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中_火_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

更新时间:2023-06-02 19:08:40 阅读: 评论:0

英汉语中“火”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
(云南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育学院,云南昆明650092)
要:
“火”是英汉语中共有的基本词汇,
“火”这一概念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着相似的隐喻映射,如“愤怒、激情、灾难”,
同时,由于两个民族文化背景、认知模式的差异,“火”在两种语言中也存在着不同的隐喻认知。本文试从对比语言学、认知语言
学角度对英汉语的“fire ”和汉语的“火”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二者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投射的范围及其异同。
关键词:火;概念隐喻;英汉对比中图分类号:H313碧昂丝 女儿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6531(2011)05-0027-03
一、引言
隐喻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随着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是人们认识世界、表达世界经验的思维工具。它不仅是语言的,更是认知的,普遍存在的。美国学者G.Lakoff 和Johnson 指出:“隐喻无处不在,它存在于我们的语言中、思想中。其实,我们人类的概念体系就是建立在隐喻之上的。
”[1]可见,隐喻与人们的日常语言息息相关,据统计,普通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方式源于隐喻概念。无论哪个民族的语言里,都存在着隐喻概念体系,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各个民族的语言发展。英汉语里都有“火”这一个词语,它从最初的一种物质实体后又用来喻指情感等抽象概念,这就是概念隐喻的结果。本文将英汉两种语言中“火”表达的隐喻概念进行收集、归纳和分析,力图指出两种语言中“火”这一隐喻概念系统的异同,并对其异同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揭示英汉两种语言中“火”这一概念隐喻的实质。
二、英汉语中“火”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一)英汉语中“火”的概念隐喻的共性分析
英汉语“火”的表达尽管语言形式不同,但是两种语言在表达“火”这一概念时却有着多个相同或者相似的隐喻投射:1.“火”喻指“愤怒”。愤怒是人喜、怒、哀、乐四种基本情感体验之一,人在愤怒的时候生理上都会有一系列的反应,如,血液循环加快,面红耳赤,甚至全身都会发热。这种抽象的情感体验反应很容易与“火”这种物质实体产生关联。于是,在“愤怒是热”的基础上产生了“愤怒是火”这一概念隐喻。英语中有“anger is fire ”这一概念隐喻认知模式,具体的表达方式有:(1)Don't fire up like that,No one meant to hurt your feelings.(不要那样发火,谁也没有存心要伤害你的感情。)(2)That kindled my fire.(点燃了我的怒火。)(3)The fire is in their hearts.(他们心里有火。)汉语里也有类似的表达:kori
(1)他惹我发火了。(2)这件事让我很恼火。(3)他按捺不住心头的火气。愤怒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情感体验,英汉两个民族对愤怒这一情感赋予概念时,往往会将这种抽象的概念看作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而“火”就是充当这一实体的最佳原型。于是相同的隐
喻出现在两种语言中,汉语里便有了“愤怒”是“火”,英语里有了“Anger is fire ”的概念隐喻。2.“火”喻指“激情”。熊熊的大火燃烧着不断地释放光和能量,充满激情的人的身体就像是可以燃烧的容器,里面有火在燃烧一样。“火”燃烧时能释放能量这一物理特性投射到这些充
满着无数能量的人身上,便与人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喻指“激情”这一抽象的心理体验。英语中有:
奥巴马父亲节演讲1)That is a speech lacking fire.(他的演讲缺乏激情。)(2)The boy is full of fire and courage.(这个男孩充满了激情和勇气。)(3)Her eyes full of fire.(她的双眼充满了激情的火花。)汉语中有:(1)激情似火。(2)她这个人啊,是个炭火盒(喻指十分热情的人)。
(3)他让整个晚会现场火了起来。从上述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英语和汉语都用“火”这一概念
与人的心理特征相连来表示“激情”这一隐喻义。认知语言学认为:“人是独立于周围世界以外的实体,每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容器,有身体分界面、里外等”。[2]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表现形
