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replaceable边际分析法
边际分析法
边际分析法是这⼀时期产⽣的⼀种经济分析⽅法,同时形成了经济学的边际效⽤学派,代表⼈物有⽡尔拉(L. Walras)、杰⽂斯(W.S. Jevons)、⼽森(H.H. Gosn)、门格尔(C. Menger)、埃奇沃思(F.Y. Edgeworth)、马歇尔(A. Marshall)、费希尔(I. Fisher)、克拉克(J.B. Clark)以及庞巴维克(E. von Bohm-Bawerk)等⼈。边际效⽤学派对边际概念作出了解释和定义,当时⽡尔拉斯把边际效⽤叫做稀缺性,杰⽂斯把它叫做最后效⽤,但不管叫法如何,说的都是微积分中的“导数”和“偏导数”。
在西⽅经济学中,边际分析⽅法是最基本的分析⽅法之⼀,是⼀个⽐较科学的分析⽅法。西⽅边际分析⽅法的起源可追溯到马尔萨斯。他在1814年曾指出微分法对经济分析所可能具有的⽤途。1824年,汤普逊(W.Thompson)⾸次将微分法运⽤于经济分析,研究政府的商品和劳务采购获得最⼤利益的条件。功利主义创始⼈边沁(J.Bentham)在其最⼤快乐和最⼩痛苦为⼈⽣追求⽬标的信条中,⾸次采⽤最⼤和最⼩术语,并且提出了边际效应递减的原理。
边际分析法是把追加的⽀出和追加的收⼊相⽐较,⼆者相等时为临界点,也就是投⼊的资⾦所得到的利益与输出损失相等时的点。如果组织的⽬标是取得最⼤利润,那么当追加的收⼊和追加的⽀出相等时,这⼀⽬标就能达到。
边际分析法的数学原理很简单。对于离散discrete情形,边际值marginal value为因变量变化量与⾃变量变化量的⽐值;对于连续continuous情形,边际值marginal value为因变量关于某⾃变量的导数值。所以边际的含义本⾝就是因变量关于⾃变量的变化率,或者说是⾃变量变化⼀个单位时因变量的改变量。在经济管理研究中,经常考虑的边际量有边际收⼊MR、边际成本MC、边际产量MP、边际利润MB等。
[编辑]
什么是边际分析法
边际分析⽅法在西⽅经济学中,我们把研究⼀种可变因素的数量变动会对其他可变因素的变动产⽣多⼤影响的⽅法,称为边际分析⽅法。
边际分析法就是运⽤导数和微分⽅法研究经济运⾏中微增量的变化,⽤以分析各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变化过程的⼀种⽅法。
边际即“额外的”、“追加”的意思,指处在边缘上的“已经追加上的最后⼀个单位”,或“可能追加的下⼀个单位”,属于导数和微分的概念,就是指在函数关系中,⾃变量发⽣微量变动时,在边际上因变量的变化,边际值表现为两个微增量的⽐。
这种分析⽅法⼴泛运⽤于经济⾏为和经济变量的分析过程,如对效⽤、成本、产量、收益、利润、消费、储蓄、投资、要素效率等等的分析多有边际概念。
边际分析法之所以成为西⽅经济学研究中的⾮常重要的⽅法,是由西⽅经济学的对象决定的。由于西⽅经济学研究资源最优效率的使⽤,⽽最优点实际就是函数的极值点,根据⾼等数学的知识,很容易理解,数学⽅法求得极值就是对函数求导数,当它的⼀阶导数为0时,即找到极值点。
经济学研究经济规律也就是研究经济变量相互之间的关系。经济变量是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如通货膨胀率、失业率、产量、收益等等。经济变量分为⾃变量与因变量。⾃变量是最初变动的量,因变量是由于⾃变量变动⽽引起变动的量。例如,如果研究投⼊的⽣产要素和产量之间的关系,可以把⽣产要素作为⾃变量,把产量作为因变量。⾃变量(⽣产要素)变动量与因变量(产量)变动量之间的关系反映了⽣产中的某些规律。分析⾃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就是边际分析法。
