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码转换概述

更新时间:2023-06-11 03:48:25 阅读: 评论:0

语码转换概述
李少虹
(中央民族大学语言文学系  北京  100081)
[摘  要]当今社会,双语人或多语人越来越多,他们在交谈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语码转换。语码转换是指在同一次对话或交谈中使用两种甚至更多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现象。语码转换成为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在应用语言学界广受注意并得到大量研究。本文主要介绍语码转换的类型、作用和起因。
[关键词]语码;语码转换
rundown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的交往日趋频繁,这样,就出现了双语或多语现象,掌握双语或多语的人被称为双语人或多语人。我国著名语言学家严学宭教授认为,世界上大约有二分之一的人是双语人或多语人。瓦德豪(Wardhaugh)也认为只掌握一种语言变体的情况极为罕见。因此当一个人开口说话时,通常都面临着选何种语码最为得体的问题。他们会根据不同的交际环境选择适当的语言,必要时还进行转换,甚至混合使用两种语码。因此语码转换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也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二、什么是语码及语码转换
语码(code)是社会语言学家用来指语言或语言的任何一种变体(language variety)。语码是一个中性术语,不像方言(dialect)、语言(language)、洋泾滨语(pidgin)、克里奥尔语(creole)、标准语(standard language)等术语多少都带有某种感情色彩。
对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的定义,不同的语言学家侧重点也不一样,美国语言学家佐伊基(Zwicky)说“在同一会话中,说双语或多语的人可能时而用这种语言或变体,时而使用另一种语言或变体,不断地换来换去……我们称这种现象为语码转换。”我们不妨认为,语码转换是指在同一次对话或交谈中使用两种甚至更多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现象。
三、语码转换的类型bestpractice
甘柏兹(Gumperz)和布鲁姆(Blom)最早区别了语码转换的两种类型:一种是情景语码转换(situational code switching),另一种是喻意型语码转换(metaphorical code switching)。情景语码转换是指,根据交际情景的变化而采用不同的语码,即在一种情景(situation)下采用一种语码,而在另一种情景下采用另一种语码,话题不变,说话者根据情景的变化采用不同的语码。语码转换和情景之间有直接的联系。例如,那些与仪式或宗教活动有关的场合所使用的语言变体。喻意型语码转换指因谈论的话题发生改变而相应地要求转换语码。这是说话者为了改变语气、侧重点或角色关系而
采取的语码转换。喻意型语码转换涉及到说话者希望达到的交际效果。甘柏兹(Gumperz)和布鲁姆(Blom)举了一个例子说明在Hermesberget(挪威北部的一个小城镇)的居民在邮局时发生的事情。他们在相互交谈时,对家庭成员的问候和询问一般用当地方言,而关于贸易商业部分则用标准挪威语进行。但在后期,甘柏兹(Gumperz)为了说明语码转换的多功能性,对语码转换的分类排除了二分法。帕普兰(Poplack)区分了三种类型的语码转换:句间语码转换(inter-ntential switching)、句内语码转换(intra-ntential switching)和附加语码转换(tag-switching)。句间语码转换是以一个句子为单位的转换,发生在两个句子或分句的分界处,通常出现在讲话者轮流交谈之中,其某个句子或从句为另外一种语言,并且符合两种语言的语法规则。句内语码转换局限于从句或短语内的转换,并且混杂着词汇的转换。附加语码转换是将一种语言的附加成分(tag)插入另外一种语言的句子中。另外,奥尔(Auer)还提出了两种类型的语码转换:与语篇相关的转换(discour-related alternation)和与交际者相关的转换(participant-related alternation)。
