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严祥海张晓源:早八百年前就有学者指出印藏史地错位,印度别硬凹了…

更新时间:2023-06-19 02:39:46 阅读: 评论:0

深度严祥海张晓源:早八百年前就有学者指出印藏史地错位,印度别硬凹了…
本文共onaverage14270loyola>考研什么时候开始准备字
阅读预计约30分钟英汉词典在线翻译
作者 | 严祥海 张晓源编辑 | 代思佳 穆祎璠
内容提要
“雪山”一词早在《梨俱吠陀》中便已出现,其最初的梵文表达形式为himavat或himavant,泛指一切雪山。公元5世纪以后,himavat一词逐渐演变成了himālaya一词,并固定下来专门指印度次大陆北边的雪山,即今所谓的“喜马拉雅”。古代印度梵语宗教系统中的凯拉萨(kailāsa)和玛纳萨湖(mānasa sara)就是“雪山崇拜”最为的典型代表,并逐步将其坛城化。印度佛教整合了印度梵语宗教系统的“凯拉萨”和“玛纳斯湖”的神话,并成了印度佛教的“阿耨达池”信仰体系。“神山圣湖”本是藏地固有的史地观念和信仰体系。公元7世纪以后,
印度佛教的“阿耨达池”(anavatapta)信仰和印度梵语宗教系统中的“凯拉萨”与“玛纳斯湖”的信仰体系一并进入藏地,并移植和嫁接到藏地固有的“冈底斯”和“玛旁雍措”史地系统,并使其发生重构和错位。13世纪之际,以萨迦班智达为代表的藏族佛教学者,明确地指出印藏史地的错位,旗帜鲜明地否定西藏的“冈底斯山”与“玛旁雍措”对应佛典中“雪山”与“阿耨达池”,更不是印度梵语宗教系统中的“凯拉萨”和“玛纳斯湖”。
关键词:印度 雪山崇拜 冈底斯 玛旁雍错
图源网络
今人所称之“喜马拉雅”(himālaya)在早期汉、藏语文献中均未曾见到过。“喜马拉雅”系梵文himālaya之音译,由hima和alaya构成依主释(tatpurua)复合词,意即雪山。“喜马拉雅”何时出现于印度文献以及何时成为专门之称谓呢?“喜马拉雅”一词又是何时进入汉、藏文献中呢?古印度的“雪山崇拜”又是如进入佛教系统的呢?印度佛教的“雪山”与“阿耨达池”又是如何嫁接到西藏的神山圣湖的呢?
一、“喜马拉雅”之由来及在中国的转译
(一)
“喜马拉雅”一词之由来
公元前15世纪前后,雅利安(ārya)人的一支从伊朗高原向东迁徙,后进入西北印度,逐渐征服了土著的达罗毗荼人。西北印度地临雪山之边缘,古印度的早期圣典《梨俱吠陀》(gveda)便已出现“雪山”(himavant)之名,[1]其“雪山”的梵文表达形式为himavant。雪山作为印度次大陆重要的地理坐标,在印度文化史上有着显著的地位。
《摩诃婆罗多》(mahābharata)是印度最著名的经典史诗,传为毗耶娑(广博仙人)所
作,约形成于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4世纪之间。[2]《摩诃婆罗多》包罗万象,以口传心授(śroti)的方式在印度广为流传,诵颂了上古时期雅利安人在西北印度和恒河流域的活动,其中数十次提及“雪山”及“雪山女神”[3],然其所用“雪山”一词是himavata,而不是himālaya。
公元前3世纪之际,孔雀王朝的开国宰相考底利耶(kautilya)所著《利论》(arthaśāstra)一书,学界一般认为较《摩诃婆罗多》晚出,[4]也出现了有关“雪山”的论述,其“雪山”的梵文表达形式为himavat。[5]
到了公元5世纪前后,著名印度宫廷诗人迦梨陀娑(Kalidasa)在其名著《鸠摩罗出世》(Kumarasambhava)中,也出现了“雪山”的表述,他的诗歌富有文学浪漫色彩,较之前的作品有了更多宗教内容和坛城化倾向,其“雪山”使用的梵文为himālaya,而非himavata。由此可知,himālaya是一个后起的词汇,而himavat或者himavant才是“雪山”较为古老的梵文表达形式。[6]
综上所述,早期himavat或者himavant的含义,更多地指向自然地理意义上的“雪山”。而到了公元5至6世纪以后,“雪山”更多地使用梵文himālaya一词。同时,“雪山”(himālaya)也
更多地附着了宗教色彩。9至10世纪以后,“雪山”(himālaya)一词在印度文献中广泛使用,并逐渐固定下来,专门指印度次大陆北部的山脉,即今天所谓的“喜马拉雅(himālaya)”山脉。
(二)
“雪山”在汉、藏文中的转译
公元5~6世纪以后,印度文献表达“雪山”更多地使用梵文himālaya一词,但汉语译文中均使用“雪山”之称谓。约在公元400~480年之间,世亲菩萨(vasubandhu)所造的著名佛教论典《俱舍论》(abhidharma-kośa)有一段关于“雪山”的经典论述,梵本中“雪山”的表达形式为himavata。笔者检视真谛和玄奘译本,[7] 均未出现“喜马拉雅”的汉语音译词汇。此在藏文译本中,一般使用gangs ri一词意译梵文本的himavata一词。