式,具有迅猛、激烈、难以抑制等特点。激情澎湃的人,身体里往往积聚了一股强大的能量,这种体内能量在人身体的这个容器里聚集起来,一旦发泄出来,便似熊熊燃烧的大火一样,火势蔓延,能量无比。加之人类的心理特征很多具有相当程度的相似性,英汉两种语言都以“火”喻“激情”这一概念隐喻就不足为奇了。
3.“火”喻“危险、灾难”。火与人类的生存与环境纠葛在一起,益害交织、功过并存。火给人带来了温暖,推广了熟食生
活,帮助人减少了疾病,加速了人类的文明进程。火能成全人,但也能给人带来危险和灾难,所以火也用来喻指“危险、灾难”。
英语中存在“火”喻“危险”这一隐喻投射的语言表达,如:(1)They were always ready to 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他们随时准备为朋友赴汤蹈火。)(
2)What witf war large were caught between two fires.(有时打仗,又闹饥荒,平民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3)He who play with fire get burnt.(玩火者必自焚。)
作者简介:陈慧,女,云南曲靖人,云南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
May.2011Vol.27No.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ChangchunEducationInstitute2011年5月第27卷第5期27
英语中有“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caught between two fire”“he who play with fire get burnt”的说法,汉语中也有相应的表达,如:
(1)在抗洪抢险中,广大官兵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2)国事阽危,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3)“台独”势力妄图分裂中国,只能是玩火自焚。
相比之下,英语中的“fire”喻指灾难大多数情况下,仅限于指“火灾”,而汉语的“火”喻指“灾难”的范围比英语更为广泛,可以喻指各种天灾人祸,并且主要以四字成语的形式表现出来。汉语中“水火兵虫”喻指各种天灾人祸,“水火之中”喻指灾难困苦,“抱薪救火”喻指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此外,类似的表达还有“厝火燎原”、“披麻救火”、“救民水火”等等。
“火”能造福人类,但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带来危险,甚至引发灾难。火的“危险、灾难”这一概念隐喻正是由于“火”与“危险、灾难”这几种概念之间的相互关联。人们在想到“火”的时候,很容易把“火”引发的后果联系起来,进而喻指“危险”和“灾难”。
4.“火”喻指“战争”。火在燃烧时会产生烟雾,早在原始社会,人们便会利用产生的烟雾传递信息,警示危险。在中国古代,烽火是边防军事通讯的重要手段,烽火的燃起表示国家战事的出现。“烽火连年”喻指战争不断,“烽火四起”喻指边防不安宁、四处有敌人进犯。英语中并没有与汉语“烽火”对应的表达,但英语的“fire”也可以喻指“战争”,如:
dolly
(1)They wanted to cea fire though Olympic.(他们想通过奥林匹克来消除战争。)
(2)Intensive exchange of fire is continuimg in the vicinity of An-Nasiriya.(激烈的战争在纳西利亚附近继续。)
(3)We fire at the enemy.(我们与敌人交火了。)
汉语中除了“烽火”可以喻指战争,还将“火”的特点附着在词语内,创造出与战争有关的具有喻指特征的词语或成语,如“战火”、“火力”、“交火、停火、开火”等词语。成语有:(1)如火如荼——
—喻指军容之盛。
(2)悬河注火——
—喻指以强大的力量去消灭对方。
考满分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英汉两种语言中里,“火”喻指“战争”这一概念隐喻的认知模式是相似的,但在思维过程中略有差异。汉语的“烽火”直接喻指“战争”,是“战争”的实体隐喻,而英语中没有对应汉语“烽火”的表达,而是由“火——
—燃烧发光的东西——
——
—枪炮弹药——
—战争”逐步演化而来,“火”是“战争”的结构隐喻。“结构隐喻指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3]英语中“火”喻指“战争”这一概念隐喻便是“火”与“枪炮弹药”两个概念相叠加的结果。
(二)英汉中“火”的概念隐喻的个性分析
由于世界各民族的身体经验基本相同,英汉两个民族对“火”的概念隐喻往往也会出现相互一致的认知或相似的联想,造成“火”的概念隐喻的偶合式相似的情况。但由于两个民族生存环境、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中的概念隐喻不仅表现出共性,还有各自的特性。
1.火在英语中特有的隐喻。“火”喻指“工作解雇,开除”。在前文中我们论述过,由于火在燃烧时会产生热量,火的这种物理特性投射到人的情感领域,便有了“Anger is fire”这一概念隐喻。人在愤怒的时候往往会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愤怒的老板也
是一样,当员工的工作达不到老板的要求,甚至给企业带来损失时,就会激起老板的愤怒,一怒之下,便将员工解雇了。由此“fire”引申出“解雇,开除”,如:
(1)The following day two of the trade union leaders were fired.(第二天两个工会领导人被开除了。)
