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经》及《中经新簿》对四部分类法的影响
american express杨闪闪;严正道
【摘 要】The four-part categorization ,as the main basis for bibliographers to classify con-tents and decompo group books ,takes a vital position in the field of book classification .The way it develops is worth rearching .Since they are the earliest works on bibliography they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later studies .Actually ,they are the prototype of four-part categorization .The analysis on historical records reveals that the four-part categorization is from “New Version of Zhongjing” while “Zhongjing” is the main reference and composition .%四部分类法作为目录学家编制目录、类分群书的依据,居于图书分类领域中的正统地位,四部分类法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演变,值得进一步的探究。《中经》和《中经新簿》作为较早的目录学著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两本书经历过传承之后,建立了四部分类法的雏形。通过史料进行分析,四部分类法起源于后来的《中经新簿》,而《中经》作为《中经新簿》分类的参考和主要组成部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网课平台哪个好
【期刊名称】学位英语考试报名《哈尔滨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00)004
【总页数】4页(P61-64)
【关键词】四部分类法;《中经》;《中经新簿》;荀勖
【作 者】杨闪闪;严正道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 637002;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 637002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I206.2
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作为中国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见证了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典籍,至今在图书检索和古籍收藏中有着广泛的使用。然而,四部分类法究竟起源于何时,目录学界尚无统一看法。笔者认为,四部分类法在形成的过程中,《中经》和《中经新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来新夏先生就曾经说过:“创四
部之体始于郑默,立四部之名始于荀勖。”[1]这里的“创四部之体”指的就是三国时魏国郑默编撰的《中经》。郑默,字思元,一作思玄,今河南开封人,三国魏目录学家。郑默崇尚儒家文化,其家族人员又历代为官,家庭文化氛围甚浓,仕魏时为秘书郎,魏是三国的强者,它在夺取东汉的政权之后,曾积极的进行图书征集编目工作,《隋书·经籍志》序中概括其事说:“魏氏代汉,采掇遗忘,藏在秘书中、外三阁。魏秘书郎郑默,始制《中经》”。[2]“中经”是国家内部藏书目录的意思,郑默当时在崇文馆主管魏国三阁图书秘籍,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随时翻阅国家内部藏书,便开始“考核旧文,删省浮秽”撰成《中经》。由此可见,《中经》是继杨仆《兵录》、汉成帝时刘向父子的《别录》和《七略》之后的第四部大型官修目录。虽然《中经》一书已佚,但作为一部官修书,在编排上也有其自身的一套体制。有部分学者认为,这本书是最早采用四部分类的,因为荀勖是因郑默《中经》而编《新薄》,荀勖《新簿》以四部分类,郑默《中经》自然也是四部分类。如宋代杨亿《武夷新集》卷二十《与秘阁刘校理启》:“窃以中秘之府,实藏王者之书,简策相沿,规模咸在……薛夏建议,内外始分;郑默励精,朱紫斯别。既备三阁之制度,且列四部之签题。”“签题”有书签的意思,按照一种体制,分为四种“签题”。梁阮孝绪《七录序》第五编:“魏晋之世,文籍逾广,皆在秘书中外三阁。魏秘书郎郑墨删定旧文,
