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翻译实践中理解文化差异的必要性
[摘要] 翻译是国际文化交流中的桥梁,表面译的是文字,实际译的是文化。由于各个民族在政治制度、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民族心理意识等方面都存在文化差异,因此从事翻译的人员不仅要有双语能力,而且还要熟知两种语言的文化内涵。在翻译时找出两国文化的切合点众神的恶作剧动漫, 并做出适当的调整, 使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在译入语中再现。本文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在英汉互译过程中,理解文化差异的必要性。
[关键词] 翻译 文化差异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所蕴涵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它不仅是两种语言的互相转换也是两种文化的传递,在翻译中需要坚实的语言和文化功底。著名翻译理论研究学者谭载喜说:“翻译中对原文意思的理解,远远不是单纯的语言理解问题。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受着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某段文字理解的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有关文化的了解。……对于译者来说,没有两种文化的对比知识,就无从谈起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与表达。”只要进行一下翻译实践,就会发现在翻译过程中理解文化差异是非常必要的。文化差异包罗万象,对语言翻译有着直接的影响,理解
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对准确译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宗教信仰的差异与翻译
中英两国的宗教信仰不同,自然也会体现在语言方面。英国人信仰基督教,《圣经》在整个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与之相应的是在我国影响极为深远的佛教文化。两种文化在思维习惯上、语言表达形式上、词汇意象和含义上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因此翻译时特别要引起注意。如果将“阿弥陀佛”译成“God bless my soul”,这很可能让西方人以为中国人也信奉上帝。因此翻译时要选择音译,这样的译文不会削减中国文化的内涵。
二、气候的差异与翻译
气候的差异也孕育出不同的文化。英语中大多是歌颂“西风”的诗篇,如雪莱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正是对春的讴歌。而在汉语中“西风”叫人有种寒风刺骨的感觉。马致远之词作“古道西风瘦马”说明了这一点,词曲中的意境也自是让异域人士费解。此外,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夏天总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而在莎士比亚的一首十四行诗中
却有这样的诗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诗人把情人比作夏天,可爱而和煦。夏天带给中国人和英国人的联想竟是如此的迥异,原因就在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中国位于亚洲大陆,属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天最明显的特征便是骄阳似火,炎热难熬。而英国位于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夏天明媚温和,令人惬意。在翻译中对这些词语得仔细斟酌,不留意便会出现文化失真现象。
三、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与翻译
中英两国不同的生活经验和风俗习惯势必造成观察、认识问题的角度、方式和方法的不同。就交谈的话题来看,英美人交谈忌讳涉及年龄、收入、婚姻、信仰等有关个人的话题,而中国人见面就会问“你多大了、结婚了吗、收入怎么样”等问题。英国人见面时喜欢谈天气,说“Lovely day, isn’t it?”之类的话,汉译成“你好啊!”也末尝不可。根据英美习惯,人们见面谈论天气既可作寒暄语,又可以用来打破僵局,达到交际和沟通的目的。此外,谈论天气也可以显示西方人所崇尚的一种绅士风度。对话中所用的“Lovely day, isn’t it?”旨在打开谈话的开端,然后再谈论别的话题。同样,在我国人们见面时爱说“吃了吗?”。
一般情况下,说话人并不十分关心对方是否吃过饭,只是打招呼。中国人听到这些问话也只是回答说“吃了”或“主板英文还没”。这样的对话如果译成英文只说“A: How do you do? B: How do you do?”就行了。如果将A的问话改译成“Have you had your meal?”如果被问者B铁路英语不了解这里的文化内涵,他首先的反应是:“Yes, I have.”或“No,give me a reason l haven’t.”或“Do you mean to invite me to dinner?”风俗习惯差异也表现在敬语谦辞的使用上。西方人追求人人平等,在英语中询问对方姓名直接用“What’s your name?”或委婉点“May I ask your name?”回答也直截了当。而在汉语中往往这样表达:“请问您贵姓?” “免贵姓×”外教网回答也很烦琐。汉语中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使用敬语谦辞以表示礼貌和谦虚。这就要求译者深入了解对方人文历史,认定约定俗成的习惯,在翻译过程中反应各自的语言特征。
四、文化象征的差异与翻译
lancet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的文化里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不同的民族对一些具有文化义的动、植物词的属性和特征的认识往往有异同之处,故而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并出现了许多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隐喻现象,使英汉语中的某些词语产生了褒贬、好恶等浓郁的感情色彩。John Bull直译成汉语就是约翰·布尔这个名字,如果这样翻译一些译文不能贴切地传达
意思,有些句子甚至不能被理解。John Bull原是18世纪英国作家约翰·阿布什诺特在《约翰·布尔的历史》中所创造的形象,由于“布尔”在英文中是牛的意思,故译为“约翰牛”。随着《约翰·布尔的历史》一书的行销,人们便用“约翰牛parent”who says 歌词来称呼英国人,后来,约翰牛渐渐变为专指英国,成为英国的代名词。例如:His ruddy countenance and stout figure made him look a genuine John Bull. 他面色红润,身材胖硕,看起来就是个典型的英国人。如果不理解John Bull就容易译出笑话。再比如:英国人对狗一般都有好感,常用来比喻人的生活。例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个幸运儿),“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而在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如:狗腿子、狐朋狗友、狗仗人势等。 在颜色上,中国人大都崇黄尚红,轻黑忌白。因此汉译英时“红”要选择喜庆的词。如:开门红:get off to a good start 而在英语中a white day是“吉日”的意思。
五、表达习惯的差异与翻译
各民族表达相同概念的说法是各不相同的,在英汉语言的互译中,要注意转换表达方法以符合译文习惯。比如说,汉语的“天生有福”,到英国人那里就成了“生来嘴里就含着一把银勺”(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one’s mouth)。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
张璐将温总理引用《离骚》的诗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翻译为:For the ideal that I hold dear to my heart, I’d not regret a thousand times to die.其中的“九死”译成了a thousand times, 虽有变化,但易于外国人真正理解这句诗的意思。汉语习惯说“九死一生”,英语中一般要死上“一千次”才够。
综上所述,英汉两种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承载不同的文化内涵,这就必然导致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存在许多不同之处。对文化差异的正确理解有助于确切的翻译。总之, 要想译文通顺、贴切,必须要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 这样译出的东西才能达到传神的完美标准, 才能忠实无误的传播原文化。
参考文献:
[1]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增订本)[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白靖宇.文化与翻译[M].北京:ashra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脱口秀训练,2000.
[3]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4]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