北宋克什米尔(kaśmīra)僧人天息灾(devaś武汉电脑培训学校āntika/号法贤)在公元985年至1000年间译出的《大方广文殊师利仪轨经》(mahākalparājāt ārya mañjuśrī mūlakalpāt),[8] 在其梵本中的第二品同时出现了haimavan和himālaya两个词,在天息灾的汉译本中均译作“雪
山”。由此可见,天息灾对himālaya和haimavan两个词的理解几乎可以等同,均对译作“雪山”。与此同时,在对应的藏译本中,himālaya和haimavan两个词均意译为gangs ri。[9]
1721年,清朝官方绘制的《皇舆全览图》标出了珠峰名称及其位置,满语根据藏语jo mo glang ma ri转译为jo mo lang ma alin,jo mo lang ma系藏语的满语音译,alin即满语“山”的意思,汉语由满语而音译为“朱姆朗马阿林”。1771年,《乾隆内府舆图》以“珠穆朗玛”之名替代了“朱姆朗马阿林”,遂沿袭至今。[10] 在清朝两次官方编撰的地图中,音译词“喜马拉雅”均未出现。
在藏文文献中,直接音写himālaya一词较为晚近,大多出现在19世纪。贡却丹增(dkon mchog bstan vdzin)1896年完成的《冈底斯山晶镜志》(gangs rivi gnas bshad shel dkar me long)中,出现了himālaya(ཧེ་མ་ལ་ཡ།)一词藏文音写。[11]
iqua
概而言之,在18世纪之前,汉、藏文献中均未见到“喜马拉雅”(himālaya)音译词汇。18世纪中后期,英国势力渗入到喜马拉雅山南麓,才将“喜马拉雅”带向了欧洲和世界,[12]随后又回传到中国。
开化妆品店>temperament二、古代印度的雪山崇拜
(一)
“雪山”与印度次大陆的地理坐标
古代印度人建构一种以“须弥山”(sumeru)为中心的世界图式,整个世界有四大洲,分别为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卢洲四大洲,其中以南瞻部洲(Jambudvīpa)为最盛,文化昌明,须弥山以北有雪山(himālaya),印度的母亲河恒河(gagā)从北边的雪山流出。恒河之于印度的神圣地位,几尽无以复加的地步,恒河女神(gagā)与雪山女神与雪山女神(parvatī)住在雪山之巅。
在印度古典梵文文献中,有关“雪山”(himālaya)的记载无不充斥着浓郁的宗教叙事和神话传说,宗教神话与自然地理相互发酵,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古代印度人的世界图景。印度人自称其为“婆罗多”(bharata)的后代,即使到了今天的印度人依然自称其为“婆罗多”(bhārat)。[13] “雪山”自不待说,是古代印度人必不可少的地理坐标,《毗湿奴往世书》(viṣṇu purāa)云:[14]
sharply网站
从北边的雪山到南边的大海都是婆罗多国(bhāratī)的子孙。
由此可见,“雪山”成为印度次大陆自然地理区块的界分和其自我身份的界定。纵观印度历史,从“北边的雪山到南边的大海”之间民族众多、国家众多,不尽然都是“婆罗多国的子孙”。在构建现代印度的民族国家过程中,“婆罗多”也作为其自我身份的象征。[15]《毗湿奴往世书》的表述是极为笼统且不确切的表述,也与历史和事实相抵牾。
(二)
po什么意思“凯拉萨”的坛城化
在印度宗教系统中,大雪山中有“凯拉萨”(kailāsa)和“玛纳斯湖”(mānasa sara)之流传弥久不衰。在古代印度的神话体系中,把“凯拉萨”和“玛纳斯湖”描述成如天国一般庄严和美丽,俨然如基督教世界的“伊甸园”(Pradi)一般。早在公元前3世纪,在考底利耶(kautilya)的《利论》(arthaśāstra)中,已经建构了一套人间版“坛城”(maṇḍala)政治体系。[16] “坛城”是印度宗教体系中独有的天国图景,天国是人间社会的翻版。随着印度佛教密宗和印度教兴起后,继而把整个喜马拉雅看作一个坛城。然独具特色的“雪山崇拜”既是古代印度人的宗教信仰,又是其政治地理思想的变异。那么,后期“凯拉萨”的坛城化是“雪山崇拜”信仰最为显著的表现。

本文发布于:2023-06-19 02:39: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90/1500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印度   宗教   世界   喜马拉雅   文献   体系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