“边际”这个词可以理解为“增加的”的意思,“边际量”也就是“增量”的意思。说的确切⼀
些,⾃变量增加⼀单位,因变量所增加的量就是边际量。⽐如说,⽣产要素(⾃变量)增加⼀单位,产量(因变量)增加了2个单位,这因变量增加的两个单位就是边际产量。或者更具体⼀些,运输公司增加了⼀些汽车,每天可以多运200多名乘客,这200名乘客是边际量。边际分析法就是分析⾃变量变动⼀单位,因变量会变动多少。
london times
经济学家提出“边际”和“边际分析”的概念不是故弄⽞虚,⽽是为了作出更正确的决策。经济学家常说,理性⼈要⽤边际量进⾏分析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可以⽤最后⼀名乘客的票价这个例⼦来说明边际分析法的⽤处。当我们考虑是否让这名乘客以30元的票价上车时,实际上我们应该考虑的是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这两个概念。边际成本是增加⼀名乘客(⾃变量)所增加的成本(因变量)。在我们这个例⼦中,增加这⼀名乘客,所需磨损的汽车、汽油费、⼯作⼈员⼯资和过路费等都⽆需增加,对汽车来说多拉⼀个⼈少拉⼀个⼈都⼀样,所增加的成本仅仅是发给这个乘客的⾷物和饮料,假设这些东西值10元,边际成本也就是10元。边际收益是增加⼀名乘客(⾃变量)所增加的收⼊(因变量)。在这个例⼦中,增加这⼀名乘客增加收⼊30元,边际收益就是30元。
在根据边际分析法作出决策时就是要对⽐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如果边际收益⼤于边际成本,即增加这⼀名乘客所增加的收⼊⼤于所增加的成本,让这名乘客上车就是合适的,这是理性决策。如果边际收益⼩于边际成本,让这名乘客上车就要亏损,是⾮理性决策。从理论上说,乘客可以增加到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时为⽌。在我们的例⼦中,私⼈公司让这名乘客上车是理
性的,⽆论那个售票员是否懂得边际的概念与边际分析法,他实际上是按边际收益⼤于边际成本这⼀原则作出决策的。国营公司的售票员不让这名乘客上车,或者是受严格制度的制约(例如,售票员⽆权
苏州office降价),或者是缺“边际”这根弦。我们常说国营企业经营机制不如私⼈企业灵活,这⼤概可以算⼀个例⼦。
边际分析法在经济学中运⽤极⼴。所以,边际这个概念和边际分析法的提出被认为是经济学⽅法的⼀次⾰命。在经济学中,边际分析法的提出不仅为我们作出决策提供了⼀个有⽤的⼯具,⽽且还使经济学能运⽤数学⼯具。边际分析所表⽰的⾃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变动的关系可以⽤微分来表⽰。由此数学⽅法在经济学中可以得到⼴泛应⽤。现在数学在经济学中运⽤⼗分⼴泛,对推动经济学本⾝的发展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起到了重⼤作⽤。有兴趣的读者看⼀点更⾼深的经济学著作就会体会到这⼀点。
在经济学上,边际是指每单位投⼊所引起的产出的变化。边际分析⽅法在管理经济学中有较多的应⽤。它主要分析企业在⼀定产量⽔平时,每增加⼀个单位的产品对总利润产⽣的影响。可以⽤以下的公式来说明。
公式:边际值=△f(x)/△X
其中,X代表投⼊,f(x)代表产出,表现为X的函数;△表⽰变量。
假设基数X处在变化中,那么,每增加⼀个单位的投⼊,这个单位所引起的产出的增量是变化的。
[编辑]
边际分析法的特点
楔子的意思