(2)He's been fired from this job.(她被解雇了。)
(3)He's already had the paramedic fired.(他已把那个护理人员开除了。)
“隐喻思维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第六感知,这种感知是对事物相似性的完形感知,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能够将表示截然不同语义概念的词放在一起而创造理解隐喻。”[4]在英语里,“火”喻指“解雇、开除”这一概念隐喻经历了从“火—燃烧产生的热量—愤怒—解雇”这一完形感知的过程,正是因为它们的相似性,才为“火”与“解雇”这两个语义概念截然不同的词的相关联提供了可能。
“火”还喻指“状态持续不断”。火在燃料充足的情况下可以持续燃烧,由此,在英语里,“fire”可以形容状态的持续,如:(1)The room was full of journalists all firing questions at them.(满屋的记者向他们接二连三地提出问题。)
(2)The troops were firing away at the advancing enemy.(部队持续不断地向步步逼近的敌人开火。)
(3)His answers were fired off even more quickly than the ques-tions had been.(他的答复一个接
着一个,甚至比人家提问还要快。)
英语中“fire”表示状态的持续不断,大多数情况下用于人们的话语交际中,表示连珠炮似的话语,这让我们对话语交际过程中的言语有了鲜明而生动的感知,而汉语的“火”则没有这一隐喻概念。
2.“火”在汉语中特有的隐喻映射。“火”喻指“紧急”。“火”燃烧时蔓延的速度极快,它可以使方圆百里的生物瞬间化为灰烬,当人们认识到火的这种特性以后,就把对“火”这一特性的感性认识投射到抽象领域,形成了“火”——
—“紧急”这一概念隐喻。例如:
(1)武警官兵火速赶往事发现场,展开全方位救援。
(2)到了这个火烧眉毛的时候,陈后主才有些惊醒过来。
(3)上海人民的活动空间愈来愈下,保护耕地十万火急。在线英语学习网站
“火速”形容赶紧、马上、非常紧急,“火烧眉毛”、“十万火急”都比喻事到眼前、万分急迫。“火”喻指紧急的词语还有“火匝匝”,形容紧急、急迫;“火牌兵符”指最紧急的命令、通知。
“火”喻指“红色”。在通常情况下,火焰的最外层由于受温度、光谱等影响,大体上总是呈现出红色,“火”的这种颜色、状态是通过视觉反映在人的头脑中,于是“火”又可以表示“红色”这一概念隐喻。例如:
(1)虽然西方还漾着几道火色的红霞,而落日已坠到山边。
高老头在线阅读
(2)火红的旗帜在半空中飘扬。
(3)这时,海上一片静谧,漫天的火烧云正红。
“火烧云”指清晨或傍晚由于阳光的映射天空出现的红霞,此外,“火鸟”、“火狐”、“火树”、“火腿”等词中的“火”都是根据火的颜色而通过隐喻的方式参与构词。
“火”喻指“兴旺”。熊熊大火炽烈地燃烧着,火势旺盛,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事业的蓬勃发展,生活水平的蒸蒸日上。例如:(1)世博会还没开幕,但是纪念品已经卖火了。
(2)人民的消费水平在提高,日子越过越红火。
28
(上接24页)
看法或观点,这便是人际语法隐语。在奥巴马演讲中一共出现了3次人际语法隐喻,如:And to my campaign manager,David Plouffe,the unsung hero of this campaign,who built the best——
英语翻译字典—the best political campaign,I think,in the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这体现了隐喻的明确的主观情态形式有表示可能性的情态化和表示义务的意态化。在这两个情态类型中,体现情态意义的小句表达了一个事件的心理过程,如I believe、I think、I reckon、I want、I desire等,这些词用来强调叙述者本人对事件看法的主观性,其情态意义体现了说话者看待某一命题或提议的角度。
三、结论
情态意义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反映了人物情感的多样性。Halliday等人把关系到发话人对命题可能性的判断叫做“情态”(modalization),把与发话人对命题相关的合意性判断称为“意态”(modulation),并把情态系统的范围从单一的情态助动词延伸到了“情态附加成分”、“情态隐语”等概念,扩展了情态研究的范围。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具有表意、人际、语篇等三大纯理功能。人际功能涉及语篇作者和篇章意图中的读者或听者的互动关系,即说话人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态度,并影响受话人的态度和行为。因此,系统——
—功能语言学将人际意义相关的问题作为重要研究中心内容之一,认为语篇的人际功能承载了相当大的语义负荷,它的词汇语法实现方式即语气和相关的情态种类等方面的手段(李战子,2000)。奥巴
马演讲中语言情态的运用使其本人态度的表白与听者观众实现了良性互动,这为其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奠定了基础。奥巴马熟练地运用语言,更生动、更准确、更礼貌、更坚定地表达了自己的言语,更好地实现了语篇的情态意义乃至理解语篇所蕴涵的意识形态意义,实现了更好的与听众的互动,对实现其政治意图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Quirk R,et al.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M].London:Longman Group Ltd,1985.
