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词汇不对等的例子英汉翻译中词汇的不对等性及其翻译策略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在与塔伯(Charles R.Taber)合著的《翻译理论和方法》一书中指出:“翻译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对等首先是语义对等,再就是风格对等。”这一理论反映出翻译界的一种理想与目标。然而在翻译实践中,没有绝对的对等,正如鲍林杰(Dwight Bolinger)在《语言要略》中所述,英汉词语两者之间的差异是绝对的、必然的,相同或相似语之间是相对的、偶然的。也就是说,原语中某些意义的表达方式用译语完全正确而又绝对对等地表达出来是不可能的。因此,研究翻译中的词汇不对等现象对提高翻译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英汉语中词汇的不对等现象
英汉民族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及意识形态差异,在语言文化上也出现了差异,处于不同语系的英语和汉语都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语言文化,两种语言的词汇具有下列不对等性:
1 词义的不对等
正如兹古斯塔(L.Zgusta)所说:“每个词汇单位都是独立的,不同于其他词汇的,其突出的独立
性表现在其所包含的意义上。”因此,一个词或者词汇单位在特定的语言系统中有其独特的含义。从传统词汇学来讲,词汇意义由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和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组成。概念意义是词义的核心,是语言符号所代表的事物的最基本特征的抽象概括,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内涵意义不是单独存在的意义,而是附带词在“概念意义”上的意义,这种意义非常不稳定。无论是从概念意义还是内涵意义来理解词义,中英文词语都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对等性。
2 概念意义的不对等
单正灏great是什么意思 在中英文中有的词汇概念意义是不对等的,如中英文在称谓上的词汇就不完全对等。汉语中的称谓讲究: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男女有别。而英语中的称谓基本上只进行性别的区分。如汉语中的“伯父”、“叔父”、“姑父”、“姨夫”、“舅舅”等,在英语中只有uncle一词来统指父系尊长,aunt表示母系尊长,sister 表示姐姐或妹妹,brother指哥哥或弟弟。汉语中的堂兄弟、堂姐妹中的“堂”表示彼此相同的祖父母、相同的父系关系,而表兄弟、表姐妹中的“表”则表示母系中的兄弟姐妹。这些“堂”、“表”在英语中只用cousin一个词语表示。
3 内涵意义的不对等
swordsman 由于汉英两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不同,有些词语在概念意义上是对等,但其所承载的内涵意义可能不对等。例如:汉语中的“喜鹊”与“喜事、吉利、运气”等相联系,而英语中的“magpie”却常跟“唠叨、饶舌”等相联系;汉语中的“猫头鹰”常跟“恶运”相联系,而英语中的“owl”却常跟“冷静、智慧”相联系。许多表示颜色的词在英汉两种语言种内涵意义也不尽相同。如:红色(red)对汉民族而言,表示喜庆、幸福、吉祥, 但在英语国家,红色意味着流血、危险或暴力,如 to catch someone red-handed(当场捕获);在汉民族文化中,白色与死亡、丧事相联系,如“红白喜事”中的“白”指丧事(funeral)。但在英语文化中,white表示幸福和纯洁,如新娘在婚礼上穿的白色礼服,代表爱情的纯洁和婚姻的贞洁;绿色(green)在英语中可以表示“嫉妒”、“眼红”,如green with envy, green -eyed monsters均有此意,而汉语中绿色却没有什么特别的内涵。
4 词的搭配能力的不对等
elvis presley 由于英语和汉语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固定词组和搭配,为了使译文语言规范,翻译时译者必须要注意这种不对等现象,译文中词的搭配必须符合译入语的习惯。以英语动词To cut为例,to cut wheat,to cut cake,to cut finger-nails应分别译为:割麦子,切蛋糕,剪指
甲。由此可见,英语To cut的搭配能力较强,而汉语中就需要分别用“割”、“切”、“剪”等来搭配。再以汉语中的“浓”为例,浓茶,浓墨,浓烟应分别译为 strong tea,thick ink,den smoke。 同一个“浓”字与不同的名词搭配,翻译时须选用不同的词,否则便不能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
5 词序的不对等
英语和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有许多的相同之处,如主、谓、宾的位置基本相同。但由于英、汉语分属不同语系,两种语言的词序肯定有差异。词序是汉语的重要语法形式,词序不同意思也就不同。我们在英汉互译时就常常要调整词序:
人看牛 A man is looking at the cow.egao
牛看人 A cow is looking at the man.
看牛人 A cowherdheads up 什么意思
但是英语的词序相对比较灵活,主要是定语和状语的位置比汉语灵活。如:
We are going to Beijing tomorrow.
Tomorrow we are going to Beijing.
天府之国英语 我们明天要去北京。这个例子中tomorrow的位置可以在going之前或之后,并没有影响句子的基本意思,而汉语里则不能把“明天”放在“去”之后。
又如,在汉语中,几个定语连用时,习惯上把最能表明事物本质的放在最前面,而把表示规模大小、力量强弱的放在后面。英语则往往相反,越是能表示事物基本性质的定语越要靠近它所修饰的名词,定语和中心词的关系愈密切,位置愈接近。如果关系远近难分,则按词的长短排列,短的在前,长的在后:
国际经济新秩序 a new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六年级英语上册期中试卷 一张木制小圆桌 a small round wooden table.
