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哲学语境中“形而上学”之三重含义及其检讨

更新时间:2023-06-10 08:29:37 阅读: 评论:0

第37卷㊀总第156期科学 经济 社会
Vol.37ꎬSumNo.156
2019年㊀第3期
SCIENCE ECONOMY SOCIETY
No.3ꎬ2019
收稿日期:2019-06-03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哲学现代转型中的知识论问题研究»(14CZX028)阶段性成果ꎮ
作者简介:刘君莉(1980-)女ꎬ汉族ꎬ河南长垣人ꎬ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2016级博士生ꎮ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伦理学㊁应用伦理学ꎮ
汉语哲学语境中 形而上学 之三重含义及其检讨
刘君莉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ꎬ北京㊀100872)
要:汉语哲学语境中 形而上学 有三层含义:第一ꎬ本土意义上 形而上者之谓道 ꎬ这是与 器 对应层面之
道 ꎬ意旨 法则  天理    人伦当遵循之道ꎻ第二ꎬ本体论层面ꎬ与metaphysics对应之关于 存有之学问 ꎬ探究 being 之所是ꎻ第三ꎬ方法论层面ꎬ与辩证法对立ꎬ作为把握外在世界的一种方法ꎮ三个层面的含义由于论域不同ꎬ不可类比更不可混同ꎮ汉语哲学语境对于 形而上学 理解常出现混淆的原因在于ꎬ对于metaphysics译名采用了 形而上者之谓道 的本土用语ꎬ但是名同实异ꎮ方法论层面的 形而上学推理法 也与日本学者对恩格斯文献的翻译有关ꎮ
关键词:道ꎻ形而上学ꎻ本体论
中图分类号:F403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6-2815(2019)03-0006-05
TheTripleMeaningofMetaphysicsintheContextof
toastmastersChinesePhilosophyandItsReview
LIUJun-li
(PhilosophySchoolꎬRenminUniversityofChinaꎬBeijingꎬ100871)
Abstract:InthecontextofChinesephilosophyꎬ metaphysics hasthreemeanings:Firstlyꎬinthelocalsenseꎬ thewordofmetaphysics ꎬwhichisthe Tao correspondingtothe instrument .Themeaningof law and Heavenlyprinciples thathumanbeingsshouldfollowꎻSecondlyꎬontheontologicallevelꎬthecorresponding knowledgeofexistence corre ̄
spondingtometaphysicsexploreswhat being isꎻThirdlyꎬthemethodologylevelisopposedtodialecticsasawaytograsptheoutsideworld.Themeaningofthethreelevelsisevenmoreimmutablebecauseofthedifferentfieldsofdiscussion.ThereasonwhytheChin
give it a goesephilosophicalcontextoftenconfusestheunderstandingof metaphysics isthatthelocallanguageof Metaphysics isusedforthetranslationofmetaphysicsꎬbutthenameisthesameasthereality.Themethodological met ̄aphysicalreasoningmethod isalsorelatedtothetranslationofEngels'literaturebyJapanesescholars.Keywords:Taoꎻmetaphysicsꎻontology