[2]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 Edward Arnold,1985.
[3]Halliday,M.A.K.1994.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London:Edward Arnold.
[4]Halliday,M.A.K.2000.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 earch Press.
[5]Lyons J.Seman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6]Thompson,Geoff.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New York: St.Martin's Press Inc,1996.
[7]黄国文.英语语言问题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8]李杰,钟永平.论英语的情态系统及功能[J].外语教学,2002,(4).喉咙的意思
[9]李基安.情态意义研究[J].外国语,1998,(3).
[10]李基安.论情态意义与情态助动词意义[J].外国语,1999,(4).
[11]李战子.情态——
—从句子到语篇的推广[J].外语学刊,2000,(4).
[责任编辑:贺春健]
(3)今年的年夜饭从预定开始就十分火爆。
“火”喻指“热烈兴旺”这一概念隐喻在如今汉语的口语、书面中已经被广泛使用,成为“火”的众多概念隐喻中重要的一员。
三、综合分析与讨论
为了从整体上了解英汉语中“火”的概念隐喻的异同,我们将以上分析列成图表如下:
显然,“火”的概念在英汉语中均存在诸多隐喻投射,同多异少,其中4个是英汉共有的,2个是英语所特有的,3个是汉语特有的。此外,汉语里“火”还存在着相当一部分没有明显的隐喻色彩但对具体事物有着高度抽象意义的存在,火还是“五行之一”。从英汉“火”的概念隐喻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汉语“火”的概念隐喻投射范围要比英语宽广一些,即使同一投射相同,汉语的表达也相对丰富,反映出汉民族比英语国家民族更充分地利用这一具体概念来理解并扩展出更多的抽象概念。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我们便会发现,由于人类共有的身体和物质经验,不同民族对火的基本特征和功能的认识是基本相同的,因此,他们都用对火的感性认知来理解相同或相似的抽象概念,产生了相似或相同的隐喻投射,英语和汉语“火”的概念隐喻的某些重合现象反映了人类认知模式的共性。然而,不同民族由于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中“火”的概念隐喻除了表现出共性,还具有各自的特性。这种特性丰富了“火”的语义范畴,也反映出英汉两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隐喻认知模式。我们在对英汉“火”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分析时,既要注重英汉两种隐喻的共性,同时也要发掘各自丰富的民族文化蕴含,兼容个性,以便从多个角度了解“火”的概念隐喻的喻意。
从“火”丰富的概念隐喻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的认知方式总是由简单到复杂,有具体到抽象,从而使
一个词的意义有了用于不同的认知域但又相互联系的义项,而支配着这种多义关系的原则就是隐喻。作为一种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认识那些不易通过直观手段直接理解和认识的事物,它理应成为我们研究语言、解决语言问题的重要工具。
参考文献:
[1]陈明燕.英汉愤怒情感隐喻的物质化映射系统[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1):35.
[2][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109.106.
[4]冯英.汉语义类词群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9.
[责任编辑:贺春健]
nothingintheworld
29

本文发布于:2023-06-02 19:08: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90/1316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隐喻   概念   语言   情态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