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莺莺传》编译研究

更新时间:2023-06-16 05:51:32 阅读: 评论:0

2021年第12期
第37卷(总第492期)
No.12,2021
Vol.37
Total No.492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双一流大学名单42所
林语堂《莺莺传》编译研究reventon怎么读
李晓玲
ets是什么意思(河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摘要:林语堂的《英译重编传奇小说》在美国出版后深受读者欢迎,其中的《莺莺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爱情小说之一。与原作相比,林语堂翻译的《莺莺传》在人物和内容方面均有改动。在翻译时林语堂也使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他的译本既保留了中华文化特色,又便于外国读者理解。通
过分析《莺莺传》编译策略,探究林语堂译作获得成功的因素,以期为中国传统小说英译提供更多借鉴。
关键词:林语堂;《莺莺传》;编译;策略
doi:10.16083/jki.1671-1580.2021.12.034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21)12—0143—0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对外传播离不开翻译,离不开翻译质量的提高。享誉中外的文学家和翻译家林语堂在翻译传播中华文化方面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他毕生致力于沟通中西文化,挑选编译了20篇中国经典传奇故事,集成《英译重编传奇小说》(Famous Chine Short Stories)于1952年在美国出版,受到西方读者的热烈欢迎,其中林语堂非常喜欢的《莺莺传》被收录在“爱情”一章中。与元稹的唐传奇《莺莺传》相比,林语堂所编译的《莺莺传》在人物形象和诗词内容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动。为了达到理想的阅读效果,在翻译时林语堂也使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德国翻译家汉斯·弗米尔认为,翻译是“在目的语情境下为某种目的及目标群体所生产的语篇”[1],任何翻译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行为,翻译的目的决定了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在《英译重编
传奇小说》导言中,林语堂说他选的这些小说对大众具有普遍的吸引力,适合现代短篇小说的要旨。[2]为了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更加符合现代短篇小说叙述方式,林语堂对故事里的人物形象和诗词内容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编。
一、人物形象方面的改编
ries对于很多中国读者来说,不论是《莺莺传》还是
后来以此为蓝本的《西厢记》,故事的主角都是崔莺莺和张生。宋代学者王铚认为莺莺是元稹姨母家的表妹,其父是永年县尉崔鹏。林语堂认为莺莺形象的原型是元稹青年时期的情人崔双文,在《莺莺传》英译本的前言中,林语堂这样介绍:“...the word ‘Oriole’(Inging),which was the girl’s name,slipped into his ver,when it was not disguid as Shuangwen,referring to the duplicated sounds in that name.”[2]因“双文”中的“双”字,故元稹在小说中取叠音“莺莺”为女主人公的名字,在翻译“莺莺”这个名字时林语堂先使用直译法将其译为“Oriole”(黄鹂),后面又在括号里使用音译法将其译为“Inging”(莺莺)。通过这样翻译,西方读者不但知道了女主人的名字是叠字,也知道了名字的意思及名字的来历。
很多学者认为张生形象的原型是元稹本人,如胡应麟、鲁迅、陈寅恪等都认为元稹是张生的原型。林语堂也认为《莺莺传》带有作者本人的自传色彩,小说中的日期、事件、人物都与元稹本人的亲身经
历极其相似,除非作者是写他自己的情史,不然他不会有如此深刻的情感体验,正如林语堂在前言中所说:
The dates,the events,the characters were too real and coincided too well with his own,and the writer’s personal emotion was too deeply felt for it to be anything but an autobiographical account of his
收稿日期:2021—09—26
基金项目:2020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多元系统论视角下中国国家形象译介研究—以林语堂作品为例”,项目编号:2020-ZDJH-107;2020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列斐伏尔的城市与情感互构思想研究”,项目编号:2020GGJS165。作者简介:李晓玲(1983—),女,河南濮阳人,河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
143
own romance.[2]
因此,在编译小说时林语堂没有用“张生”的名字,而是以“Yuan Chen”(元稹)作为小说的男主人公。在前言中林语堂也介绍了《莺莺传》的作者是著名诗人。元稹与白居易并称“元白”,他们共同倡导新
乐府运动,以小说的作者直接作为小说的男主人公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外教简介杨巨源这个人物形象在《莺莺传》原小说中只出现过一次,“张生发其书于所知,由是时人多闻之。所善杨巨源好属词,因为赋《崔娘诗》一绝……”。[3]而在林语堂《莺莺传》英译本中,杨巨源出现了8次之多。在英译本《莺莺传》中,杨巨源是故事发生的缘起,元稹去京赶考途中路过蒲城时去看望他的同学杨巨源,杨巨源力劝元稹在蒲城小住一段时间,元稹答应了,这才有了以后元稹和莺莺认识的可能。后来杨见证了元、崔的甜蜜爱情,也亲历了他们的感情变故。因此,在林语堂的英译本中,“杨巨源是作为一个叙述符号存在于作品中”。[4]
二、诗词内容方面的改编