㊀㊀汉语哲学语境中 形而上学 是个意涵丰富而又容易混淆的术语ꎬ考虑到 形而上学 在哲学中的重要地位(甚至可以作为 哲学 之代名词)ꎬ予以澄清是必要的ꎮ汉语哲学语境中的 形而上学 之所以意涵丰富而又容易引起误解ꎬ原因在于日本学者西周翻译源自古希腊的哲学术语metaphysics之时
借助了«周易» 系辞传 中 形而上 的原有术语ꎬ而 形而上者之谓道 尤其是受宋学注解影响的 系辞传 ꎬ与源自古希腊哲学术语的metaphysics并不对应ꎬ有着不同的论域ꎻ随后马克思经典作家尤其是恩格斯又将对于metaphysics术语的理解放在了与 辩证法 对立的方法论层面ꎬ由此同样受日本学者
对马克思主义术语翻译的影响ꎬ 形而上学 又有了 孤立的㊁静止的㊁片面的 这一看待事物方式方法的含义ꎮ由此ꎬ我们可以看出ꎬ汉语哲学语境中 形而上学 有三层含义:第一ꎬ本土意义上 形而上者之谓道 ꎬ这是与 器 对应层面之 道 ꎬ意旨 法则  天理    人伦当遵循之道ꎻ第二ꎬ本体论层面ꎬ与metaphysics对应之关于 存有之学问 ꎬ探究 being 之所是ꎻ第三ꎬ方法论层面ꎬ与辩证法对立ꎬ作为把握外在世界的一种方法ꎮ
一㊁ 形而上学 译名与 形而上者之谓道
(一) 形而上学 译名
汉语哲学语境中 形而上学 含义之所以引起误解ꎬ与日本学者西周的翻译的有关ꎬ他在处理met ̄aphysics译名时分别尝试用 性理学  无形理学  超理学  形而上学 等来翻译ꎬ他说  形而上学 这个词是从希腊文meta(超越的)和physis(身体)ꎬ即 自然 而来的ꎻ我在这里用 超理学 翻译它ꎮ [1]247由此我们可以看出ꎬ西周对metaphysics译名的纠结ꎬ并且他意识到了metaphysics 超越的 涵义ꎬ而且他用 超理学 也透露出他看到metaphysics与 理学 的张力ꎮ但是ꎬ随着时间的推移ꎬ日本学者井上哲次郎在西周译介基础上编纂«哲学字汇»①时明确将 形而上学 与 metaphysics 作为对应字汇确定下来[1]67-78ꎮ而这种译名陆续传入中国ꎬ问题在于西周当年对于 metaphysics 译名的纠结难以再现ꎬ而 形而上学 的译名理解又往往受本土 形而上者之谓道 的语境影响ꎮ
所以ꎬ首先的问题是ꎬ我们当如何理解 形而上者 ?
(二)何谓 形而上者 ?
shhh我们在 系辞传 看到: 是故ꎬ形而上者谓之道ꎬ形而下者谓之器ꎮ化而裁之谓之变ꎬ推而行之谓之通ꎬ举而错之天下之民ꎬ谓之事业ꎮ («周易 系辞传上»)
可以看出此处语境ꎬ是在 道  器 对应层面上来讲 形而上者 与 形而下者 ꎬ而且此 道 固然是 形而上者 但却具有 世间性 ꎬ恰恰是人伦当遵循之而应成就的 事业 ꎮ这里我们还需要留意 形而上学 与 形而上者 的区别ꎮ关于 形而上者 的解释ꎬ我们可以参考几种经典注解:
第一ꎬ 道 - 器 主要基于 无形  有形 立论ꎬ 无形 注解 形而上者 为 道 ꎬ 有形 则视为
形而下者 为 器 ꎮ 道是无体之名ꎬ形是有质之称ꎮ凡有从无而生ꎬ形由道而立ꎬ是先道而后形ꎬ是道在形之上ꎬ形在道之下ꎮ故ꎬ自形外已上者谓之道也ꎬ自形内而下者谓之器也ꎮ [2]373
第二ꎬ以 理 释 道 ꎬ道器不相离ꎮ此种解释接续上面 有形  无形 之说ꎬ进一步将 无形 具体为 理 ꎬ超乎 形器之上 ꎬ但是 道器 关系㊁理与事的关系ꎬ则较为复杂ꎬ 道器不离 只是一种说法ꎮ诸如: 卦爻阴阳ꎬ皆 形而下者 ꎬ其理则道也ꎮ [3]242 形而上者ꎬ无形无影是此理ꎮ形而下者ꎬ有情有状是此器ꎮ [4]197 道器不相离ꎮ如有天地ꎬ就有太极之理在里面ꎻ如有人身此躯体ꎬ就有五性之理藏于此躯体之中ꎮ  阴阳之象
皆形也ꎮ形而上者ꎬ超乎形器之上ꎬ无声无臭ꎬ则理也ꎬ故 谓之道 ꎮ形而下者ꎬ则囿于形器之下ꎬ有色有象ꎬ止于形而已ꎬ故 谓之器 ꎮ [5]456皆值得留意ꎮ
第三ꎬ以规律解释 道 ꎬ 形而上 是无形表现于形ꎬ是一种抽象的规律ꎮ如张岱年先生说 在«周易»古经中ꎬ上下指爻位而言ꎮ  所谓 形而上 ㊁ 形而下 ꎬ并无形而上为本㊁形而下为末之意ꎮ 形而上 是说无形而表现于形的ꎬ 形而下 是说具有一定形体的ꎮ形而上既是抽象的规律ꎬ形而下既是具体的实物ꎮ [6]25-26
基于上面三种解释ꎬ我们可以看出ꎬ所谓 形而上者 ꎬ主要是从 无形 立论ꎬ是与 器 对应层面之 道 ꎬ意旨 法则  天理 (或现代版说法规律)  都是人伦当遵循之道ꎬ这是实践性的法则ꎬ比如 孝悌  仁爱 等都是人当遵循之 道 或 理 ꎻ再比如 水 作为具体物ꎬ其蕴含的 水之道 (比如 上善若水  天下莫柔于水 以及由水之 下 引申出人性之 善 )才是人当遵循的 理 (此种思路为儒家道家所共享)ꎮ这里可以追问的是:第一ꎬ形而上者与形而上学(metaphysics)对象是否等同?(同时我们也可以追问以 理 释 道 是否合适?)第二ꎬ道器层面主要参照是有形无形:规律与器物比较能够对应二者ꎻ然而ꎬ物理㊁伦理以及其它各种理论都可视为 形而上者 ꎬ系辞传中 形而上者 更多是伦理层面ꎬ天道之运行法则也侧重于善恶伦理教化方面ꎬ但这些似乎与形而上学(meta ̄textbooks
