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语翻译方法中的直译与意译营养培训
the Brief Analyzation of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Methods
安芸
西安翻译学院英语系 710105
摘要:英语与汉语存在很大差异。“直译”与“意译”两种翻译方法在实际应用时所表明的各自独特的特点,两种翻译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差异;两种翻译方法所使用的语义场与语域;两种翻译方法所使用的不同的背景及常出现的误区以及现状。
关键词:铅笔盒的英文 直译 意译 翻译方法 关系与差异
Abstract:.There are hug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 The independent features which differentiate the two translation approaches, say,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in real practice; meanwhile the correlations and distinctions between the two; the mantic field and the linguistic register in which the two translation approaches ar女生英语名
e applied; the different contexts in which they are employed; and the status-quo of the two approaches.
Key words: Literal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methods;Translation theory;Relation and difference.英国人用英语怎么说
引言
直译与意译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所谓的英汉互译方法,即:通过英、汉两种语言特点的对比,分析其异同,跨越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障碍,在忠实于原文的情况下,阐述表达原文的一般规律。英语与汉语的语言结构与文体结构有相同的一面,汉译时可照译,即所谓“直译”——既忠实原文内容,又符合原文的语言与文体结构。由于人们在感情,在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会有相似之处,英汉语言表达中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近似,隐含意义相同,也就是说,这些表达方式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可以互译。直译时,译语要做必要的调整[1]。这两种语言之grow是什么意思
间还有许多差别,在汉译英时,如完全“字照字”的翻译(word-for-word translation),势必会出现“英语式的汉语”(English Chine),这时就需要“意译’;在忠实原文内容的前提下,摆脱原文语言结构的束缚,使译文符合汉语的规范。特别要注意的是:“直译”中要杜绝“生搬硬套的翻译”,“意译”也不等于“信口开河,不着边际的翻译”。
“意译”则从意义出发,只要求将原文大意表达出来,不需过分注重细节,但要求译文自然流畅。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可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另一个译文读者所熟悉的形象,从而转达出原文的语用目的,译出隐含意义。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发展历史,民族文化,风俗习惯造成了两个民族独特的语言与独特的表达方式。因此,翻译时必须对两种语言文化基础有基本的认识,不能逐字翻译。凡语言都有习惯表达,言外之意。在深入领会原作的精神实质的前提之下,不拘泥于原作的字面形式,创造性的表达原作思想,但不可添枝加叶,改变原作的风格。
目前,在翻译界通用的方法是将“直译”与“意译”相互结合:任何一篇好的翻译作品,并不是单纯的某一种翻译方法贯穿始终,而是在保持原文内容的准确性,不引起歧义的情况下,将这两种翻译方法在同一翻译作品中并用,相得益彰。
直译和意译的辨证关系
谈到翻译就牵涉到双语运用问题。这就涉及到采用适当的方法,就是指“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和“意译”(Free translation)。直译可以对号入座,字字翻译,但很多时候必须在句子某些成分上作些词类、词序、句式等方面的调整或变动,才能使翻译出的“成品”成为既“忠实”又“流畅”的“再创作作品”。如果直译行不通或是不理想的话,就要采用意译了。通过对直译效果,意译效果,直译与意译并用的效果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不论是主 张直译的观点,还是主张意译的观点,都不完全符合英汉翻译的具体情况,都具有片面性,因为翻译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句句直译和意译都是行不通的。不论是采用直译法、意译j去,还是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加以灵活运用,完全取决于所译句子的具体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圆满实现信达雅三原则的要求。
有的句子只需直译就很明白了,如“ It is my duty.”等比较浅显的句子,不需要变换语序就翻译得很好。而有的句子由于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性,在翻译时需要对原来的语序进行大幅度的调整,需要透过字面意思,用重新组织的汉语句子将原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意思表述出来,这就是所谓的意译。意译包括用词的选择、句子的重新调整、隐含意思的恰当表达等,
比如“competitive products”一词,可译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而译为“拳头产品”,就更为传神,并且更容易被中国读者所接纳[2]。但是,意译绝不具有随意性,不能不顾原文本意随便翻译,不着边际。有的翻译作品虽然很通顺,符合逻辑,甚至文字优美,但是一对照原文,却发现译文离题万里,完全是根据自己的想象和逻辑进行编,这不是在翻译,是在编译。其实,直译和意译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要准确地表达原作者的本意,没有好坏之分,但两者之间存在一个辨证的关系。最常见的翻译是直译与意译二者的有机结合,需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做到恰如其分才是翻译的最终目的。
一. 英语语言习惯中的直译与意译:
例如:
(1) A:How often do you eat here, David?
B:I eat here a lot.
red rain
(2) A: All his gee are swans.?
evidencesB: John is really such a person.
如果把第一句里的“a lot”直译为“许多”或“很多很多”,这句话通顺吗?如果把第二句译成“他养的鹅都是天鹅。”,中国人听了不会莫名其妙吗?
意译技巧最常见于中英惯用语的对译。上述第一个例子B要译为:“我常在这里吃饭”,第二个例子中的A要译为“敝帚自珍”。
(3) A merry heart goes all the way. 心情愉快,万事顺利
(4) 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5) Empty vesls make the most noi. 满瓶子不响,半瓶子晃荡
(6) Fal friends are wor than bitter enemies.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意译虽然在翻译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也不能忽略直译在翻译中的地位;能字字对译最好,若不能,就稍微调整句型结构,以符合译文的特点,保持原文的精髓与味道。
二. 直译与“生搬硬套”的翻译
英语原文中的句型结构与汉语中的句型结构,如果是一致的话,直译就可以了。但英语原文中的句型结构与汉语中的句型结构不一致的话,如仍然采取直译的方法,就变成了“生搬硬套”的翻译。
如:
a. In private firms, new employees need special training. 在私人公司里,新员工都要接受特殊的培训。(直译)(正确)
b.In private firms, green hands need special training. 在私人公司里,绿色的手都要接受特殊的培训。(“生搬硬套”的翻译)(错误)
c. Simon is a big mouth. Simon是个大嘴巴。(“生搬硬套”的翻译)(错误)
b与c既不忠实原意,又不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因此,必须运用“语言视角转换”、“词义的调整”等手段使译文通顺。b与c应分别译为:“在私营公司里,新手都要接受培训”,“Simon是个爱传闲话的人”。
三. 直译的误区:
blonde是什么意思(一). 直译在否定句中的误区
英语中的否定句分为“部分否定”和“全部否定”,不能完全采用直译法进行翻译,否则,就会造成误译,甚至与原意背道而驰:
a. 部分否定句型,这种句型不同于汉语的思维形式:
All of the candidates cannot be employed.
误:所有的申请者都不能被录用。
正:并不是所有的申请者都可以被录用。
b. 单一否定中的部分句型:
It is a long lane that had no turning.
误:那是一条没有弯的长巷。
catalog是什么意思正:无论多长的巷也有弯的地方(路必有弯,事必有变)。
barrierI can’t thank you more.
误:我不能更多地感谢您。
正:我对您真是感激不尽。
(二). 直译长句时的误区
在较长的汉译英句子中存在着比较复杂的关系,很难按顺序用一句完整的汉语句子表达出来,这就要采用翻译中的“断句法”来处理,另外,还要根据句子内在的逻辑关系和汉语的表达习惯进行翻译:
例如:The painting, being called "The girl and the four male heads", was found in the collection of the muum Kunsthalle Bremen muum in Germany and taken to the Munch Muum in Oslo for evaluation---experts there said it was probably painted by Munch in 1898 or 1899, and differs from his style of the tim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