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中国英语

更新时间:2023-06-05 11:48:15 阅读: 评论:0

汉英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中国英语
【摘要】跨文化交际是双向交流的过程,不仅包括对异域文化的吸收,也包括对母语文化的传播。在世界英语的大背景下,在中国对外交流的迫切需求下,中国英语应运而生。中国英语作为英语在中国本土化的一种变体,反映了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特有文化,正在不断地得到世界各地有识之士的接受和认可。中国英语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视,肩负着促进对外文化交流、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的重要使命,应当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与思考。
【关键词】中国英语;跨文化交际;翻译;
1.中国英语的含义
kuk
1980年,葛传槼在《漫谈汉译英问题》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国英语的概念。他指出就中国而言,不论讲英语或写英语都有一些特有的东西需要表达,如四书“Four Books”、五四运动“May 4th Movement”、秀才“Xiucai”等等,所有以上表达都属于中国英语。委内瑞拉与美断交晚安的日语[1] 他指出,中国英语把规范性英语的国际标准与中国本土文化及其独特的发音、词汇、表达、语法、话语等方面融为一体,具有很高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他认为这些译文不是Chine English或
Chinglish,而是China English。这个提法肯定了中国英语现象,指出了这些是正确的英文表达法。
1991年汪榕培先生首先对中国英语下定义,中国英语是“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2]此后,李文中指出汪定义中的“标准英语”的提法也不妥,认为中国英语可定义为:“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3]接着,贾冠杰等在汪、李的定义基础上把中国英语“正名”为“操汉语的人们所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无法避免或有益于传播中华文化的中国特点的英语变体。”[4]他们的理由是中国英语的中国特点是中华民族特有文化及思维方式在英语使用中的反映。
目前虽然对中国英语的定义仍有争议,但有三点是可以肯定的。首先,它是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其次,它受中国文化和社会影响,表达中国特有事物,具有中国特色;再次,中国英语有益于传播中国文化,将随着中国人使用英语的普及和中国特色的形式而逐渐补充,从而丰富和发展英语和世界文化。
2.中国英语的特征
2.1语音层面
汉语是声调语言,依靠不同的声调来区分意义。而英语则是靠语调和重音来区别意义。因而中国人说英语时就会出现单词重音不突出,语句的声调比较平缓的特征。即使是中央电视台的国际频道英文节目主持人发音时也时常表现出重读冠词、介词和连词,并重读名词词组中心词的修饰语,缺少同化和连读等。另外,由于大多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同时接触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因此,中国英语的发音往往是英式发音和美式发音的混合。
2.2词汇层面
中国英语在词汇层面的表现显得最为突出和集中,涉及的面也最广。由于文化的明显差异,中国人用英语表达中国特有现象时,不可避免地要运用一些带有中国特色的新词。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背景对英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音译、直译、音译+直译、语义再生等手段形成了大量富有中国特色的词汇。
(1)音译:早期的音译词主要是通过广东话传入英语,拼写变异形式多;近期的音译词则是由汉语拼音发音直接转化而成的,拼写也趋于统一,尤其是中国的地理名称和城市名称,已基本上以汉语拼音代替了以往的威氏拼音法。如kowtow(叩头)、coolie(苦力)、typhoon(台风)、tea(茶)、Hong Kong(香港)等,他们已经完全成为普通的英语词汇。这种简单明了的音译让译文增添了不同寻常的异域风情和异化的美感,使中国英语更地道,便捷化地促进交流。[6]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更多的音译词还会进入中国英语。例如,将“大妈”翻译为“dama ”;将“土豪”翻译为“tuhao ”;将“山寨”翻译为“shanzhaiadmire是什么意思 ”,等等。
(2)直译:将汉语一字一字对应地译成英文而产生的借词,从形式上看完全符合规范英语,但实际上却表示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虽然这些词语与其英文原意有一些出入,但一经解释,还是能被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接受。如barefoot doctor (赤脚医生)、the great leap forward(大跃进)、one country,two systems(一国两制)等。
miss univer>michael joph jackson(3)音译+直译:这种带有英语附加成分的词在中国英语中也为数不少,如 Tang suit(唐装)、Nanchang Uprising(南昌起义)、Jiangnan Watertown(江南水乡)等,其好处在于翻译为英语时既考虑英语词汇的发音又考虑到英语的实际意思。
chou
(4)语意再生:有些英语词汇在中国这个文化环境中时,其语意会经历一个再生过程,从而产生新的含义。例如,Intellectual(知识分子)原指从事人文学科的高级专业人员,而在中国则泛指受过教育的人。Engineer(工程师)一词在英语中使用很广,甚至用于某些体力劳动者,而在中国却指具有一定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clever (聪明的)在英语中含有明显贬义,意思是“小聪明”,但在中国英语中却是褒义。
2.3句式层面