①此书明治14年就有出版ꎬ即1881年ꎬ笔者保存有本书书影ꎮ
physics)的论域不同ꎮ
下面我们看一下 形而上学 之原始含义ꎮ
二㊁metaphysics  形而上学 之原始含义
作为metaphysics的 形而上学 到底何意?此名称来自公元前60年ꎬ亚里士多德门人AndronicusofRhodes在整理出版亚里士多德著作时ꎬ将其中一部分排列在物理学之后㊁没有名称的著作称为metaphysica(物理之后)ꎮ有学者对此解释为 形上学(metaphysics)是哲学中最基本的科目ꎬ其所追问的也是最基本的问题: 到底什么是实在(reality)?其基本原理(principles)为何?  [7]177沈清松教授认为ꎬ依照字源意思metaphysics之meta有两层意思:第一ꎬ在  上ꎻ超越  ꎻ因此被称为神学㊁第一哲学㊁或形上学ꎻ第二ꎬ在  后ꎻ研究顺序上形上学在物理学之后[8]16-18ꎮ这里我们可以留意其对象ꎬ物理学面对具体物体ꎬ形而上学则面对beingꎮ这与上面的 道-器 层面所依据的 有形-无形 分殊不同的问题域ꎬ物理学研究有形或无形物体ꎬ其自身作为 物之理 则是 无形 的ꎬ无论是 无形 之物体还是 无形 之 物之理 都与 形而上者 之道ꎬ难以对应ꎮ
这样接续AndronicusofRhodes所用的meta ̄physicsꎬ后来ChristianWolf对其有着较细致的分类ꎬ他分为普通形上学(存有学/存在论/本体论:on ̄tol
ogy)和特殊形上学:理性宇宙论(关于自然)㊁理性心理学(关于人的灵魂)㊁理性神学(关于上帝)[7]178ꎮ这里我们可以看出ꎬmetaphysics的研究对象既不是一种方法论ꎬ也不是中国语境讲的 形而上者 ꎮ其重点关注是作为第一哲学ꎬ探究being问题的学问ontologyꎮ这里我们有意引用了台湾学者的界定ꎬ此种对于metaphysics的界定固然在有些学者(尤其是研究西哲的学者)看来这些只是一些 学术常识 ꎬ然而考虑到本文的问题意识ꎬ在汉语哲学语境(尤其是大陆学界)中ꎬ 形而上学 则往往不是这样理解的ꎬ往往混淆了中国本土语境中的 形而上者 ꎬ尤其是将 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 认识方法作为理解 形而上学 的经典界定ꎮ
接续上面的分析ꎬ可以追问何谓存在?如何理解ontology?就语词上说ꎬ ontology 源自希腊文 logos (理论)和 ont (是)ꎬ在17世纪ꎬ学者们创造了拉丁词 ontologia ꎬ指称形而上学的一分支ꎬ以区别于其他分支ꎬ沃尔夫为这一术语的盛行做了不少贡献ꎮ作为形而上学的一般性的或理论性的部分ꎬ作为关于 是 的一般理论ꎬ本体论常常用以指整个形而上学ꎮ本体论关注 是 自身(即亚里士多德的作为 是 的 是 )的本质特性ꎬ其主要的问题包括 什么是 是 或什么存在?  什么样的事物在第一意义上存在? 以及 不同种类的 是 如何互相联系? 对 是 的意义的研究始于巴曼尼德ꎬ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得到了系统的讨论[9]708ꎮ
汪子嵩㊁王太庆先生通过对亚里士多德逻辑学诸篇和«形而上学»著作的考察ꎬ他们认为ꎬ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即 作为是的是 的学问ꎬ和其它各种特殊学问的关系是:第一ꎬ所有各种学问包括哲学在内都是
hearfrom
研究 是 或 是 的东西的ꎬ但其它特殊学问只截取其中某一部分作为它的研究对象ꎬ只有哲学是以整体的 是 作为研究对象的ꎮ第二ꎬ就它们的研究内容说ꎬ哲学研究普遍的ꎬ也就是单纯未分化的 作为是的是 ꎬ而其它特殊学问则研究已分化为某种特殊内容的 是的东西 ꎬ如数学研究作为数的 是 ꎬ物理学研究有运动变化的 是 ꎮ所以哲学和其它学问的关系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ꎮ那么作为 是的是 这门学问到底研究什么呢?汪㊁王二先生认为  作为是的是 这门学问的任务不但要研究和 是 与 不是 关联的最普遍的范畴ꎬ如一和多㊁同和异㊁相似和不相似㊁相等和不相等ꎬ以及对立㊁矛盾㊁相反㊁相关㊁有和缺失等范畴ꎻ而且要研究矛盾律和排中律这样的公理ꎮ [10]35