hello hello 歌词四、语码转换的社会功能
说话人可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发生语码转换。在谈到某个主题时,由于想不起或缺少适当的表达方式而采用另一种语言;当不想让在场的某个人或某些人知道所讲的内容时,转用别人听不懂的语言;炫耀自己能说几种语言或为了迎合对方而转换语码;或用语码转换来突出某些话语。
可以认为,语码转换可看作是操双语者的社会语言工具,常被视作协商人际关系的策略(a strategy to negotiat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起着重要的交际作用,具有社会语用功能。这种带有普遍性的社会功能主要有:汉堡包的英语怎么写
down
1.表示引用(Quotation)。在会话中某人的话语被引用时用的是另一种不同的语言。比如,Boeschouten和Verhoeven举过一个例子,儿童在家里玩的时候别人问他是说土耳其语还是荷兰语。孩子说:T ürkce,annemize de diyoruz:‘Mama even Mama ga maar brood maken diyoruz。’(土耳其语,而且我们对妈妈说‘妈妈,去做面包’)对妈妈所说的直接引语是用荷兰语说的。
2.重复(Reiteration)语码转换有时刚刚重复一遍所说的内容,从而强调一个信息。比如,甘柏兹举了一个例子。一位波多黎各母亲招呼她的儿子:Ven acá(来这儿),ven acá,Come here,you。
3.突出听话人特征(Addre specification)。听话人被邀请加入到谈话中。甘柏兹举了一个发生在奥地利村庄的例子,那里的人说斯洛文尼亚语和德语。村民们对没有立刻加入到谈话中的人,就转换语言。
4.个性化和客观化对比(Personalization vs. objectivization)。甘柏兹说这种对比涉及到说话人与所谈论的信息关系的深浅,说话人的陈述是反应了个人的观点或知识还是一种权威性的意见。甘柏兹引用了一个斯洛文尼亚语/德语双语人交谈的例子,两人说的是某种小麦的起源。
一句话的启示
A. Vigələ ma yə sa ameircə [该小麦起源于美洲]斯洛文尼亚语
B. Kanada pridə [它起源于加拿大]
A. Kanada mus ¡ sogn nit[我就不说加拿大]德语
甘柏兹解释说A的最后一句话从斯洛文尼亚语到德语的转换是用更多的权威从而反驳B所说的关于小麦起源的话。
5.表示插入语(Injection)。甘柏兹引用了两个奇卡诺(生于墨西哥或为墨西哥人后裔的美国公民)人告别时说的话。一个说:Well,I’ m glad I met you。Andale pues[好] and do come again。
6.表示信息限制(Message Qualification)。说话人用一种语言说一件事,用另一种语言来补充或进一步限制。例如:说话人说:We’ve got…all the kids here right now。Los que estan ya criados aquí,no los que estan recien venidos de Mexico[在这里出生的那些人,不是刚刚从墨西哥来的那些人]。They all understood English。
7.反映社会地位、身份和社会关系。说话人所说的话不仅与话题和地点有关,而且与说话人的身份和角色有关。不同的社会方言代表了不同的社会地位,所以有些阶层的人认为自己所说的方言没有什么声望,希望换一种他认为有声望的语言交谈。英国上流社会曾经以会讲法语而感到自豪,因为会讲法
语说明他受过良好的教育,属于上层社会,这就使得当时有些人为了卖弄和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不时在话语中夹杂一些法语词。语码转换还可以通过改变权势量和共聚量(power and solidarity)来体现社会关系。权势量是指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共聚量是指人与人谈话之间的社会距离。共聚量越大,谈话双方的社会距离越小,关系越密切。反之,社会距离越大,关系越疏远。
五、语码转换的起因
语码转换究竟是怎样发生的,有不同的理论可以解释。我们仅提出以下两种影响较大的理论。
