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地震台网1971年开始陆续投入观测,使用地震仪器拾取可靠、连续、完整的地震记录图。测震资料处理工作主要是对测震台网记录到的近震范围内(北纬19°~29°、东经114°~124°)每一条地震原始记录进行分析处理,尽可能使用较多台站的观测资料,精确测定地震基本参数(发震时刻、震源位置和震级),编印《福建地震台网地震目录》和《福建地震台网观测报告》,并按要求上报国家地震局,为地震监测、预报和基础研究工作提供连续、完整、可靠的基础资料。
(一)时间服务系统
地震月报目录和观测报告中所有地震的震相到时和发震时刻均为北京时间,时间服务以协调世界时UTC为基准。
1971~1978年,各测震台站接收上海天文台BPV2授时台发播的世界时UT1时间信号进行对时,每天按规定对时两次。采用停表对时法人工对时,对时精度为0.1秒左右。
1978年,改为北京时间8点和20点接收陕西蒲城BPM授时台发播的世界时UTC时间信号进行对时。采用停表对时法、记录测量法、数字式钟差计对时法等人工对时,对时精度各有不同。
1997年,建成的福建数字遥测地震台网,采用接收GPS卫星信号自动对时,对时精度可达1
0-5~10-4秒。
至1998年,各台站记录到本省ML≥3.5级,台湾地区ML≥5.0级地震时,及时增加一次对时,以确保地震发震时间准确无误。
表4-2 | 1971~1998年福建地震台网时间服务系统情况表 | |
| | |
台 名 | 使用钟 型 号 | 时 间 计量系统 | 收对时 电 台 | 对钟方法 | 对时精度 (秒) | 启用时间 |
泉州台 | SY-2 SY-1 | UT1 UTC | JJY BPV BPV2 | 停表法 | 5*10-2 | 1971~1979 |
SY-3 | UTC | BPV2 BPM | | 3*10-2 | 1980~1994 |
BSZ-2 | UTC | BPM | 数字式 钟差计 | cryptology5*10-2 | 1994~1998 |
福州台 | SY-2 SY-5 | UTC | BPM | 停表法 记录法 | 1*10-1 | 1971~1996 |
BSZ-2 | UTC | BPM | 数字式 钟差计 | 5*10-2 | 1996~1998 |
龙岩台 | SY-5 SY-2 | UTC | BPM | 停表法 记录法 | 1*10-1 | 1971~1994 |
BSZ-2 | UTC | BPM | 数字式 钟差计 | 5*10-2 | 1994~1998 |
莆田台 | SY-2 SY-5 | UTC | BPM | 停表法 记录法 | 1*10-1 | 1971~1991 |
ZSZ-2 | UTC | BPM | 数字式 钟差计 | 5*10pha是什么意思-2 | 1991~1996 |
BSZ-2 | UTC | BPM | 数字式 钟差计 | 5*10-2 | 1996~1998 |
漳州台 | SY-2 SY-5 | UTC | BPM | 记录法 | 1*10-1 | 1985~1994 |
BSZ-2 | UTC | BPM | 数字式 钟差计 | 5*10-2 | 1994~1998 |
永安台 | SY-2 SY-5X | UTC | BPM | 记录法 | 1*10-1 | 1989~1994 | 圣诞节快乐英语怎么说
BSZ-2same | UTC | BPM | 数字式 钟差计 | 5*10-2 | 1994~1998 |
宁德台 | SY-5 | UTC | BPM | 记录法 | 1*10-1 | 1989~1994 |
BSZ-2 | UTC | BPM | 数字式 钟差计 | 5*10-2 | 拜师学艺的意思1994~1998 |
长汀台 | SY-5 | UTC | BPM | 停表法 | | 1973~1994 |
BSZ-2 | UTC | BPM | 数字式 钟差计 | 5*10-2 | 1994~1998 |
南平台 | SY-2 SY-5 | UTC | BPM | 停表法 | 1*10-1 | 1971~1994 |
BSZ-2 | UTC | BPM | 数字式 钟差计 | 5*10-2 | 1994-1998 |
邵武台 | SY-2 SY-5 | UTC | BPM | 记录法 | 1*10-1 | 1986~1994 |
邵武台 | BSZ-2 | UTC | BPM | 数字式 钟差计 | 5*10 -2 | 1994~1998 |
厦门台 | SY-2 SY-5 | UTC | BPM | 停表法 | 1*10-1 | 1981~1983 1983~1994 |
BSZ-2 | UTC | BPM | 数字式 钟差计 | 5*10 -2 | 1994~1998 |
东山台 | SY-5 | UTC | BPM | 记录法 | 1*10-1 | 1984~1994 |