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ꎬ在传统意义上ꎬ自巴曼尼德开始ꎬ尤其是在亚里士多德那里 本体论 就是一门 作为是的是 的学问而被确定下来ꎬ而从词根角度看 ontology 也是关于 on 也即关于 是 的学问①ꎮ这与上述«周易» 系辞传 中的 道-器 层面完全不同ꎬ由于论域不同ꎬ不具有类比性ꎻ固然日本学者翻译metaphysics时借助了汉语本土术语ꎬ但是就含义来讲ꎬ 形而上学 (探究being问题)与
8①关于西方 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 ꎬ可参考张志伟教授的论著ꎻ本文探讨的是如何在汉语哲学语境中将对 形而上学 的混淆误解予以
2016高考成绩查询入口澄清ꎬ使用时有某种自觉ꎬ而非将三重语境重叠使用ꎮ关于这方面的争论可参考宋继杰主编:«BEIN
G与西方哲学传统»ꎬ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ꎬ此书除了有对being问题的探讨ꎬ同时也收录了汉语哲学语境下同名为 本体论 的争论性文章ꎬ可见此种混淆与误读是严重的ꎮ
新东方影院形而上者 (人伦所遵循之道)是完全不同的ꎮ张志伟教授称这种 基于天人合一的㊁非科学的㊁形而上的㊁落实在生活实践上的哲学  显然与metaphys ̄ics没有任何关系 ꎮ而且他认为: 虽然 他山之石ꎬ可以攻玉 ꎬ为了构建中国哲学而对西方哲学取其所需ꎬ本无可厚非ꎬ但是先要弄清楚什么是 他山之石 ꎬ借鉴西方哲学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的基础是对西方哲学全面的和历史的了解ꎮ如前所述ꎬ除非我们能够回答西方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所有批判ꎬ否则ꎬ建构一种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就是不切实际的梦想ꎮ [11]22这固然是直白的批评ꎬ但是建立在他对 形而上学 详实论述基础上ꎬ可谓言之成理持之有故ꎮ
那么下面的问题是ꎬ作为探究being问题的 形而上学 如何演变为一种思维方式(或者方法论的)①
三㊁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    形而上学 的方法论层面
形而上学 作为一种 推理法 或者看待事物的一种方法论译介ꎬ也与日本学者有关ꎬ在1906年翻译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时ꎬ日本学者接受了恩格斯所使用的 形而上学推理法 :
在形而上学者看来ꎬ事物及其在思想上的反映ꎬ即概念ꎬ是孤立的ꎬ应当逐个地和分别地加以考察的ꎬ固定的ꎬ僵硬的ꎬ一成不变的研究对象ꎮ他们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ꎻ他们的说法是: 是就是ꎬ不是就
不是ꎻ除此以外ꎬ都是鬼话ꎮ  而此种推理法与辩证法相对立ꎬ 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头脑中的反映时ꎬ本质上是它们的联系ꎬ它们的连接ꎬ它们的运动ꎬ它们的产生和消失方面去考察ꎮ 此种 孤立的㊁静止的㊁片面的看问题 的 形而上学 与 联系的㊁发展的㊁全面的看问题 的 辩证法 相对立ꎬ逐渐演化成为一种落后的㊁机械的㊁错误的㊁被批判的思维方式ꎬ此种思路在1933年沈志远的«新哲学辞典»㊁1937年毛泽东的«矛盾论»以及1939年艾思奇的«研究提纲»等文献中陆续予以发挥确定下来②ꎮ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对形而上学的批评ꎬ尤其是基于辩证法(辩证思维)角度对于康德以前形而上学有所批评ꎬ并非自恩格斯始ꎬ此种思路的代表性人物当推黑格尔ꎬ在其«哲学全书纲要»的第一卷«逻辑学»(中译为«小逻辑»)中对此有详细的表述ꎮ但是本文的重点不是对于 辩证法 或 形而上学 在西哲学术史的溯源ꎬ而集中讨论在汉语哲学语境中造成混淆的原因ꎬ因此接受李博一书的看法ꎬ主要是通过日本学者翻译恩格斯著作而影响了中国学人对 形而上学 此层含义的理解ꎬ然而具有决定性影响以及成为经典表述的是«矛盾论»的说法ꎬ但是其肇始的直接依据在恩格斯文本(经手日译而来)ꎮ若严格对照黑格尔基于辩证法批评形而上学思路的话ꎬ汉语哲学语境中将 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 等同于 形而上学 认识方法并且与 辩证法 (联系的发展的全面)对立起来ꎬ与黑格尔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理路与初衷已经大为不同③ꎮ