1.标记(mqrkedness)理论。该理论是司珂腾(Scotton)提出来的。他认为,语码代表着一组组权利和义务,会话是一个双方商议“权利与义务”关系的过程。语码选择既是手段又是标志。语码转换主要有两个交际目的,进行无标记选择和有标记选择。无标记选择是指在惯例语境下交际双方按预期的权利和与义务关系使用无标记语码。有标记选择指说话者转变到一种不能代表双方预期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语码。有标记选择意味着改变双方预期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改变双方的社会距离。例如,司珂腾举了一个例子。在西肯尼亚一名卢西亚小商店老板与姐姐互相打招呼,当时还有其他顾客
科举阴影下的世态人情
——以范进中举为例
in chinadivision是什么意思
伏涛
(苏州大学文学院  江苏苏州  215123)
[摘  要]范进中举是一幕精彩的悲喜剧,它向人们展示了科举笼罩下的各种人情:感人的母子情;世俗、虚伪的邻里情;逢场作戏的官场情;变色龙式的亲戚之情。浓重的科举意识无情地侵蚀了人的灵魂,吞没人的良知,异化了人情、人性。通过解读文本,可以使我们对科举的弊端和罪恶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从而达到对科举的批判。
[关键词]范进;中举;人情
“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中最为精彩的篇章,作者的生花妙笔的确是“画工所不能画,化工庶几能之。”[1](P66)吴敬梓纯用白描,“直书其事,不加论断,而是非立见者也。”[1](P112)作者把小说中的人物推上舞台,让他们尽情地展示自我,他们的性格“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2](P66)范进中举前后,他的母亲、邻居、乡绅以及丈人的言行举止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科举笼罩下的人情异化、人世百相。
一、可怜天下母亲心
范进的母亲,是一位贫寒、善良的老妇。据范进出场的年龄(实年五十四岁)去推测,她该年逾七旬。
范进熬到头发花白仍是一介“老童生”,他母亲也就随之含辛茹苦几十年。范进得知自己进学的消息,虽离家四、五十里,却连夜赶回,拜见老母。一方面,由此可见范进此时心中的喜悦。另一方面,可见母亲在范进心中的位置。后者也可从住房情况看出:“家中住着一间草屋,一厦披子,门外是个茅草棚。正屋是母亲住着,妻子住在披房里。”[3](P32-33)母子情深,范进回家,母亲自然很高兴。
后来同案的人约范进参加乡试,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臭骂了一顿。而范母对范进参加乡试并不反对。老天开眼,范进真的中了。出榜那天,家里没有早饭米,母亲吩咐范进道:“我有一只生蛋的母鸡,你快拿集上去卖了,买几升米来煮餐粥吃,我已是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3](P34)这是多么令人心酸的话语。为了救急,唯一的生蛋老母鸡都拿出卖。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的范母,并没有怪罪儿子。报录人来报喜,范母开始并不知是什么事,吓得躲在屋里,听见中举,方敢伸出头来说道:“诸位请坐,小儿方才出去了。”[3](P34)一边和报子招呼,一边央及一个邻居去寻儿子。范进高兴得疯了,老太太(范进中举,母随子贵,改称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什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 [3](P36)她并不完全知道中举的实质,纯粹以一颗慈母之心去痛爱儿子。当报子“诊出”病症,建议找一个范老爷平日最怕的人,众乡邻拍手道:“这个主意好得紧,妙得紧!范老爷怕的,莫过于肉案子上胡老爹。”[3](P36)由此看来,范进怕老丈人已是邻里皆知的事实,范母又怎会不知?当胡屠户借酒壮胆,卷起衣袖,准备用沾满猪油的手给女婿“治病”时,老太太赶出来叫道:“亲家,你只可吓他一吓,却不要把他打伤了!” [3](P37)这句话中
一方面看出范母思维定势在起作用,怕胡屠户把自己宝贝儿子打伤;另一方面,范母在潜意识中已经意识到儿子地位的变化。这句看似多余、半是请求半是命令的话语中含蕴着无穷深意。她在向胡屠户及周围的人庄严地宣告,从此,她儿子以及她本人跟以前不一样了,这是多么的扬眉吐气!听了这话后,众乡邻道:“这自然,何消吩咐!”