BSZ-2 | UTC | BPM | 数字式 我爱你我的祖国钟差计 | 5*10 -2 | 1994~1998 |
平潭台 | SY-2 | UTC | BPM | 记录法 | 1*10-1 | 1982~1994 |
华安台 | SY-5 | UTC | BPM | 停表法 记录法 | 1*10-1 | 1988~1995 |
BSZ-2 | UTC | preparefor BPM | 数字式 钟差计 | 5*10-2 | 1995~1997 |
东张台 | SY-5 | UTC | BPM | 记录法 | 1*10-1 | 1984~1995 |
BSZ-2 | UTC | BPM | 数字式 钟差计 | 5*10-2 | 1995~1997 |
福州遥 测台网 | ZSZ-2 | UTC | BPM | 数字式 钟差计 | 5*10-2 | 1993~1998 |
| | | | | | |
(二)震源位置测定
测震资料处理人员必须分析每一条地震原始记录波形,量取测定地方震和近震基本参数所必须的震相到时PG、SG和PN、SN,使用适合华南地区的地震波走时表或速度模型,采用几何作图法或计算机定位软件精确测定震中经纬度和震源深度。
地震波走时表 1971~1989年,由于没有本地区走时表,使用的是全球平均走时表,即J-B近震走时表。70年代后期,广东、福建、广西、江西地震科技人员利用华南地区天然地震和部分人工爆破观测资料,开始研制适合本地区的走时表。1988年,完成此项工作,1990年后,华南六省统一使用《华南地区近震走时表》。
台湾地区震源位置测定 台湾及其周围地区的地震,主要量取近震震相PN、SN到时,根据SN减PN在走时表上查出相应的震中距和发震时刻,采用交切法、引中线法人工作图,在1∶400万地图上定位,给出震中经纬度,一般不能测定震源深度。震中定位精度采用最大离散度表示,一般在5~30公里。
福建及邻区震源位置测定 福建省及其邻近海域和邻省边界的地震,主要量取地方震震相PG、SG和近震震相PN、SN到时,采用的定位方法逐年不同。1971~1989年,采用和达
法、石川法或高桥法人工作图,在1∶100万地图上定位,给出震中经纬度和震源深度。1990年,开始使用JK70定位程序在计算机上定位。1993年福州遥测台网建成后,观测台站增加,JK70定位程序受到限制,1993年7月,开始改用在BLOC软件基础上扩充的定位程序上机定位,给出震中经纬度和震源深度。通常地方震震中定位精度小于5公里,震源深度定位精度小于10公里。
数字台网震源位置测定 1997年,建成的福建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在UNIX操作系统下,采用人机交互地震分析处理系统软件,全省22个子台的地震分析处理工作全部实现计算机化。
(三)震级测定
1.计算公式
震级是对地震能量大小的一种量度,它是地震的基本参数之一,至1998年,福建省地震台网测定震级的方法主要有3种:
(1)地震记录波形未限幅时,按近震震级ML公式(李善邦先生根据中国使用的地震仪,由伍德—安德森地震震级公式推广的里氏震级公式。)计算:
ML=logAu+R(△)+C
其中Au=(AN(T)/VN(T)+AE(T)/VE(T))/2
Au以微米为单位,ANinsist、AE分别为南北向、东西向S波(或lg波)最大记录双振幅的二分之一,VN(T)、VE(T)分别为相应的仪器放大倍数,R(△)为近震震级起算函数,C为台基校正值,计算时C=0。
(2)地震记录波形限幅时,按北京白家疃地震台经验公式计算震级MD:
MD=2logt+1.7+logV1/V2+C
其中t为初至震相到时到限幅结束的持续时间,V1=2×104,V2为周期0.5秒时所对应的仪器放大倍数,C为台基校正值,计算时C=0。
(3)模拟遥测地震台网采用尾波持续时间震级公式计算震级MD:
MD=2.0logτ-(logV0-K)/1.13+C
其中τ为短周期垂直向记录图上地震波持续时间,V0为仪器静态放大倍数,通常取尾波连续自然衰减到双振幅2毫米时的τ值,此时K=4.4,C为台基校正值,计算时C=0。
2.量算情况
1971~1972年,测震仪器标定不规范,分析时没有测定最大振幅周期,而采用仪器静态放大倍率计算震级,使用的起算函数R(△)也不固定,所以当时测定的震级误差较大。
1973~1978年,仪器标定逐步正常。1978年以后,各台站经过整顿,测震资料质量进一步提高,标定也趋完善,量算方法均执行国家地震局1978年和1990年制定的《地震台站观测规范》,统一使用中长周期仪器起算函数R2supermemo(△)计算震级ML。
1983年,福建省地震局分析预报室对1973~1979年的测震资料重新测定震级,方法如下:
因泉州台仪器标定次数较多,资料较完整,首先对台湾M≥3.0级,福建省M≥1.0级的地震,重新计算泉州台的震级。然后将1981~1982年各台测算的震级进行统计,求出各台相对于泉州台的震级改正系数。最后对1973~1979年各台的震级进行改正,并统一使用起算函数R2(△),计算出台网平均震级。