写于1937年8月的«矛盾论»对于 形而上学 的界定ꎬ成为汉语哲学语境中对 形而上学 解读有着广泛且深远影响的经典说法ꎮ在此文本中 形而上学 不仅仅是一种思维方式ꎬ同时也是一种 宇宙观 ꎬ该文
第一节题名便为 两种宇宙观 ꎬ 在人类的认识中ꎬ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ꎬ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ꎬ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ꎬ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ꎮ  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ꎬ就是用孤立的㊁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ꎮ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ꎬ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ꎬ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ꎮ如果说有变化ꎬ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ꎮ [12]275这种说法成为多种汉语哲学教材的经典表述ꎮ
不过ꎬ对比metaphysics和汉语本土语境的 形
①②③在«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和«中国大百科全书 哲学»中对 形而上学 都有两种界定ꎬ其一是对metaphysics的溯源ꎬ另外便是 作
为思维方式 的形而上学ꎮ
相关分析参见李博:«汉语中的马克思主义术语的起源与作用:从词汇-概念角度看日本和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ꎬ赵倩等译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ꎬ2003年版ꎬ第250-252页
此种界定之所以广为接受与当时的革命实践活动以及反对 教条主义 有关ꎬ而且直接理论来源或与传统兵家辩证法以及注重动态过程灵活应对的«周易»辩证思想有关ꎻ此种语境与黑格尔以及恩格斯已经有
很大的不同ꎮ关于兵家辩证法可参阅李泽厚:«孙老韩合说»及«荀易庸纪要»ꎬ载于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ꎬ1986年3月版ꎬ北京:人民出版社ꎻ另可参见李泽厚:«青年毛泽东»ꎬ«中国现代思想史论»ꎬ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ꎬ2008年版ꎮ
而上者 ꎬ此种方法论层面的 形而上学 含义虽然在现代汉语尤其是哲学教材中广为流传ꎬ但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的含义(准确讲是经由日本学者翻译恩格斯论文而形成的看法)ꎬ与metaphysics原意并不相同ꎬ甚至不在同一个层面ꎮ若就思维方式立论ꎬ 用孤立的㊁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 难以成立ꎬ但是ꎬ事实上也很难找到有以这种方式去看世界的学说ꎬ这里我们需要留意的是将 看待世界的方式 与 探求世界的起源㊁本质㊁依据 区分开来ꎬ将 认识活动 与 认识内容 区别开来ꎻ寻求真理的确定性并不意味着他看待事物的方式是孤立的㊁静止的ꎬ从多中寻求一也并不意味着其以片面的观点看世界ꎬ正如同遵循同一律并不意味着思维僵化ꎬ探究终极实在不意味看不到世界的差异性一样ꎮ然而问题在于ꎬ在汉语哲学导论㊁哲学教育中ꎬ若不考虑 形而上学 (metaphysics)的原初含义的话ꎬ若对于汉语哲学语境中 形而上学 同名三语境含义不加以自觉区分的话ꎬ会造成何种影响呢?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ꎬ当我们的中学生㊁大学生㊁乃至于考研教材对于 形而上学 都从 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 来理解㊁记忆ꎬ那么对于metaphysics意义上的