imf卡恩⽐较分析法在西⽅经济学中受到特别重视,1870年代由法国的⽡尔拉斯、奥地利的门格尔、英国的杰⽂斯⼏乎同时提出来,后被称为“边际⾰命”。这种⽅法有以下⼏个特点:其⼀,边际分析是⼀种数量分析,尤其是变量分析,运⽤这⼀⽅法是研究数量的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这⼀⽅法的引⼊,使经济学从常量分析发展到变量分析,这⼀点从概念上已经说明了。事实上,在经济活动中,恰恰是⾃变量的微量变动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程度极少相等,即不是直线型,⼤量是变化率不等的曲线型。边际分析法研究微增量的变化及变量之
间的关系,可使经济理论精细地分析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过程,就是说,它对经济变量相互关系的定量分析更严密。
其⼆,边际分析是最优分析。边际分析实质上是研究函数在边际点上的极值,要研究因变量在某⼀点递增、递减变动的规律,这种边际点的函数值就是极⼤值或极⼩值,边际点的⾃变量是作出判断并加以取舍的最佳点,据此可以作出最优决策,因此是研究最优化规律的⽅法。
其三,边际分析是现状分析。边际值是直接根据两个微增量的⽐求解的,是计算新增⾃变量所导致的因变量的变动量,这表明,边际分析是对新出现的情况进⾏分析,即属于现状分析。这显然不同于总量分析和平均分析,总量分析和平均分析实际上是过去分析,是过去所有的量或过去所有的量的⽐。
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各种因素经常变化,⽤过去的量或过去的平均值概括现状和推断今后的情况是不可靠的,⽽⽤边际分析则更有利于考察现状中新出现的某⼀情况所产⽣的的作⽤、所带来的后果。
[编辑]
边际分析法的意义
边际分析法在1870年代提出后,⾸先⽤于对效⽤的分析,由此建⽴了理论基础——边际效⽤价值论。这⼀分析⽅法的运⽤可以说引起了西⽅经济学的⾰命,具体说它的意义表现为:第⼀,边际分析的运⽤使西⽅经济学研究重⼼发⽣了转变。由原来带有⼀定“社会性、历史性”意义的政治经济学转为纯粹研究如何抉择把有限的稀缺资源分配给⽆限⽽⼜有竞争性的⽤途上,以有效利⽤。
第⼆,边际分析开创了经济学“数量化”的时代。边际分析本⾝是⼀种数量分析,在这个基础上,使各种数量⼯具线性代数、集合论、概率论、拓扑学、差分⽅程等,逐步渗⼊经济学,数量化分析已经成为西⽅经济学的主要特征。
第三,边际分析导致了微观经济学的形成。边际分析以个体经济活动为出发点,以需求、供给为重⼼,强调主观⼼理评价,导致了以“个量分析”为特征,以市场和价格机制为研究中⼼的微观经济学的诞⽣。微观经济学正是研究市场和价格机制如何解决三⼤基本经济问题,探索消费者如何得到最⼤满⾜,⽣产者如何得到最⼤利润,⽣产资源如何得到最优分配的规律。
copycat什么意思
第四,边际分析奠定了最优化理论的基础。在边际分析的基础上,西⽅经济学从理论上推出了所谓最优资源配置,最优收⼊分配,最⼤经济效率及整个社会达到最优的⼀系列条件和标准。
第五,边际分析使实证经济学得到重⼤发展。研究变量变动时,整个经济发⽣了什么变动,这为研究事物本来⾯⽬、回答经济现象“是什么”问题的实证经济学提供了⽅法论基础。[编辑]
边际分析⽅法的两个重要概念
◆边际成本:每增加⼀个单位的产品所引起的成本增量
冰刀双人组
◆边际收益:每增加⼀个单位的产品所带来的收益增量
企业在判断⼀项经济活动对企业的利弊时,不是依据它的全部成本,⽽是依据它所引起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较。若前者⼤于后者,这项活动就对企业有利,反之则不利。[编辑]
边际分析法主要应⽤
边际分析法体现向前看的决策思想,是寻求最优解的核⼼⼯具。主要应⽤如下:
1、⽆约束条件下最优投⼊量(业务量)unconstrained optimization的确定:
利润最⼤化是企业决策考虑的根本⽬标。由微积分基本原理知道:利润最⼤化的点在边际利润等于0的点获得。利润(或称净收益)为收⼊与成本之差,边际利润亦即边际收⼊与边际成本之差,即:MB=MR-MC。
由此可以获得结论:只要边际收⼊⼤于边际成本,这种经济活动就是可取的;在⽆约束条件下,边际利润值为0(即:边际收⼊=边际成本)时,资源的投⼊量最优(利润最⼤)。
2、有约束条件下最优业务量constrained optimization分配的确定:
对于有约束情形可以获得如下最优化法则:在有约束条件下,各⽅向上每增加单位资源所带来的边际效益都相等,且同时满⾜约束条件,资源分配的总效益最优。这⼀法则也称为等边际法则。
mys当所考虑的资源是资⾦时,有约束的最优化法则即为:在满⾜约束条件的同时,各⽅向上每增加⼀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益都相等;如果资⾦是⽤来购买资源,⽽各⽅向的资源价格分别都是常数,有约束的最优化法则即为:在满⾜约束条件的同时,各⽅向上的边际效益与价格的⽐值都等于⼀个常数。
3、最优化原则的离散结果:当边际收益⼤于边际成本时,应该增加⾏动;当边际收益⼩于边际成本时,应该减少⾏动;最优化⽔平在当边际成本⼤于边际收益的前⼀单位⽔平达到。
4、提倡使⽤增量分析。增量分析是边际分析的变形。增量分析是分析某种决策对收⼊、成本或利润
的影响。这⾥"某种决策"可以是变量的⼤量变化,包括离散的、跳跃性的变化,也可以是⾮数量的变化,如不同技术条件、不同环境下的⽐较。⽐较不同决策引起的变量变化值进⾏分析。
在管理决策中应⽤边际分析法相当于是建⽴了⼀套有利于决策的评价体系:不仅考虑变量的总值Total,也同时考虑变量的平均值Average和边际值Marginal。总值、平均值与边际值之间具有如下关系(total-average-marginal relationship):
1)边际值的符号是总值上升或下降的信号;
2)当边际值⼤于平均值时,平均值处于递增状态。
有可能的话对上述结论进⾏数学推导,细化结论的⽂字描述,这可以加深对结论的理解应⽤。特别注意4个重要点位:盈亏平衡点、边际利润最⼤点、平均利润最⼤点、总利润最⼤点。
应⽤边际分析法还隐含着⼀个思想:充分利⽤与促进开发信息资源。
在应⽤边际⽅法或最优化⽅法也应该注意如下复杂因素:
1、现实经济管理问题总是千丝万缕,存在多个变量,要争取抓住主要变量,并在各个⽅向上满⾜边际法则;
2、决策变量与相关结果之间关系复杂,所选取的变量是否得当,必须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并进⾏⽅程回归、曲线拟合、显著性检验等检验处理;
3、注意所考虑问题存在各种各样的约束条件和数学⼯具的应⽤条件;
4、注意决策问题存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korea什么意思
[编辑]
边际分析⽅法主要应⽤⽅向
◆确定规模。规模的⼤⼩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产效益。当⼀个企业要扩⼤规模时,它就要分析每增⼤⼀个单位的规模,所可能带来的产出的增量,这就是边际分析。科学的边际分析⽅法可以使企业的规模确定在⼀个最合理的范围内。
公式:π=MR-MC
其中,π代表边际利润,MR代表边际收益,MC代表边际成本。
当π>0时,增加⼀个单位的产品,获得的收益增量⽐引起的成本增量⼤,说明企业还没有达到能够获得最⼤收益的产量规模,此时,企业应该扩⼤产量。
当π<0时,增加⼀个单位的产品,所引起的成本增量⽐所能获得的收益增量要⼤,说明企业应该减⼩产量。
当π=0时,企业达到最优的产量规模。