唐传奇《莺莺传》叙事较为简略,林语堂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在编译小说时增加了多首元稹的诗作填补了叙事空白。在林语堂编译的小说的开始是描写元稹每次经过蒲城时,特别是早晨听到寺庙的钟声,总是让他回忆起20年前的那段令人难忘的恋情,这是林语堂根据元稹的诗《春晓》而增加的内容。第一段中还有元稹躺在床上关于“似笑非笑”和香味的回忆“…the strong perfumes,and the vision of a smile that was half a smile on the face of the girl who was his first love”[2],这是引用了元稹《莺莺诗》中“依稀似笑还非笑,仿佛闻香不是香”的句子。[5]这里,林语堂增加了元稹经过寺庙回忆往事时的心理描写,这为目标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关系打好了基础。他利用诗中描写的意
境来刻画莺莺和元稹相爱时的情景非常生动传神。在唐传奇《莺莺传》中,自张生见了莺莺之后便对其念念不忘,想要向她表白却苦于没有机会,在莺莺的丫鬟红娘的启发下马上作了两首诗,“立缀《春词》二首以授之”,但原文中却省略了这两首诗的具体内容,林语堂便引用了元稹的一组七言绝句《古艳诗二首》进行补充:“春来频到宋家东,垂袖开怀待好风。莺藏柳暗无人语,唯有墙花满树红。深院无人草树光,娇莺不语趁阴藏。等闲弄水流花片,流水门前赚阮郎。”这两首诗表面上没有一个“情”字,但处处暗含着男欢女爱之情。元稹做这两首诗的目的就是要试探莺莺以挑起她的春思。这两首诗与后面莺莺回复他的那
首《明月三五夜》前后呼应,使小说叙事更加完整。
三、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林语堂英译作品的成功除了从人物、内容等方面对原作进行了改编外,也灵活使用了不同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以使译文在目标受众中达到理想的接受效果。比如,林语堂使用了归化翻译策略,他多采用音译法翻译专有名词,在英语中找不到对等的词语时也使用了意译法。他也使用异化翻译策略,用直译法或音译加直译法翻译文化负载词,保留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归化翻译策略有助于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和接受,而异化翻译策略有利于源文本中文化意象的传播。
(一)音译法
文化特色词是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是文化传递中的重要因素。在《莺莺传》中有很多文化负载词,比如人名、地名、物品的名称等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莺莺传》里出现的几个人物的姓名、地名等,林语堂通常都是用归化翻译策略,他使用的是威妥玛—翟理斯式拼音法,这是从清朝末期到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西方国家拼写中国人名、地名及事物名称时最常用的拼音法。如“元稹”“微之”“莺莺”“崔氏妇”“杨巨源”“孟浩然”等分别译为“Yuan Chen”“Weichih”“Inging”“Mrs.Tsui”“Yang Chu-yuan”“Meng Haojan”等。地名如“蒲城”“长安”分别译为“Pucheng”“Changan”。物品名如“琴”音译为“chin”等。使用威氏拼音法音译人名、地名、物品名等专有名词很适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方便读者理解的同时也保留了汉语特色。
(二)意译法
对于小说的题目《莺莺传》,林语堂没有直译为“The story of Yingying”或者“The legend of Yingy-ing”,而是根据小说内容翻译为“Passion(or The western room)”,“passion”在英文中有“强烈情感,激情;两性之间强烈的爱”的意思,在他的著作《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曾说:“在英语中幸亏尚有pas-sion这个字,其用法和华语中的‘情’字差不多……如果我们没有‘情’,我们便没有人生的出发点……这种东西给我们以内心的温暖和活力,使我们能快乐地去对付人生。”[6]由此可以看出,用“passion”作为《莺莺传》的英文题名,饱含了林语堂对崔莺莺这样一个敢爱敢恨的女性形象的肯定和赞扬。[7]后面括号里的“The western room”进一步解释了故事发生的地点,让人想起根据《莺莺
传》改编而来的另一经典剧作《西厢记》。
144
再如“蒲之东十余里,有僧舍曰普救寺”,林语堂的译文是“They often walked to the Puchiu Temple about three miles east of the city”。[2]在此句中,“普救寺”使用了威氏拼音加直译的方法翻译为“Puchiu Temple”,而原文中的“十余里”林语堂译为“three miles”(三英里),“里”是中国市制长度单位,1里等于500米;“mile”(英里)是英美制长度单位,1英里等于1609米。为了方便目的语读者的理解,林语堂使用了意译法,他换算了一下,将西方读者不熟悉的长度单位“里”译成了他们经常用的“英里”。再比如“科举”这个词,如果用音译法,西方读者会不知所云,所以林语堂也使用了意译法,将其译为“impe-rial examinations”(皇帝举办的考试)。
(三)直译法
有些文化特色词,林语堂使用了直译的方法。比如:“玉环一枚,是儿婴年所弄,寄充君子下体所佩。玉取其坚润不渝,环取其终始不绝。兼乱丝一缕,文竹茶碾子一枚。”这一段是描写莺莺赠给元稹的几件物品:一枚玉环,一缕彩丝,一个文竹茶碾子。这几样东西注重的不是它们的实际用处,而是它们的象征寓意:像玉一样坚贞和永恒的爱以及如丝如缕的相思之情。
在这里出现的三样物品“玉环”“彩丝”和“文竹茶碾子”,林语堂都用了直译法将其分别译为“a jade ring”“a strand of silk treads”“a tear-stained bam-boo tea roller”。其中“文竹”,因其上有泪珠一样的紫褐色斑块或斑点,故又称“泪竹”或“斑竹”。因此,这里林语堂是按“泪竹茶碾子”直译的,“泪竹”极富中国文化特色。再如“黄河”直译为“Yellow River”,“牛郎”“织女”“银河”分别直译为“Cowherd”“Spinning Maid in Heaven”“Milky Way”。此外,小说中莺莺弹奏的曲子的名字《霓裳羽衣序》,林语堂也直译为“Prelude to the Cloud Cape Dance”。直译法在易于读者的理解的同时也保留了汉语的文化特色,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
(四)音译加直译法
林语堂也使用了威氏拼音加直译的方法,如“唐朝”“武则天”“甲子年”都是这样翻译的,分别译为:“Tang Empire”“Empress Wu”和“the year chia-t”。
不论是直译法还是音译加直译法都能保留汉语言的文化特色,通过翻译来传播中国文化。林语堂灵活使用了归化策略、异化策略和各种翻译方法,他的译本既保留了中国文化的一些独有特色,同时也使英语读者在阅读时感到非常亲切,达到了他