时之论者,谓为朱紫别有别。”这种“朱紫有别”指的是用颜色来加以区分,颜色主要是在书卷、书轴等地方,从而有了四分法的雏形,也就是说如果郑默《中经》采用的是四种颜色,那么,这四种颜色便是四部分类法的最原始形态。用颜色分类说明郑默已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比较细致的图书分类工作,并且突破了刘向父子《别录》《七略》的六部分类法。颜色的分类为四部分类法的形成提供了主要的依据,而后来之所以不再使用颜色直接用了甲、乙、丙、丁,是受文献载体的影响。图书馆学家吴仲强说过:“《中经》的体例虽已无文可考,但据《隋志》载:‘魏秘书郎郑默始制《中经》,秘书监荀勖又因《中经》更著《新簿》,分为四部。’由此可知,郑默的《中经》当为四部之始,具有创始之功。”[3]来新夏先生也认为:“据荀勖说,《中经新簿》主要是根据郑默的《中经》而纂。我们现在知道荀勖用的是四部分类,据此而断,《中经》很可能也是四部分类。”[4]
颜色分类作为一种较原始的形态,没有明确的命名,很容易被遗落,荀勖在这个基础上革除弊端,保留优势,为四部分类法的正式确立树立了典范。荀勖字公曾,晋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市)人,其祖父荀爽为东汉著名经学家。魏晋时代,荀家是豪门大族,高官名士辈出。荀勖博学多才,精通音律、文学,又历任中书监、秘书监。荀勖在晋,先掌管宫廷乐事,曾研制笛律12支,以校正音律。泰始十年领秘书监,与中书令张华等依刘向《别录》
整理宫内藏书。这次工作量巨大,荀勖自称“臣掌著作,又知秘书。今复校错误十万余卷书,不可仓促,复兼他职,必有废顿者也。”最后用了大约六年时间,对10万余卷图书进行整理复校,以细黄绢抄写,青白丝绸包裹,为图书的收藏和整理作出了典范。《中经新簿》一书共16卷,著录图书1 885部,20 935卷。更难得的是《中经新簿》记录了图书的存亡情况,这对考查图书存佚、流传和真伪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树立了目录学辑佚的先例。
good night什么意思余嘉锡在论荀勖《中新簿经》时认为:“其曰甲乙丙丁者,甲乙丙丁非名也,因其中所收之书为例不纯,无可指名,而姑以是名之也。”[5]战乱之后,典籍散佚严重,荀勖在原来刘向父子的基础上,由原来的六类明确划分为四类:
pled>世界末日的英文甲部:六艺、小学。
乙部: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
aide丙部: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
java软件开发
丁部:诗赋、图赞、汲冢书。[5]
这便是四部分类法的雏形,虽然后来的顺序有所变化,但四部的格局基本上产生了,此后,甲、乙、丙、丁之四部分类法兴起,南北朝众多秘阁目录沿用此例,产生了很多目录学著作,如:《宋元嘉八年秘阁四部目录》,谢灵运编;《宋元徽元年秘阁四部书目录》,王俭编;《齐永明元年秘阁四部目录》,王亮、谢朏编等。《梁天监四年文德正御四部目录》,刘孝标编(据《隋书》);《梁天监六年四部书目录》,殷钧编(据《隋书》);《梁东宫四部目录》,刘遵编等。[6]这些目录学著作,仍以甲、乙、丙、丁分四部,但在顺序上做了调整。乙、丙相当于荀勖的丙、乙,就是说史书升到第二位乙部,子书降到第三位丙部,新的四部顺序为“五经为甲部;史记为乙部;诸子为丙部;诗赋为丁部。而经史子集之次始定”。从此以后,四部的格局基本确定,只不过还不是以经、史、子、集命名。甲、乙、丙、丁的命名产生以后,很多学者将此看作四部分类法的雏形,认为荀勖自然成为四部分类法的创始人。如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二:“秘书郎郑默始制《中经》,秘书荀勖分经史子集为四部。”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外编·和州志艺文书序例》:“四部创于荀勖,体例与后代四部不同。”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分类篇》:“推草,创四部之功于郑默者,亦未免失之好立异说”也认为四部分类法是荀勖的独创,这种观点的存在也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但无法解释历代书目却没有著录《中经》一书,余嘉锡先生说过:“但其书著录,盖荀勖《新
簿》既行,默书遂废不用耳”。这部书随着《中经新簿》的出现却突然消失匿迹,很大可能《中经》被并入《中经新簿》,只是荀勖在原来的基础上做了内容的更新,并将“魏”改为“晋”,《魏中经簿》一变而为《晋中经簿》。《隋书·经籍志》中有“秘书监荀勖,又因中经,更著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因”在这里有沿袭的意思,荀勖《新簿》既然是“因”《中经》一书,便不只是内容上的沿袭,也有方法上的效仿。“更著”中的“更”有更新的意思,荀勖更新原来著作变为《中经新簿》,只是不再用颜色来区分种类,而是直接用了甲、乙、丙、丁四种说法。《中经新簿》中用“新”字,与此对应是“旧”,我们可以认为,原来《中经》为“旧簿”,那么《中经》也便是最初的原形,《中经新簿》和原来的《中经》也有很多相似之处。综上所述,四部分类的雏形源自《中经新簿》,而《中经》却是其中的主要部分,《中经新簿》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一部分内容,如丁部的汲冢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