◆价格决策。每提⾼(或降低)⼀个单位的价格,对总收益会产⽣什么样的影响,这实际上也要⽤到边际分析⽅法,它可以帮助企业制定具有竞争⼒的价格战略。
◆确定合理的要素投⼊。在确定⽣产中需要投⼊的各个要素的量时,我们需要分析每增加⼀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时,对总的收益会产⽣什么影响。这也是边际分析。
nightingale◆产品结构分析。多数企业都不只⽣产⼀个产品,各个产品⽣产的⽐例就是产品结构。确定各个产品⽣产多少的⽐例关系就可以运⽤边际分析⽅法--对各个产品的边际效益进⾏分析。所谓边际效益,就是对⼀个产品的⽣产增加⼀个单位的资⾦投⼊所引起的收益的变化量。如果把资⾦增量投⼊到各个产品,所能产⽣的边际效益是相等的,那么这个企业的产品结构就是合理的;否则,其中必定有某种产品值得扩⼤规模,以带来更多的收益。针对产品结构进⾏边际分析,可以明确哪些产品需要增加投⼊,哪些产品需要缩⼩⽣产规模。
[编辑]
边际分析⽅法案例分析
[编辑]
案例⼀:边际效⽤分析⽅法在经济微观理论中的运⽤[1]
边际效⽤分析⽅法作为观察消费者⾏为的⼀个⼯具,只有⼀定的实⽤性。按照西⽅经济学的理论,效⽤是商品(包括劳务)满⾜⼈们欲望的能⼒。它决定消费者的偏好,从⽽决定对商品的需求。对消费者来说,有的商品的边际效⽤⾼,有的商品的边际效⽤低,为取将最⼤效J队他必须根据边际效⽤随购买量增加⽽递减的规律,多购买边际效⽤⾼的商品,少购买边际效⽤低的商品,达到消汝科均衡,即消费者所花费的每⼀元钱都取得相等的边际效⽤(简称边际效⽤均等或单位货币边际效⽤相等)。
西⽅经济学家迎过对消费者⾏为的分析,发现了边际效⽤递减规徘和边际效⽤均等规律,但却⽆法将边际效⽤分析⽅法运⽤于宏观领域。其实宏观边际效⽤不过是微观边际效⽤的总和。例如,在⼀出时朋(⼀年或⼀个⽉)如果所有消费者都认为⾃⼰所购买的商估,的边际效⽤是均等的,则宏观边际效⽤也必然是均等的。⽽作为所有消费者购买量总和的各种商品社会销售量,则是仅各种商⽽的宏观边际效⽤达到均等的推动⼒理。宏观边际效⽤趋于均等的过程可简单描述如下:在⼀定时期,各个消费者选购商⽽,如果他们感到⾃⼰所购买的商品的边际效⽤不均等,会不断调整购买最,直到实现消费者均衡,宏观边际效⽤也随之达到均等。
宏观边际效⽤与微观边际效⽤相同之处是,都能根据购买昆的⼤⼩来判断边际效⽤的⾼低,都具有趋于边际效⽤均等的倾向。不同之处是,宏观边际效⽤还存在着边际效⽤递增规律,即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宏观边际效⽤随着消费者对其需求的增加⽽递增。
因为消费者对商品需求的增加,会拉⼤供求差距,佼其变得相对稀缺,从⽽增⼤消费者对该商品的欲望强度,导致其宏观边际效⽤上升。由此可见,宏观边际效⽤主要取决于供给和需求两个因素。其公式为:
宏观边际效⽤=需求供求
该公式表明需求越⼤于供给,宏观边际效⽤越⼤;需求越⼩于供给,宏观边际效⽤越⼩。由于各种商品的单位货币的宏观边际效⽤从不相等到相等,是通过增减销售量(供给量)来实现的,即增加宏观边际效⽤⾼的商品的购买量(销售量),佼之降下来,减少宏观边际效⽤低的商品的购买量,仪之升上来,最终达到各种商品的宏观边际效⽤均等。因此销售量增长率⾼的商品,其宏观边际效⽤也⾼,销售量增长率低的两⽽,其宏观边际效⽤也1⽒。
边际效⽤递增规律揭⽰出⽽求增加直接导致宏观边际效⽤上升的因果关系,表明在⼀定条件下宏观边际效⽤的⾼低,取决于社会需求量的⼤⼩或需求收⼊弹性的强弱。从宏观边际效⽤的变化过程看,某商品在刚试制出来时,⼭于受到收⼊的限制,只有少数⼈买得起,因⽽需求量⽐较⼩。以后,随着⼈
们收⼊的提⾼,有⽀付能⼒的社会需求也相应增加。但在这⼀时期,愿意井有能⼒购买的⼈虽然不断增加,但增加量⽐较⼩,因⽽需求收⼊弹性较低,相应的,宏观边际效⽤也较低,这是商品的宏观边际效⽤发展的第⼀阶段,即宏观边际效⽤较低的阶段。