在导言中所说的“有远方远代之背景与气氛,虽有异国情调与稀奇特殊之美,但无隔阂费解之处”[2],这应该就是他的译本能够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但林语堂译文也并非完美无瑕,毫无缺点可言。如上文所说,在编译时林语堂增加了很多元稹的诗词,但在翻译诗作时,林语堂只是译出了原诗的意思,忽略了原诗形美和音美的再现。比如,原文中莺莺给张生回复的那首《明月三五夜》的诗,林语堂也主要是采用直译法进行翻译的。原文是: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encyclopedia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林语堂的译文如下:
Full Moon Night
北京雅思辅导班Some one waits in the moonlit night
In the western room,with the door ajar,
Across the wall,the flower shadows move—
Ah,perhaps my love has come![2]
petrus这首诗为五言绝句,每句5个字,共4句20个字。第二句最后一个字“开”和第四句最后一个字“来”押“ai”
韵。林语堂采用直译法翻译出了原诗的意思,但忽略了原诗的形式和韵律。林语堂译文也是共有四句,每句分别有7、8、7、6个单词,共28个单词。第二句最后一个单词ajar/əˈdʒɑː(r)/和第四句最后一个单词come/kʌm/也不押韵。因此,西方读者通过林语堂的译本可以领会原诗的意美,但由于译本忽略了形式和韵律,原诗的形美和音美很难再现。
文中有的地名或物品名出现了不止一次,如“长安”“琴”等,林语堂对同一个词给出了不同的译法,比如“长安”,译本里有“Changan”也有“Sian”,“琴”也分别有“chin”“ven-stringed instrument”等不同译法,如果缺乏相应的背景知识,读者可能会以为这是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事物,会造成误读,进而影响对原文的理解。因此,在翻译专有名词时,译名在文中最好前后统一。
林语堂在翻译《莺莺传》时以“Inging”作为女主人公,以唐传奇《莺莺传》的作者元稹“Yuan Chen”作为小说的男主人公,将杨巨源作为叙述符号增加了他出现的次数,增加了诗词内容作为小说情节发展的脉络,使故事更加动人。同时,林语堂灵活使用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使译本既有异国情调,又方便读者理解,因此,他的译作大获成功。他的很多翻译策略至今仍值得广大译者学习,希望他的编译策略能为中国传统小说英译提供一些借鉴,从而提高翻译质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塑造好中国国家形象。
145
[参考文献]
[1]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林语堂.英译重编传奇小说[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3]元稹.元稹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吕贤平.论林语堂对唐传奇《莺莺传》的改编[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
[5]林语堂.林语堂名著全集·中国传奇(卷六)[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6]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越裔汉,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翟红梅,贾湲湲.生态翻译学视域下林语堂《莺莺传》翻译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5).
[责任编辑:刘爱华]
On Adaptation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Lin Yutang's English Version of Yingying Zhuan
LI Xiaoli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nxiang Henan453003,China)
Abstract:Lin Yutang's Famous Chine Short Stories was well received by readers after it was published in the United States. Among them Yingying Zhuan is one of the classic love storie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 literature.Compared with the original novel, Lin Yutang's English version had some adaptations in both characters and content aspects.Lin Yutang also ud differen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in his translation.His translation not only retain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 culture,but also is convenient for foreign readers to understand.By analyzing the adaptation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Yingying Zhuan,this paper explores the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success of Lin Yutang's transl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more reference for the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 novels.
Key words:Lin Yutang;Yingying Zhuan;adaptation and translation;strategies
方案英语>北京出国留学机构146

本文发布于:2023-06-16 05:51: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90/1467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翻译   中国   小说   读者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