.青少年社交网站使用与人际适应的关系:自我表露和假想观众的作用.华中师范大学,2016
4Calabre RL,Poe J.Alienation:an explanation of high dro-pout rates among african american and latino students.Edu-cational Rearch Quarterly,1991,14:22-26
5Brown MR,Higgins K,Pierce T,et al.Secondary students’perceptions of school life with regard to alienation:the eff-ects of disability,gender and race.Learning Disability Quar-terly,2003,26(4):227-238
6邓琳双,郑雪,杨帮琰,等.人格与青少年疏离感的关系: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5): 692-696
7汤毅晖,黄海,雷良忻.青少年疏离感与家庭功能、人格的关系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2):158-160
8徐夫真,张文新,张玲玲.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心理学报,2009,41(12):1165-1174
9Kim SY,Chen Q,Wang Y,et al.Longitudinal linkages among parent-child acculturation discrepancy,parenting, parent-child n of alienation,and adolescent adjustment in Chine immigrant families.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13,49(5):900-912
10Goldsmith AH,Veum JR,Jr DW.The impact of labor force history on lf-esteem and its component
parts,anxiety, alienation and depression.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1996,17(2):183-220
11Tarquin K,CookCottone C.Relationships among aspects of student alienation and lf concept.School Psychology Quar-terly,2008,23(1):16-25
12李晓.初中生社会支持、假想观众与疏离感的关系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2015
13Cingel DP,Krcmar M.Understanding the experience of ima-ginary audience in a social media environment:Implications for adolescent development.Journal of Media Psychology Theories Methods&Applications,2014,26(4):155-160 14Bell JH,Bromnick RD.The social reality of the imaginary audience:a grounded theory approach.Adolescence,2003, 38(38):205-219
15郭菲,雷雳.青少年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观念的研究述
评.心理科学进展,2006,14(6):873-879
16刘建榕,李林.福州市区某校93名高中生自我中心状况的初步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7):461-463 17Vartanian LR.Revisiting the imaginary audience and per-sonal fable constructs of adolescent egocentrism:a conceptu-al review.Adolescence,2000,35(140):639-661
18田录梅,陈光辉,王姝琼,等.父母支持、友谊支持对早中期青少年孤独感和抑郁的影响.心理学报,2012,44(7): 944-956
19龙坚力.高中生情绪智力、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8
20姜永志,白晓丽.大学生手机互联网依赖对疏离感的影响: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30(5): 540-549
21郭菲,雷雳.初中生假想观众、个人神话与其互联网社交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25(4):43-49
八年级下册英语书人教版22聂冠伊.大学生社会排斥、自尊对社交焦虑的影响.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23Duval S,Wicklund RA.A theory of objective lf awareness. Philosophy,1972.238
24丁倩,魏华,张永欣,等.自我隐瞒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社交焦虑和孤独感的多重中介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24(2):293-297
25童媛添,邱晓雯,连帅磊,等.社交网站上行社会比较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25(3):498-501
rehab
26Wang J,Jackson LA,Zhang D.The mediator role of lf-disclosure and moderator roles of gender and social anxiety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 adolescents’online communication and their real-world social relationship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1,27(6):2161-2168 27方杰,张敏强,邱皓政.中介效应的检验方法和效果量测量:回顾与展望.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28(1):105-111 28杨德锋,李清,赵平.分享中社会联结、假想观众对品牌至爱的影响——他人回应分歧性的调节作用.心理学报, 2014,46(7):1000-1013
29夏良伟,杨娟,姚树桥.城市青少年焦虑症状的人际易感性-应激模型:多时段追踪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6,24(3):488-490
30Calsyn RJ,Winter JP,Burger GK.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anxiety and social support in adolescents:a test of competing causal models.Adolescence,2005,40(157):103
(收稿日期:2017-05-01)

本文发布于:2023-06-21 08:13: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90/1523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疏离   假想   观众   社交   亲人   效应   朋友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