当⼈们的收⼊提⾼到⼀定程度,购买者的增加速度由馒转快,出现购买商潮,并⼀直延续到需求接近相对饱和。在这⼀时期,该商品的需求收⼊弹性较⾼,收⼊的每⼀次提⾼都会带来需求的较⼤增加,因⽽宏观边际效⽤相对较⾼,这是该商品的宏观边际效⽤发展问第⼆阶段,即⾼宏观边际效⽤阶段。在⼈们对该商品的需求得到⼀定程度满⾜后,尽管收⼊继续提⾼,但其需求增加很少,甚⾄会下降,因⽽宏观边际效⽤相对较低,这是该商品的宏观边际效⽤发展的第三阶段,即宏观边际效⽤较低的阶段。
可以说,任何消费品的宏观边际效⽤随着⼈们收⼊的提⾼,部型经历⼀个从低到⾼,再从⾼到低的发展过程。或者说,都要经历上述三个发展阶段。这是宏观边际效⽤的基本规律。
但各种商品的宏观边际效⽤不可能同时处于同⼀发展阶段,在⼀定时期,有的商品的宏观边际效⽤处于第⼀阶段,该类商品称
为第⼀类商品;有的商品的宏观边际效⽤处于第⼆阶段,该类商品称为期⼆类商品;有的商品的宏观边际效⽤处于第三阶段。该类商品称为第三类商品。这样,全部消费品可以分为上述三类商品。但它
们个⾜⼀成不变的,根据宏观边际效⽤基本规律,随着供给的增加,处于第⼀阶段的宏观边际效⽤要转⼊第⼆阶段,处于第⼆阶段的宏观边际效⽉1要转⼊第三阶段。与之相应,第⼀类商品要转变为第⼆类商品,第⼆类商品要转变为第三类商品。于是,全部消费品的演变历史可以表述为这样⼀个过程:第⼀类商品不断转变为第⼆类商庸4I第⼆类商船不断转变为第三类商品,第三类商品逐渐⾛向衰亡,同时新发明创造出来的商品⼜不断补充第⼀类商品。这是消费品发展的基本规律。[编辑]
参考⽂献
↑何伟,张黎著.经济学⽅法论[M].ISBN:7-5047-2168-9/F011.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05 编辑本段边际分析⽅法简介
边际分析⽅法(marginal analysis/marginal adding analysis)
边际分析⽅法
在西⽅经济学中,边际分析⽅法是最基本的分析⽅法之⼀,是⼀个⽐较科学的分析⽅法。西⽅边际分析⽅法的起源可追溯到马尔萨斯。他在1814年曾指出微分法对经济分析所可能具有的⽤途。1824年,汤普逊(W.Thompson)⾸次将微分法运⽤于经济分析,研究政府的商品和劳务采购获得最⼤利益的条
件。功利主义创始⼈边沁(J.Bentham)在其最⼤快乐和最⼩痛苦为⼈⽣追求⽬标的信条中,⾸次采⽤最⼤和最⼩术语,并且提出了边际效应递减的原理。边际分析法是把追加的⽀出和追加的收⼊相⽐较,⼆者相等时为临界点,也就是投⼊的资⾦所得到的利益与输出损失相等时的点。如果组织的⽬标是取得最⼤利润,那么当追加的收⼊和追加的⽀出相等时,这⼀⽬标就能达到。
编辑本段边际分析法的数学原理
边际分析法的数学原理很简单。对于离散discrete情形,边际值marginal value 为因变量变化量与⾃变量变化量的⽐值;对于连续continuous情形,边际值marginal value为因变量关于某⾃变量的导数值。所以边际的含义本⾝就是因变量关于⾃变量的变化率,或者说是⾃变量变化⼀个单位时因变量的改变量。在经济管理研究中,经常考虑的边际量有边际收⼊MR、边际成本MC、边际产量MP、边际利润MB等。编辑本段什么是边际分析法
边际分析⽅法在西⽅经济学中,我们把研究⼀种可变因素的数量变动会对其他可变因素的变动产⽣多⼤影响的⽅法,称为边际分析⽅法。
边际分析⽅法
边际分析法就是运⽤导数和微分⽅法研究经济运⾏中微增量的变化,⽤以分析各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变化过程的⼀种⽅法。边际即“额外的”、“追加”的意思,