1992年9月起,根据国家地震局制定的《区域台网地震月报目录与地震观测报告编报技术规范》,改用短周期仪器起算函数R1(△)计算震级ML。
(四)日报、速报和月报处理
地震台网的数据处理内容包括震相分析和测定地震基本参数,其处理过程和处理结果可分为日报、大震速报和月报。
1.日 报
地震台站观测人员对每日的地震原始记录进行分析,读取P波、S波到时以及S波(或lg波)最大振幅和相应的周期,计算出单台的发震时刻、震中距和震级,用地震专用电码编成11112地震日报,通过电话、电报或电台等通讯手段上报省地震局震情值班室,由值班人员用交切法、引中线法在1∶400万地图上人工作图定位,计算出粗略的地震参数,回报各地震台站。同时编报每月的《福建地震快报目录》。
2.速 报
对于台湾地区ML≥5.0级,本省ML≥3.5级地震,各地震台站必须在记录到地震事件之后的规定时间内完成地震原始记录的分析处理,将处理结果用地震专用电码编成11111地震速报,通过电话、电报或电台等通讯手段上报省地震局震情值班室,由值班人员在规定时间内根据各台站上报的数据用交切法、引中线法在1∶400万地图上人工作图定位,计算出粗略的地震参数,上报国家地震局震情值班室,并及时编印《震情简报》送发有关单位。当省内发生有感地震时,值班人员还应及时向中共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值班室报告震情。
3.月 报
全省地震台站的地震原始记录图纸均按规定分期分批邮寄到省地震局。1974~1987年,规定每月邮寄1次,1988年后,每10天邮寄1次。
省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测震室编目组对各地震台站的地震记录图纸和地震数据登记卡片,按照同一地震事件进行归一整理,参照《福建地震快报目录》的每一个地震事件,对地震原始记录图纸重新进行震相分析,量取P波、S波到时,S(lg)波最大振幅和相应的周期等数据,使用相应的震源测定方法,重新测定地震基本参数。
1992年以前,月报目录对编报地震的区域范围和震级下限无明确规定,原则上凡福建和台湾地区的地震均编入月报目录。1984~1989年,增加编报江西省的地震。1992年9月1日起,根据国家地震局制定的《区域台网地震月报目录与地震观测报告编报技术规范》和福建地震台网的监测能力,对福建及其附近海域ML≥1.0级地震,台湾东部及其邻近海域ML≥3.5级地震,台湾西部及其邻近海域ML≥2.7级地震,福建与广东、浙江边界外30公里范围内、与江西边界外50公里范围内ML≥2.7级地震,国境外50公里范围内(先岛群岛、巴坦群岛等地)ML≥4.5级地震,单台记录S-P≤15.0秒的地震均编入《福建省地震台网月报目录》,作为福建省地震局正式的地震目录。
福建地震台网月报目录编辑的每一条地震目录,包括:地震序号、发震时间、震中纬度、震中经度、震级、震源深度、定位精度、参考地名、震中所在地区号、定位使用台站数、资料来源代码、备注等12项内容。
地震观测报告是地震原始记录图上地震信息的文字记录。福建地震台网观测报告的编报内容为:报告的文字说明,地震台站要素表,区域地震台网监测能力评价,与报告相应的地震目录,地震震相等资料的详细记录。其中地震震相等资料是观测报告的主要部分,所编报的内容包括:序号(必须与相应地震目录的序号保持一致),地震日期,地震参数(发震时间、震中纬度、震中经度、参考地名、震级、震源深度、定位精度),台站名,仪器型号,震相名,震相到时,震中距(公里),地动位移(毫微米)与周期(秒),持续时间(秒)与尾波衰减的双振幅(毫米),震级(ML、M高考英语怎么提高D、MS),备注。
根据国家地震局预报工作管理条例和编报技术规范,1987~1996年,每月用快件邮寄方式向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报送地震月报目录和观测报告;1997年1月1日起,改为通过APNET网向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传送地震月报目录。
(五)整理汇编
地震月报目录和观测报告按照地震发生的时间顺序汇编整理成《福建地震台网地震目录》和《福建地震台网观测报告》。1971~1987年,用手工编辑;1988~1991年,改用计算机编辑;1992年后,使用“地震数据处理软件”编辑。
1983年,首次编印《福建、台湾地区地震目录》(1971~1979年合订本),没有相应的地
震观测报告;1980~1987年,每年编印一册《福建地震台网观测报告》,其中包括相应的地震目录;1988年后,每年编印《福建地震台网地震目录》和《福建地震台网观测报告》各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