[3](P37)其实众乡邻悟性特好,从心理上他们已经认同了范家地位的变化,尽管范进一家人现在还饿着肚子。(邻居到集上寻找正在卖鸡的范进,向他报喜,说他“中了”,他不信,“邻居见他不信,劈手把鸡夺了,掼在地上”[3](P35),在这期间,根本没有可能吃饭,也来不及吃饭)随着主人命运的变化,用来“救命”的老母鸡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被“掼在地上”。不知忙消停后,范家是否还会想起那只老母鸡,或许已被另一个“老童生”拾去——“救命”去了,也未可知。范进“失心疯”治好后,“见丈人在跟前,恐怕又要来骂”。[3](P39)可见胡屠户骂范进不是偶一为之,而是“家常便饭”,范进早已习惯了。范母在范进中举前,听到胡屠户骂范进,只好忍
~~~~~~~~~~~~~~~~~~~~~~~~~~~~~~~~~~~~~~~~~~~~~~~~~~~~~~~~~~~~~~~~~~~~~~~~~~~~~~~~~~~~~~~~~~~~~~~~~~~~~~~~~~~~~~~~~~~~~~~
在场,姐弟两人用卢西亚方言对话。然后弟弟改用斯瓦西里语,而姐姐仍用卢语。在这种语境下,姐姐选用卢西亚语这就是有标记的。因为她觉得她的弟弟负责这个商店,她不想让她与其他顾客一样,她想在弟弟的店里得到特殊照顾。而弟弟只想把姐姐作为顾客看待,因此用斯瓦西里语,这在语言社
区是一种中性的选择,也是一种用于服务对象的无标记选择。所有的顾客包括他姐姐享有同等的顾客身份。弟弟这么做,虽然增大了他与姐姐之间的社会距离,却缩小了他与旁边顾客的社会距离。
2.言语顺应理论(accomodation theory)。这是盖尔(Giles)和史密斯(Smith)提出的。该理论一方面力图解释为什么一个群体的成员在某种情况下尽力使他们说的话更像另一个群体。这就是言语会聚(convergence)。这时说话者调整自己的语码,以求更接近对方使用的语码,目的是赞同或讨好谈话对象。萨奇(Sachdav)和鲍里斯(Bourlis)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有一个年轻人到某公司应聘。面试时经理讲的是标准语,而年轻人操非标准语。这时,年轻人便努力改变自己的口音,向标准语靠拢。另一方面,该理论论述了言语偏离(divergence)。这是指说话人使自己的语码变的有别于谈话对象的语码。豪尔(Heller)引用了一个来自蒙特利尔省政府官员的例子。来到接待前台的这个人可能要参加法语熟练程度的测试,他会说法语,但他对接待员(法英双语人)说英语。
一月英文男人:Could you tell me where the French test is?你能告诉我法语测试在哪进行吗?
接待员:Pardon?你说什么?
男人:Could you tell me where the French test is?你能告诉我法语测试在哪进行吗?
接待员:En francais(用法语说)
男人:I have the right to be addresd in English by the government of Quebec according to Bill 101。根据魁北克省101法案,我有权说英语。
接待员(对第三个人):Qu’est-ce qu’il dit?(他说什么?)
接待员坚持用法语,而这个人也坚持说英语。
当然,语码转换之所以发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绝不仅仅是上述理论可以包括的。这也注定我们对语码转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无论是从深度还是广度方面,以便能够全面地解释语码转换所涉及的语言、心理认知和社会文化等因素。
参考文献:
[1]范琳.语码转换述要[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
[2]高军,戴炜华.语码转换和社会语言学因素[J].外国语,2000(6).
[3]兰萍.语码转换及其社会意义[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4]刘正光.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J].外语教学,2000(4).
[5]武金峰.论双语社会言语交际中的语码转换[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6(1).
[6]许江明.语码转换研究综述[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7]伊玲.论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
[8]于国栋.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J].外国语,2000(6).
[9]曾文雄.语码转换的语用考察[J].渝西学院学报,2002(1).
haveto[10]甄丽红.心理需要与语码转换现象[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11]Suzanne Romaine. Bilingualism[M].Blackwell publishers,1995.
[12]关辛秋.朝鲜族双语现象成因论[M].民族出版社,2001.
[13]祝畹瑾.社会语言学译文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李少虹(1969-),女,河北邯郸人,中央民族大学语言文学系2006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研究生。收稿日期:2008-09-27

本文发布于:2023-06-11 03:48: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90/1410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语码   转换   语言   社会   说话   例子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