指处在边缘上的“已经追加上的最后⼀个单位”,或“可能追加的下⼀个单位”,属于导数和微分的概念,就是指在函数关系中,⾃变量发⽣微量变动时,在边际上因变量的变化,边际值表现为两个微增量的⽐。这种分析⽅法⼴泛运⽤于经济⾏为和经济变量的分析过程,如对效⽤、成本、产量、收益、利润、消费、储蓄、投资、要素效率等等的分析多有边际概念。边际分析法之所以成为西⽅经济学研究中的⾮常重要的⽅法,是由西⽅经济学的对象决定的。由于西⽅经济学研究资源最优效率的使⽤,⽽最优点实际就是函数的极值点,根据⾼等数学的知识,很容易理解,数学⽅法求得极值就是对函数求导数,当它的⼀阶导数为0时,即找到极值点。经济学研究经济规律也就是研究经济变量相互之间的关系。经济变量是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如通货膨胀率、失业率、产量、收益等等。经济变量分为⾃变量与因变量。⾃变量是最初变动的量,因变量是由于⾃变量变动⽽引起变动的量。例如,如果研究投⼊的⽣产要素和产量之间的关系,可以把⽣产要素作为⾃变量,把产量作为因变量。⾃变量(⽣产要素)变动量与因变量(产量)变动量之间的关系反映了⽣产中的某些规律。分析⾃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就是边际分析法。“边际”这个词可以理解为“增加的”的意思,“边际量”也就是“增量”的意思。说的确切⼀些,⾃变量增加⼀单位,因变量所增加的量就是边际量。⽐如说,⽣产要素(⾃变量)增加⼀单位,产量(因变量)增加了2个单位,这因变量增加的两个单位就是边际产量。或者更具体⼀些,运输公
司增加了⼀些汽车,每天可以多运200多名乘客,这200名乘客是边际量。边际分析法就是分析⾃变量变动⼀单位,因变量会变动多少。经济学家提出“边际”和“边际分析”的概念不是故弄⽞虚,⽽是为了作出更正确的决策。经济学家常说,理性⼈要⽤边际量进⾏分析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最后⼀名乘客的票价这个例⼦来说明边际分析法的⽤处。当我们考虑是否让这名乘客以30元的票价上车时,实际上我们应该考虑的是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这两个概念。边际成本是增加⼀名乘客(⾃变量)所增加的收⼊(因变量)。在我们这个例⼦中,增加这⼀名乘客,所需磨损的汽车、汽油费、⼯作⼈员⼯资和过路费等都⽆需增加,对汽车来说多拉⼀个⼈少拉⼀个⼈都⼀样,所增加的成本仅仅是发给这个乘客的⾷物和饮料,假设这些东西值10元,边际成本也就是10元。边际收益是增加⼀名乘客(⾃变量)所增加的收⼊(因变量)。在这个例⼦中,增加这⼀名乘客增加收⼊30元,边际收益就是30元。在根据边际分析法作出决策时就是要对⽐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如果边际收益⼤于边际成本,即增加这⼀名乘客所增加的收⼊⼤于所增加的成本,让这名乘客上车就是合适的,这是理性决策。如果边际收益⼩于边际成本,让这名乘客上车就要亏损,是⾮理性决策。从理论上说,乘客可以增加到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时为⽌。在我们的例⼦中,私⼈公司让这名乘客上车是理性的,⽆论那个售票员是否懂得边际的概念与边际分析法,他实际上是按边际收益⼤于边际成本这⼀原则作出决策的。国营公司的售票员不让这名乘客上车,或者是受严格制度的制约(例如,售票员⽆权降价),或者是缺“边际”这根弦。我们常说国营企业经营机制不如私⼈企业灵活,这⼤概可以算⼀个例⼦。边际分析法在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