(1)中文和英文在句子结构上的最主要区别就在于,英语句子是从属式的,中文句子是并列式的。从属结构的英文句子是以语法关系来组织的,并列结构的中文句子是以逻辑关系来组织的。因此,英文句子显得结构严密,而中文句子显得简明扼要并以短句居多。所以,反映在中国英语中,形成了不少独具特色的短句式。如:one country,two systems(一国两制), to replace old cadres with new ones(新老交替),the higher authorities have policies and the localities have their counter measures(上有政策,下有对策),safety first and prevention first(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等。这些句式都属于规范英语,但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得到广泛的使用和传播。
(2)汉语民族的思维顺序是:主体→行为的标志→行为→行为的客体,英语民族的思维顺序往往是:主体→行为→行为的客体→行为的标志。反映在句式上,汉语的句式序列是:主语→状语→谓语→宾语,英语的句式序列是:主语→谓语→宾语→各种状语。因此,英语民族会说:Mary bought a dictionary yesterday. 中国人可能会说:Mary yesterday bought a dictionary. 这种按汉语习惯演化出来的句式英语民族完全可以理解,并不妨碍有效交际。
2.4语篇层面
混合皮肤怎么保养中国英语在语篇层面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由于受汉语文化的影响而表现出过分自谦,礼让谦恭,不喜张扬,有时对别人的赞辞表示否定,并进行自我贬低。中国人表达含蓄委婉,喜欢绕圈子,不太作直接判断;在语言上注重措辞推敲的中国人,常被视为有文化、有教养的表现,见诸英语,喜用大词。中国等级、辈分、权势地位观念较重,见面常呼其称谓。中国人讲话常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后边,把次要的放在前边,等等。
3.中国英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3.1中国英语能够贴切地表述中国特有文化
中国英语不仅反映了中国的特有事物,也反映了中国式的思维习惯和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方面的特征。可以说,中国特有的文化是中国英语的内部规约,是其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内涵。中国独特的文化和事物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等成分,因而,在大多数类似情形的翻译中,人们普遍认同了直译的方式,比如,“yamen”,“kowtow”,“pailou”,“wushu”分别对应衙门、叩头、牌楼、武术;而“京剧”也译为“Beijing Opera”,“八股文”则直接译为“eight-legged essays”。这些英语显然不是英语语言原有的,但它们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和民族语言风格,能贴切地表述中国特有文化。中国英语的用词用语不仅为外国人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提供了内部视角。也为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提供了理解本国文化和社会状况的外部视角。此外,对于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中的中国成语谚语和歇后语等还得借助“中国英语”进行直译,以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既然是中国有的东西,根本不必要译得“洋味”十足,要译得“地道”。例如:
水中捞月  to catch the moon in the water
易如反掌  as easy as turning over one’s palm
lovely什么意思走马观花  to look at the flowers while riding on hor back
3.2中国英语是传播中国文化的桥梁
中西文化差异造成的语义空缺和不可译成了传播中国文化的语言障碍。只有精通本国文化,创造性地运用英语语言才能消除这一障碍。语义空缺其实质是文化空缺,尤其突出地体现在一些特定的社会文化中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事物或概念的名称上。本土化的中国英语就是填补语义和文化空缺的最佳媒介,于是,qipao(旗袍)、erhu(二胡)、maotai(茅台)、wonton(馄饨)、gongfu(功夫)、fenghui(风水)、Chine herbal medicine(中草药)、Confucianism(儒家思想)、Taoism(道家思想)、the Integration of Men and Nature(天人合一)等中国文化传入了西方,如今已在世界上广为传播。
当代对中西方交流做出贡献的大家如林语堂、钱钟书、杨宪益等学贯中西的大师在他们的英语作品中就运用了很多中国特色的英语表达,如Say half of what you want to say, and swallow the other half(话要说一半,咽一半),When a family is in poverty it produces a filial son, and when a country is in danger it produces a patriot(家贫出孝子,乱世出英雄),The higher the rank, the wor the memory(贵人多忘事)等等,让外国读者领略
了更多的中国文化和社会习俗。旅美作家哈金用英文创作了多部以中国为背景的小说,用本土化的语言形式和叙事风格高度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他的作品在美国获得了一系列文学奖项,评论家认为他向西方读者打开了英语文学的新篇章。《论语》、《孙子兵法》、《唐诗三百首》、《红楼梦》等国学经典也有越来越多的英译版问世,这些都是中国英语向世界传播母语文化的典范。

本文发布于:2023-06-05 11:48: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90/1347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中国   文化   特色   传播   具有   社会   表达   发音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