二 影响英汉翻译不等值的因素
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但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对应现象。每一种语言都有它自身所特有的语言体系与建构,它必然受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价值观念等的制约,因此两种语言之间的语义和文化的对等是极为少见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文化背景的差异skate
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结合两种不同的文化,进行灵活的“不对等”的翻译。如:英语谚语“Talk of the devil,and he is sure to appear”或“peak of angels and you will hear the their wings”,意思接近于汉语谚语“说曹操曹操就到”,然而前者带有浓厚的西方宗教色彩,后者则与历史有关。译者在翻译成中文时如不了解中国三国时的历史背景,很难将该英语谚语翻译到位。
carlotta
2 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
文化起源不同,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导致各个民族的语言有其独特性,不同民族对同一事物或现象的看法各有不同,甚至语言文字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翻译时应根据本民族的具体习惯进行适当的调整。在中国,如有贵客或不太熟悉的人来访,客人离开时,按中国的习惯,主人要把客人送到门口,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主人最后要说“慢走”、“走好”之类的话。但如果在英语中说Stay here.Go slowly 或Walk slowly,听起来便十分生硬。又如:在听到别人赞扬时,中国人往往是否定对方的赞美词,贬低自己一番,而西方人则一般没有贬已尊人的习惯。他们听到赞扬后往往表示高兴并如实地说出自己的感受。
3 意识形态的差异
当原作者与译者的意识形态不相符或不相容时,译者应根据译入语社会认同的意识形态对原文做出不对等的翻译,以更好地再现译出语的意蕴,真正实现两种语言文化的沟通与交流。如:The businessman offered him £500 under the ro.句中的“under the ro”不能理解为“在玫瑰花下”。按照西方人的习惯和心理特征进行分析,玫瑰花是定情之物,在其花下当然就是私下约会。因此,“under the ro”其含义当然是:私下、秘密地。这句话正确的翻译为:“那个商人私下送他500 英磅”。同样,对于拜伦的《希腊岛》(The Isles of Greece),由于各自的文学观和审美意识不尽相同,中国不同的翻译家便采用了不同的文体。梁启超要用他的元曲来宣扬政见,苏曼殊取五言诗体来抒发个人情怀,马君武则采用七言古诗来哀叹民族的命运。他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和意识形态给译作涂上了浓烈的个人色彩,重塑了拜伦诗中的艺术形象。
三 处理英汉翻译不对等的策略
翻译是指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翻译是语义的翻译,不是语言形式的翻译,翻译必须着眼于传达原文的内容和意义。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一书中指出:“
译文实际是:原文+原文文化背景+译文+译文文化背景+原作者的气质和风格+译者的气质和风格的混合体。”本文根据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Mona Baker在她的专著《换言之:翻译教程》(In Other Words:A Courbook On Translation)中提出的方法,概括了下列几种常见的处理英汉翻译不对等的方法。
1 意译法
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有些修辞不能采用直译,我们必须求助于意译。例如:她怕碰一鼻子灰,话到了嘴边,她又把它吞了下去(矛盾《子夜》)。如果我们用直译翻译“碰一鼻子灰”,外国读者未必能理解其含义,故采用意译法译作:She was afraid of being snubbed, so she swallowed the words that came to her lips.
2 音译法
对有些尚属别的民族文化中的特有事物或概念的不对等词语常采用音译原则。一方面简便迅速,另一方面保留了某些异族情调。如“红盖头”就不能译成“wedding gown”,而应采用音译法。将英语词汇音译借用到汉语时一般以现存的说法为主。如:乌托邦 ( utopia ) ;迪斯科(disco);迷你裙(mini-skirt);霓虹灯(neon)。
3 替代法
对某些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有时可用译语语言中有相似文化内涵的另一个概念来代替。例如:我半世的辛苦,全是替他们做牛马(矛盾《子夜》)。此句中“牛马”在汉语中是指受别人奴役的人,有“做牛做马”的说法,但是英语中却没有这样的说法。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翻译,就可能引起英文读者的误解,因而直接用“slaving”一次解释性地做了翻译。故该句的译文是:I’ve been slaving all the years just to make money for them. 又如:To kill goo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译为:杀鸡取卵。翻译时将goo(鹅)用我们中国人常提到的“鸡”来代替,这样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
4 直译加注法
直译加注法就是文内直译,文外加注释的解释方法,这是翻译文化负载词最常用的方法。某些词语含有独特的文化内涵,特别是源于历史典故或神话传说的词语,对于这部分在译文里难以再现的内容可以采用直译加注法,对原文的历史背景及典籍出处加以说明。例如: People considered that what he had played on that occasion was no more than a Judas kiss.人们认为他在那种场合所表演的不过是犹大之吻――居心险恶。在西方,“a Judas Kiss
”(犹大之吻)比喻口腹蜜剑,阴险背叛,源自《圣经》,指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犹大以接吻为暗号出卖耶稣,导致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同样,汉语中的“鸿门宴”应译为Hongmen feast with a trap for the invited,或Hongmen banquet(a feast or meeting t up as a trap for the invited)。若不了解中国楚汉相争时的历史背景,可能会直译为 Hongmen Feast,此翻译就会令西方人士莫名其妙,不能确切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