形而上学 又当如何看待呢?进一步对于传统语境中 形而上者之谓道 又当如何理解呢?这是本文自觉澄清 形而上学 三重语境含义的初衷所在ꎮ而在汉语哲学语境中ꎬ不仅是在哲学系学生层面(外系更不用说)
ꎬ在许多学者那里此种混淆已经很值得留意ꎬ比如上面所提及张志伟教授对于种种 中国形而上学 重建的批评ꎬ以及更早些时候汪子嵩㊁王太庆老先生对于 being 问题的澄清ꎬ在西方教科书中(甚或台湾哲界)可能只是视为常识的问题ꎬ在汉语哲学语境下(尤其是大陆哲学教育界)ꎬ三者的混淆是严重的ꎬ因此值得留意ꎮ
综合上述分析ꎬ汉语哲学语境中 形而上学 有三层含义:第一ꎬ本土意义上 形而上者之谓道 ꎬ这是与 器 对应层面之 道 ꎬ依据在于 有形  无形 ꎬ意旨 法则  天理    人伦当遵循之道ꎻ第二ꎬ本体论层面ꎬ与metaphysics对应之关于 存有之学问 ꎬ探究 being 之所是ꎻ第三ꎬ方法论层面ꎬ与辩证法对立ꎬ作为把握外在世界的一种方法ꎮ三个层面的含义由于论域不同ꎬ因此不可类比ꎬ更不可混同ꎬ汉语哲学语境对于 形而上学 理解常出现混淆的原因在于ꎬ对于metaphysics译名采用了 形而上者之谓道 的本土用语ꎬ而在使用上三者又往往交叉使用ꎬ比如依据方法论层面批评metaphysicsꎬ或者用 形而上者之谓道 来理解metaphysicsꎬ甚至在
metaphysics 的层面尝试重建 中国的形而上学 或 道家形而上学 而忽略了上面张志伟教授所谈到的近现代以来欧美哲学界对 metaphysics 的批判ꎮ另外ꎬ值得留意的是ꎬ此种 以辞害意 现象不仅仅在 形而上学 领域存在ꎬ在汉语哲学界这种混淆并存于 伦理学 (道德启蒙与道德哲学)㊁ 知识论 (文史知识与知识之理)等领域ꎬ这是我们在学科规范重建时值得留意的现象ꎬ倘若论域不明㊁问题对象混淆ꎬ不可能有合乎规范的学理研究与推进ꎮ参考文献:
[1]㊀李博.汉语中的马克思主义术语的起源与作用:从词汇-概念角度看日本和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M].赵倩等译.北
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ꎬ2003.
[2]㊀周易注疏.孔颖达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ꎬ2012. [3]㊀朱熹.周易本义[M].廖明春点校ꎬ北京:中华书局ꎬ2009. [4]㊀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ꎬ2000.
乐天派是什么意思[5]㊀来知德.周易集注义[M].北京:九州出版社ꎬ2012. [6]㊀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ꎬ1989.
[7]㊀沈清松.哲学概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ꎬ2003. [8]㊀沈清松.物理之后  形上学的发展[M].台北:牛顿出版社ꎬ1994.
[9]㊀尼古拉斯 布宁.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ꎬ2001.
汕头翻译[10]㊀汪子嵩ꎬ王太庆.关于 存在 和 是 [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00(1):21-36.
[11]㊀张志伟.一种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是否可能  关于 形而上学 译名的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ꎬ2017(2):15-22. [12]㊀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ꎬ1952.
数列求和方法
01

本文发布于:2023-06-10 08:29: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90/1401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哲学   中国   语境   研究   层面   作为   形而上者   日本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